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象入手读懂古诗
温柔似野鬼°
737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12:5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香煎芙蓉蛋-身世浮沉雨打萍
从意象入手读懂古诗
黄晓丹
黄晓丹,南开大学文学博士
,
加拿大
McGill
大学访问学者
,
江南
大学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 br>意象,
是中国古诗的一个核心概念。
它首先是一个具有实体
性的文学形象,它一 定是某些物,或者某些事,但这一事物又经
由了主体情感和思想的投射而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总的说来 ,
与其他文学形象相比,意象具有多层性、稳定性和复义性。以此
为标准,我们就能够区别意象 、典故与一般文学形象。请看下面
的例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
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
张志和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
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 间。鱼戏莲叶东,鱼戏
莲叶西,鱼戏莲叶北,鱼戏莲叶南。
——汉乐府《江南》
这三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中都提到了鱼,
但是第一首是实
指的鳜鱼,
它和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 br>“娄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中的“鲈鱼”
、
“河豚”一样,它的所指 是单一
的,并不具备可供联想、可供寄托、可供阐发的可能。所以,哪
怕它再为肥美,也只是一 般的文学形象。
第二首中间的“徒有羡鱼情”化用《淮南子·说林训》的古
语
:
“临渊而羡鱼
,
不若归而结网”
。
喻指自己空有出仕 从政之心
,
却无从实现这一愿望。
这虽然比第一首的
“鳜鱼”
多了一 层含义,
也有阐发的空间,
但它还是指向单一而明确的概念。
并不具有一
种感 发的素质,不能以一种活泼生动的情境给人以感情上的触
动,所以它是典故,而不是意象。从修辞的角度 来说,典故间于
借代和比喻之间,而意象间于借代和联想之间。
我们来 看第三首的鱼,
它不是具体的哪一种鱼,
也不单指哪
种现成的想法,
而是以一 种最具普遍性的事物,
唤起每个人生命
中都曾经发生的经验:即在万物滋长,水波荡漾的时节里 ,每一
个踏青的青年都感受到自己内心的节律应和着春的呼唤。
此时莲
叶辽阔,鱼与莲 叶躲藏嬉戏,看似常在躲避,其实不离左右,正
如青年男女的欢爱。
正 因为由这条鱼引起的联想是这样充盈丰满,
而又深深嵌于
中国文化的传统之中,
它不仅 是你必然会有的联想,
还是每个中
国人都会有的联想。它是稳定的,但也是复义的。每个联想者 都
能把自己的经验投射上去,
而在阅读接受中进行新一轮创造。
这
才是意象。
我们现在了解了什么是意象,
要是再结合诗词来看,
我们就< br>会恍然大悟,
原来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元素就是意象。
把意象性
元素和非意象性 元素,用“赋”
、
“比”
、
“兴”的手法组织起来,
就是古诗的普遍 做法。为什么非意象性元素不是诗歌的基本元
素?
我想答案是这样的,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下,
意象规定了诗歌
的基调、色彩和感情,它是稳定的。通过嵌入或 者围绕意象来组
织诗歌是最普遍也最成功的写作方式。
而且,
仅凭意象也能组成
诗歌。
我们熟知的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之所以能够单以一系列< br>名词,一系列形象传达出作者的感慨和思考,那是因为,他们不
仅是名词,不仅是形象,而是意象 。试想如果不是“楼船夜雪瓜
州渡”
,而是“巨船夜雪扬州渡”
,
“战马北风 嘉峪关”
,那这句诗
一定会淹没在古诗的茫茫大海中,而不为人们传颂。
上面我们说到,意象是稳定的,意象是有多层含义的,意象
是为诗歌奠定基调的,
意象 是把中国诗学和中国审美传统深深植
入我们内心的表意代码,那么,了解意象的由来,为它们的原始意味感动,并用我们自己的生命滋养这分感动,让它不断生长,
就是学习古诗的最好途径。
现在,
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国诗歌意
象的形成条件和基本分类。
一、神话、传说、先民观念:
杜鹃、广寒、星槎、牵牛、湘竹、碧血、青鸟、烂柯、沧海
桑田、巫山云雨、鱼、鹧鸪
二、礼俗、事故:
