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

巡山小妖精
724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06:3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汉堡包的做法大全-玉真公主

2021年1月17日发(作者:计侨)
中国历代宰相一览表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 的通称。



的意思是主宰,
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
官;
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
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
掌管一邑的邑宰,
实已 为官的通称。
相,
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
·显学》,如北宋侍中兼枢密副
使宰相黄中庸,
但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
其它各 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
而且名目
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
明朝初亦设中 书省,左右丞相。
洪武十三年(
1380
年),罢
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 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
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 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朝沿明制设
内阁
大学士,
雍 正时设
军机处

内阁成为闲曹,
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明、清 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晚清
实施新政,仿日制设
内阁总理大

为行政机关首长。

王朝





秦、西


宰相



冢宰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司徒

东汉

太尉

司空

尚书

丞相

录尚书事

内容



天官之长、即太宰

大司徒



大司马



大司空

丞相

御史大夫

三公

三公(荣誉职)

皇帝个人秘书(逐渐掌权)

复置三公

尚书之最高职位

魏、晋

尚书令、
尚书仆射

尚书先任者

门下侍中



皇帝侧近



中书令



皇帝秘书长

内史令



纳言

尚书令

内史省长官

门下省长官

尚书省长官

三省长官



尚书令、
尚书仆射

尚书省长官

侍中



门下省长官

中书令



中书省长官

尚书仆射

侍中

三省长官

由于太宗曾任尚书令,
后不再任命此官,
改以尚书
仆射为长官

-
1 -

中书令

同中书门下平章


同平章事

北宋

尚书左仆射兼门
下侍郎

尚书右仆射兼中
书侍郎

丞相

丞相

丞相

内阁大学士

殿阁大学士



军机大臣

内阁总理大臣

肃宗至德以后,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


宋侍中枢密副使(如宰相黄中庸)

宋徽宗时称太宰、少宰

南宋





宋孝宗时将仆射改称为左右丞相

废除尚书省,
只置中书省,
仿照北 方风俗,
右丞相
较左丞相高

由于丞相胡惟庸专权而废止

原为皇帝顾问兼秘书,后期演变为行政官员

内阁高级行政官员

军机处高级行政官员

仿日本立宪制度


在所有的官职中 ,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
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




伊尹、仲虺、伊陟、臣扈、巫咸、巫贤、甘盘、傅说


西周

姜尚、周公、召公、毕公、祭公谋父、甫侯、芮良夫、荣夷公、邵穆公、虢文公


齐国

管仲、崔抒、庆封、晏婴、国惠子与高昭子、田乞、田常、监止、田盘、田白、 田悼子、田和、
邹忌、田婴、孟尝君、吕礼、淖齿、田单、后胜


楚国

斗祁、彭仲爽、鲍申、子元、斗谷于菟、成得臣、蒍吕臣、斗勃、斗般、大孙伯 、斗越椒、虞
丘子、孙叔敖、子佩、子重、子辛、子囊、子庚、子南、蘧子冯、屈建、蘧罢、子皙、斗成 然、
阳匄、囊瓦、子西、叶公、公孙宁、吴起、州侯、昭奚恤、昭鱼、昭阳、唐眜、景翠、子兰、
子椒、昭雎、春申君、李园


晋国

荀息、郤縠、原轸、先且居 、赵衰、狐姑射、赵盾、郤缺、荀林父、士会、郤克、栾书、韩厥、
荀莹、荀偃、范宣子、赵武、韩起、 魏舒


-
2 -

赵国

公仲连、 太戊午、苏秦、赵豹、肥义、赵成、李兑、乐毅、蔺相如、平原君、建信君、廉颇、
虞卿、春平君、皮相 国


魏国

魏成子、李悝、翟璜、公孙痤、中山君、白圭、惠施、 公孙衍、田需、翟强、魏齐、范座、信
陵君、孔斌


韩国

侠累、申不害、张开地、韩侈、张谴、无正、昭献、成阳君、张平


燕国

子之、公孙操、栗腹、将渠、张唐


鲁国

羽父、臧文仲、庆父、季友、襄仲、季孙行父、孟献子、穆子、季武子、昭子、季平子、阳虎、
季桓子、孔子、季康子、公仪休


郑国

祭仲、子罕、子驷、子孔、子展、良霄、子皮、子产、子大叔、驷歂、罕达、驷弘、驷子阳


宋国

孔父、华督、目夷、公子成、公子鲍、华元、子罕、向戍、华亥、华 费遂、公孙忌、乐大心、
向魋、皇瑗、皇缓、大尹、乐茷、仇郝、唐鞅


吴国

狐庸、公子光、伍子胥、伯嚭


越国

范蠡、文种




百里奚、蹇叔、商鞅、张仪、樛斿、乐 池、樗里疾、甘茂、向寿、魏冉、楼缓、金受、寿烛、
杜仓、芈戎、范雎、蔡泽、吕不韦、甘罗、徐诜、 昌平君、昌文君、隗状、
王绾
、冯去疾、李
斯、赵高


