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旭平谈公文写作的套路技巧(最新整理完整版)

玛丽莲梦兔
559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09:4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桌面没有图标怎么办-年会创意节目

2021年1月17日发(作者:邬士谔)




康旭平谈公文写作的套路技巧

(完整版收藏版)








1
、曾把天亮做信念

2
、写作的正倒两个“金字塔”

3
、要走“需要之门”不要走“省事之门”

4
、文学素养可助力

5
、片言只语可做大文章

6

“白天拎包、晚上写稿”的益处

7
、功夫最好下在前面

8
、面壁苦思方得破壁之功

9
、总得写出些“道道”来

10
、力所不及当借力

11
、做“眼”之功不可少

12
、迈向“自由王国”




曾把天亮做信念


那时住的是简易平房, 窗子临着街巷,桌子搁在窗下,
当我隔着窗帘听到早起忙碌的人匆匆而过的脚步声时,便知
道天 已亮了,而此时我的“讲话”一般也接近尾声了。





初入写领导讲话稿这个行当,是在二十来年前。上世纪
九十年代初,我二十六七岁,在区政府办公室工 作,由接电
话值班、登记传递文件的文书,转做区长的秘书。

那时市县党政办公室系 统的工作分工没有现在这么细,
做秘书除了要搞好领导日常服务外,写稿子是极重要的内
容,< br>主要是领导的各种讲话、
报告。
你跟着哪个领导做秘书,
相应的这些材料就由你 承担。我给区长做秘书之前,并没有
写材料的经历,虽然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也写过一些东西,
但那不是一码事,因此要揽写讲话稿这个“瓷器活儿”时,
确实还没有“金刚钻”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每有写讲话稿任务,我的状态大致
可用“懵懂、没底,但无退路”来表述。 说懵懂、没底,是
下笔之前似乎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架构,更不可能列出详细的
写作提纲、大小观 点,加上那时的材料依托、资讯占有等,
远没有现在互联网条件下这么便利,一个主题之下写些什
么,又能写出些什么,真是一点底都没有。说没有退路,是
因为到时到点你得把稿子直接交给领导,有 时甚至是头天交
代的,第二天就要去讲,中间既无人替你分担,自己也没什
么回旋余地。怎么办 呢?只能“硬上”
,能写出来写出来,
写不出来也要写出来!

于是,有一个 场景便在那段时日里常常出现:晚饭后,
洗漱毕,
孤灯下,
便开工,
一夜无眠 到天亮。
那时候是手写,
圆珠笔,方格稿纸,一页三百个字,一般要写十几页纸。十
几 页纸也就三五千字,花上一个通宵的时间,显然不是正常
书写的速度,中间无疑遭遇许多磕磕绊绊的坎儿 ,或像挤牙
膏似的一句一句整,或像跋涉在泥泞之地,半天走不出几里
路。
时间总是悄 无声息地溜走,
如果午夜时分进度已经过半,
心中便有一丝慰藉。那时住的是简易平房,窗子临 着街巷,
桌子搁在窗下,当我隔着窗帘听到早起忙碌的人匆匆而过的
脚步声时,便知道天已亮了 ,而此时我的“讲话”一般也接
近尾声了。

在这痛苦的“分娩”过程中,支撑我的最 强烈的信念就
是,天亮时“孩子”一定会生出来。第一次是这样,后来一
次又一次也都是这样。 直到现在,那一幕幕场景仍深深定格
在我的记忆中,我认为也是对干写稿子这活儿的一个写照。





秀才写文章“比生孩子还难”的笑话,大家都听说过。类似的故事也曾真实地发生在我的身边。一则是我们办公室
的一位老秘书,中学语文老师出身,写得 一手好字,每每写
材料时,就猫在家里不动了。他要的是清静,却扰得别人不
得安生,
一会要墨水,
一会要头痛药。
无奈写稿子是大事啊,
当时还在“打杂”的我便骑着自行 车一遍一遍地往他家跑。
他家的门楣上钉了块“×宅”的牌子,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还有一则是 邻县的一位秘书,熬夜写领导的讲话稿,到了早
上才开了个头,急得号啕大哭。所幸的是,这样的情况终 究
没有在我身上发生过,亦似有神助,天亮能完工,每每能交
差。

当然,这 也没有什么可得意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想,
我时常会有一些羞愧之感:三五千字的稿子,用整整一夜的
时间,功夫是下了,苦是吃了,但不都是因为本领不够吗?
这样的一种自省,源于我与我的一位 堂伯父的对话。堂伯父
是乡镇医院的医生,也是村子里不多的文化人之一。有次我
回老家时与他 聊天,他问我的工作都做些什么,我就着重把
写稿子的事如此这般地介绍了一番,可能是渲染了如何难、
如何苦的缘故,堂伯父便以很不屑的语气说道:
“没得水平
啵!要是有水平的话,喝喝 茶、抽抽烟,三下两下就写出来
了。
”这番话虽然让我很尴尬,但又确实是大实话,后来我也一直以此警示自己。

本事不够就只能多下功夫、多吃苦,以勤补拙。但话又
说 回来,谁的本事也不是天生的,只要不是天资太差,吃苦
受累总是与长本事成正比的。当初也正是在一次 次“没有退
路”的情况之下,我获得了许多有益的体验,这就是,自主
思考、自由发挥、自觉把 握。无论是思想观点上,还是语言
文字上,
从一开始就摆脱了
“秘书秘书、
秘 密抄书”
的窠臼。





做了三年左右区长秘 书,我被调到市委办公室,做了为
市委书记写稿子的文字秘书。如果说做区长秘书的三年是我
初 入文字工作这个行当的前半段,那么进入市委办的头两年
可以算作初入行的后半段。与区里相比,市里的 “庙”变大
了,层级也多了,我实际上成了一个初稿起草者,初稿写出
来后,
自然要经 过主任、
秘书长修改把关后才能到书记手上。
但我在区里时形成的意识和习惯却改不过来:总是 感到稿子
是要直接给领导用的,总是认为自己手上出去的是“终端产
品”
,因此也总是 把初稿当作定稿来写。

到市委办的最初年把时间里,有两篇讲话稿的起草现在
还有些 印象,那也可算是进入“新山门”的亮相之作。


一篇是市委书记在一个经济协作洽 谈会上的致辞。当时
各地之间的经济协作活动比较活跃,记得市里还有“经济协
作委员会”这个 机构。那次是与上海的某个区搞活动,按常
规市委书记的致辞无非是介绍介绍情况、说说客套话、讲讲< br>加强两地合作的愿望和提议。这些内容,我在起草致辞时自
然不会丢掉,有所不同的是,我设身处 地引入了两个元素,
竭力增强语言活力和情感色彩:一个是季节的元素,以时值
初夏之际的描述 ,烘托场面的热烈;一个是市委书记也是上
海人的元素,以一段家乡情结的抒发,表达内心的真诚。这< br>样一来,致辞就不完全是“大路货”
,而有些个性化了。记
得这个稿子交给分管领导后, 他看了有点兴奋,拿着稿子转
了几个房间,
边给几个资历比我老些的笔杆子看,
边说:
“这
小子可以呢!


