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宰相治事制度论文宰相权利论文

玛丽莲梦兔
611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06:3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安全生产月宣传资料-学习简历

2021年1月17日发(作者:黄玉庭)


















唐宋宰相治事制度论文宰相权利论文

唐宋时期宰相治事制度变迁研究



要:唐宋时期,宰相治事机构逐渐专门化、由外朝移至禁中,
宰相治事由 兼职演变为专职。
唐肃宗鉴于李林甫、
杨国忠专权的教训,
确立了宰相旬日更替秉笔治 事制,
唐德宗朝曾一度改为宰相轮日更替
秉笔治事制。
宋太祖为防范宰相专权,
确立了副宰相与宰相轮流押班
治事制。
南宋不仅逐渐取消了副宰相与宰相轮流秉笔治事制度,
而且
宰相多兼领枢密院治事之权,
这些制度变迁对南宋宰相权力膨胀起到
了催 化作用。

关键词:唐宋时期;宰相治事;宰相权力;宰相制度;中央政治

唐宋时期宰相治事制度复杂多变,
是研究唐宋中央政治体制变迁
的重要问题之一。
学术 界对此虽有相关的研究成果涉及①,
但由于文
献记载零散失详,
至今罕有专论。
本文拟就唐宋时期宰相治事机构变
迁、
宰相治事性质由兼职向专职之演变、
宰相轮流 秉笔主政制度变迁
等问题,
作初步探讨,
希冀对唐宋中央政治体制变革的研究有所补益 。

一、唐宋时期宰相治事机构及治事性质之演变

1.
宰相治事机构的演变

唐朝初年,
“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 政事堂”②。无专门的
宰相治事机构。弘道元年(
683
)十二月,裴炎自门下省长官 侍中转
为中书省长官中书令,“执朝政”③,“始迁政事堂于中书省”④。
自此,政事堂自门下 省迁至中书省,此时仍无专门的宰相治事机构。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
723

,宰相张说奏“改政事堂号‘中书门



















下’,
列五房于其后:
一曰吏房,
二曰枢机房,
三曰兵房,
四曰户房,
五 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⑤。自此,中书门下成为专门的宰相治
事机构,并具有独立的印信。

值得注意的是,
唐朝开元之后,政事堂虽已改名为中书门下,并
成为专门的宰相治事机 构,
与唐朝初年的政事堂有了明显的差别,

人们仍习惯称中书门下为政事堂,并将中 书门下主书称为“堂头”


五代时,
宰相治事机构虽仍为中书门下,
但称谓多有变化。
后梁、
后唐时,中书门下也称“政事堂”

“中书都堂”

“中书政事堂”等。
后晋时,为了避高祖石敬瑭名字之讳,天福七年(
94 2
)七月下诏:
改“中书政事堂为政事厅,
堂后官房
(堂)
头为录事 ,
余为主事”⑥,
将宰相机构中书政事堂改名为政事厅,堂头改名为录事。

北宋前期,宰相治事机构中书门下简称“中书”
。史载:
“中书门
下在朝堂西,
榜曰
‘中书’

为宰相治事之所,
印文行敕曰中书门下。

⑦元丰五年(
1082
)四月,宋神宗“厘中书为三省”⑧,以“三省以
总天下之事 ”。三省都堂“为聚议之所,参决国论、延见百辟”⑨。
自此,三省都堂演变为宰相和执政治事的机构。 北宋后期,三省都堂
仍为宰相的治事机构。宋徽宗宣和四年(
1122
)十二月,太师 蔡京依
前“领三省事”,
“五日一赴朝请,
至都堂治事”,
⑩这里的“都堂”
指的就是三省都堂。南宋建炎三年(
1129
)四月,宋高宗“始合三省
为一 ”(11),宰相治事机构仍习惯称“三省都堂”(12)。

唐宋时期,
宰相治事机 构出现了由外朝移至禁中的变化。
唐朝宰
相议事机构政事堂及中书门下所在的门下省、中书省均 在外朝
(13)




















