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文本解读
温柔似野鬼°
979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05:3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民族团结心得体会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文本解读
《邓稼先》文本解读
一、站在编者的角度解读文本:
本文编排在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群星闪耀,
感受名人的风采”
单元。该 单元为
“
杰出人物
”
单元,《邓稼先》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与《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为
“
教读课文
”
。还包括有
“< br>自读课文
”
《回忆鲁迅
先生》和文言文《孙权劝学》。
部编 教材单元编排体例为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阅读单元的组织兼顾人文主题
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 人文主题”,即课文选择大致按照内容类型进行组合,
《邓稼先》本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便是“群星闪 耀,感受名人的风采”。人文
主题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重视主流文化、
传统文化的 渗透,
促进学生形成正
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语文要素”即语文素养的各种 基本要素,包括
必要的语文知识、
必需的语文能力、
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 br>构建以语文
能力培养为主线、
层级序列清晰的教科书体系结构。
以阅读能力为例 ,
新教材注
重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个方面的训练。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强调“精读”,要求做到:一是字斟句酌;二是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情感。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学 习精读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
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
字斟句酌,
揣 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注意结合人物
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 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
孟子说 :
“
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
”
要想准
确解读《邓稼先》文本,首先应当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把握
“
作者
之思< br>”
和
“
文本之志
”
。
杨振宁先生与邓稼先 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
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
在
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
邓父和杨父是多年深交的老友。
杨振宁教授的弟弟杨振
平与稼先也很要好。少年时代的稼先与 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
甚至还比赛爬树。
上中学稼先和杨振宁都同在北平崇德 中学,
杨振宁比邓稼先高
1 / 5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文本解读
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
解放前夕,
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
留学。获 得博士学位后,稼先就与他们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自
1971< br>年以后,
杨先生多次回来访问、
讲学。
稼先与他总少不了叙旧聊天。
杨 先生曾多次送书给稼先,有《杨振宁论文选集》,有《读书教学四十年》等,
都写着
“
稼先
”
或
“
稼先弟
”
存念。稼先
60
寿辰 时,杨先生特意送他一副国际象棋。
稼先住院后,杨先生到医院看他,并且为他找特效药。最后一次,杨 先生送给稼
先一大束鲜花,
这鲜花象征着两人永存的友谊,
正像杨先生给稼先夫人的唁 电中
所说的:
“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 br>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
1987
年
10
月
23
日,杨振宁到八宝山公墓,祭奠与他有着半个世纪深情厚
谊的挚友邓稼先。杨振 宁眼含热泪面对邓稼先的遗像肃立默哀,鞠躬悼念。
邓稼先是杨振宁的中学、
大学同 学,
他为中国的核事业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
然而,过去中国并没有在报刊重点宣传、表彰他。 后来,杨振宁又向中央领导同
志谈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把对中国、
对国际 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
来。
杨振宁非常敬重邓稼先,他说:
“
邓稼 先是中国的帅才,他能得到中国领导
人的绝对信任,
也能得到群众的绝对信任,
这是非 常非常不容易的。
”
他又说:
“
中
国高层人士选定他当领导者来研究 原子弹,
这位人士是很有眼光的人。
我认识邓
稼先,又认识美国的奥本海默和泰勒。这 三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邓稼先随和、
腼腆,
又没有行政工作的经验。
当初美国的格罗 夫斯将军也聘任了没有行政经验
的奥本海默当主持人,
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稼先的个 性完全不同,
是另外一种
帅才。
我收集了许多邓稼先的材料,
我期待有一天有 人能写篇有关邓稼先的传记,
我希望传记能把他对中国的贡献详细表达出来。
”
1993
年
7
月
29
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杨振宁教授写了 这篇文章作为
纪念。
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
作者有传统眼光,
历史 视野,
全球胸襟,
因此文章写得不同凡响,
高出一筹,
一般传记作者很难企及 。
它不同于一般的人
物传记,
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
而是以中华几千年 文化为背景,
以近一百
多年来民族情结、
50
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 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
2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