附:张楚政权

张耳、邵骚、田角、田荣、田横


西汉


郦商、萧何、周苛、周昌、赵尧、曹参、陈平、

陵、审食其、任敖、曹窋、吕产、周勃、灌
婴、张苍、冯敬、申屠嘉、陶青、晁错、周亚夫、刘舍、卫绾 、直不疑、窦婴、牛抵、许昌、
赵绾、田蚡、韩安国、薛泽、张欧、公孙弘、潘系、李蔡、张汤、庄青翟 、赵周、石庆、卜式、

-
3 -
儿宽、公孙贺、杜周、暴胜之、刘屈氂、商丘成、田千秋






吴汉

邓禹

宋弘

伏湛

侯霸

李通

马成

韩歆

窦融

欧阳歙

刘隆

蔡茂

朱浮

杜林

张纯

赵熹

冯勤

冯鲂

虞延

郭丹

伏恭

第五伦

邓彪

郑弘

袁安

任隗

丁鸿

刘方

张酺

张奋

韩棱

张禹

鲁恭

徐防

陈宠

周章

刘恺

李部

杨震

朱伥

张皓

庞参

王龚

黄尚

桓焉

赵戒

胡广

李固

杜乔

黄琼

韩縯

刘矩

种暠

刘宠

杨秉

周景

陈蕃

王畅

桥玄

袁隗

段熲

杨赐

刘宽

陈球

刘郃

张温

崔烈

马日磵

刘虞

董卓

黄琬

杨彪

荀爽

王允

皇甫嵩

朱儁

赵温

曹操






魏国:华歆

王朗

贾诩

钟繇

陈群

董昭

司马懿

陈矫

卫臻

韩暨

崔林

满宠

蒋济

赵俨


柔、
王凌

孙礼

司马孚郑冲

卢毓

王昶

司马昭

王观

王祥

邓艾

钟会

何曾

司马望


吴国
:顾雍

陆逊

步骘

孙峻

孙綝

濮阳兴

陆凯


蜀国
:诸葛亮


西



王沈

裴秀

贾充

李胤

司马攸

卫瓘

司马亮

荀勖

杨珧

杨骏

华廙

司马晃

司马泰





马肜

张华

王衍

司马伦

陈準

司马冏

司马颖

王戎

乐广

司马颙

张方

司马越

高光

荀藩

麴允

司马保

索綝







王导

刁协

王敦

郗鉴

陆晔

荀崧

卞壶

陆玩

庚冰

诸葛恢

何充

顾和

蔡谟

桓温

王述

王彪


谢安

司马道子

谢石

陆纳

王珣

桓谦


十六国


大成
:范长生


大秦

王猛


南北朝




徐羡之

傅亮

王弘

刘义康

刘义恭

何尚之

刘宏

柳元景

刘休仁

袁粲

褚渊

刘秉


僧虔


南齐
:萧嶷

王俭

柳世隆

萧子良




徐孝嗣

萧颖胄




王亮

谢朏

沈约

王莹

袁昂

何敬容

谢举

萧会理

侯景

王僧辩



:江总


-
4 -

北魏

拓跋仪

崔宏

奚斤

刘洁

古弼

韩茂

于洛拔

尉眷

元丕

王叡

尉元

陆叡

穆亮







元详

高肇

元澄

于思

李崇

元雍

元叉

元略

尔朱荣

元彧

穆绍

元延明

萧宝寅

元徽


朱世隆

长孙稚

杨津


东魏
:孙腾

司马子如


北齐
:高隆之

杨愔

高浟

高叡

斛律光

高长恭

高孝琬

高俨

高孝珩

和士开

徐之才


西魏
:字文泰

斛斯椿

念贤

独孤信

侯莫陈崇


北周
:赵贵

宇文护

宇文宪




朝:
苏威

高熲

赵煚

虞庆则

李德林

柳机

杨爽

杨素

杨秀

杨暕

杨昭

杨达

杨约

杨文思

元寿






裴寂

刘文静

萧瑀

窦威

窦抗

陈叔达

封德彝

裴矩

宇文士及

房玄龄

高士廉

长孙无忌





杜如晦

王珪

魏征

岑文本

李勣