其中门下省在宣政殿东廊的日华门外、
中书省在宣政殿西廊的月华门
(14)
,而北宋宰相治事机构设置在禁中。北宋前期,“中书、门下
并列于外 ,
又别置中书于禁中,
是谓政事堂,
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15)

宰相治事机构中书开始移至禁中。
元丰改制后,
宋神宗“以旧中书东、
西厅为 门下、中书省,都堂为三省都堂”(16),宰相治事机构虽改名
为三省都堂,但仍在禁中。
中 国古代将皇帝的宫中称为禁中,宋代把
宰相治事机构设置在禁中,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宰相的控制。

2.
宰相治事性质由兼职向专职的演变

唐朝开元之前,宰相品位 “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
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17)
,“诸司之官兼 知政事者,午前议政于朝
堂,午后理务于本司”(18)。也就是说,宰相午前在政事堂议政,午
后回本司处理政务,
属于兼职性质的治事制度。
兼职性宰相治事制度
曾对唐朝政局的 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开元年间,
伴随唐朝政治形势
的发展,
宰相治事制度开 始由兼职向专职演变。
这个演变始于李林甫。
开元二十二年(
734
)五月, 唐玄宗“以裴耀卿为侍中,张九龄为中
书令,
(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19 )。三个宰相中,
裴耀卿与张九龄关系友善,
李“日思所以中伤之”(20)。
开元二 十四
年十一月,
裴耀卿和张九龄“并罢政事”(21),
新上任的宰相“牛仙
客既为林甫所引,
专给唯诺而已”(22),
宰相府的大权全部控制在李
林甫手中。正 如胡如雷先生所说:
“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知政事,
同年牛仙客拜相,从此形成李林甫一派独 霸政事堂的局面。

(23)

开元二十七年四月起,
宰相李林甫将 吏部“选事悉委”于吏部侍郎宋



















遥和苗晋卿,自己“日在政府”(24),不再回吏部。自此,唐朝宰相
治事制度开始由兼职向专职演变。这里的“政府,谓政事堂”(25)。
开元后,“宰臣数少,始崇其任 ,不归本司”(26)。自此,唐朝专职
宰相治事制度确立,并为五代及宋朝沿用。

二、唐宋时期宰相轮流秉笔主政制度的确立及其演变

1.
唐五代宰相轮流主政制度的确立及其演变

唐玄宗天宝元年(
7 42
)七月,牛仙客死后,李林甫荐举陈希烈
为宰相,陈希烈入相之后,“但给唯诺”,“凡政 事一决于林甫”。
(27)
接任李林甫宰相职务的杨国忠,
不仅在家中决策军政机务,
而且
还在家中选任官员。
《旧唐书杨国忠》载:“故事,吏部三铨,三注
三唱 ,自春及夏,才终其事;国忠使胥吏于私第暗定官员,集百寮于
尚书省对注唱,一日令毕,以夸神速,资 格差谬,无复伦序。眀年注
拟,又于私第大集选人,令诸女弟垂帘观之,笑语之声,朗闻于
外。 ”(28)鉴于李林甫和杨国忠专权的教训,至德二载(
757
)三月,
唐肃宗令“宰 相分直主政事执笔,每一人知十日”
(29)
。自此,宰相
每十日轮流执笔处理政务成 为制度。同时,自唐肃宗朝开始,值班宰
相治事可以替代其他宰相署名也成为制度。史称:“肃宗之世, 天下
务殷,宰相常有数人,更直决事,或休沐各归私第,诏直事者代署其
名而奏之,自是踵为故 事。”唐代宗大历末年,宰相常衮“独居政事
堂”。
(30)
宰相轮流主政事执笔的制 度遭到破坏。

唐德宗即位后,
四个宰相
“共坐一榻,
各据一隅,< br>谓之押角”
(31)