还有一篇是市委书记在市团代会上的讲话。共 青团开代
表大会是五年一次,很隆重,市委书记必到会讲话。这类稿
子的核心在于要有鼓动性和 感召力,但我起草那篇讲话时,
似乎进入不了状态,说老话不甘心,语惊人又很难为。大概
在家 里熬了两三天,自己跟自己较劲,非得让这稿子出彩。
过程尤为痛苦,焦躁难耐时使劲用笔头戳稿纸,弄 折了一支
圆珠笔。但交稿后的事实证明,那苦没有白吃,市委副秘书
长将稿子交给书记时在上面 写了一大段话。这么多年过去
了,那篇稿子里写了些什么我一句都记不得了,那位副秘书
长的签 批我却可以一字不落地复述。他是这么写的:
“×书
记:此稿系×××一人撰写,我一字未改, 因觉得很好,特
呈您阅示。
”这位赏识部下、不为己揽功的上司,让我一直
心存感念。 我也知道,他这么做,除了有胸襟外,更重要的
是有底气,他原本是市委书记的秘书,才华、文笔也是市 委
书记最赏识的,他已不需要再证明自己。

这些陈年旧事,本已像风一样在岁月里消 逝。这么多年
后再把它们钩出来叨叨,不是为了体验艰辛,不是为了享受
回忆,不是为了证明现 在,而是想和现在初入这个行当的同
志们分享:文字工作尤其是起草领导讲话这个行当,一茬一
茬的笔耕者生生不息相接续,从“新手”成为“硬手”
,都
是一点一点积累、一步一步过来的, 如果没有写过百把篇稿
子、熬过几十个不眠之夜,笔杆子是硬不起来的,
“金刚钻”
也 是炼不成的。


**---


写作的正倒两个“金字塔”



把一篇文稿用金字塔来打比方的话 ,塔尖是立意,棱边
是架构,底座是文字。立意这个顶点的设定,决定了讲话稿
是巍峨的山岭, 还是低矮的土丘。因此,讲话稿的起草绝不
单是文字语言的问题,更为本质的是思想水平、思维层次的< br>问题。


为便于说事,先举两个例子,都是本世纪初我在市委办
公室 负责起草领导讲话时的故事。

一个是市委书记在全市“人民奖章”荣誉称号授予大会
上的讲话。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市委为了表彰先进,激发
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专 门设立了“人民奖章”
,授予各
条战线上的杰出贡献者。该奖每两年评一次,程序很严格。获奖人数控制得很少,所以大家对这枚奖章看得很重。每次
授奖大会都很隆重,市委书记会在颁发奖 章后讲话。

我负责起草讲话稿的那次大会已经是第三次。这稿说好
写也好写,因为前 面有两个“范本”
,主要是对获奖者予以
充分肯定,
将他们的精神归结个几条,
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
要说不好写,
则在于如何不去嚼别人嚼过的馍,
写出新意来。

那一次我是沿着有新意的路子去写的。当时一个重要的
背景:新任市委书记来自相对 发达地区,带来许多新的发展
理念和思路,且正在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所接受;市情实
际和全 市上下的工作状态、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民
心士气高涨。这些都促使我琢磨着如何找到一个“点 ”
,使
这种好的状态得到进一步的聚合、激发、提升。我感到此次
授奖大会是一个很好 的契机。

我跳出了原来的套路,
先从荣誉称号切入,
然后提出
“城
市荣誉”的概念并作阐释,进而号召为创造共同的城市荣誉
而奋力拼搏。讲话稿有三四千字,分 三个层面:

第一层,简要开场并兼顾一些常规的必备要素后,便笔
锋一转,写道:< br>“此时此刻,当我们把荣誉和鲜花给予获奖
者的时候,我们不仅感到他们确实是以其艰苦的努力和 非凡
的作为而无愧于这枚奖章,更应看到在成功的背后,有着许
多深刻的启示。
”什么 启示呢
?
分述了三条:
“第一,这说明:
金色的奖章,饱含着心血和汗水”< br>;
“第二,这说明:有为才
有位,有为必有位”

“第三,这说明:我 市是一方大有可为
的热土,是一个充满成功希望的城市”
。显然,这是逐步往
我所设计 的“核心点”在引。

第二层,
先是提出
“城市荣誉”
这个概念,< br>用了一段话:
“赢得荣誉,创造荣誉,是充满艰辛、不懈奋斗的过程,一
个人如此,一个 单位如此,一个城市更是如此。
”接着又用
一段话加重意味、凸现概念:
“城市荣誉是 发展成果的集中
体现,是“


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更是和生活在这个城 市中的每
一个人息息相关。可以说,我市这两年来的发展、变化、奋
进的过程,就是一个全市上 下齐心协力创造城市荣誉的过
程,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全市上下的城市荣誉感得到了空
前的激 发和升华。
”这两段铺垫之后,紧接着联系我市的现
实状况,进行集中阐发,以增强“带入感”
,具体以三个“我
们深深地感到”来展开:第一,
“城市荣誉是一个城市民心
民力最强的凝结剂”
;第二,
“城市荣誉是一个城市最大的无
形资产”
;第三 ;
“城市荣誉”是一个城市最具影响力的软环
境。

第三层,很自然地号召全 市上下、各行各业共同努力,
创造属于这个城市的更大荣誉,提了三条要求:
“第一,始
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我市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中建功立业”

“第二, 始终保持强烈的责任感,人人珍惜城
市荣誉、自觉维护城市荣誉”

“第三,始终保持 与时俱进的
进取意识,永不言满足、迈步从头越”


这个讲话稿自成体系, 市委书记讲了以后,无论是现场
的效果,还是事后的反响都非常好。市报总编还以“城市荣
誉” 为题发表了一篇新闻随笔。

第二个例子是市委书记在市纪委全会上的一个讲话。这
类 讲话稿,一般由市纪委代拟,市委办公室作些修改。我负
责修改的那一次,看了代拟稿,与前几年的基本 差不多,觉
得与新任市委书记的风格不符。因为这位书记有很强的感染
力,从不照本宣科打官腔 ,而是喜欢以一种交流对话式的言
语抓住人心、打动人心。于是我便想重新起草这个讲话稿,
把 一些主要想法向书记作了汇报后,得到了书记的认可和支
持。

