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教材解读
绝世美人儿
848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08:5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山西老鸹窝-亲切
百度文库
《少年闰土》教材解读
“深蓝的天空中…… ”
(配乐朗读这一段)这便是《少年闰土》最精彩的一
段。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少年闰土》 教材解读。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安排了精读课文
《少年闰土》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略读课文《一面》
、
《有的 人》
。四篇文章中
第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少年闰土》
。
1
、关于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
1881
年
9
月
25
日-
1936
年
10
月
19
日)
,字豫才。原名樟
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
20
世纪中国重要作家,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191 8
年
5
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
小说《 狂人日记》
。
1918
年到
1926
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 呐喊》
、
《彷
徨》
、论文集《坟》
、
散文诗集《 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
、
《华盖集》
、《华盖
集续编》等专集。其中,
1921
年
12
月发 表的中篇小说《阿
Q
正传》
,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
毛泽东在
《》
中说:
“鲁迅是中国文化 革命的主将,
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
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 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
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鲁迅< br>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
写作背景: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
。
《故乡》写 于
1921
年
1
月,最初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它所描写的是从辛亥革命 时代到第一次国内
革命战争之前的农村情况。
辛亥革命以后,
地主阶级、
北洋 军阀政府对农民的剥
削压迫和苛捐杂税更重了,农民生活日益穷困。
《故乡》的素材,是鲁迅从 北京
回故乡的见闻,它深刻地概括了
1921
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
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2
月,鲁迅从
北京回到故乡绍兴,
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
带着母亲、
三弟及家属来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
幼年的伙伴、
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 br>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
总是难,
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
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
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 ,艺术地再现于《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
了闰土这个深刻隽永的人物形象。小说中通过“ 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
感,
刻画了农民闰土这样一个典型人物,
反映了农民被 剥削的真实情景和当时农
村急剧破产的情况。作品中,回忆了闰土少年时的形象:活泼、聪明、勇敢、天
真,突出了“我”和他的友谊。然而“我”三十年后回到故乡时,闰土变得像个
“木偶人”,见了“我”不像以往那样亲热了,反而恭敬地称“我”为“老爷”
。
说到生活景况时,他 只是摇头。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使他只觉得苦楚难言。
作者就这样刻画了一个被重重剥削欺压的农民 形象,
从闰土的少年到中年的对比
中,
表达了对被剥削欺压的农民阶级的无限同情,< br>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极
大愤怒。
但是要注意的是,
小说是用第 一人称写的,
里面“我”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
映了鲁迅的思想感情,但这是文学作品,经过虚构 、想象,所以不能说“我”就
1
百度文库
是鲁迅。课文是小说 中的一段插叙,题目《少年闰土》是编者加的,节选出来的
章节所表现出来的与《故乡》整篇小说的主题 是有差异的。
教材分析
《少年闰土》是 一篇经典名篇,它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是叫读者不可抗拒的。这
篇精读课文,
它在本单元中训练学 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通过对文中优美
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多朗读、多体会,悟出课文所 表达的思想情感。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
:讲“我”印象中的闰土。用三句话描绘 了一
幅在月光下的西瓜地里,
一个少年刺猹的鲜明图画,
生动具体地勾画了闰土勇敢、
机敏的形象。
第二部分(第
2
、
3
自然段)
:讲“我”和闰土是怎样相识的。从中也交
代了两人所处的不同社会地位:< br>“我”是当时家境还好的少爷,而闰土是在“我”
家做忙月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
第三部分(第
4
、
5
自然段)
:回忆 “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时的情形。
其中用特写的方法勾画出了闰土的脸色、脸形、头上的小毡帽、颈上 的银项圈,
把他那健康、朴实、天真、可爱的样子更加完整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第四部分(第
6
—
16
自然段)
:写闰土和“我 ”讲捉鸟雀、捡贝壳、看
西瓜、
看跳鱼儿等有趣的事情,
表现出闰土是一个有着丰富的 自然知识、
聪明能
干的农村孩子。其中还写了“我”听后发出的感叹。
第五部分(第
17
自然段)
:写“我”和闰土分别时的情景和相互间的友谊。这里简述了两人都“大哭”
、互赠礼物的场面,表现出难舍难分的情感。最
后一句中的 “但从此没有再见面”充满了“我”对闰土无限怀念的深情。
全文以< br>“忆——盼——见——佩——思”
为线索分为五段。
课文先描绘
了“我”记忆中 看瓜刺猹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
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 刺猹和潮汛看鱼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
分别和友谊。
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
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
的形象,也反映“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表达
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阅读训练的好教材。
2
、教学目标
:
鉴于六年级学生的知识技能现状和本 组课文
“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
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这一重要的目的要求,本课的教学 目标为:
知识能力落实点:
新课标规定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 积累、
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 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
潜能,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
本课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 作的方式学习生字、
新词;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感受少年闰土 这一人物形
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
情; 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
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 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过程方法指引点:
新课程倡导积极倡 导学生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引导者和参与者。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
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对比、
想像、
朗读等多种方法,
进一步理解文本,
真正做到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作者对 话,产生心与心的情感共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