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萌到你眼炸
938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10:2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空间资料-公司委托书范本
爬天都峰》
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
“< br>我
”
和爸爸去爬天都峰,
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
“
我们
”
互相鼓励,
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这
样一件事。课文 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
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 励,共同进步的道理。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培
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 。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天都峰位于我国安徽省黄山风景区内,
是最为雄伟壮丽的一座山峰,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 时候,
让学生对天都峰有直观的印象、
真实的感受就是我首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课文和 学生的年龄特点,
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
因此,我利用课文插图,
让欣
赏这里的景色奇秀,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感官上取得第一印象 ,激发起极大的学习兴趣,
为接下来的语言文字学习做好铺垫。
激趣导入之后,
应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
从总体上作以把握。< br>初读课文是必不可
少的。
读后让学生自己交流初读情况,
说说课文写了些什么,
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问。
之后,
老师梳理这些问题,确定这节课的学习重 点。即读懂爸爸最后说的话:
“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
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
二、整体感知,导读体会
在这一部分教 学里,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老师讲得再好,
没有学生全身心投入去边体会边
读好。以多种形式 读,个人读、小组读、小伙伴合作读、齐读等。先读感受黄山的雄伟,天都峰
的险峻。
通过读书 ,
学生就能够体会到:
摆在小作者面前的难题就是他即将要爬的天都峰原来是
这么的高 ,这么陡,这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信息才能爬上去的。
所以说,语文课就是学习阅读、享受阅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三、合作交流,突破重(难)点
语文课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语文教学应该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
用,
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我们语文课应该担负的责任。
因此,
就需要动手操< br>作,去查找资料,去和小伙伴探讨一番。我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小组长应该发挥作用,总结、
归 纳大家的观点、
意见,
指派有谁来发言。
这个时候,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 体现,
作为老师,
我只是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打开了一扇窗户。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翻身实验学校
李玉霞
《爬天都峰》是一篇讲读课文,这课描写了在暑假里,
“
我
”
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
不相识的老大爷,
“
我们
”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我在
教学这课时,从下面两大方面 着手:
一、抓住关键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
这课的重点是
“
我
”
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
“
你们这一老一小 真有意
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 br>“
高
”
和
“
陡
”
这两个特点,通过对
“
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
哩!
”
及
“
石级边上的铁 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
等句子,结合观看天都峰的录像、图片资料,
让学生理解 天都峰的
“
高
”
和
“
陡
”
,要爬天都峰的 艰难和不易。接着以爬山的前后为线索,找出爬
山前
“
我
”
的所思所 想、爬山中
“
我
”
和老爷爷艰难攀登、爬山后
“
我们
”
的喜悦的心情的有关词语、
句子,
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体会。
在理解中,< br>我紧紧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
如:
“
奋
力
“< br>、
“
一会儿
……
一会儿
”
、
“
爬呀 爬
”
、
“
终于
”
等词语,从中体会到爬山的艰难。又从小女 孩和
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中,
抓住
“
居然
”“
也要
… …
才
……”
这些词语来理解体会小女孩和老爷爷能从对
方身上
“汲取
”
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以读感悟,体验情感对话
本篇语文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 ,同时能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在教学中,
我还把重点放在朗读感悟上,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以说促情。 在体会天都峰的
“
高
”
和
“
陡
”
这两个特点时,
我让学生对第二段进行多次形式多样地朗读,
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天都峰的
“
高
”
和
“
陡
”
。
如:
“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
体会天都峰的高;通过
“
挂
”< br>等词体会天都峰的陡。并且引导
学生充分地朗读
“
我
”
和老爷 爷的两次对话,
揣摩
“
我
”
和老爷爷各自的内心的复杂心情,
想像他们
的思想起伏和斗争,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再抓住< br>“
奋
力
“
、
“
一会儿
……
一会儿< br>”
、
“
爬呀爬
”
、
“
终于
”
等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反复朗读体会,
让学生联想
“
我
”
和老爷爷登 山的艰难,
他们是怎样互相鼓励和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
奋力攀登、
勇往直前的精神。
学生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两个人爬上天都峰之后,
为什么会互相道谢,
学生就更 易理解爸
爸说的话了。同时在读后进行讨论交流:文中课题为什么用
“
爬山
”
,不用
“
登山
”
呢?由于学生在
上文已经了解了天都峰又高 又陡,
直身走很危险,
大部分上山的路只能像猴子一样爬着前行,
所
以用“
爬山
”
。反过来,用
“
爬山
”
作题,也告诉 了我们,天都峰是一座又高又陡的山峰。
教学中的不足:
在品析文中体现 人物不怕困难的语句
“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
”“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 终于
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
这两句时,由于只停留在口头上的交流,没有准备相应的练 习进行巩固,
所以在以说促情这一环节时显得老师讲得多,
学生悟得不深不透,
以至于 在测试中见到这些知识
点时,学生不能灵活回答问题。
今后努力的方向:在教学活动 准备过程中,
应更深入地钻研教材,
把握教材的教学要领,拓宽知
识面。在活动中以学 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以读促想,以想促说,再向以说促写过渡,加强学生读
写能力的提高。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爬天都峰》
一课既是老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也是我们新课程中的一篇课文,
其的教学教育意义
可见一斑。在教学《爬天都峰》这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自己解决了生字的认读这一关,其次我把
朗读感悟重点放在了对天都峰的高和险上以及我和老 爷爷相互激励的话语上面,
让学生充分去朗
读,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体会人物 的内心,从而让学生丰富语言,受到文中情
感的激励。
比如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险上,
我让学生多次朗读第二段,
并在范读中让学生抓住重
点词句进行体会。
“
峰顶 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
体会天都峰的高。在朗读到
“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
体会到天都峰的陡和险。在 学习我
和老爷爷相互的激励话语上面,
我重点抓住了老爷爷和小作者的对话进行体验。
让学生把下面两
句话中体验:
“
小姑娘,你也来爬天都峰?
”
和“
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
特别是那个
“
也
”字的
体悟,
老爷爷心理变化过程其实也是小姑娘的心理变化过程,
学生有了对老爷 爷的心理感悟以后,
对小姑娘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就有了清楚的认识,
表述时便能做到合情合理 ,
并从中受到了感染
和教育。
以及在体会爸爸的话中知道我和老爷爷是从别 人身上得到力量的。
“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
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
到这里学生就能够体会到课文的用途和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了。在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十分出色 ,做到了走进课文,充分地感悟,自由地表达。这堂课,学
生思维活跃,想象合理,语言丰富。
遗憾的是学生能理解到小姑娘与老爷爷是在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而再进一步升华到 人与人
相处也应该是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一点时,
好像有些迷惑不解,
是 不是三年级的学
生还没有这样的阅历,
还是前面的铺垫还不太够?课堂上是不是还应该增提一个 问题:
作者与老
爷爷是素不相识的,
但他们能相互鼓励,
都能从对方汲取力量 ,
那么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呢?
那样的话学生可能就会想到人与人的相处,
而不会停 在小姑娘与老爷爷俩人身上吧!
唉,
新课程
的文本该挖到多深呢,还是没有很好的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