另起炉灶后的讲话稿, 以“三个既然”为主框架展开:
第一部分“既然为官,就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二部分“既然从政,就要有严格的行为规范”
;第三部分“既然有
一个舞台,就要力求不凡的作为 ”
。这样的架构,涵盖了思
想道德、作风、纪律等要素,同时还可以更多地结合经济社
会发展的实际,联系正在做的事情加以阐述、提出要求,避
免了空洞说教。

所举两例 可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第一个是“立意”

第二个是“架构”
。如果加上另一个关键 词“文字”
,便构成
了我心目中讲话稿起草的三要素。在这三要素中,文字是最
基础的 、
是打底的,
高于文字的是架构,
高于架构的是立意。
把一篇文稿用金字塔来 打比方的话,塔尖是立意,棱边是架
构,底座是文字。如果把金字塔平面化为三角形,就更直观
明了,立意是顶点,架构是左右两条边,文字是底边。

人们常说文无定法,我很赞成,但同时 我也一直认为文
有高下、稿有优劣。一篇讲话稿首先要看立意,立意这个顶
点的设定,决定了讲 话稿是巍峨的山岭,还是低矮的土丘。
因此,讲话稿的起草绝不单是文字语言的问题,更为本质的
是思想水平、思维层次的问题。

但另一方面,我觉得,把“立意—架构—文字”这个金字塔倒过来,便成了“文字—架构—立意”的倒金字塔,立
意到了最底端,架构仍处在中间,文字则 是最上端的。一篇
讲话稿不论什么立意、什么架构,最终都要通过组织文字来
完成,最终都要落 到语言文字上。从这个角度讲,把文稿起
草统称为文字工作是有一定道理的。
就讲话稿而言,< br>在立意、
架构差不多的情况下,文字组织、语言表达的水平,又直接
决定了讲话稿的高下 、优劣,决定了讲话稿是精雕的玉还是
粗朴的璞。正好我手中还保存着几篇过去负责为市委书记起
草的讲话稿,有的还是修改过程的花脸稿,便再举几个例子
说说语言文字的问题。

比如,市委书记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介绍我市时开头
的一段话:
“如果您想对我市在中国版图 中的位置有一个很
直观的了解,只需记住五个字一‘江河交汇处’
,就是长江
与京杭大 运河交汇的地方。
”一般的省情、市情、县情介绍
都有固定的范式,上来就说是地处什么什么地 方之类的,让
人既耳朵生茧,又感知模糊。而这次的开场,较好地抓住了
面向海外华人受众的特 点,用简洁的语言,把我市最重要的
地理特征凸现了出来,五个字“江河交汇处”
,达到了让人
过耳难忘的效果。

再比如,市委书记在经贸洽谈会开幕式上致辞的开场
语:
“江河交汇处,今日尽朝晖。
”初稿交给我时,写的是最
常用的“秋风送爽,丹桂飘香 ”
。当然这也没有错,说说也
可以,不想说划掉便罢。但我总觉得那么大的场面,那么多
的外来客商,总要说一两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那次开幕式
在我市刚刚建成的“春江潮”广场公园举行 ,此处既滨长江
又临运河。我把这些意象作了’整合后,最后用“江河交汇
处,今日尽朝晖”替 换了“秋风送爽,丹桂飘香”
。开幕式
那天,天公也很作美,九点钟的太阳灿烂而有朝气,现场 的
情景就是那两句开场语的真实写照。

又比如,
市委书记在纪念


五四”

暨我市“十杰青年”
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这个讲话稿交到我手上时,初一看,意
思、内容都可以, 第一感觉是不需要作颠覆性修改,只是讲
得不够精到、没有劲道。后来真正动手修改时,从标题到每部分的表述,都作了覆盖性的替换。就说几个小标题吧,也
就是这篇稿子几个段落打头总领的话,< br>共有四个层意:
第一,
“弘扬‘


五四’精神,首先就要树 立远大的志向,用崇高理想和
执着信念支撑人生的价值坐标”

第二,
“弘扬
‘五四’
精神,
就要努力学习,把自己铸造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栋梁之才”
;< br>第三,
“弘扬‘五四’

精神,就要勇于实践,在建设我市、
振兴家乡 的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第四,
“弘扬‘五四’精
神,就要塑造崭新形象,展示我市 当代青年的精神风采”

这样的排此句式看似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比较工整,但显得
比 较拖沓,且当年也不是“五四”运动纪念的大年份,每一
层都用“

弘扬‘五四’精神 ”打头,有点大而无当。后来
我把这几句打头的话分别改为:第一,
“青年最有抱负,要
在坚定信念中不懈追求”
;第二,
“青年最望成材,要在刻苦
磨砺中与时俱进”;第三,
“青年最富创造,要在投身实践中
建功立业”

;第四,
“青年最讲风范,要在传播文明中争做
表率”
。同时对文中的表达也都作了类似的改造。这个 讲话
引起了参会青年朋友的热烈反响,现场形成了很强的互动效
果,刻把钟的讲话赢得六次掌声 。大会结束后,市报记者除
了按常规写了新闻报道外,还兴冲冲地写了个题为《书记和
我们青年 心连心》的会场侧记。这从写文章的角度看,又是
一个立意的问题了。

把这两个金字 塔的譬喻综合起来,用传统意义上的打仗
来做比方的话:立意是占据制高点,架构是巧妙排兵布阵,文字是实现精准射击。这也是对本文“两个譬喻”的又一个
譬喻。


*********-

要走“需要之门”不要走“省事之门”


起草讲话稿需要有参照,看看过去说过些什么,了解一
下别人怎么说,这都很正常,有时甚至是 必不可少的。但简
单的“拿来主义”则是不可取的,不能把“参照物”直接变
成“标的物”。那样的做法,说穿了是站位有问题,是以写
稿者为本位,而不是以讲话者为本位。


起草领导讲话稿,说难亦难,说易亦易,如果不是讲特
殊的完全个性化的问题
(
那样就无处可抄了
)
,如果只是从一
个“写手”的角度写满字数应付交差 ,确实是一件颇为容易
的事。要讲一个问题,查一下过去说过的,搜一下别人怎么
说的,略作改 头换面,拼拼凑凑,几乎“立等可取”
。正如
那句带着讥讽的“名言”所说:
“天下文 章一大抄,看你会
抄不会抄。


