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写作答题技巧(超全)
巡山小妖精
775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09:2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最美那首歌-讲座心得
语文考试答题
“金钥匙
”
(以下内容要经常复习,并学以致用)
姓名
________
一、要有一手不见得漂亮 但要工整的字。
不能写美观,首先写工整;不能写工整,首
先写干净。
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A
、
例如写反义词和近义词。
如果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就会容易许多,也更不易出错。
B
、
对于一些多义 词,更是离不开语境。
“他考试得了第二名,骄傲得不能行!”这里
的“骄傲”是“自满”的意 思;“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这里的“骄傲”
就是“自豪”的意思了。
C
、
做阅读题的时候,更是这样。
一些同学把阅读文章读上一遍,就迫不及待地去做后< br>面的题目,结果往往失分很多。正确的方法是:做阅读题目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
相应的词语或 句子,并能联系上下文去理解,然后再动笔答题。
三、阅读理解,多读巧答
★文章至少读
3
遍!
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
第二遍甚至第三遍阅读时再 做题,
而且要力求做到边做题,边回读文章中的重要词句。回答问题时也要力求做到以下几
点:
1
、不可空题不写。
只有回答阅读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得分。不答则一 分没有!
2
、不能乱答。
不联系阅读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 乱答本质上是与不答
题一样的,不得分。在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要答满线格,并不是让学生胡说和乱说,
写一些没用的东西。答题时要抓住要点,不能偏离题目要求。
3
、懂得取舍
。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先放一放,以免影响回答别的较有把握
的阅读理解题。
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
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在解答阅读题时,千万 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
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地打开思路。
4
、言之有据。
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尽可能地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 话,
找依据,不能只是简单的一个词语和句子,显得理由不充分,更不能凭空瞎说。对于
一些题 目,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材料中的“原文”,进行回答。
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
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确的答案;
③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
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 理。
5
、联系生活实际。
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最怕碰到回答问题和想像 写话,例如:
联
系你的生活实际,
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
或是:
读了 这个故事,
你有什么感想或体会?
请写几句话。
这样的题目往往要先从课文中说起,< br>先说你喜欢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然
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个例子,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最后 再总结升华。
面对这
样的题目,其实并不难,但一些同学往往写得过于简单,给人的感觉是答得 不够完整,
不够全面,结果造成失分。因此,做这些题时要努力要求自己写满线格,考虑问题尽
量全面周到。
二、考场作文
技巧
..
1
、作文 一定要注意卷面的整洁。
一笔一划地把字写好。要养成好习惯,只要拿笔,就
要写出端正的字来 。在写字的时候,最好在格子上方留下点空隙,使每行之间,显得
清晰。
2
、必须学会
5
分钟内快速列提纲。
要面对卷面的格子,想好哪个段写什么,写到卷面< br>的什么位置。列提纲的时候,开头和结尾必须想详细,首尾呼应。
3
、开头结 尾,不要很长。
开头几句话就接近中心思想,三四行结束开头,不要弄大头
作文。结尾是抒情或 者点明中心
/
启示,语言优美,三四行结束,不要弄大尾巴结尾。
4
、写记叙文,要想好叙事的层次。
仔细审题,作文若没有要求写几件事,则可以写
1-2件事,一详一略,可采用(“中心句
+
事件
+
感情升华”的段落结构)。 注意,假
如某一段需要详细些,文字比较多,注意分下段,不要一段超过七八行。
5
、时刻注意“的、地、得”的用法。
这是语言的硬功夫,不能懈怠和马虎。平时形成
好 习惯,考试时不要出错。
6
、注意句子的完整性。
一般来说,一句话有主语 谓语宾语等,这句话基本就结束了,
这时就要用句号了。假如句子之间是同一类,可适当用分号。不能一 逗到底。结尾或
者合适的地方,可用感叹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要规矩,也要丰富(
5
种及以上最
好)。
7
、语言的精彩有奥妙。
一是语言的华丽和词 汇的丰富。二是比喻修辞的运用,比喻和
排比,是最通用的方法。三是不要干巴巴地讲述,多用描述性语 言。注意引用点古诗
词、名言警句等等。
8
、小学作文考试,就按记叙文准 备。
考试前一两天,尤其是头天晚上,默记一下。开
头结尾要准备好几套方法,什么体裁(如写 人、写事、写活动、写信)用什么开头,
如排比、题记、回忆式等等,你用什么方法比较拿手;准备结尾 ,要背好一两个结尾
的语言类型,可以有排比、比喻或者反问等等。
三、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一、解题步骤
1.
