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野菜汪曾祺
玛丽莲梦兔
832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06:3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软件公司实习报告-电子简历模板
故乡的野菜汪曾祺
汪曾祺
《故乡的野菜》文笔质朴,立意新奇,通篇都透 出一股精巧的艺术魅力,思
乡怀旧是文章的主题,而贯穿全文的线索却是野菜。
故乡的野菜
--
汪曾祺
荠菜。
荠菜是野菜,
但在我的家乡却是可以上席的。
我们那里,< br>一般的酒席,
开头都有八个凉碟,
在客人入席前即已摆好。
通常是火腿、
变蛋
(
松花蛋
)
、
风鸡、
酱鸭、油爆虾
(
或呛虾
)
、蚶子
(
是从外面运来的,我们那里不产
)
、咸 鸭蛋之类。
若是春天,
就会有两样应时凉拌小菜:
杨花萝卜
(
即北京 的小水萝卜
)
切细丝拌海
蜇,和拌荠菜。荠菜焯过,碎切,和香干细丁同拌加姜米,浇 以麻油酱醋,或用
虾米,或不用,均可。这道菜常抟成宝塔形,临吃推倒,拌匀。拌荠菜总是受欢
迎的,吃个新鲜。凡野菜,都有一种园种的蔬菜所缺少的清香。
荠菜 大都是凉拌,炒荠菜很少人吃。荠菜可包春卷,包圆子
(
汤团
)
。江南人用荠菜包馄饨,
称为菜肉馄饨,
亦称
“
大馄饨
&r dquo;
。
我们那里没有用荠
菜包馄饨的。我们那里的面店中所卖的馄饨都是纯肉馅 的馄饨,即江南所说的
“
小馄饨
”
。
没有
“
大馄饨
”
。
我在北京的一家有名的家< br>庭餐馆吃过这一家的一道名菜:
翡翠蛋羹。
一个汤碗里一边是蛋羹,
一边是荠菜 ,
一边嫩黄,一边碧绿,绝不混淆,吃时搅在一起。这种讲究的吃法,我们家乡没
有。
枸杞头。
春天的早晨,
尤其是下了一场小雨之后,
就可 听到叫卖枸杞头的声
音。卖枸杞头的多是附郭近村的女孩子,声音很脆,极能传远:
&ldqu o;
卖枸杞
头来
!”
枸杞头放在一个竹篮子里,
一种长 圆形的竹篮,
叫做元宝篮子。
枸
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枸杞头不值 什么钱,也从不用秤约,
给几个钱,
她们就能把整篮子倒给你。
女孩子也不把这当做正 经买卖,
卖一点钱,
够打一瓶梳头油就行了。
自己去 摘,也不费事。一会儿工夫,就能摘一堆。枸杞到处都是。我的小学
的操场原是祭天地的空地,
叫做
“
天地坛
”
。
天地坛的四边围墙的墙
根,长的都是这东西。枸杞夏天开小白花,秋天结很多小果子,即枸杞子,我们
小时候叫它“
狗奶子
”
,因为很像狗的奶子。
1 / 9
枸杞头也都是凉拌,清香似尤甚于荠菜。
蒌蒿。小说
< br>《大淖记事》:
“
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
的蒌蒿,
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
”
我在书页下面加了一条注:
“
蒌蒿
是生于水边的野草,
粗如笔管,
有节,
生狭长的 小叶,
初生二寸来高,
叫做
‘
蒌蒿薹子
’
,
加肉炒食极清香。
……”
蒌蒿 ,
字典上都
注
“
蒌
”
音楼,蒿之 一种,即白蒿。我以为蒌蒿不是蒿之一种,蒌蒿
掐断,没有那种蒿子气,倒是有一种水草气。苏东坡诗:
“
蒌蒿满地芦芽
短
”
,
以蒌蒿与 芦芽并举,
证明是水边的植物,
就是我的家乡所说
“
蒌蒿薹子< br>”
。
“
蒌
”
字我的家 乡不读楼,读吕。蒌蒿好像都是
和瘦猪肉同炒,
素炒好像没有。
我小时候非常爱吃炒蒌 蒿薹子。
桌上有一盘炒蒌
蒿薹子,我就非常兴奋,胃口大开。蒌蒿臺子除了清香,还有就是很脆 ,嚼之有
声。
荠菜、
枸杞我在外地偶尔吃过,
蒌蒿薹子自十九岁离乡后从未吃过,
非常想
念。
去年我的家乡有人开了汽车到北京来 办事,
我的弟妹托他们带了一塑料袋蒌
蒿薹子来,因为路上耽搁,到北京时已经焐坏了。我挑了 一些还不及烂的,炒了
一盘,还有那么一点意思。
马齿苋。< br>中国古代吃马齿苋是很普遍的,
马苋与人苋
(
即红白苋菜
)
并 提。
后
来不知怎么吃的人少了。
我的祖母每年夏天都要摘一些马齿苋,
晾干了 ,
过年包
包子。我的家乡普通人家平常是不包包子的,只有过年才包,自己家里人吃,有
客人来蒸一盘待客。
不是家里人包的。
一般的家庭妇女不会包,
都是备了面、
馅,
请包子店里的师傅到家里做,做一上午,就够正月里吃了。我的祖母吃长斋,她
的马齿苋 包子只有她自己吃。我尝过一个,马齿苋有点酸酸的味道,不难吃,也
不好吃。
马齿苋南北皆有。
我在北京的甘家口住过,
离玉渊潭很近,
玉渊潭 马齿苋极
多。北京人叫做马苋儿菜,吃的人很少。养鸟的拔了喂画眉。据说画眉吃了能清
火。画 眉还会有
“
火
”
么
?