如果是这样的话,出来的讲话稿可想而知: 面目似曾相
识,话语耳熟能详,实在让人提不起精神来。导致的结果必
然是:领导不满意,自己 难长进。领导讲话一般要表达对一
些问题的独到见解,讲出一些有新意的话,你起草的稿子或
者 老生常谈,或者拾人牙慧,怎能令人满意?文稿写作虽然
不同于文学创作,但也是一个带有创造性的活儿 ,倘若我们
总是降格以求,满足于拼拼凑凑,把本具创造性的活儿变成
机械性的活儿,看起来忙 忙乎乎,俨然是这个行当中的“角
色”了,实际上还没有掌握其中的门道为,又怎么会有快的
提 高、大的长进呢?长此以往,则会误人误己。

根据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体会,起草领导讲话稿 一个重
要的原则是:要走“需要之门”
,不要走“省事之门”


所 谓走“省事之门”
,概括起来一个字,就是“抄”—
—抄过去说过的话,抄别人现成的话。当然 ,起草讲话稿需
要有参照,看看过去说过些什么,了解一下别人怎么说,这
都很正常,有时甚至 是必不可少的。但简单的“拿来主义”
则是不可取的,不能把“参照物”直接变成“标的物”
。 那
样的做法,说穿了是站位有问题,是以写稿者为本位,怎么
省事怎么来,怎么便利怎么弄;而 不是以讲话者为本位,去
琢磨客观状况怎么样,领导需要怎么讲。

所谓走“需要之门 ”
,其内在要求是把握事物和问题的
本质,讲到点子上,直接标准就是领导满意。为领导起草讲
话稿,必须以领导为本位,从领导的需要出发,最终满足领
导的需要,这是构思文稿、起草文稿 、修改文稿必须始终紧
扣的“原点”
。那么这个“需要之门”如何走?粗分一下,
大致 有如下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初始的谋划,要基本把准领导的需要。接
到讲话稿起 草任务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
对这个问题,
初入行的新手可能会比较茫然,写稿 多年的老手往往已经麻
木,因此大都忙着赶紧分任务、找材料,然后就动手写,其
实这已有点走 入误区了。要做的第一件事,恰恰不是急于动
手,
而是先站到
“原点”
想一想 :
领导为什么要作这个讲话
?
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
与此相关联的,必 然要进一步研究领导
对所讲问题的基本看法、态度取向,以及特别关注的点,等
等。把这一系列 问题弄清楚、搞明白了,对讲话稿的基调也
就有了基本把握。

这是从领导的主观想法 、意图这一头来把握的,与此同
时,还要从客观实际这一头进行把握。这个“把握”说白了
就是 要弄清楚不同“时空点”下所讲问题的状况。每一个讲
话稿对应的“时空点”

都是独特的甚至是唯一的,此时此境与彼时彼境的情况
也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只不过有的变化快, 有的变化慢,
考量起来所用的时间长度有差异。比如对经济运行的问题,
大到一个省一个市,小 到一个乡镇、一个企业,常规的有季
分析、月分析,特殊的时候,有的还监测到旬,以备及时掌
握态势、分析问题。当然,经济运行有一套监测体系,许多
其他方面的工作则往往缺乏这样量化的分析, 比如文化建
设、法治建设、社会建设等,分析起来基本上是定性化、粗
线条的,一些结论和对策 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用之哪年都
无错。
这也是许多讲话稿似乎可以抄抄凑凑的一个缘由,“星
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让我怎么变着法子
说啊
?< br>这实际上还是对事物发展的客观情况缺乏深入的了
解。

很多工作确实都具有重 复性,不可能像电影剧情那样跌
宕起伏,但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变化快的极端例
子, 如安全事故的处理工作: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无疑是
救人;现场搜救完成后,紧接着就是伤亡人员的后 续处理,
包括伤员的救治、家属的安抚等;再往后,还要根据事故责
任认定,处理相关责任人。 工作重心几天一变化,甚至一天
一变化,
这都能看得很明白。
而我们平常部署某一方面 工作,
虽然与事故处置工作不一样,但这个理是相通的,作讲话的
当口,工作的基本状况和态势 怎么样
?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
要方面是什么
?
最紧迫、最突出的问题 是什么
?
工作的重心应
该放在哪里
?
这些都得在起草讲话稿时捋清楚 ,这也是把准
领导需要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客观基础。

第二个环节,
中间的修 改,
要不断接近领导的需要。
“好
稿子是改出来的”
,对这句话我一直不大赞 同,因为从我自
身来说,长期的习惯就是把初稿当定稿写,没有想明白,不
会贸然动手,落到纸 上的话已在脑子里过了几遍。回顾一下
过去那些让领导满意、获得各方面好评的稿子,似乎大都是
一出来就已经有了大模样的,很少有反复折腾而成好稿子
的,那样的稿子基本上也就是勉强过关。
但修改稿子又是免不了的,因为我们是为领导起草讲
话,虽然起草的过程中尽量领会和把 握领导意图,但总是会
有出入,或者深浅不一,或者轻重不合,等等。因此,修改
讲话稿的过程 ,也是进一步把握领导意图、不断接近领导需
要的过程。

这当中,大体有两种类型: 一种只需作完善性的修改,
一种需要作颠覆性的修改。完善性的修改比较好办,领导对
讲话稿的 主要观点和内容已基本认可,只是又有了局部的新
想法和对相关问题的具体意见,一般能交代得比较明确 ,照
此办理就是。但这“照此办理”又不能太过简单化,不是领
导说一句什么话你就加进去一句 什么话,而是要把领导的想
法和意见作为一个命题来对待,把握其核心要义,在深度和
广度上进 行拓展,把话说到位、说圆了,让领导感到“就是
这个意思”
。这种类型的修改,打个比方说就 像对树进行修
剪,无须伤筋动骨。

而颠覆性修改则不然了,你栽出来的这棵树,与领 导心
里的树不是一码事,这种情况怎么办
?
只要有可能,咱们就
得“换树”< br>。记得多年前在市委办公室时修改过的一篇讲话
稿就是这种情况。那是市委书记在全市开放型经济 工作会议
上的讲话,事先市委书记出了个粗线条的提纲,明确讲两个
问题,一是“思想要再解放 ”
,二是“在对外开放上要有量
化的压力”
。稿子从其他渠道送审后,市委书记批到了 我这
儿,先批了“已阅,需补充的意见已注”
,后面又加了一段
“又及”的话:
“也许与我所列的提纲有关,讲稿书生气了
点,我想的紧迫感、危机感,没能充分表达,请在修改时弥
补。
”我看了稿子后,觉得如果光按领导所标注的几处“需
补充的意见”修改并不费事 ,那是属于完善性的,但那样的
话显然不能令领导满意,因为“又及”的一段话已表明了他
对讲 话稿的感觉,实际上是要求改变整个讲话稿的“气质”

