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辛亥革命前的中国》读书笔记 经管实验班
温柔似野鬼°
500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08:0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儿童营养早餐食谱-荷塘月色教案
我们常说过去是中央集权,那只是在中央所在地这一区域才体现
集权;到了地方上, 则
大体上是一种比较放任的政治。这是一种管理成本很低的模式,才不需要大量征收赋税。
小政府模式最怕的就是天下有事。
其实清朝的政治体制并非无优势,
只是在 一个特殊的时期把劣势毕露无遗。
在辛亥革命前,
由于列强的入侵,国家有事,但是形不成统一 的领导,不会在地方形成有力的反击力量。一
个国家是不能仅仅靠中央组织的国防安稳的存在于世界浪潮 ,
必须要有相对统一的地方保卫
体制,
更何况清朝的国防战斗力很低下。
我觉 得这种中央集权是在一个王朝建立之初安定民
心的一个有效的体制,
因为它运作的低成本,所以有利于国家初建时的发展。
我想这个同样
可以适合于现在社会。一个企业在成立之初通 过某一个有效地领导可以大大节约管理成本,
而成本的降低就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但 是,
像清朝一样,
从始至终维持一个体制,
没有根据自身情况的改变相应的调整管理模 式势必会吃下苦果。
晚清的困窘在于,一旦中央政府选择了富强这一目标,就不能不在政治伦 理和统治模式
上做出根本的结构性改变。
这句话中提到了晚清 的困窘。
我觉得好多学者在批判晚清改革不彻底,
不会领导中国走向
富强时提到封建统 治阶级局限性是正确的,但是人的本性中或多或少的都会有自私的存在,
没有人会和自己的未来过不去,
没有人会为了毁灭自己的未来而努力,
所以我觉得清朝不能
彻底改革是可以理解的。< br>晚清如何解决这种困窘似乎是没有什么讨论价值,
因为无论如何这
种政治体制都是要变,
而每一个人都不会喜欢自掘坟墓的,
更何况一个王朝。
那么我们应该
思考的就 应该是这种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我个人认为闭关锁国的弊端就在此处。
对我们每一
个人 来说都是一样的,
没有学习,
没有新知识的接受和运用,
仅仅靠以前形成的一种行为方
式是行不通的。
要具有一种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变化的敏感,
积极地进行调整,
而不是像清朝
一样在虚假的稳定中沾沾自喜,等到问题出现就已经不可改变。
那次我们不太注意的演习,也就是在
1905
年,所以废科举和新兵演习都 是一个大事的不
同面相,都反映出一个结构性的体制转变。在我看来,这是最后导致清政府崩溃的一个根
本原因。因为小政府模式的基本准则就是政府不作为或少作为,只有不扰民的政府才是好
政府。 如果政府要有作为,就需要花钱。那是的经费来源,要么加征各种临时性的费用,
要么就借债,两者就是 当时所采纳实施的。后来借债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卖国”的行为,
其实就当时的政治伦理而言,这可能是 最合适的一个方法。借债总好过加赋,加赋就立刻
失去统治的正当性了。但对当下出钱的人来说,临时性 的征收与常赋差别不大;而借钱要
还,最后还是要转嫁到基层的百姓身上。所以为富强而大幅增加开支, 是一个让人非常不
爽的时代。
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这句戏言在这里作总结也可以。
我认为这一段描述了清末的利益冲
突,
实际上就是政府 和百姓的利益是有冲突的。
政府希望通过自己的改变为自身以后的稳定
奠定基础,
而百 姓则已经习惯了在一种接近无政府状态下仅仅满足生存标准的生产,
在有有
事情时,
两 者都会很正常的去保护自己的利益,
而当利益出现冲突时,
强权会维持自己动作
的进行 ,
结果必然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矛盾,
我想这应该就是上面提到结构性体制转变会导致
清 政府崩溃的原因。
而我从中又想到了辛亥革命中的种种不服从组织领导的行为。
革命党可
以组织会党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在开始时他们的利益又切合点的,
会党为了在短期内为自己增
加 财富,
而革命党又会给提供工具,
看似玩命的活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失去了它存在风险的性
质,会党关注于成功后的利益,而革命党则在开始利用这一点弥补了自身武装力量的不足,
但也为日后 的混乱埋下了祸根。
所以我觉得革命这种东西武装力量的选择是个关键,
选择失
当很容 易导致革命变了味道,