褚遂良

许敬宗

高季辅

张行成

于志宁

柳奭

韩瑗




崔敦礼


李义府

杜正伦

许圉师

上官仪

刘祥道

刘仁轨

阎立本

李敬玄

郝处俊

薛元超

李义琰

裴炎


刘祎之

武承嗣

苏良嗣

韦思谦

韦待价

狄仁杰

李昭德

姚璹

娄师德

陆元方

韦巨源

苏味道


王孝杰

武三思

宗楚客

姚崇

李峤

吉项

魏元忠

韦安石

朱敬则

唐休璟


嗣立

崔玄暐

张柬之


韦承庆

祝钦明

苏瓌

萧至忠

张仁愿

崔湜

李日知

宋璟

岑羲

刘幽求

窦怀贞

魏知古

郭元振


张说

陆象先

卢怀慎

薛讷

源乾曜

苏颋

张嘉贞

王晙

李元纮

杜暹

萧嵩

裴光庭

宇文融

韩休


裴耀卿

张九龄

李林甫

牛仙客

杨国忠

韦见素

房琯

裴冕

苗晋


张镐

吕諲

李岘

李揆

第五琦


元载

刘晏

王缙

杜鸿渐

杨绾

常衮

崔祐甫

李忠臣

杨炎

卢杞

张镒

关播

萧复

姜公辅

李晟


浑瑊

李勉

马燧

张延赏

齐映

柳浑

李泌

窦参

董晋

赵憬

陆贽

贾耽

赵宗儒

郑余庆

齐抗


杜佑

高郢

郑珣瑜

杜黄裳

袁滋

武元衡

李吉甫


由页

李藩

权德舆

李绛

张弘靖

韦贯之


裴度

李逢吉

崔群

李鄘

令狐楚

杜元颖

王播




牛僧孺

李程

韦处厚

路随

李宗闵

宋申锡


李德裕

李训

郑覃

李石

杨嗣复

李珏

李绅

杜悰

白敏中

令狐绹

魏暮

杨收

王铎

郑畋

郑从谠


王徽

杜让能

张濬

崔胤

柳璨


五代十国


后梁:赵光逢

敬翔

郑珏

李琪


后唐:豆卢革

韦说

卢程

郭崇韬

冯道

任圜


建立

赵凤

李愚

马胤孙


后晋:赵莹

桑维翰

李崧


后汉:苏逢吉


后周:
王峻

范质

魏仁浦



-
5 -
吴:徐温

徐知诰

严可求


前蜀:张格


后蜀:赵季良

李昊


南唐:宋齐丘

李建勋

冯延巳

常梦锡

孙晟

钟谟

吴越

杜建徽

吴程

钱弘亿


北汉:郭无为


南汉:钱允章


楚:许德勋









范质

王溥

魏仁浦


赵普

薛居正

沈伦

卢多逊

宋琪

李昉

吕蒙正

张齐贤

吕端

李流

向敏


毕士安

寇准

王旦

王钦若

丁谓

李迪

冯拯




张知白

张士逊

吕夷简




陈尧佐

章得象

晏殊

杜衍

贾昌朝

陈执中

文彦博

宋庠

庞籍

梁适

刘沆

富弼

韩琦

曾公亮

陈升之

韩绛

王安石

吴充

王珪

蔡確

韩缜

司马光

吕公著

吕大防

范纯仁

刘挚

苏颂

章惇

韩忠彦

曾布

蔡京

赵挺之

何执中

张商英

郑居中

刘正夫

余深

王黼

白时中

李邦彦

张邦昌

吴敏

徐处仁

唐恪

何桌






李纲

黄潜善

汪伯彦

朱胜非

吕颐浩

杜充

范宗尹

秦桧

赵鼎

张浚

万俟卨

汤思退

陈康伯

史浩

洪适

叶颙

魏杞

陈俊卿

虞允文

梁克家

叶衡

赵雄

王淮

周必大

留正

葛邲

赵汝愚

余端礼

京镗

谢深甫

韩侂胄

史弥远

郑清之

乔行简

李宗勉

史嵩之

杜范

赵葵

谢方叔




董槐

程元凤

丁大全

贾似道

