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唐代的干谒之风与杜甫的干谒诗
余年寄山水
668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13:0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测试你的智商-经常的反义词
唐代的干谒之风与杜甫的干谒诗
“
干谒
”
,< br>《辞海》释为“
有所干求而请见
”
。它是古代文人为寻求入仕门径
而向 当朝达官贵人或有名望者呈送书信、进献诗文赋作,以求援引的行为方式。
钱穆《记唐文人干 渴之风:
“唐代士人干渴之风特盛”
,
“唐人干渴之风,实
至晚而弥烈”。
葛晓音
《论初盛唐文人的干渴方式》
: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 ,
无论统治阶级取
士的制度有多少变化,
干渴始终与文人求仕相伴随。
然而哪 一个时代都不如初盛
唐的干渴兴盛。
”
张玉璞
《论盛唐干渴文》< br>:
“干渴之风盛行于盛唐,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
陈雅 贤《唐代干渴诗文研究》
:
“自初唐之时始萌,至晚唐则臻于极盛。
”
一、唐代的干谒之风
1
、干谒的渊源
起源于汉代
葛晓音
《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 》
:
“
干渴求仕是荐举辟召的取士制度所造成的
一种社会行为。从汉代起,干 渴的风气便与荐举取士的制度一起产生了。
”
2
、唐代干谒之风盛行的背景
(
1
)
唐代的选士制度
科举与荐举并行,
两者都允许甚至鼓励自我推荐。
科举
士子向州县官和考功员外郎上书行卷;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 八载:
“
唐之举人,先借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
然后以所业投献。
逾数日 又投,
谓之温卷……至进士则多以诗为蛰,
今有唐诗数
百种行于世者是也。
”
荐举
玄宗诏令荐贤不避亲、文武高才者自举。
与科举相平行的荐举,
是指在官员 或权贵的荐送下,
朝廷不经考试而直接录
用人才
太宗时马周西游长安,经中郎将常何的荐举入仕为朝官,
终于青云直上而致
宰相。当时,
“帝以常何举得 其人,赐帛三百匹”
(
《旧唐书·马周传》
)
。
《新唐书 ·方技传》载,蓟州人师夜光“少为浮屠,至长安,因九仙公主得
召见温泉。帝奇其辩,赐冠带,授四门 博士,赐绯衣、银鱼、金缯千数,得侍左
右如幸臣’
,
”
。唐代有向朝廷上书 、献赋或献诗而入仕一途,其间往往需要有权
人物的举荐。
如诗人李群玉应试不第,
转 而向宣宗皇帝进诗三百首,
在宰相令狐
绚的荐举下授官弘文馆校书郎。
(
2
)官员编制与求仕者的巨大差异
天宝初年,唐帝国官员三师以下
17000
人,当时求职者达
12
万。< br>
影响:
干谒盛行
(初唐四杰、
王维、
李杜、
韩愈、
柳宗元、
杜牧、
李商隐等)
3
、唐代干谒之风对文学的影响
诞生大量的干谒诗、文,推动了诗文、
小说的发展。
据学者统计,
保留干谒诗歌和干谒散文的作家,
初唐共有
10
人
(
诗作者
3
人,
文作者
8
人
a)
,盛唐
36
人(
诗作者
25
人,文作者
15
人
)
,中唐83
人
(
诗作者
67
人,文作者
28
人
)
,晚唐
65
人
(
诗作者
57
人,文作者
16
人
)
。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 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张九龄
时为荆州长史)
尤袤
《全唐诗话》
,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
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
名士顾况。
顾况看了名字,
开玩笑说:
“长安米贵,
居大不易。
”
但当翻开诗卷,
读到 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
“有才如
此,居亦何难!”< br>
张固
《幽闲鼓吹》
:
“
李贺以歌诗渴韩吏部。
吏部 时为国子博士分司,
送客归,
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首篇《雁门太守行》曰
