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技巧之描写的方法
萌到你眼炸
901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09:4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拱手让人-一剪梅费玉清
描写的方法
描写就是用形象的语言,把人、事、物、的具体地出来,以达到再现自然 、事物情状、场面和
环境氛围,进而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体化。
常使用的描写:
描写是作文学习的重中之重,描写能力强,文章才可妙笔 生花。那么,该如何进行人物描写、
场面描写和环境描写。
下面就介绍几种通用的方法,
在写作时,
可以针对不同的描写对象选择不同
的方法。
方法一:点、面描写法及点面结合描写法
点面结合法就是针对所要描写的人物、场面和环境等对象,
将最能表现文章主题、
刻画中心人
物的关键环节作为重要的“ 点”用精彩的语言将其重点详细描写出来。
“面”上的描写就是“统领
全局”的概括性描写,也 可以说总括的描写。
在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时,一定要关注这么几点:
1
、先描写重要的“点”
,然后描写“面”
。
在使用此描 写方法时,
要根据描写对象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图来选择恰当的描写方法。
此描
写方 法均适用于三大描写,写作时,要关注文章中事件的具体需求。
例如,在进行人物描写时,为 了体现人物的严肃,可以先从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以及动作
分点刻画严肃的表态,然后进行概括人物 给我们的总体印象。
范例:
有同学在写《我的作文老师》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小片断:
突然间,
张老师的 目光似乎是钉在了后面,
那目光灼得人不由得脸发烫。
刚才还堆满笑容的脸,
霎时间布 满了阴云。
“啪”
,老师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吓得我的心“噌”一下窜到了嗓子眼。这谁惹的祸啊?老师真的发火了。
大家都愣了,
谁也不敢造次。
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老师竟然瞅着大
家笑出了声。
“刚才,我是给大家表演一下老师发火时的情景,给大家 写作提供一个情景式的材
料
......
”
。在张老师的作文课上,这样的事 情总会发生。你还别说,虽然有时候很可怕,但我们设身
处地的学到了作文的方法。
点拨:
在本小片断中,小作者对于“张老师发火”情节的描写采用先点后面的描写方式,分别
从 “目光”
、
“神色”
、
“动作”三个方面刻画出了发火时的“严肃”表情,然 后总括描写“张老师发
火”带来的后果“大家都愣了,谁也不敢造次”
。
再 如:在描写场面时,经常会采用先点后面的描写方法。写教室里“热闹”的氛围,可以先选
择能体现出教 室“热闹”的“人物”点,重点刻画好这些人物点。在点上描写完后,最后进行总体
概括;写广场上“热 闹”
,根据广场的特点,先选择一些重要的地点作为重点写的“点”
,然后进行
面上的 概括。
总之,
采用此方法描写时,
一定要慎重思考描写的对象,
想 清楚对象的需求,
想清楚文章的总
体目的,然后才可以采取恰当的描写方案。
范例:
六年级上册郭枫的《草虫的村落》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描写片断:
< br>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里,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
黑甲 虫中间,
它们好像的少女,
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
物投以好奇的目光。
它们友好地交流着,
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看啊!
蜥蜴好像忘记了旅途的劳
倦,它背着几个小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点拨:
为了表现出“蜥蜴”悠闲自在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这一“面”
,先 抓了“大街小
巷”里的好多“点”做描写铺垫。小片断很精彩,画面很丰富,我们仿佛看到了“蜥蜴”站 在那些
“南国的少女”中间那自豪、自信的神情,这是一个多么和谐和温馨的场景。
2
、先概括描写“面”
,然后着重描写“点”
。
先进行“ 面”的勾勒,然后进行“点”的描染,这是人物描写、场面描写和环境描写常用的一
种方法。从某种意义 上来说,这些“点”是“面”的解释、补充、说明和详细的描述。如:广场上
是一片欢乐的海洋。那么, 具体怎么欢乐,广场究竟有什么或者正在发生着什么,就需要逐“点”
来做映衬。
在 平时作文时,
写到
“面”
,
就应该顺理成章地想到去
“点”
。
但经过这么多年的作文教学发现,
很多同学遇事遇人就习惯性的概括性“描写”
,就 是大概写个面,往往就会忽视进一步写“点”
。
技巧的学习不难,难在是不是写作时用心!
范例:
某同学写的《逛菜场》一文有这样一个描写片断:
早晨的菜场是
人潮如流、
人
声鼎沸。
走在菜场里,
仿佛置身在欢腾的旋涡之中,
更像是走进了
节日的超市里。
年过半百的老爷爷、
老奶奶挎着篮子穿梭于个个摊点,
东问问 价西问问价,
悠闲地
精挑细选着。一些行色匆匆的年轻姑娘、小伙子、中年妇女,好像是上班一 族,走到摊前连价格也
不问,
买了就走。
人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农副产品种 类繁多,
蔬菜类、
水产类、
肉类应有尽有……
一切都安排得井然有序。
点拨:
先总的描写“面”
:
“
人潮如流、人
声鼎沸”< br>。
然后分别抓住“老爷爷、
老奶奶”、
“年
轻姑娘、小伙子、中年妇女 ”等“点”进行补充描写,具体反映“面”的场景。
3
、只描写“点”
。
描写的方法是灵活多变的,
并不是一 成不变的。
为了表达的需要,
常常会采用以
“点”
带
“面”
的描写方法,通过具体的“点”来反映“面”
,此时就没有必要再做“面”上概括。在这类文章中,“点”是必须要写作的重点,只有写好写活“点”
,文章才会精彩,主题才会突出。如:在写某一< br>特殊地点的场面时,往往会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点来具体描写,从而反映场面的具体氛围。
范例:
有同学在写《国庆日的东门口》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小片断:
东门口是宁波一个繁华的商业街区,
国庆日的东门口是人山人海,
小贩的叫卖声,
顾 客的讨价
还价声以及来往游人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
热闹极了。
有一家新开张的超市,
门口铺着红地毯,
两
旁摆放着两个高大的花篮,
悬挂在门墙上的两个大音响播 放着开业大酬宾的消息。
随着人流,
我和
妈妈也被挤进了超市,
里面的商品琳 琅满目。
一楼买鞋的地方正在搞优惠活动,
我和老妈也想去凑
个热闹,可惜早已被人挤 得水泄不通。
点拨:
国庆日的东门口究 竟怎样?作者通过写商业街区这个点来具体交代。
在商业街,
作者又
重点将视线放在了 新开业的超市,
通过这个特殊的
“点”
来衬托商业街区的热闹和繁华,
使人们 对
宁波东门口的商业街区有了一个“近景式”的了解。
4
、重点关注“面”
。
在一些写事件或者写人物的文章中,
场面与环境的描写往往只起到交代背景或者烘托氛围的作
用,就无需对场面和环境进行详细的描写,只 做“面”上描写就足够了。如果浓墨重彩地过多描写
场面和环境,不但起不到应该所起的作用,反而还会 喧宾夺主。
要注意:在文章不同位置的场面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范例:
五年级下册袁鹰的《白杨》一文开头: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 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
黄一体。
点评:
文章一开头就勾勒出了一幅“艰苦”的生存环境,为下 文打下了伏笔。同时,也暗示了
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和物的顽强。
方法二:动态描写、静态描写或者动静结合描写法
世间万物皆动中有静、
静 中有动。
在观察事物和描写事物时,
就既要注意其动,
也要注意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