叶梦鼎

江万里

马廷鸾

王爚

陈宜中

留梦炎

文天祥

李庭


陆秀夫






萧敌鲁

萧阿古只

赵延寿

韩延徽

萧思温

耶律沙

室昉

耶律隆运

萧排押

刘慎行

萧孝穆




萧孝先

萧惠

萧革

萧孝友

萧术哲

张孝杰

萧兀纳

李处温






完颜宗翰

完颜希尹

完颜昂

完颜宗弼

完颜勖

完颜秉德

完颜宗本

唐括辩

耨盌温敦思忠




大臭

赤盏晖

张浩

张通古

萧玉

仆散师恭

蔡松年

完颜元宜

仆散忠义

完颜彀英

完颜宗


纥石烈良弼

纥石烈志宁

完颜思敬

完颜守道

徒单合喜

李石

徒单克宁

石琚

唐括安礼

乌古论元忠

蒲察通

移刺道

完颜宗尹

完颜襄

张汝霖

夹谷清臣

粘割斡特刺

夹谷衡

张万公

完颜守贞

徒单镒

完颜宗浩

仆散揆

仆散端

完颜匡

孙即康

纥石烈执中

完颜承晖

术虎高琪

抹捻尽忠

胥鼎

高汝砺

把胡鲁

完颜赛不

完颜合达

完颜白撒

侯挚

国用安


西



野利仁荣

张元

没藏讹庞

梁乙埋

梁乙逋

任得敬



-
6 -




史天泽

安童

伯颜

阿合马

桑哥

哈刺哈孙

康里脱脱

铁木迭儿

拜住

燕铁木儿

伯颜

脱脱

别儿怯不花

阿鲁图

铁木儿塔识

朵儿只

太平

哈麻

搠思监

太不花

也速

孛罗帖木儿

扩廓帖木儿






李善长

徐达

汪广洋

胡惟庸

解缙

黄淮

胡广

杨荣

杨士奇

金幼孜

杨溥

曹鼐

陈循

高豰

彭时

商辂

江渊

王文

徐有贞

许彬

薛瑄

李贤

吕原

岳正

陈文

刘定之

万安

刘瑚

刘吉




徐薄

刘健

邱溶

李东阳

谢迁

焦芳

王鏊

杨廷和

刘宇

梁储

刘忠

费宏

杨一清

蒋冕




石珤

席书

翟銮

张璁

桂萼

李时

方献夫

夏言

顾鼎臣

严嵩

许讚

徐阶

袁炜

严讷

李春


郭朴

高拱

陈以勤


张居正

赵贞吉

高仪

张四维

马自强

申时行

余有丁

许国

王锡爵

王家屏

赵志皋

张位

陈于陛

沈一贯

沈鲤

朱赓

于慎行

李廷机

叶向高

方从哲

吴道南


继偕

沈鹤

刘一燝

韩火广

朱国祚

孙如游

孙承宗

顾秉谦

朱国祯

魏广微

黄立极

冯铨


国槽

钱龙锡

李标

刘鸿训

成基命

周延儒


何如宠

钱象坤

温体仁

吴宗达

郑以伟

徐光启

钱士升

王应熊

何吾驺

张至发

贺逢圣

薛国观

程国祥

杨嗣昌

方逢年

范复粹

陈演

蒋德璟

黄景昉

吴甡

魏藻德

范景文






刚林

范文程

洪承畴

希福

宁完我

李建泰

宋权

陈泰

李率泰

陈名夏

陈之遴

高尔俨

图海

成克巩

张端

刘正宗

吕宫

金之俊

王永吉

傅以渐

车克

巴哈纳

卫周祚

李霨

苏纳海

孙廷


巴泰

魏裔介

杜立德

索额图

冯溥

莫洛

熊赐履

明珠

王熙

黄机

吴正治

宋德宜

余国柱

李之芳

伊桑阿

徐元文


阿兰泰

张玉书

李天馥

吴琠

张英

马齐

陈廷敬

李光地

温达

萧永


嵩祝

王掞

王项龄

白潢

富宁安

张鹏翮

田从典

高其位

朱轼

张廷玉

逊柱

蒋廷锡

马尔


尹泰

鄂尔泰

海望