: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
光向日金鳞开。
’却援带命邀之。
”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
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
张
籍《
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
足人间贵,一
曲菱歌敌万金。
”
二、杜甫的干谒与干谒诗
1
、杜甫与韦济
《奉赠韦左丈 二十二韵》:
“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
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 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有如神。赋料杨雄敌,诗
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 ,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此意竞萧条,
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 三载,
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 悲幸。
主上顷见徵,
歘
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
c
è
ng
d
è
ng
chu
ā
蹭
蹬
无纵鳞。甚 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窃效贡公
c
ū
n
c
ū
n
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
踆
踆
。今欲东入海,即 将西去秦。尚怜终
南山,回首清渭滨。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训。
”
这首诗是赠给韦济的,作于天宝七年(
748
年),时杜甫三十七岁,是杜 甫
赠给韦济的第三首诗,此前还有《奉寄河南韦尹丈人》、《赠韦左丞丈济》等。
天 宝六年唐玄宗下诏征天下世人,
凡有一技之长者,
都可来京应试。
杜甫抱
着极 大的希望参加了这次考试。
结果,
因宰相李林甫怕这班人录取之后任意批评
朝政,对自 己不利,全部不取。事后,还上表向皇帝称贺,说是“野无遗贤”。
这次考试失败给杜甫很大刺激。杜甫之前常周旋于公卿贵族门庭,
但由于有中举
得官的期望在鼓舞着,
虽然过着乞 求的生活,
还不觉得处境的辛酸。
现在考试失
败了,
希望破灭了,
他 开始意识到生活的矛盾,
感到过去奔走周旋的屈辱。
但在
那个封建社会里,
他 还能有什么好的办法呢?因此越来越悲愤。
这首诗就是这种
痛苦悲愤心情的表现。
< br>韦济并不是特别高明的人,他在开元二十二年(
734
年)把一个乌烟瘴气的
方 士张果举荐给玄宗,
逢迎玄宗求长生迷信的心理。
可是这个人对于杜甫的诗很
赏识,< br>曾经到洛阳首阳山下访问过杜甫,
没有遇到。
在长安的时候,
又常常在同
僚的座上,
称赞过杜甫的诗。
天宝七年韦济由河南尹升尚书左丞,
杜甫希望他援引推荐,在另一首《赠韦左丞丈济》诗中写过:
“
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君
能 微感激,亦足慰榛芜
”,
结果没有成功。由于韦济是当时在长安唯一器重他
的诗的一个贵人,
别无更好的门径,
所以在一次将自己的抱负和情况向韦济陈述
仍然抱 有万一的希望。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纨绔”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儒 冠”指
服膺儒家道义的人。
纨绔子弟不事生产,
老天不叫他们受一点苦,
反而 作威作福;
抱着济国救民志向的儒生反而快要饿死了。这是他三年来长安生活体验的总结,
充满 了愤慨和悲痛的感情。
这两句写得突如其来,
想抓住对方的注意力,
但还恐
怕 他不能了解自己的心情,
故意又把语调缓和下来。
“丈人试静听,
贱子请具陈”
,
“丈人”
是对韦济的尊称,
把话从头说起,
好让对方了解自己所以这样激 愤的原