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
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
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
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二、常考阅读理解题
1
.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
< br>①打比方:可以形象生动地说明某种事物的特点;②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某种事
物的特点。③
举例子: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④作比较:使我们通过比较
,
对事物的特征 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2.
文章有详有略好处:
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给 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要结合文
中内容来答)
3
、文章的结尾作用: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主旨。
4
、过渡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
5
、
首尾 呼应的好处是:
首尾照应,
使内容更完整,
结构更紧凑,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
引起读者共鸣。(还要结合文中内容来答)
6
、文章的写作顺序有: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
7
、文章的结构有
:总分总、总分、分总。
8
、文章的记 叙方法有:
顺叙、倒叙、插叙
,插叙的好处是
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
充说 明的作用。
9
、说明文用词的好处:
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科学性、准 确性。(还要结合文中
内容来答)
三、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
例如:
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可以直 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
,主要是写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
质;
写景
主要体现景的美丽可爱。
写事
主要是说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写物
比较复杂一
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
尾部分,仔 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
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 定就是借物喻理。
四、理解句子的含义(
★常考题型
)
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
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 写的方法来完成。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明的就是在文章
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 理,也能回答。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
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 情等的关键词摘录
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联系上下解释词语的意思:
方法
1
:扩充法。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
方法
2
: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换了词后读起来仍然通顺。
方法
3
: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
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常考题型)
1
、并列:一面……一面……
……一会儿……一会儿……
……既……又……
2
、递进:不仅……而且……
……不但……还……
……连……也……
3
、选择: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
……宁可……也不……
4
、转折: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
……却……
……然而……
5
、假设:如果……就……
假使……便……
要是……那么……
6
、条件: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都……
不管……也……
7
、因果: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既然……那么…
之所以…是因为…
常用关联词使用列举:
(
1)
她(既)是个三好学生,(又)是个优秀队干。
(
2)
他(一边)听音乐,(一边)画画。
(
3)
(因为)今天是六一节,(所以)不用上学。
(
4)
武松(不但)勇敢,(而且)非常机智。
(
5)
小明(不仅)学习刻苦,(还)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
(
6)
(只有)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人,(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功。
(
7)
(只要)你肯去钻研,(就)一定能克服这个困难。
(
8)
(无论)刮风下雨,我(都)
按时到校。
(
9)
(虽然)今天放假,(但是)小花还是呆在家里认真学习。
(
10)
(如果)明天天气好,我
们(就)去爬山。
(
11)
(即使)你这次数学考了满分,(也)不能骄傲。
(
12)
凡卡心想:(与其)在城里受罪,(不如)回乡下爷爷那里。
(
13)
刘胡兰(宁可)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屈服。
(
14)
这道题(不是)你做对了,(而
是)我做对了。
(
15)
他(一)读起书来(就)废寝忘食。
七、选择恰当的字词
1
、仔细阅读字词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2
、认真分辨两个词语的区别是什么,以此为依据作出选择。
八、理解词语的意思
1
、
先弄清词语中每个字的意思,
再 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来理解。
如:
“疾驰”
,
“疾”
是“飞快”,“ 驰”是“奔跑”,“疾驰”就是“飞快奔跑”的意思。
2
、运用近义词或反义词来解 释。
如:(近义)“焦急”就是“着急”的意思。(反
义)“熟悉”就是“不陌生”的意思。<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