傅恒

汪由敦

高斌

蒋溥

陈大受

舒赫德

来保

尹继善

刘纶

刘统勋

雅尔哈善

富德

于敏中

阿桂

福隆安

索琳

温福

丰升额

庆桂

福康安

袁守侗

梁国治

阿思


和珅

明亮

董诰

福长安

王杰

松筠

沈初

傅森

戴衢亨

吴熊光

那彦成

成德

刘权之




托津

方维甸

卢荫溥

勒保

桂芳

章煦

戴均元

文孚


曹振镛

黄铖

长龄

玉麟

王鼎

蒋攸


穆彰阿

潘世恩

赛尚阿

文庆

祁寯藻

陈孚恩

季芝昌

穆荫

舒兴阿

彭蕴章

麟魁

奕




柏葰

匡源

文祥

焦祐瀛

桂良

沈兆霖

宝鋆

曹毓瑛

李棠阶

李鸿藻

胡家玉

沈桂芬

景廉

王文韶

左宗棠

翁同龢

潘祖荫

额勒和布

阎敬铭

孙毓汶

许庚身

徐用仪

刚毅

钱应溥

裕禄

荣禄

启秀

赵舒翘

载漪

鹿传霖

瞿鸿禨

奕劻

荣庆

徐世昌

铁良

世续

林绍年

载沣

张之洞

袁世凯

那桐

戴鸿慈

毓朗














-
7 -
年代














个人概况

人物介绍

王绾是秦国的丞相。在秦国统一中国之后,他和御史大夫冯
劫、廷 尉李斯等人为秦始皇商议称号,他们认为古代有天皇、地
皇和泰皇,其中泰皇最好,所以,给秦始皇定的 称号是

泰皇


秦始皇觉得自己统一中国,
功劳很大。< br>他认为自己有三皇的品德,
也有五帝那样的功劳,
所以他用了







给自己定的称号叫

皇 帝



王绾主张像西周一样实行分封制度,把秦始皇的兄弟、儿子
还有功臣们封到各地,让他们治理地方,保持国家的稳定。但是
李斯反对,说那样不会安定,还会像东周 一样混乱,主张加强皇

王绾,他的出生和
帝的权利,由皇帝直接任命、罢免地方的官 员。秦始皇就用了李
去世的年代历史
斯的意见,实行了郡县制。

上没有准确 的记
王绾做丞相的过程中,没有很明显的成绩,但他也做好了自
载。

己的本职工作。

原为渔阳郡狐奴令,后投奔刘秀,被拜为偏将军,协助刘秀
建立东汉。刘秀占领邯郸后,封王梁为关内侯。刘秀称帝之后,
王梁历任野王令、大司空、河南尹、济南 太守,先后被封为武强
侯、阜成侯。公元
38
年(建武十四年),王梁卒。有子王禹。

汉明帝永平年间,明帝追忆当年随其父皇打下东汉江山的功
臣宿将,命绘二十八位功 臣的画像于洛阳南宫的云台,王梁名列
第十八位。




《赤伏符》是新莽末年谶纬家所造符箓,谓刘秀上应天命,
当继汉统为帝。所以刘秀对《赤伏符》非常迷 信。他称帝之后便
根据《赤伏符》中的谶语任命王梁为大司空,《赤伏符》里面还
有孙咸两个字 ,
正好刘秀手下有叫孙咸的,
便想任命他为大司马,
但众将都不服气,刘秀只好做罢, 改而任命吴汉为大司马。可见
王梁出任大司空是有谶语的原因,但他的战功也起了很大的作
用, 要不然就会象孙咸一样,因为没有军功而被大家否决的。

王龚最初被举孝廉,任青州刺史,敢 于弹劾贪赃的二千石官
员,受汉安帝嘉奖,入朝任尚书。历任司隶校尉、汝南太守,在
汝南太守 任上好才爱士,为政温和,颇受称赞。

永建元年(
126
年),入朝任太仆 ,调任太常。后升任司空、
太尉,任职严肃谨慎,非公事不与州郡官员通信来往。他痛恨宦
官掌 权,上疏极言宦官祸害,反被众宦官诬陷,经李固努力得大
将军梁商出面,才得以免于获罪。于永和五年 (
140
年)因老病
而逊位,后于家中去世。







王梁
(?-
38
年)