后来我就毫不犹豫地对讲话稿作了颠覆 性的修改,大小标
题、材料内容、表述方式都作了大变动,特别是把一般性的
议论、掉书袋的说 理的“虚”
,变成实的说事论理,凸显工
作任务的压力,激起受众的紧迫感、危机感。稿子交给 领导
看后,他说与他想的差不多,就顺利过关了。其实这种颠覆
性的修改,说是修改,实际上已 是重写了。但不管怎么说都
要以领导的需要为准则。

第三个环节,
最后的打 磨,
要精益求精满足领导的需要。
讲话稿基本定稿后,一般性的讲话,领导会让“再看看”
一些特别重要的讲话,则常会要求“仔细磨磨”
。到这个环
节,要做的是细活了 ,得有一定的耐心。我对文稿写作有一
个基本的取向,就是要做“思想者”
,不要做“文字匠”
,不
赞同那种把主要功夫下在抠字眼上的做法。但这也是就总体
而言的,看重谋划时大 开大合的思维、谋篇布局的能力,与
最后环节对文稿进行仔细打磨并不矛盾。有句俗话叫“编箩
编筐,全在收光”
,这时候倒是需要有点“文字匠”的抠劲、
“校对工”的细功来进行推敲和打 磨,精益求精,提高领导
对讲话稿的满意度。

如何打磨,
因稿而异,
因人而异。
我觉得到了这个环节,
再有神来之笔、


点睛之笔能 为稿子增彩,那固然好,但增彩不可强求,
而“去污”则是底线,必须守住。稿子中可能有哪些“污点”

?
一是错误的信息。包括情况、数据、事例等的引用,是
否正确、准确,有 疑问的要核清楚。二是语言的疙瘩。有些
话在稿子中看着很顺畅,但一读起来就很拗口、很别扭,这些话都得设法改过来。有的领导可能还有个别字词的发音障
碍,也要注意避开。三是文字的“苍蝇”
。特别是那些“成
套”的说法、提法,在修改稿子的过程中往往每个层级都不
会去关注 ,里面就可能埋着多字、漏字或错别字的“苍蝇”

而这些说法、提法,其中的每个字都是关键 字,容不得出差
错,否则会让领导很尴尬,最后打磨稿子时可不能小瞧了。

说到这儿 ,我便想,咱们这些整天打文稿仗的,既要有
将帅的运筹帷幄、
纵横捭阖,
也要像士兵 一样站好一岗一哨、
用好一枪一弹。挟句生活中的老话来说,就是既要“上得了
厅堂”
,能够出思想、出观点、出文采,又要“进得了厨房”

做好那些类似于洗锅抹灶的文字细活。

.
******-


文学素养可助力


对于文字工作来说,
文学素养可助力,
这是没有疑义的。
这个结论 ,如果说早先我只是隐约而模糊地感觉到,那么自
从四年前完成了一篇随行日记并作了一些总结、思考, 便有
了强烈而清晰的感知,能够更加具体地认识到文学素养于文
字工作何以可助力、可助什么力 了。

那篇随行日记,记的是省委主要领导同志一次为期五天
的驻点调研活动。为贯彻 中央关于领导干部改进作风、密切
联系群众的要求,
2011
年省委作出决定,
在全省开展领导干
部下基层、进行“三解三促”
(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
题、< br>化解社会矛盾,
促进干群关系融洽、
促进基层发展稳定、
促进机关作风转变)活 动,要求县以上特别是省、市两级领
导干部,在每年下基层调研不少于两个月的基础上,再集中
五到七天时间,不用当地干部陪同,直接深入乡村或其他一
线基层单位,住下来、沉下去,与群众同吃同 住同劳动,开
展深入细致、解剖麻雀式的驻点调研。那一年,我作为为数
不多的随行人员,当时 就意识到这次随行无论是于工作经历
还是人生经历,都十分宝贵,于是写下了那几天的日记以作
纪念,亦作见证。后来,随行日记在一定范围发表,许多干
部都觉得传递出了明确的信号和有价值的信息 ,对驻点调研
“怎么下去”
“下到哪里去”
“下去干什么”
等都十分清楚了。
再往后说,这几年“三解三促”活动一直在我省润物细无声
地开展着,已经成为改进干部作风、 密切干群关系的富有成
效和特色的自选动作。

对于我们从事文稿写作的来说,把几天 里的所见所闻记
录下来,不是一件难事。但如果只是机械地平铺直叙、简单
地记一个“流水账”
,那就很乏味了,就达不到“让人看了
想要下去”的效果。作为随行者,对整个活动包括随机走 访
村民、参加生产劳动、接待上访群众等概貌固然要反映,但
更重要的是把彼时彼境的状态、意 味呈现出来、传达出去。
因此,一开始我就把立足点放在了情感捕捉和情景撷取上,
自然也适当 使用了一些文学手法。

现在想来,那篇日记的完成,得益于我作为一个文学爱
好者身 上所具有的一点“残留因子”的发挥。相对于通常的
文稿写作特别是领导讲话稿起草,虽然内容和形式都 是非典
型性的,但其中蕴含的情理与方法却是可借鉴的。文学创作
与文稿写作之间我以为至少有 四个“力”是相通的:

一是观察力。观察是表现的基础和前提,文学作品一般
都很注 重细节描写,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自不待说。当然,
对于通常的讲话类文稿起草而言,平日里很少用到细 节观察
和描述,
但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是必须具备的。
看材料、
听介绍、 考察现场,能不能发现问题、抓住本质,都取决于
观察力的强弱。除此之外,有时还需要对经济社会生活 中出
现的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作出概括。这些基
本功从哪里来
?
无疑,一个具有一定文学素养,喜欢用发现
的眼睛观察生活、观察世界的人,更能具备这样的能力。< br>
二是体验力。作家以及其他文艺工作者都很注重“体验
生活”
,就是为了能够 设身处地思考和表现,使所塑造的形
象真实生动。对文稿写作特别是领导讲话稿起草来说,这种
“体验力”要求更集中,就是要把领导的意图领会好、理解
好,
从而表达好、
发挥好。
这不仅需要智商,
而且需要情商。
有人对情商下过这样的定义,即“对别人情绪的把握 和对自
己情绪的调整”
,我深以为然。我也常常感到,用脑思考与
用心体悟可能不完全 是一回事。文学素养的培养和形成,对
提高情商包括领会理解他人的心思、意图是大有帮助和益处
的。

