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温柔似野鬼°
649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14:2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就爱妹妹-鹊踏枝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
培养。 它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
“
革命
”
。然而,在这场
“< br>革命
”
中,
往往由于教师的轻易
“
退位
”
,
学生一时缺少
“
自主
”
能力,
而引起教学秩序的
“
动荡
”
,
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
“
轰轰烈烈
”,而最终又回复到原来的模式。究其原因,一
方面,
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
学生长期形成一种依赖教师的习惯;
另一方面,
教师长期习惯于包办式的教学,
教学模式的改革往往只是追随一时的
热点,
顾此失彼,
没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 全面系统的培养,
造成学生在自
主学习中力不从心。
我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也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复。从中
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 ,
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必须从以
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 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一、
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 力,
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
也是其它学
习能力的基础保障。
学习和掌握 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
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
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
1
、
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 br>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
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
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 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
处理知识信息,
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
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
一方
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 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
举一反三,
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
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 br>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
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
、
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
经过、
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
学生 靠死记硬背
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
借鉴 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
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 时,可结合数学的
“
集合
”
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
的程序进行分析 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
、
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
学科知识体系。
学生在学习中,
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
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
小专题,如政治专题 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
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 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
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 化涉及的
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
结合自 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
“
集合
”
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 br>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二、
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 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
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
学科内知识的联
系、
跨 学科知识的综合等。
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也是近年来
高考对学生知 识能力考查的重点。
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
才能
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 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
、
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 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
性知识。
同时,
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 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
体现为隐藏性知
识。
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 挖掘和联系,
并进行知识的迁移。
如
1865
年,
美国从俄国购买阿 拉斯加,
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
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俄国在
1 865
年之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
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可作为学生能力开 发的重要题材。
2
、
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
根本原因;
从主观原因到客
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 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
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 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
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如辛亥革命失败,
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 夺,
主要原因包括
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
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 性质,
它决
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
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 级民
主革命。
从革命的失败,
又可以得出: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 不通这
一规律性的结论。
3
、
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
对历史学科 内知识的综合能力,
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
也是高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 。
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
对比和综
合。
在横向联系上,
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
系,
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在纵向
联系上,
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 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
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 、影响,并尝试将各部
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4
、
探索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
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 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
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
趋势,
也是近年来高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和 趋势。
在教学中,
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
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
联系其它学科 中与之相关的知识,
进行分析或对比,
从
多学科的角度,
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 知识,
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如
学习到美国西部开发问题,
可以联 系到当今中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政治时事热点问
题,同时又可以联系中、美两国西部的地理因素进行比较, 从而对中、美两国西
部开发的区别和联系形成一种正确的。
三、
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
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
一方面,
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
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
另一方面,
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
“
人文科
学”
作用的终极体现。
1
、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
当前,
考试是检 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
或者说是最重要手段。
因此,
解答考题的技巧 ,
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
而进行各种题型
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 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
不断重复和提高,
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 试的能力。
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几乎
每个学校都相似,这里就不再分析。
2
、
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