因。
现在他就开始追叙他自己少年时代的抱负和理想,
青年时代的热 情和信心好
像又在他心里复活起来,
诗的语言和音调都呈现出慷慨激昂的气氛。
“甫昔 少年
日,早充观国宾”,开元二十三年(
735
年)杜甫才二十四岁,从吴越归来至洛
阳参加进士考试。
唐代人考中进士的年龄一般都很大,
有“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
进士
”之谚。这次考试,虽然没有得中,但以他那样的年轻,就能由乡里贡举,保送来参加这场国家考试的大典,
作为
“观国之光”
的王宾,
他感到是可 以骄傲
的。接着他就叙述自己的经验和自许。
“读书破万卷,下笔有如神”读书勤奋刻
苦钻研,
做起诗来自然而然的有一股艺术魅力奔赴腕下。
“破”
字含有突破旧框
框化为己有之意。
这两句话确有至理,
但须我们善于体会。
他自认为写的赋可以和西汉时有名的诗赋大家杨雄匹敌,
诗的水平可以和三国时代的曹植相近。
当时
有 名的北海太守李邕亲自登门访问,
前辈诗人王翰愿意移家与自己为邻。
“赋料
杨雄敌, 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这四句中,以两个在文学史上
早有定评的古人的成就自比,再以两个众所周知的当代文豪对于自己的器重,
衬
托出自己的才华出众。
由此我们 可以看出诗人具有如何高的自信。
“自谓颇挺出,
立登要路津”
这是必然的推论。以那样高的才华,
在朝廷当然不难取得一个重要
职位。
他说自己所以要在朝廷取得 一个重要职位目的是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
淳”
,
就是要使皇帝能 与尧舜比美,
再使社会风俗重新归于淳厚,
人民都能享受
幸福的生活。
这一段 话把自己的抱负和才华写得非常具体、
坦率。
妙在
“自谓颇
挺出”
冠 以
“自谓”
二字,
因为后来事实证明并不如此,
仅仅是个人片面的想法。杨伦评这段话说:
“
自是腐儒大言,在他人亦敢说。
”其实不是什么敢不敢的问< br>题,
而是在那个封建官僚韦济的面前吐露这样伟大的抱负,
虽然从人民利益出发,
仍以皇帝为中心,
并不违背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
尽管如此还是被认为是幼稚
的和 狂妄的“腐儒大言”。
“此意竞萧条”,就是说上一节他个人片面的一些想法,在 现实处境中是
根本不能实现了,他感到辛酸沉痛,所以说“意萧条”。古来中国诗人的传统理
想 是不仕则隐,
完全是一种独善其身的自私的思想。
如果按照这个思想,
抱负既
不能实现,
那就应该归隐,
而自己又不愿逃避现实去做个隐士,
只有流浪在长安,写些诗歌投赠达官贵人,
所以说
“行歌非隐沦”。
下面紧接着倾诉他这几年来流< br>浪在长安的实际情况:“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幸”
杜甫从二十四岁那年参加洛阳的进士考试,
到这一年
共十三年。十三年来,
一直是骑着个毛驴凄惶奔走,
现在依然在长安流浪。
早上
起来 就到富贵人家去伺候,
晚上跟着达官贵人的肥马后面跑,
虽然有一些残酒冷
菜,
吃起来也是偷偷的和着眼泪往肚子里咽。
这种生活是一个自强不息的诗人所
绝对不能忍受的,
但是为了生计,
为了应徵诏能够入选,
就不得不把这种悲愤的
感情深藏起来。 “到处潜悲幸”的“潜”字有说不出的入骨之痛。
“主上顷见徵,
歘然欲求伸”,
是指前面所说的天宝六年应玄宗徵诏赴试全
部不取而失败的事。
大意是说因为皇 帝的诏令,
自己又想获得一个机会来伸展自
己的抱负,没有想到,结果又失败了。他用“青冥却 垂翅,蹭蹬无纵鳞”来说明
和形容自己这一次的失败。
犹如青鸟垂着翅膀从天空跌落下来,犹如大鱼陷身在
水干的泥潭之中了。
这两个比喻虽然很形象,
很生动,
但 是很含糊。
因为这时候
李林甫还高踞相位,不敢明说。直到天宝十一载(
752
年)李林甫死后,在《奉
赠鲜于京兆二十韵》那首诗里才明白讲出来:
“破胆遭前政,阴谋独 秉钧,微生
沾忌刻,
万事益酸辛”
。
诗人对于这一件事所感到的辛酸,
两首诗都表现得很明
显。
最后一段,写出他对韦济的感激和希望,也写出自己这时 候的矛盾和决心。
“甚愧丈人厚,
甚知丈人真”
,
是说自己在到处潜悲辛的时 候,
只有韦济真诚地
对待他。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猥”是古人的 客气话,犹今
“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