莼菜。
第一次喝莼菜汤是在杭州西湖的楼外楼,
一九四八年四月。
这以前我
没有吃过莼菜,
也没有见过。
我的家乡人大都不知莼菜为何物。
但是 秦少游有
《以
莼姜法鱼糟蟹寄子瞻》诗,则高邮原来是有莼菜的。诗最后一句是
&ld quo;
泽居
备礼无麋鹿
”
,秦少游当时盖在高邮居住,送给苏 东坡的是高邮的土产。
高邮现在还有没有莼菜,什么时候回高邮,我得调查调查。
明朝的时候,我的家乡出过一个散曲作家王磐。王磐字鸿渐,号西楼,散曲
作品有《 西楼乐府》。王磐当时名声很大,与散曲大家陈大声并称为
“
南
曲之冠< br>”
。
王西楼还是画家。
高邮现在还有一句歇后语:
&ld quo;
王西楼嫁
女儿
——
画
(
话
)
多银子少
”
。王西楼有一本有点特别的著作:
《野 菜谱》。
《野菜谱》收野菜五十二种。五十二种中有些我是认识的,如白鼓
2 / 9
钉
(
蒲公英
)
、蒲儿根、马栏头、青蒿儿
(
即茵陈蒿)
、枸杞头、野绿豆、蒌蒿、荠
菜儿、马齿苋、灰条。江南人重马栏头。小时读周作人的《 故乡的野菜》,提到
儿歌:
“
荠菜马栏头,姐姐嫁在后门头
&r dquo;
,很是向往,但是我的家乡
是不大有人吃的。
灰条的
&ldquo ;
条
”
字,
正字应是
“
藋
”
,
通
称灰菜。
这东西我的家乡不吃。
我第一次吃灰 菜是在一个山东同学的家里,
蘸了
稀面,蒸熟,就烂蒜,别具滋味。后来在昆明黄土坡一中学教 书,学校发不出薪
水,我们时常断炊,就掳了灰菜来炒了吃。在北京我也摘过灰菜炒食。有一次发
现钓鱼台国宾馆的墙外长了很多灰菜,
极肥嫩,
就弯下腰来摘了好些,
装在书包里。门卫发现,走过来问:
“
你干什么
?”
他 大概以为我在埋定时炸
弹。
我把书包里的灰菜抓出来给他看,
他没有再说什么,
走开了。
灰菜有点碱味,
我很喜欢这种味道。王西楼《野菜谱》中有一些,我不但没有吃过, 见过,连听
都
没
听
说
过
,
如
:
& ldquo;
燕
子
不
来
香
”
、
“
油
灼
灼
”……
。
我的家乡本是个穷地方,灾荒很多,主要是水灾,家破人亡 ,卖儿卖女的事
是常有的。我小时就见过。现在水利大有改进,去年那样的特大洪水,也没死一
个人,
王西楼所写的悲惨景象不复存在了。
想到这一点,
我为我的家乡感到欣慰。过去,我的家乡人吃野菜主要是为了度荒,现在吃野菜则是为了尝新了。喔,我
的家乡的野菜
!