砧杵、折柳、折梅、登临、燕台、吴钩、山阳笛、铜驼、金
谷
三、经典文本:
黍离、梦蝶、涉江、南浦、莼鲈
四、地域、节令、物候:
春水、秋水、南风、哀猿、鸿雁、木兰舟
五、习成意象:
芳草、浮萍、飞絮、落花、流水、江枫、寒鸦、乌桕、菊花
这五个分类只是一种粗率的分法,它们之间的界线并不严
格。总的说来,前三种都在意象的背后有一个 或多个故事,它们
在形态上较为接近典故,
有的甚至是从典故发展而来。
后两种虽没有一个实质性的故事作支撑,
却因为凝聚了大量为大家所默认
的情感而成为意象。
其中在概念上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种和最后一
种。
中国古代有很多的神 话、传说,我们熟悉的有大禹治水、女
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神话传说的特点是,因为被不断地口口相< br>传,所以形成多个版本,但是在不同的版本之中,却有非常稳固
的核心内容,
这一核心内 容在进入小说这种文体的时候,
往往会
演化为功能模式,比如南柯太守梦幻成空的模式被《牡丹 亭》
,
《红楼梦》等大量小说沿用。
但由于中国诗歌篇幅较短 、
叙事性不强的特点,
神话传说在
进入诗歌文体时,
往往是借助于意象凝结的 方法。
比如说嫦娥传
说化为的月意象,
李商隐说
“嫦娥应悔偷灵药
,
碧海青天夜夜心”
、
“
青女素娥俱耐冷
,
月中霜 里斗婵娟。
”都是用的这一意象。神
话传说、先民观念进入意象的路径与第二、第三类是一样的 。
最后一种意象的名称叫做“习成意象”有的书把它叫做“现
成意象”
,但是我觉得“习成”更为准确。
“习成意象”是什么意
思呢?大自然中有一些事物, 它们并不稀有,也不特殊,在它们
身上并没有众所周知的传说、也没有经典到可为百世之祖的文
本,也并不是某个节日、某种风俗必备的器物。它们只是生命与
自然在转易不息中的一种表达。
但是不知道哪一天,
有人偶然借
助于它,
成功地表达了一种情感,
而这一表达 又为社会广泛接受,
经过历代诗人不断的吟咏,
强化,
这种情感就固着在这一事物上,
而这一事物几乎就要成为同类情感的象征。
到这个时候,
人们 往往要借助文献考据才能想起来最初那个
成功地借此传达了情感的诗人是谁,
而这一事物却在它 的同类中
脱颖而出,成为了意象。因为这个意象是由前人创造,后人反复
吟咏形成的,
所以我把它叫做习成意象。
这类意象在古代诗歌重
是最多的,也是最难把握的。要认识和理解它 ,不是靠了解一个
故事、
背诵一段史实就能做到的,
而是要真正在古诗词的海洋中浸润,唤醒自己内心原发的感动,你才能走近它。
因为我们大家都是中国人 ,
我们的母语是汉语,
所以这些习
成意象只是像计算机里休眠的程序一样,
本 来就存在于我们的集
体无意识中,只需要去唤醒它。
我有一个师姐在美国 教中文,
她因为能给华尔街的投资商说
明白什么是“关系”而十分有名,但是有一次,她想和美 国人说
明白一首古诗,
她花了很多的精力,
想说明白中国人以莲花自居
是非常 高洁的象征。美国人不能理解,不断的问
why
?她于是就
说了,因为莲花很美,很纯 洁啊?美国人问:
“其他花就不纯洁
吗?”
,她只能说:
“因为莲花长在泥土 里,但是它一点没有受到
泥土的污染?”
,美国人接着问:
“为什么泥土是脏的?”他 们的
集体无意识里面没有这些东西,
它们不能理解。
所以你要是给美
国人上课 ,
你直接讲神话意象,
要想对着菊花抒情
“人比黄花瘦”
,
千万不要 给他们看见。
下面我们重点谈一谈“水”和“枫”这两个意象。
水
水是生命的源泉。
在这个世界上,
大概没有民族不赋予水文化意义。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想到水,你觉得它的第一个
品质是什么?是清洁,
是纯 净,
还是柔软?这个问题可能不好回
答,
但是把水的概念缩小到不是天上降下的雨,< br>不是杯子里喝的
茶,不是瓶中井中固定形态的水,而是江河湖海中流淌的水,你
觉得它的 第一个品质是什么?古人认为,
是流逝。
第一个清晰地
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的是孔子。
《论语·子罕》中记述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
舍 昼夜”
。
《论语》并不是诗,但是这句感慨却说到了千百年来中
国诗人的心里。
连后来要批林批孔的毛泽东都直接把这句话搬到
自己的词里。
这句感慨为什么能够如此动人? 中国社会本来是一
个较为严格的等级社会,做百姓的,可以成为路边的冻死骨,做
帝王的,却能 够朱门酒肉臭。但是人间财富和权利的比拼,财富
和权利的绝对优势,
在一个东西面前却是众生 平等,
起不到一点
作用的,那就是时间,就是生老病死。
可是 时间是虚幻的啊?死亡的阴影虽然时时笼罩在我们头
上,但是生活的热烈就象正午的太阳,往往把它遮住 了。只有在
江河之侧,
看那道磅礴巨大的水流在万山之间奔涌倾泄,
我们才
会 被它点醒,认识到个人生命的渺小,时间的不可追回。这种恐
惧对于每个阶级的人来说是一样的。
另一方面,
人在有限的生命中都有自己的追求,
或者说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