字君严,渔阳要阳







人。东汉云台二十
八将之一。














详),字伯宗 。山
阳郡高平县(今山






)< br>人






族,
[1] < br>其子王畅


八俊

之一,其
孙为

建安七子


一的王粲。



-
8 -
年代









个人概况

人物介绍

大将军梁商辟王畅为茂才(即秀才 ),曾先后任齐王刘喜之
相、司隶校尉、南阳太守之职,并四次征拜尚书令。任职期间,
均以守 正严明著称。

南阳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乡,皇室亲贵多仰仗权势横行
当地。地方 官吏惧其淫威,往往讨好帝乡贵戚而不能尽其责。他
出任南阳太守伊始,便对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恃势 不法者,严
加处治。后遇皇帝大赦,被治罪的皇室亲贵被释放。但他对不法
权贵并不甘心,又设法纠治。
明令:
凡受赃二千万以上不自首者,
没收全部家产;凡隐匿不报者, 一但查出,则派官吏拆屋伐树,
填井夷灶。
遂使豪族贵戚大为震惊。
南阳郡的豪族多以 奢靡为荣,
竞相比富。
为矫治这种风气,
他平时穿布衣,
坐旧车,
素 食简行,
深受属官敬重。由于他治理有方,南阳郡内风化大变。后征为长
乐卫尉。
< br>灵帝建宁元年
(168

)

迁司空,居三公之列。数月后,
因地
方发生水灾被免职,翌年卒于家。





王允出身山西名门望族、官宦世家的王氏家族,世代担
任州郡的重要官职,
在当地影响 很大,
威望颇高。
王允天资聪颖,
独具慧质,深受上辈们的喜爱和赏识。在他们的影响 和熏陶下,
王允自小意气非凡,立志长大后不仅要继承和发扬父辈的传统,
而且还要心忧国家,
有益于东汉社会。
为了实现这一志向和目标,
王允时时刻刻注意自身素质的修养。虽出 生豪门世族,但他并不
迷恋奢侈的生活和舒适的享受,而是充分利用家里的优越环境,
饱读诗书 和泛阅经传。少年时期,王允就已经成为满腹经纶、学
富五车的才子,远近文人学士都对他刮目相看。习 文章、阅经典
之余,
王允还坚持习武强身。
他崇慕卫青、
霍去病的威猛和气度 ,
同时也佩服他们誓死卫国的精神。认真不懈的文修武练不到数
年,王允便出落为一名文韬武略 无不精通的全才。




王畅
(?

1 69)








空。山 阳郡高平县
(




西

)













137


192
年)

字 子师,
太原祁(今山西祁
县)人(据《后汉
由于出生上层士族世家,平日除了习文练武 之外,王允也经
书》)。东汉末年
常跟随父辈们出入官场,结交许多世家名士。而且,王允更愿 意
大臣。

与下层人民接触,因为这样更能接近生活,体验生活,积累丰富
的 经验。一时之间,少年王允不仅在同辈中间脱颖而出,而且在
整个山西也已经小有名气。
他十九岁就开始任公职,
壮年时任豫
州刺史。
因为在和中常侍张让的斗争中失败,
王允被迫去官隐居,
在中平六年,何进掌权之后重新出仕,历任从事中郎和河南尹。
在 何进被宦官诛杀,董卓掌权时,他已经代替杨彪成为了司徒兼
尚书令。身为地方官勤政爱民,由于朝廷腐 败而被迫在此为官,
从而密谋刺杀董卓。董卓死后,王允与吕布共执朝政,但是董卓
余党李傕、
郭汜、
樊稠等率军攻破长安,
吕布出逃,
王允被处死,
时年
56
岁。


-
9 -
年代















个人概况

人物介绍

王朗早年师 从太尉杨赐,因通晓经籍而被拜为郎中。后因杨
赐去世而弃官为其服丧,后来被举孝廉,但王朗不应命。 徐州刺
史陶谦又举其为茂才,拜治中从事。迁任会稽太守,任内获百姓
爱戴。建安元年(公元< br>196
年)孙策攻会稽时,王朗举兵抵抗,
为其所败,在无法逃亡时投降,孙策敬重王朗 而未加害。