(
选自汪曾祺《家常酒菜》,青岛出版社出版
)
写作手法
1
、卓越的散文
艺术
《故乡的野菜》
以冲淡平和为主要面目,
整篇文字就像一位长者在静静讲述,
淡泊安详,
但平淡的背 后却有着用心的经营。
如作者开篇说道,
“
我的故
乡不止一个 ,
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
只
因钓于斯 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
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br>⋯⋯”
。要写故乡,却先说对
故乡没有什么情分 ,笔调一下子荡了开去。为不使文脉过于呆滞,正话反说,倒
着说,对着说,都是周作人散文经常采用的 策略。作者听妻子
“
说起有荠
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
,因为
“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
常吃的野菜”
。很自然地就把话头又拉回了正题,丝毫无牵强之感。接下
来由春天常吃荠 菜想到另一种常吃的黄花麦果,
再由它扫墓时作贡品想到另一种
扫墓时常吃的野菜紫云英,表面信口而谈,
内里却是一条线。
但作者又不露痕迹,
由看到卖荠菜,随之想起故 乡,这种情思看似有意,又似无意
;
回想故乡,却只
谈野菜,看似有意思,又似无意思 ,冲淡的意境跃然纸上。郁达夫在谈到周作人
3 / 9
的美文小品时曾说,
&ld quo;
觉得他的漫谈,句句含有分量,一篇之中,少一句
就不对,一句之中,易一字也不可< br>”
。千字小文之内,起承转合,写得活
而不僵,独具匠心的结构艺术可见一 斑。
散文,尤其是絮语式的美文,首推一个
“
真
”
字。美文可以说
是见情见性的一种文体,
来不得半 点的虚假和造作。
作家往往用美文来抒发自己
的内心情感,
以及在生活中体验到的哲理 和感悟。
读者从行文中,
也能看出周作
人真实的内心生活,复杂的情感世界,渊博的知 识修养。
《故乡的野菜》首先就
是一篇见情见性的真文。
对于童年时候所食的野菜,< br>作者大方自然地展示着他的
热爱,没有丝毫的遮掩和伪装。比如于黄花麦果,
&ldqu o;
在北京也有,但是吃
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rdquo ;
对童年时光的留恋,佳
物不可再得的怅惘情绪,
合盘托出,
这就是周作人的 真。
面对读者,
不故弄玄虚,
不伪作高深,一腔真情慢慢流出,才使读起来觉得近,觉 得亲。
在真之外,这篇散文又极美。它有着极美的意境,
&l dquo;
妇女小儿各拿一
把剪刀一只
‘
苗篮
&rsq uo;
,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
&ldquo ;
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
这是动态的
劳作
;“
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
常好看”
。这是静态的生机。挖菜的村姑,歌唱的小儿,绿色的荠菜,紫
红的花朵, 分明一幅洗去铅华的江南春光图。这美还体现在语言。通篇文字,很
难找到文绉绉的、艰涩难懂的语言和 句子
,纯属平常的白话口语,如叙家常。
2
、浓郁的地方风味
周作人美文,
尤其是一些描写故乡风物的言志小品,
里面总有很多童谣和民
谚,使他的散文在冲淡平和的文风之外,
充盈着一种
“
俗趣
&r dquo;
,
氤氲
着浓浓的地方风味,这是《故乡的野菜》的另一特点。民谣是周作人 一生的最爱
之一。
《故乡的野菜》中,引用歌谣就有四五处之多。
“
荠菜马兰头,姊
姊嫁在后门头
”
,
“
三春戴荠花,
桃李羞繁华
”
,
“
三
月三,蚂蚁上灶山
”
等,短短一两句,语言通俗可爱,含义浅近直白 ,使
文章生动不少。
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活之中的民谣,
没有经过刻意的文饰和加工,
有一种天然的野趣,周作人称之为
“
民族的文学
”
。
尤其是用儿童视角和语 言来表达的童谣,
又添了一种稚趣在里面,
就更是周作人所谓的
“
天籁
”
了。
《故乡的野菜》
散发着浓浓的风俗
趣味的 ,这种趣味,除了上述的民谣所带来的
“
俗趣
”
,还体现在
作者的渊博学识所带来的
“
雅趣
”。
周作人读书极多,每写到一个风物,他都能东征西引,左右逢源 ,各种趣语
稗谈信手拈来。
比如本文写到故乡的荠菜,
便引明代文学家田汝成著的《西湖游
4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