三是提取力。创作文学作品离不开平常的素材积累。记
得过去我学写小说的时 候,就用过几个本子作过素材的积
累,把一些觉得有意思的人和事记下来,既当练笔,又储备
材 料。当时还在素材本子的扉页上,写过“那泥土的芬芳、
露珠的清新”


这 样的字句。
后来写诗歌,
曾每天在屋子里贴一张白纸,
有什么灵光一闪的思绪、情愫, 立马写在上面。也许是有过
这样的自我训练,那次随行,虽然每每当天活动结束已到晚
上十点来 钟,但大都借着刚刚经历过的新鲜气息,把一天中
发生的事情、情景梳理一遍,将其中有价值的提取出来 、记
录下来。同样,对于文稿写作来说,我们也常常面临着海量
的信息,文山会海、材料成堆, 都需要通过有效的提取,去
伪存真、去粗取精,然后做好储备、积累。这样,到需要的
时候,才 能信手拈来既贴切又有说服力的材料。

四是表达力。文学表达讲究意味、意境,不同的作家有
不同的风格。对于文稿写作特别是领导讲话稿起草来说,一
般情况下,表达都是非文学化的,讲 工作、说事情,为什么
干、干什么、怎么干,一条一条说清楚讲明白就行,用的都
是大白话。现 在改进文风,包括过去反八股,也都提倡讲大
白话,让人一听就明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不要云山雾
罩、掉书袋。即便如此,对表达力也是有要求的,能不能直
指要害、抓住关键,能不能言简意赅 、干净利落,就取决于
对语言和文字的驾驭能力。而有过一定文学创作经历的人,
“含英咀华” 是必做的,因此在这方面会有更强的自觉。更
何况,
领导讲话还有另外的情形,
比如特 定的话题或语境下,
有时不能讲得那么直白,需要有弦外之音,以意味来传达,
让人心领神会; 有些特定的场合,需要靠表达的力量来感染
受众。遇到这样的需要时,一个具有文学素养的人,可能会< br>写出更胜一筹的稿子。

我们这茬上世纪
60
年代出生的人,好多都有 过自己的
文学梦,当作家、做诗人曾经是我们的人生理想。随着时代
的变迁,当今社会人们的人 生取向也日益多元。但我始终坚
定地认为,干文稿写作这一行的,不论学的什么专业,有过
什么 阅历,都应当使自己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这样,面对
不同要求的文稿才能写什么像什么,表达得合乎身 份、合乎
语境、合乎受众的心理。我常想,文字工作者与每一篇文稿
的相遇其实也是一种机缘, 应该像遇到一个有缘人一样去碰
出火花、留下记忆、创造意义。


**************-

片言只语可做大文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围绕一句话、一个词甚至是
一个字都可以做一篇文章,这 是不足为奇的。领导讲话稿不
同于一般的文章,通常情况下,大都不会那样写。但在一些
特殊的 情况下,围绕领导同志平日挂在嘴边的片言只语展
开,却可以做出大文章、写出好讲稿来。

还是举两个例子来说这事吧。

一个是
1998
年底,当时我所在的
Z
市市委书记在全市
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讲话——《勿以善大而不敢为》
。这 个
讲话稿的标题一看就是生造的,衍生于“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人所共知的古语。为什么会提 出这个命题呢
?
这还得回
到当时的时空背景来说。其一,客观上,
Z
市在全省地域最
小、人口最少,发展水平也较一般,而那一个时期城市化的
浪潮正在兴起,周边 一些城市发展势头异常迅猛,确实形成
了很大的压力
;
其二,主观上,一些干部的思想 意识也存在
一定差距,比较习惯于小打小闹、过小日子,谋大事、干大
事的眼光和思路、胆识和 魄力都显得不够。这种主观状态,
被人们称作“小码头”意识。而这个“小码头”意识又有一
定 的历史渊源。据传在清朝末年,刘鹗(
《老残游记》作者,
曾在
Z
地做官)在 争取修筑卢汉铁路失败后回到北京,向朝
廷提出兴建津镇铁路,这本是一件造福乡梓的大好事,不想遭到了
Z
地在京官员的强烈反对而流产。从六朝以来,
Z

一直 是南北运输的枢纽城市,但在运输方式由水路向铁路转
变的历史关头,
Z
地丧失了一次 实现转换的重要机遇,从此
城市地位一落千丈。
后人借由这件事,
借用
Z地的一个地名,
把这种目光短浅、故步自封的现象称作“小码头”意识。而
到了上世纪末, 大家都在思考谋划跨世纪发展的时候,市里
的领导层感到这种“小码头”意识仍有一定市场,是制约这< br>座本就是“小块头”的城市发展的思想束缚,因此大会小会
都反复讲要摒弃“小码头”意识,但对 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展
开来讲过。那年我们准备市委书记在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讲
话时,觉得围绕 如何摒弃“小码头”意识大有文章可做,既
有现实针对性,又有思想引领性,弄好了,可以形成很强的< br>思想冲击,后来琢磨出了“勿以善大而不敢为”这个题目。

讲话稿分四个部分,几个人 每人一块,虚实结合、洋洋
洒洒,共写了一万六七千字。第一部分讲了要有谋大事、办
大事的精 神状态。着重从实现跨世纪发展、在区域经济竞争
中不当落伍者、为官者造福一方的历史责任等方面作了 展
开,
最后落到毛主席说的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提出
“处
于这么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要有争创一流、胸怀天下的雄
心”

“小市 办大事,小市大作为,不是什么神话和空想,对
此要有足够的自信和认知”
。第二部分讲了要提 高办大事的
能力。着重从谋划能力、创新能力、落实能力三个方面作了
展开,
特别是在 谋划能力中,
提出要
“战略上把握主动”
“全
局上把握关键”
,善于 审时度势、把握大势;在创新能力中,
提出要“想别人之不敢想、想别人之不曾想”
,做别人不 敢
做、干别人之不曾干”
。第三部分讲了谋大事、办大事的工
作重点。提出要“从最急 需解决的问题着手”
“从最难办的
事情上寻求突破”
“从最薄弱处抓起”
“从 群众反映最强烈的
问题入手”
,着重从“城乡建设要有大手笔”
“工业要有新的
标志性项目”
“三产发展要形成大格局”三个方面作了展开。
特别是对城市建设,直面自身的 薄弱和落后,包括讲到千年

Z
城,总给人一种“长不大的感觉”

“东西刻把钟、南北
几分钟”
,提出要以高起点的规划布局,依托老城、跳出老
城寻求 发展,使“瘦弱”的
Z
市“健壮”起来,使“袖珍”