失了初衷。
孙中山先生再后来开办黄埔军校应该就是出于这种
考 虑。
现在我们很多人认为最体现西方优越性的就是管理,这是我们中国人不擅长的。
辛亥革命是个充满了变革的时代。
文化,
思想等等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而非常混乱的
局势下变化最显性的是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的变革就意味着管理思想的变 化。
中国就像是被
打了过多激素的动物迅速变化。
我们的管理思想接受没有经过漫长的 过程,
几乎就是稍有了
解就会马上付之于行动,
用实践检验这些东西的正确性。
所以我觉得中国,
无论是日薄西山
的晚清朝廷,
还是怀有美好理想的革命党人都忽视 了基层人民对新思想的接受程度。
还处在
愚昧状态的底层百姓,
为的无非就是平平安安 ,
活着就好。
所以在这个时期没能得到底层人
民的支持很正常。
也许会有人提 出一个问题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本身是不会去团结民众,
这是
阶级局限性所导致的,
而我 认为这还是个思想导致利益不一致的问题。
民众听从革命派的前
提就是他们自身的利益得到保证 ,
他们听从管理的思想还没有形成,
只会从自身考虑。
即使
革命党去团结,< br>我觉得也不会得到积极地响应。
这也是出现会党这个大麻烦的原因。
我认为
辛亥 革命有没有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政权并不重要,
主要是它为日后中国各种完善的组织
的形成提 供了一个思想基础,
大家不会仅仅因为自己眼前的利益得不到满足而总是改易旗帜
或祸害百姓,
也不会像个奴隶一样没有追求,
也许这次思想上的变化有点极端,
因为有多数
人把革命当成了自己的完全解放,
但最起码它先重塑了中国人的个人人格,
为以后服从指挥的规则的出现提供了前提。
可以这么讲,
中国之所以能在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中表 现得有组
织,有纪律,都是源于辛亥革命期间人们思维的渐变和提升。我们不能仅仅以成败论英雄,无论什么时候。
除年龄外,废科举兴学堂之后,通过读书改变身份 的上升性社会变动,还产生了两个根
本的变化:一个是贫富的决定性增加,另一个是资源日益集中在城市 ,乡村慢慢衰落。
用这句话似乎可以解释中国现在的贫富差距和地区差 距问题。
教育的高成本化以后,
中国
多了更多不稳定因素,
就像现在接受了教 育却没有工作,
因贫穷而接受不了高等教育。
我们
在批判清政府的腐朽的同时,
一定不要忘记去发现这个王朝能够存在如此长时间在政治上的
智慧。
低成本在有些情况下意味 着低效,
但这真是一种稳定的方式。当然,
凡事都是把双刃
剑,关键是如何调整和改进 。我觉得就像现在已经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找到根源,例如教
育在地区的差距国家完全可以通过资助的 方式进行一种平衡,
但是没有作为,
在现在的社会,
政府不会得到一个稳定的管理环境 ,
希望我们在事情还不严重的时候就有所缓解,
而不是向
清朝即使想作为也无法下手。
以昔況今,皆如隔世。
这是 梁启超
1912
年秋天回国到京之后第一次演说中的一句话。可见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
响。作者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在这句话之前加了一句“无论物质的方面精神的方面”
,概括
简练 而全面。
其实我觉得这补充还是调整下顺序的好,
应该把精神的方面放在前面。
当然这
只是我个人看法。
我非常关注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的思想巨变,
因为我在上面提到辛亥 革命
对后世的影响。社会总是会发展的,生产效率总是会提高的,中国人总会摆脱贫穷的生活,
但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可以以一个独立的民族的身份真正在世界面前抬起头来。
我们可以在
外国 人的控制下取得进步,
但是失去了民族的独立性这种进步又有什么意义呢?无论辛亥革
命期间我 们到底有没有得到稳定,
我们到底有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国意识,
至少我们的思想开
始改 变,这是洋务运动,
义和团运动无法比拟的。
思想的变化导致行为方式的变化,行为的
变化导致社会的变迁,
我们能生活在今天这样的社会应该找到真正的源头,
而不是仅仅因为没有建立政权而认为辛亥革命是场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
辛亥革命 某种意义上就是知识分子找出路的一场运动,包括个人出路、国家出路两个相