后为曹操所征,
因战乱辗转数年后才抵达,
被拜为谏议大夫、< br>参司空军事。建安十八年(公元
213
年),魏国建立,王朗以军



王朗(?-
228
祭酒身份领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职。曹丕 继王位
时,
迁御史大夫,
封安陵亭侯。
曹丕受禅建魏后,
王朗改任司 空,
又进封乐平乡侯。曹叡继位后,代华歆为司徒,进封兰陵侯。太
和二年(
228< br>年),王朗去世,谥号成。其孙女王元姬,嫁于晋
王司马昭,生晋武帝司马炎、齐献王司马攸。< br>
王朗学识渊博,与其子王肃都为经学大家。著有《周易传》、
《春秋传》、《孝经传》 、《周官传》等,有文集三十四卷。

李傕、郭汜杀害王允后,他逃归乡里。后来
举孝 廉
,为发干
长,迁中山太守。后被
曹操
辟为丞相掾属。曹丕即位,拜
散骑常

,出为兖州刺史,与
张辽
等至
广陵

孙权
,以功封
宜城亭侯


建武将军


正始 初年,为
征东将军
,正始二年(
241
年)与孙礼于芍破
力战,败吴将
全琮

以功进封南乡侯。
后迁车骑将军、
仪同三司,正始九年(
248
年)代高柔为
司空
。嘉平元年(
249
年)代蒋济
为太尉。后与其甥令孤愚谋废
曹芳
,事泄,服毒自尽。时年
79
岁。





王凌早年为曹操的丞相掾属,与曹操一起完成《孙子兵法集
注》,。

晚年与司马懿有书信一封,收录于《全三国文》,被称
作《与太傅司马宣王书》。
< br>三国曹魏及西晋时大臣,书圣王羲之的族曾祖父。王祥侍奉
后母极孝,为二十四孝之一

卧冰求鲤

的主人翁。

王祥于东汉末隐居二十年,在曹魏,先后任 县令、大司农、
司空、
太尉等职,
封爵睢陵侯。
西晋建立,
拜太保,
进封睢陵公。
泰始四年(
268
年)四月初二(
4

30
日),王祥去世,享年八
十五岁(一作八十九)

谥号元。今王祥故里 孝友村有

王祥卧冰



王祥继母朱氏一次想吃鲜鱼,< br>当时天寒冰冻,
王祥脱下衣服,
准备砸冰捕鱼
(一说卧在冰上)
忽然冰块融化,
跳出两条鲤鱼,
王祥拿着鲤鱼回去孝敬母亲。继母向王祥说很想吃烧黄雀, 不久
就有数十只黄雀飞进屋帐内,王祥得以给母亲吃。邻居都惊叹这
是王祥的孝道感动上天。< br>
-
10 -

11
月),本名
王严


字景兴。

海郯(今山东郯城
西北)人。汉末至







臣、经学家。




















1 72


251
年)

字彦云,
太原祁(今山西祁
县)人,三国时期
曹魏将领,东汉司
徒王允之侄。











王祥(
184
年,一

180


268

4

30
日),字
休徵。琅玡临沂
]




年代

















个人概况

人物介绍






260
王观自少孤贫但有志气,后得到曹操召为丞相文学掾,又先
年),字伟台,东
后出任高唐、酂县和任县县令,在当地都有治迹和称许。黄初元
郡廪丘(今河南范
年, 曹丕称帝,汉朝被取代。王观任尚书郎、廷尉监。后又先后
县东南)人
[1]
,< br>三






出任南阳和涿郡太守。
臣。

后来魏明帝召王观为治书侍御史,典行台狱。太尉司马懿后
来更 请王观出任他的从事中郎,
后先后转职尚书、
河南尹和少府。

明帝死后,辅 政的大将军曹爽专权,生活奢侈,曾命材官张
达销毁一些其府中木材和一些私人物品,
王观知道 后不畏曹爽权
势,将张达免职。另少府属下三个尚方御府内有很多珍奇玩物,
曹爽常常要求取用 ,但又害怕王观的守法不阿,最终将王观调任
太仆,以方便自己取利。

正始十年(< br>249
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以夺取朝廷
大权,王观亦被任命为行中领军,占据 中领军曹羲的军营并接管
其军队。曹爽投降被斩杀后,王观因功爵关内侯,复任尚书,加
驸马都 尉。正元元年(
254
年),曹芳被废,曹髦继位为帝,王
观进封中乡亭侯。后加光禄 大夫,转任尚书右仆射。