Z
市“强大” 起来,提出了拉开城市框架“东进”
“南移”
“西拓”的清晰构想。第四部分讲了要营造谋大事 、办大事
的环境。着重从领导者胸怀气魄、选贤任能、群策群力等方
面作了展开,特别是对人文 环境建设作了展开,着重针对干
部群众中存在的“小码头”意识,强调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
流, 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创造不凡的作为。

这个讲话当时引起了很大的思想震动,把平时大家共 同
感受到的东西说了个透彻,提出的一些理念和思路,既出乎
当时人们的常规思维,又让人们在 精神一振之际感到合乎情
理。比如对拉开城市框架的“东进”
“南移”
“西拓”构想,
一下子打开了城市发展的眼界和思路,或许当时对许多人来
说还是不敢去想的太过宏伟的蓝图, 但此后十多年的实践确
实作了很好的印证。

第二个例子,是
2011
年底省委书记在新一届省委第一
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担负起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
。< br>地方党委换届,在新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选举产生常
委、书记,书记代表新的领导班子作讲话 ,这都是必经的程
序。领导同志一般对这个讲话都很重视,但不是作为程序性
的,而是作为施政 纲要性的。

那次我们在准备讲话稿时,调阅了一些类似的讲话,基
本上路子都差不多 ,围绕思想政治、改革发展、改善民生、
班子建设、廉洁自律等来讲,当然这些也都是那个场合讲话不可缺少的“要件”
,似乎很难有突破、写出新意来。

后来也是在思考琢磨中, 找到了一个切入口,感到可以
围绕那阵子省委领导经常说道的“

继往开来”

做文章。按
说“继往开来”也不是什么新词,放在哪一任领导好像都能
说,但在当时的 背景下却是有着特殊而具体的内涵的,是能
够作深度挖掘的。
当时,
中央领导同志对我 省工作提出了
“继
往开来”
“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明确要求,
此后省委领导在多个场合都强调要回答好“继什么往,开什
么来”的命题。我几次听了以后,在脑子里 也盘旋过,但没
有去细想深究。那次准备讲话稿时,曾经在脑子里盘旋过的
东西又回来并定格了 下来,感到正是回答这一命题的最好时
机。同时,从大的时空节点来说,也有切合“继往开来”的
实践性内容,且有着十分明确的指向性。其一,全省率先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实 践已走过近十年
的历程,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那次省党代会报告的主题
就是“全面建成更高 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
征程”
,围绕这一奋斗目标,对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作出 战
略部署。其二,当年又值“十二五”开局之年,立足既有基
础,
面向未来发展,有许多新的任务和要求需要落实。
其三,
从更大的历史纵深看,当年是我们党成立
90
周年的重要时
间节点,这对于刚完成换届的一级地方党委来说,又可提供
一个关于 “继往开来”的重大话题。综合主客观几方面的因
素,以“继往开来”作展开起草讲话稿,既是可行的, 也比
较贴题,且可写出新意来。我们把这些想法向省委领导作了
汇报后,得到了支持。

讲话稿的起草先是以三个“继什么往,开什么来”展开
的:一是“继全面小康建设成果之往,开 探索基本实现现代
化之来”
。这是围绕刚刚闭幕的党代会主题作展开,内容涵
盖了改革 发展,强调一任有一任的使命和责任,新一届省委
要在承前启后中开拓奋进。二是“继以人为本、执政为 民的
长期努力之往,开增进民生幸福、共创美好生活之来”
。主
要讲了践行党的根本宗 旨,以及调动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唤
起千百万民众同心奋斗。三是“继历届省委好传统好作风之
往,开更加政通人和、凤清气正之来”
。讲了班子团结、民
主集中制、反腐倡廉等内容。讲话初 稿出来后,省委领导同
志亲自指导文稿修改,特别是针对当年是我们党成立
90
年的节点,加了一条“继我们党
90
年光辉历程之往,开为
实现党的政治理想不懈 奋斗之来”
,并作为第一条。这一条
突出强调了对新一届省委领导班子的政治要求,强调作为一
级地方党组织,
首先是一个政治组织,
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推进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承担着责无旁贷的使命,
必须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坚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善于从全局上思考和把
握问题,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 这体现了领导同志
更高的站位,既使讲话稿更加丰满,也使讲话稿的立意、层
次得到了提升。< br>

最终的讲话稿,主框架就是四个“继往开来”
,篇幅不
到三千字, 鲜明、简练地传递出了新一届省委领导班子的施
政理念和追求,反响很好。在相同类型的讲话稿中,这篇 讲
话稿也算独树一帜,
既不落俗套,
又将基本的要素整合其中。

这 样的例子,似乎还可以再举出几个来,但总体来说,
以“片言只语”作展开、写讲稿,是一种非常规的写 法,在
日常文稿写作中不是大量使用的。能否用此方法,主要取决
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讲话 稿的类型。需要突出思想洼、
引领性的讲话稿可用这种方法,特别是对这类讲话稿中某些
约定俗 成的写法,不妨大胆突破一下,往往能收到奇效。而
对于一般性的工作部署类讲话,这种写法则不太适用 ,因为
那些讲话最主要的是把事情说清楚,不能因追求出新而有太
明显的“做文章”痕迹。二是 “片言只语”的内涵。显然,

“片言只语”
得有值得展开、
可以展开的内涵 。
粗分一下,
无外乎“新话”和“老话”两种。领导同志挂在嘴边的“新
话”
,无疑带有新概念、新思想,值得关注、领悟,适当的
场合可以作展开,以新的思想凝聚新的共识;而对 一些“老
话”
,如果领导同志又一再提起,也必有其新的现实针对性,
或者是好的传统 、作风需要大力倡导,或者是准备对陈年积
习“集中宣战”
。但不管哪种情况,都有赖于我们把 领导同
志想说的话说深说透,说出新的“道道”来,这又最终归结
到对领导意图和客观现实能不 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上。