实行。贞元九年(
793

, 唐德宗以中书侍郎赵憬为门下侍郎、同平章



















事。赵“憬疑陆贽恃恩,欲专大政,排己置之门下,多称疾不豫
事”(32)。
自此,
宰相赵憬与陆贽不和,
百官奏事时,
宰相互相推让,
都不发表意见。同年七月,又恢复了宰相“旬日一易”
(33)
的轮流秉
笔主 政制度。
贞元十年五月八日,
唐德宗将宰相轮流执笔治事的时间
由十日一更替改为“毎 日一人执笔”(34),
即十日轮流治事制改为一
日一更替制。正如宋朝人叶梦得所总结的:“ 唐至德中,宰相分直政
事笔,人知十日;贞元后改为轮日。”(35)元和二年(
807
)十一月,
宪宗下诏:“司徒杜佑筋力未衰,起今后每日入中书视事。”(36)
宰相基本上 天天到中书治事。
唐朝末年,
宰相天天到宰相府治事的制
度遭到破坏。
五代后 唐同光三年

925

八月,
唐庄宗下敕规定:
“自
今文武百官,三日一趋朝,
宰臣即每日中书视事。”(37)恢复了宰相
天天到中书治事的制 度。

后晋确立了首相当班掌印主政制度。石敬瑭“入洛,以(冯)道
为首相”
(38)
。“旧制,凡宰臣更日知印”(39)。天福四年(
939

八月 ,
晋高祖下诏:
“中书知印止委上相,
由是事无巨细,
悉委于
(冯)
道。”(40)自宰相冯道开始,后晋确立了首相当班掌印制度。翌年,
唐朝后期以来的宰相集 体治事制度被废除。
后汉时,
宰相府实行的仍
是首相主政制度。乾祐元年(
9 48
)四月,杨邠为中书侍郎、兼吏部
尚书、同平章事,
“凡中书除官,诸司奏事”< br>,汉隐帝“皆委(杨)邠
斟酌,自是三相拱手,政事尽决于(杨)邠”

(41 )
这里的“三相”,
指的是窦贞固、苏逢吉和苏禹珪。





















2.
宋代宰相秉笔主政制度变迁

北宋以前,
“宰相见天子必命坐, 有大政事则面议之,常从容赐
茶而退,自余号令除拜,刑赏废置,但入熟状,画可降出即行之,唐
及五代,皆不改其制,犹有‘坐而论道’之遗意”
。北宋初年,范质、
王溥、魏仁浦等三宰相 均为原后周的旧相,因“稍存形迹”
,害怕宋
太祖赵匡胤的英武尊容,所以“每事辄具札子进呈 ,退,即批所得圣
旨,而同列署字以志之”
。自“范质等始”
,北宋废除了中国古代宰 相
“坐而论道”和“赐茶之礼”
,此“后遂为定式”

(42)
宰相 范质事事
以札子的形式进呈皇帝,退朝之后批所得圣旨,批过之后,由同列署
字。可见,当时宰 相府实行的仍是首相秉笔主政制度。

乾德二年(
964
)正月,赵普独相, 按照“同列署字”的治事制
度,
赵普一人为相,
无同列宰相署敇者。
宋太祖采 纳窦仪的意见
(43)

令开封尹、同平章事赵光义署敇。宰相赵普虽深得宋太祖的宠 信,但
宋太祖又“疑其专恣”,
于乾德二年四月设置了参知政事,
地位低于
宰 相赵普。

宋太祖开宝年间(
968

976

, 副宰相参知政事地位提高,开始
与宰相更知印、押班和奏事,宰相府的主政制度发生了重要变化。开宝六年(
973
)六月,宋太祖“诏参知政事吕馀庆、薛居正升都堂,
与宰相同议 政事”(44)。
不久,
赵孚人等抵罪,
宋太祖“复诏薛居正、
吕余庆与(赵 )普更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45)。自此,参知政
事与宰相更日轮流知印、押班的治事制度确立 。

宋太宗至道元年(
995
)四月,吕端“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

安全生产月宣传资料-学习简历


安全生产月宣传资料-学习简历


安全生产月宣传资料-学习简历


安全生产月宣传资料-学习简历


安全生产月宣传资料-学习简历


安全生产月宣传资料-学习简历


安全生产月宣传资料-学习简历


安全生产月宣传资料-学习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