景元元年(
260
年),魏元帝曹奂继位,进封阳 乡侯,并迁
任司空。但上任数日后即辞官回家,并在家中逝世,死后下令节
葬。谥肃侯。


















2 66
年),字处道,三




西

时< br>同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王沈因有开国之勋,出任尚书
期大臣、史学家。
(魏晋时期 大臣、
加散骑常侍,不久去世。追封为郡公。

史学家)

著有《王处道集》
5
卷,又称《王沈集》,已佚。《全晋文》

辑其文
14
篇。





< br>司空王昶之侄,
东郡太守王机之子。
太原晋阳人。
其父早死,
由叔叔< br>王昶
抚养。能写文章,大将军
曹爽
聘为秘书(掾),累迁
中书门下侍郎 。
249
年,曹爽被司马懿杀害,王沈被免职,不久
又起用为侍中。与
荀顗< br>、
阮籍
同撰《
魏书

44
卷。高贵乡公
曹< br>髦
好学,称王沈为文籍先生。
260
年,曹髦打算消灭司马家族,
召王 沈、王经、王业共商此事,王沈与
王业
竟密告
司马昭
。结果

髦被杀,王沈因功封安平侯,食邑二千户。




咸熙二年(< br>265
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即王位,拜王
沈为御史大夫,兼尚书令,加给事中 。王沈因有才有望,显名当
世,因而晋朝创业的大事,羊祜、荀勖、裴秀、贾充等人都与王
沈谋 划商量。

-
11 -
年代


西







个人概况

王戎(
234


305

7

11
日 ),字濬冲。琅
玡临沂(今山东临
沂白沙埠镇诸葛
村)
人。
西晋名士 、
官员,

竹林七贤

之一。


人物介绍

王戎出身琅玡王氏。
长于清谈,
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 称。
最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司马昭辟为掾属。历任吏部黄门侍郎、
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 刺史,因事被免,又改任豫州刺史、
建威将军。
后参与晋灭吴之战,
吴国平定后,因功进封安丰县侯。
在荆州拉拢士人,颇有成效。又被征召为侍中,迁任光禄勋,后
拜吏部 尚书,因母亲去世离职。惠帝即位,迁太子太傅,转中书
令,加光禄大夫,再迁尚书左仆射,领吏部事务 。

元康七年(
296
年),升任司徒。王戎认为天下将乱,于是
不 理世事,以山水游玩为乐。司马伦杀张华等,王戎因是裴頠的
岳丈而被免。又起用为尚书令,再迁司徒。 后张方劫持惠帝入长
安,王戎逃奔陕县,于永兴二年(
305
年)六月初四(
7

11
日)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谥元侯




西







王衍外表清明 俊秀,风姿安详文雅,又喜好老庄学说,当他
解读玄理的时候,手里总是拿着一把与手同色的玉拂尘,神 态从
王衍(
256

容潇洒,
谈论精辟透彻,
倾动当时。< br>当他讲错时,
却又随即更改,

311
年),字夷
时人号为< br>“
口中雌黄



甫。琅邪郡临沂县

(今 山东临沂北)
王衍步入仕途后历任黄门侍郎、太子中庶子、中领军、尚书
人。西晋时期著名令等职,惠帝的长子司马遹还娶了王衍的女儿王氏为太子妃,贾
清谈家,西晋末年
后、赵王 司马伦掌权时将王衍罢官,司马伦被杀后复出,历任河
重臣,

南尹、
尚书仆 射等职,
公元
307

(光熙元年)

王衍升任司空。次年,又任司徒。王衍位高权重,却不思为国,为了保全自己,

还精心策划,让弟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遭
时人鄙夷。

永嘉二年(
308
年),王弥进攻洛阳时,王衍率军抵抗。次
年转任太尉兼尚书令,封 武陵侯,王衍却辞让封爵不受,后以太
尉兼任太傅军司。司马越死后,他与众人奉其灵柩返回东海,路< br>途中为石勒所击破,被俘。王衍在与石勒交谈时,仍推脱责任,
并劝其称帝,石勒大怒,将其与西 晋旧臣一同活埋,时年五十六
岁。

王衍善行书,《宣和书谱》有其作品《尊夫人帖》。



-
12 -

汉堡包的做法大全-玉真公主


汉堡包的做法大全-玉真公主


汉堡包的做法大全-玉真公主


汉堡包的做法大全-玉真公主


汉堡包的做法大全-玉真公主


汉堡包的做法大全-玉真公主


汉堡包的做法大全-玉真公主


汉堡包的做法大全-玉真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