***********-


“白天拎包、晚上写稿”的益处



做秘书的,随同领导进进出出 ,为领导“拎包”是必不
可少的,
“拎包”也成了跟班的代名词。在我干“拎包”的
那 些年,比较流行用大包,包里除了文件、材料外,钱包、
钥匙、药品、手机电池等一应俱全,整个一个百 宝箱。
“拎
包”也是有学问的,突出的一条是:领导需要时,包即在他
身边,领导不需 要时,包则在你手上。后来我的工作主要是
带着一拨儿人写稿子,也不“拎包”了,但曾在一些场合,< br>半开玩笑地让那些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手下,注意观察秘书
为领导“拎包”是如何做到“无缝对接 ”的。当然,我原来
跟他们感叹更多的,是从事文稿写作的人最好有一段做领导
秘书的经历。< br>
我们当初做秘书的时候,是既要“拎包”
,又要写稿的。
当然标题所说的“白 天拎包、晚上写稿”
,并不是天天发生
的情况,只是当时工作状态特点的形象说法。我从事文字 工
作,起步于做秘书,也大大得益于做秘书的经历。与领导同
志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几乎整天 泡在一起,对领导同志的
思想、意图是最了解的,甚至于在认知、情感、风格等方面
都会产生被 同化的效应,这对起草领导讲话来说,可是得天
独厚的条件和优势。

回想当初在市、 区工作的时候,随同领导开会、调研、
外出考察等自不必说,光是“共进午餐”的情景至今仍历历
在目。在区里时,每到午餐时间,和区长一起拿着饭盆、饭
票到离办公楼两百米远的食堂排队、
打饭。
后来为节省时间,
帮区长把饭打到办公室吃,两只手夹三只盆,区长的饭、菜
分开盛,自己的饭菜合一起。在市里时,前一位书记家在本
地,但中午也常会和我们几个“身边人”去机 关附近的小面
馆吃面条,并且每次都不容分说地由他付钱,理由是“你们
的工资没我高”
;
后一位书记家在外地,一个人住招待所,
中午相对有个固定的地方用餐,我也常常陪着他。 吃饭的时
候总得有些话题,工作之内之外的事,都会跟我说说。

显然,在那样的背景 下,耳濡目染、浸润熏陶,服务与
被服务者之间的心息是相通的。这用到为领导起草讲话稿
上, 对基本的立场和取向、相关问题的重点和要点所在,以
及角色感、分寸感的把握,都能够心中有数。现在 如果要对
那种状态于文稿写作的益处加以概括的话,我以为至少有三
点:

其 一,有益于实现为领导写稿与以领导为师的融合。文
稿写作固然也有一些基本的规律、常识甚至技巧,但 毕竟不
同于纯技术性的活儿,只要按规程操作就能完成好。这是一
个综合性的活儿,其中的许多 道道是需要去悟的。大学里也
有秘书专业,但这个专业并不能成批量地培养出文稿写手
来。为什 么呢
?
因为学习文稿写作,最主要的要靠实践摸索,
就好比学游泳,即使把动作要领背 得滚瓜烂熟,到了水里也
不一定浮得起来。当然,这也不是说这个活儿就无从学起、
只能无师自 通。
“师”是有的,我觉得主要有“三师”
:一是
以领导为师,二是以前辈和同人为师 ,三是自己当自己的老
师。之所以把以领导为师排在第一位,是因为这个“师”的
层级最高,< br>他对文稿的评判就是你的写作标准。
以领导为师,
核心是学习领会领导的思想理念,掌握 领导的思维方法。研
读其讲话、报告等书面材料也是一个渠道,但那是间接的渠
道。如果有机会 多跟领导在一起,经历各种讲话场面,感受
不同的讲话语境,注意每次讲话的现场发挥,这比光看材料< br>来领会领导的思想,无疑要更直接、更全面、更准确,也更
鲜活、更清晰、更透彻。
< br>其二,有益于更好地体悟“关起门来当书记”的当法。
“关起门来当书记”
,是文稿写作 者们常常引以自许的一句
话。这句话对“爬格子的”来说是有点气魄的,内涵也十分
丰富,总的 一个精神,是充分发挥写稿者的主观能动性。指
点江山也好,纵横捭阖也好,摆脱掉“文字匠”的习性, 是
可取的。但这句话,对不同层次和阅历的写稿者来说,理解
和领悟也是有差别的,
尤 其是对
“拎过包”

“没有拎过包”
的写作者而言,这种差别可能会比较大甚 至大相径庭。我的
理解,
“关起门来当书记”
,是替真的书记来当书记,而不是
自己真当书记。这听起来有点像绕口令,直白一点,不是说
我对有关问题怎么想、怎么看,而是设身处 地模拟角色,尽
最大可能去说领导同志怎么想、怎么看。如果这种感觉上的
细微差别体味不到, 失之毫厘则会谬以千里,你“当书记”
的那一套东西就只能被“关在门内”而出不来。虽说文稿写
作是个具有创造性的活儿,但也必须清楚,它本质上又是带
有永远的
“辅助”
属性的 ,
干这活儿同样要坚持
“需求导向”

就是要与领导同志需求相契合。太高, 以军师自居不行
;

低,跟不上趟也不行。

其三,有益于决策服务 者超强责任感的养成。印象最深
的是在区里的时候,政府办公室的综合科是负责文稿的,成
员全 是要“拎包”的秘书,我这个为一把手“拎包”的则当
科长。平时分兵作战,各辅其主,遇到开政府组成 人员全体
会议要讲各条口的工作,或是开人代会要准备政府工作报告
时,我这个科长便要履行职 责,把副区长的秘书们召集在一
起弄材料,基本是按领导的分工把相应的部分落实到各个秘
书头 上,认识性、综合性的内容则自己承担。大家常常是找
一个地方住下来集中干活,每人一部分写出来合成 ,再由我
统稿。现在想来,在办公厅
(

)
工作,都是为领导服务, 做
秘书的像是领导的影子,写稿子的犹如领导思想的化身,无
疑都有一份责任感,但这种责任感 似乎都有一定的边界,光
“拎包”可能主要考虑事务安排不出差错,光写稿则常常不
问稿子以外 的事。如果既要“拎包”又要写稿,这样的服务
者角色就很特殊了,也就具备了复合性,自己会有“既是 领
导的影子,又是领导思想化身”的意识,仿佛所有涉及领导
同志的事也都与自己有关。这样, 看问题的视角、思考问题
的立场会自觉不自觉地向领导同志靠近。这样一种超强责任
感的养成, 对于从事决策服务、以文稿写作为主要任务的来
说,其意义和作用都是深层次的,好比有一种因子已渗透 到
了你的血液里,让你自然而然地避免落入“纯写手”
“文字
匠”的窠臼。

不过话说回来,
“白天拎包、晚上写稿”这么一种特殊

桌面没有图标怎么办-年会创意节目


桌面没有图标怎么办-年会创意节目


桌面没有图标怎么办-年会创意节目


桌面没有图标怎么办-年会创意节目


桌面没有图标怎么办-年会创意节目


桌面没有图标怎么办-年会创意节目


桌面没有图标怎么办-年会创意节目


桌面没有图标怎么办-年会创意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