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反思论文

余年寄山水
825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14:2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鼓浪屿之波伴奏-感恩节语录

2021年1月17日发(作者:奚涛)

对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反思

语文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
,要从培养一个真正的人的角度来
进行。如果我们只顾眼前的单一的目标
,
就没有时 间去展望、塑造整
个的生命。
我们培养的是人
,
是生命全程中处于起跑阶段的 人
,
是生理、
认知、情感等整体发展的人
,
因此
,
我们就必须在每一门学科、每一节
课、每一个教育细节中体现我们关怀生命、塑造完人这一教育理念,
而不应该让求知成为惟一。在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中堆砌理智知识
,
并以此来评 判人的发展
,
这样做
,
只会泯灭孩子的灵性
,
抑制纯真的童
心。




一、对“文字功夫”与“口头功夫”的反思




儿童在 入学前已基本掌握了口头语言
,
入学后学语文
,
虽然口头语
言尚待继 续提高
,
但重点和难点
,
无疑是书面语言的读与写。加上汉字
这种表 意文字的特点
,
远比表音的拼音文字复杂。因此
,
我们的识字、
写字 教学任务特别繁重。我们说一个人语文功底不扎实
,
往往是由于
文字功底不扎实所致。
文史学家周汝昌先生读了
《一屋子大学生写不
出“钥匙”二字》
,
感 慨良多
,
写了篇短文呼吁教育专家“多动动脑筋”
寻找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总钥匙”
,
正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然而
,
反思我国的语文教学
,
课 堂上教师讲问
,
学生答读颇为忙碌
,
但一堂课
下来往往很少用笔,
语文课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





二、对“习得”过程与讲析过程的反思




我国的语文 教学是母语教学
,
“心理语言学”认为
,
每个人的第一
语言
(
母语
)
都是在他一岁半到六岁之间
,
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 br>[
键入文字
]


的作用下自己获得的
,
这就称为
“语言习得”

这种习得过程
,
一无专职
教师,
二无专用教材
,
三无专课讲授
,
四无强化训练
,其习得的迅速、
高效
与进入学校后“学得”书面语言时的困难重重
,
形成 了鲜明反差
,
其原
因何在
,
值得我们反思。当然
,
儿童学前期的“习得”与上学后的“学
得”
是有区别的
,
前者是无定的
,
自然而朦胧的
;
而后者是规定的
,
自觉而
明确的。但我 们不能据此就把两者对立起来
,
儿童在“习得”过程中
固然不免有某些“学得”因素< br>;
而儿童在“学得”过程中
,
更应当借助
“习得”的规律
,< br>借鉴“习得”的经验。即应当注重自主的实践演练
,
在生活中运用。
现在的问题 是语文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违背了母语的
习得规律
,
如课堂教学过程以讲解提问分析为 主
,
割断了与生活交际的
联系。学生在瞄准考试的题海中沉浮
,
既失 去了主体地位
,
又缺少真正
的语文实践。




三、教育是永远指向未来




那么未来这个更加技术化 、
国际化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呢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提出了人的发展的四 大支柱
:
学会求知
,
学会
做事
,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我们关注的是现实性、技术性和一大
堆没有与社会整合的知识
,而不是人。这是教育的悲哀。雅斯贝尔斯
在《教育是什么》一书中一语中的
:
“当 代教育已出现下列危机征兆
:
非常努力于教育工作
,
却缺少统一的观念
;
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文章书

,
教学方法和技巧也不断花样翻新。每一个 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
是前所未有的多
,
但因缺乏一个整体
,
却给人 一种无力之感。语文教育
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富于语言创造力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学习
,< br>[
键入文字
]

鼓浪屿之波伴奏-感恩节语录


鼓浪屿之波伴奏-感恩节语录


鼓浪屿之波伴奏-感恩节语录


鼓浪屿之波伴奏-感恩节语录


鼓浪屿之波伴奏-感恩节语录


鼓浪屿之波伴奏-感恩节语录


鼓浪屿之波伴奏-感恩节语录


鼓浪屿之波伴奏-感恩节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