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赏析
别妄想泡我
966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13:0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台湾直播国庆阅兵-读书笔记摘抄
《长歌行》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
露水将要被早晨的阳光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
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
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
诗人用“
常
恐秋节至
”
表达对
“
青春
”
稍纵 即逝的珍
惜,其中一个
“
恐
”
字,表现出人们对自
然法则的 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
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
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 像东逝的江
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
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
人也一样少年时不努力,
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简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
从园中葵起调,
这在写法上被称作
“
托物
起兴
”
,
即
“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
。
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
叶片上滚动着露珠,
在朝 阳下闪着亮光,
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
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 br>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
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
然、欣欣向 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
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
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
──
青春的赞歌。
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
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 ,在写法上
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
“
兴而
比
”
。< br>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
秋来,
园中葵及万物 经历了春生、
夏长,
到了
秋天
,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
的叶子变 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
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
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 的过程。这
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
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 的朝
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
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
歌由 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
考,
终于推出
“
少壮不努力,
老大 徒伤悲
”
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
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
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
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
华秋实的 过程,
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
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
阳光雨露,秋天 自能结实,人却不同,
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
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 而不
足伤悲;人则不然,因
“
少壮不努力
”
而
老无所成,岂 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
动读者思考,
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
正由于此,使这首诗 避免了容易引人生
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
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
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
“
徒
”
字
意味深长:一是说 老大无成,人生等于
虚度了
;
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
补,
徒叹 奈何,
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
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
《钢
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
1
该如何 度过的名言。
“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
个人 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
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
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 br>;
这样,在他即将离
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
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 力,都奉献给了人
世间最壮丽的事业
——
为人类的解放而
奋斗。
”< br>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
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这首《长歌行》不同于汉代其他的
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
鼓吹及时行乐,
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
的佳作。
《野望》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
猎马带着鸟兽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
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赏析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
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
王绩< br>的代表作。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
出孤独仰郁的心情
.
“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
皋是
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
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
2
号
“
东皋子< br>”
。
“
徙倚
”
是徘徊的意思。
“
欲
何依
”
,化用曹操《短歌行》中
“
月明星
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
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 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
树树
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
马带 禽归。
”
举目四望,
到处是一片秋色,
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
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
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
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
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
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 说:
“
相顾无
相识,长歌怀采薇。
”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
独无 依,
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
和伯夷、
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
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
着 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
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
便会为它的朴素 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
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
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 然遇
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
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
《野 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
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
裁就已酝酿着 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
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
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 余年的
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
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
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
联写景,经过情
──
景
──< br>情这一反复,
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
的一种基本章法。
《早寒江上有怀》
译文
草木枯黄凋零了,
阵阵鸿雁飞向南,
北风呼啸刮不停,
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
茅庐就在襄水湾,
遥望远方的楚地,
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
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远方在天际,
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
边?
暮色苍茫无所见,
只见江海水漫漫。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
“
早寒江上
”
。
“
木落雁南 度
”
是眼中所见
“
早寒
”
景象,
“
北风江 上寒
”
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
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
点,应该 说,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
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
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面对 秋末冬初的
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
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
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
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
“
乡泪客中尽
”
,
正面抒发了思乡,一个
“
尽
”
将诗人的思
乡 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
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
“
孤帆天际看
”
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
乡的念头。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
3
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
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又到哪里去问
路呢?
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
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里不是纯粹写实,
有着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
江下游漫游过一次, 开元十七年至二十
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可能
作与漫游时期。
因离乡日久,
触景生情,
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
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 抒
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
“
情因景生,情
景交融
”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起平,水天含混
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
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
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
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编辑本段
【简注】
张丞相:
即张九龄,公元
733
年
(唐
玄宗开元十二一年)担任丞相职务。
云梦:古代的两个大沼泽,在湖北
省长江南北两侧,
江北为云,
江南为梦,
后来大部分变成陆地。合称
“
云梦泽
”
。
羡鱼:
羡慕钓鱼。
《汉书
·
董仲舒传》
中说:古人有言曰:
“
临渊羡鱼,不如退
而结网。
”
意思是,与其空口赞赏别人的
成绩,不如自己扎扎实实地做点事情。
编辑本段
【诗歌赏析】
张丞相即张九龄,
也是著名的诗人,
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
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 有人能给
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
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
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
政 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
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
阔大的。
“
涵
”
,有包含的意 思。
“
虚
”
,指
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
里。
“
太清
”
指天空。
“
浑太清
”
即水天相接 。
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
远眺湖面的景色。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
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
二泽,
“
云、梦
”
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
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
部分都淤成陆地。
“
撼
”
,
摇动。
“
岳阳 城
”
,
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
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 岸,好
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
“
气蒸云梦泽,波
撼岳阳城
”(
有的版本作
“
气吞云梦泽
”)
,
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 诗
句:
“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
。整个
城市都飘浮在水 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
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
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
自己意欲横渡,
可是没有船只; 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
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
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 样的
4
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
济
”< br>,渡的意思。
“
楫
”
,船上的桨,这里
也是借指船。
“
端居
”
,闲居;
“
圣明
”
,圣
明之时, 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
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
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 古代俗语
说,
“
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
诗
人借了这 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
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
这里说
“
徒有
”
。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
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
物
,
一方面
,
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
,
因而言词颇多限制
,
作起来往往竭尽才
思
,
另一方面
,
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
贵、或为社会贤达
,
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
蓄的美学特征
,
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这是一首干谒诗。
唐玄宗
开元二十
一年(
73 3
),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
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
张九龄
,目的是
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
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
那干谒的痕迹。< br>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
的,和岸上几乎平 接。远远望去,水天
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
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 朗
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
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
“
气蒸
”
句写出湖
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
沼泽
地带,
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
繁茂,郁郁苍苍。而
“
波撼
”
两字放在
“
岳
阳城< br>”
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
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 br>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
小了。
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
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
湖的声势。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
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 转入抒情。
“
欲济无舟
楫
”
,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
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
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
去 却没有船只一样。
“
端居耻圣明
”
,是
说在这个
“
圣明
”
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
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
句是正式 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
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
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 过还找不到
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
“
垂钓者
”
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
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 。这最后两句,
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
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 br>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
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
这几句话,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
“
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
结网
”
(《
淮南子
·
说林训》)的古语,
另翻新意;而且
“
垂钓
”< br>也正好同
“
湖水
”
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
援引 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
体, 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
辞要
不卑不亢
,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
等文 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
艺术上自有特色
.
5
《
黄鹤楼
崔颢》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白云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简析】以丰富的想 象力将读者引
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
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
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
各处都留下了诗作。
当他登上黄鹤楼时,
被楼上楼下 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
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
题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
乘着白云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
的 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
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
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 ,鹦鹉洲上有一片
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
眺望远方,
故乡在哪儿呢?眼 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
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这首诗前写 景,
后抒情,
一气贯注,
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
“
诗仙
”< br>之称的李
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
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 br>憾得叹气说:
“
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
诗在上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