辅相成的方向。
知识分子找出路似乎也是现在的一个问题。
不过我觉得现在好像还好一点 ,
因为过去读书
为了什么,
是为了做官。
而朝廷取消了科举,
大量新 式学堂的兴起的确输送了大量人才,但
是在一个分工还并不完善的社会中这些人能够做些什么呢?可以说 清朝为自己的草率买了
单。
政策的出台一定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背景,
单纯的想法往往会 坏事。
那么辛亥革命从这个
方面似乎就可以说成是就业压力的爆发导致革命的发生。
我 突然觉得清朝很搞笑,
忙中出错,
乱了阵脚,的确可悲。
这句话还有提到个人出路和国家出路的契合,
那么现在的社会似乎主要存在个人出路的问
题 。人们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
每时每刻。那么当国家出路出现危机时,中国人是否会在第
一时间 为了这个民族团结一致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中国人又回到了一个
没有信仰的 时代,即使有,信仰的不统一,国家意识的淡薄也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
< br>士绅和近代知识分子是当时社会群体中最有影响、最有活力的群体。他们的向背,很大
程度上,决 定了统治秩序的安危。
在张鸣先生的
《辛亥——摇晃的中国》
一书中提到当时的议会成员主要是士绅,
还有个例
子就是江浙地区的地方官员早就习惯 了遇事咨询士绅领袖的意见,
所以这些例子可以证明士
绅的作用。
士绅的影响力和官员 的执行分开应该是一个比较利于稳定的模式,
权利的分开的
确有利于防止专权的产生。
只是很可惜,
中国只有少数地区有这种体制,
当出现像袁世凯这
样的人时,
士 绅在短期内没有现实的作用,
也取决于他们行为的自发性。
所以我觉得辛亥革
命存在一 个问题就是在一段时间为了革命而革命,
用金钱团结了会党而没有发动思想还算有
点水平的士绅 。
虽然临时政府可以成立,
但是要看到有些地区的光复靠得是无组织的自发运
动,革命党是没有领导他们的。
成果出现是要分析到底有多数是属于自己的,
而不是因为美好的理想就仅仅看到表面的光鲜。
我们研究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国, 就要看到它并没有像过去所说的所谓往下沉沦,而是正
在试图起死回生,同时也要看到所采取的措施没有 针对当时的中国,老百姓没有受惠,知
识分子也没有出路,这种情况下,掌握着平等。民主等思想的知识 分子也就趁势而起了。
我觉得这个对清朝的评价是非常不错的。
就如一个人一样,
在低谷时都是会有挣扎的,
而
不要仅仅因为失败就忽略了即成弱者 的努力,对辛亥革命也是如此。
自上而下的自改革和自下而上的革命, 同样都是前进。但走得慢的、缺乏民意的,终究
要被走的快的、符合民心的冲倒。
得民心这的天下在这句话中与充分的体现
但学堂推 广于南北之后,则学生已如同工厂里的产品,每年都是一批一批地被制造出来
的。这种成批产出和逐年产 出所合成的数量和规模显然要比科举给予的功名多得多和大得
多。而以当日中国社会所能接纳的程度相衡 量,其间的大半同样在没有出路之中。由此形
成的矛盾最终都会转化为学堂群体更多的不安宁和不肯安宁 ,并从清末一路延续到民国。
我看到这段话很自然的想到了中国社会现 在的情况。
大学生找工作难的确是个问题,
那么
这个问题是如何产生的?现在有种说法 ,
大学就像妓女,
只要有钱就随便上。
当然这句话非
常难听,
不过这 确实反映了中国一个和清末时类似的问题。
我们的确应该提高公民素质,
但
是如何提升 ?仅仅就是降低大学的门槛?和过去一样,
现在上了大学一样不会有非常的自豪
感,
因 为社会上的大学生实在是太多了。
而且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大学教育的宽进宽
出(以前都 会说严进宽出)
,从大学出来的人并不一定掌握了有用的知识,那么人才的选择
上会很困难。< br>而社会上现存的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就是本科至上,
导致学习真正专业技术的人
才工作困难 ,
那社会整体就会背离真正关键的知识体系,
高效从何谈起?社会稳定从何谈起?
所以 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
我们不要再这个问题到无法解决时才去思考如何改变。
我有些
担心,有些恐惧。
革命和造反都是类聚,
然而时当除 旧布新而又新旧杂陈之日,
知识人身在多色多样之中,
由此形成的类聚,又往往是一种没有文化 同一性的汇合。
在这个过程中,各色知识人类聚于十六字誓言之下,但 他们之间的没有文化同一性,又
决定了这种类聚之松散和易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