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反思的议论文素材
别妄想泡我
1000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14:2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山东青岛旅游景点-幼儿园论文
关于反思的议论文素材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一:议论文“三要素”指导下高中议论文教
学困境反思
《劝学》
可以说是议论文的典范了,
可是教学过程中 ,
问题不少。
本文中心论点为“学不可以已”,分论点有三,一为学习的意义,二
为学 习的作用,
三为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课堂上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老师,分论点是为 了证明中心论点。这篇文章中,学习方法和态度
怎么能证明
‘学不可以已’
呢?”教了十几年书,
从没有这么狼狈过,
我安慰好学生,回来后好好反思。百思不得其解后,我 对议论文“论
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理论产生怀疑。翻阅大量资料后,和大家做
一交流。
一、议论文一定要有一个中心论点吗?
《拿来主义》有中心论点吗?细细想来,没有!旧教材中《我们
对香港问题的基 本立场》,该文谈了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
再一个问题,
是一九九七年后中国采取什么 方式来管理香港,
继续保
持香港繁荣;
第三个问题,
是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 妥善商谈如何使
香港从现在到一九九七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
对这三个问< br>题,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中,哪一个是中心论点呢?
哪一个也不是,此文没有中心 论点。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
,
配套的
《教 师教学用书》
说:
“全文的大体思路是,
先叙述北京大学的创建和新中国成立的艰苦历 程,
再充分肯定北京大
学一个世纪来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然后强调科教兴国和创建世界 水平
的一流大学,最后对青年学生提出四点希望,勉励他们做到四个‘统
一
''
。”在论述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许多观点。这些观点中,也并
没有哪一个是作为中心论点的,此文同 样没有中心论点。
二、议论文一定要有论据吗?
《劝学》就没有论据。以往有的教学参考书说这篇文章以“生动
通俗的比喻为论据”,现行的《教师教学用书》也说文中有的比喻起
“进一步论证”的作用。起“论证 ”作用的比喻是论据,这种认识是
错误的。
比喻不能作为论据起到论证即证明的作用,
叶圣陶在上个世
纪
20
年代就指出来了。他在《作文论》中说:“在这里有一事应得< br>说及,就是议论不很适用譬喻即比喻来做依据。
?????
明白一点说,
无论应 用归纳法或演绎法,决不能从譬喻里得到判断。”
《劝学》中
的比喻既然不是论证论点的论据,
那么是什么呢?正确的解释应该是:
这些比喻中的被比事物本体就是作者的见解本身。
三、一定要有论证吗?
论证是对论点而言的,全文的论证过程是对中心论点而言的。这
篇文章既然没有中心论点,又何 来论证中心论点的过程?
四、“阐述文”确实存在。
那些没有中心论点、 没有论证中心论点的过程、没有证明中心论
点的论据的议论文,
都是围绕某一论题
(< br>往往就是文章的标题
)
阐述作
者的一系列见解,
其写作目的并不是为了 证明某种观点是真理以让读
者信服,
而是为了阐明与某个问题有关的见解以让读者明白,
有人称
这类议论文为
“阐明文”
。
《劝学》
也一样,
它不 过是作者围绕着
“劝
学”这一论题,从与之有关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来阐述
自己的见解。《师说》不也一样。
五、反思议论文写作教学。
新教材议论文少了, 可高考议论文却越来越多。旧版教材的绝大
多数议论文其实就是“阐述文”。无怪乎学生写作很难出现“ 规范”
的议论文。
很想大声疾呼,“三要素”可休矣!!!
高中议 论文教学反思二:
关于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反思
(
5765
字)
【摘要】
议论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接受积极的思想教 育,
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重视议论文写作是教学大纲的要求,
更是时 代发
展的需要。然而,高中议论文写作现状是
教师怕教学生怕写。本文
就学 生写作和教师教学两方面分析学生写作水平低下的原因,
并针对
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四种途径。
【关键词】
学生写作
教师教学
原因
解决途径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阶段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
也是对高中生进行
思辨能力训练 的极好途径。
议论文写作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学生在高
考中得分的高低,还关系着学生的逻辑思 维能力及写作能力的培养。
但是,
目前的现状是高中生不会写议论文,
甚至是不知什么 是议论文。
一提到写议论文,
学生就手足无措、
抓耳挠腮、
无从下笔。
即便
逼
他
们动笔,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千篇一律,十分乏味。个别学生甚至连议
论文的
格式
都不懂,或论点不明,或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力,或结
构混乱。
写不好加上不想写,
使得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步履维艰。
造
成这种现状的 原因是多方面的。
笔者主要从学生写作和教师教学两方
面总结如下:
_
关于反 思的议论文素材。
一、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偏低的原因:
1
、不知如何论述。
好多学生碰到一个论题后,
往往不知如何下手
,
如何展开 。
用俗话说
,
这是没有找到论述的
窍门
。
实际上
,
对某一问
题进行论述
,
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
遵循 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解决问
题。即分别解决
是 什么
、
为什么
、
怎么样
和
如何
的问题。如
写《诚
信》
,
就可以写什么是诚信
,
如今社会为什么需要诚信,如何做到< br>诚信。
2
、不会论证分析。论证就是要
< br>摆事实
,
讲道理
,但具体到
如何
摆
和
怎样讲
时
,
却不甚得法。
简单点说就是 不知道如何把论点和论
据连接起来。
往往是论点一摆
,
再紧接着就是
例如
,
或者写上几段,
文章就结束了。中间没有阐释句,对论据也 缺乏概括性的分析。总之
一句话
,
有论点
,
也有论据
,但水油分离
,
毫无论味。
无非就是观点加材
料的叠加。这包括
: a.
不善于从现实生活中
,
特别是从亲身经历中提
炼论据
;b.< br>有了充分的论据
,
但在论证过程中
,
不能做到正反对举
,点
面结合
,
详细映衬
,
古今中外并存
,
事实事 理俱在。
于是
,
形成材料堆砌
,
使人莫衷一是
.
不 会揭示材料的内涵。
3
、材料积累不够。举例不过那么几 个:中国的屈原、项羽、司马
迁、张海迪,外国的爱迪生、牛顿、居里夫人。即便列举出来也不会
多角度寻找与论点的关系,只是老一套。以致材料不能为观点服务,
说不出道理,为了凑足篇幅,只好 写些不着边际的话。
知识面狭窄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不关心时事、不关注社会。
许多学生仍然是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教科书
。
因此他们写议
论文仅 仅是说说大话空话,
引几句,
或用几个陈旧得发
馊
的前 人的
故事。二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但应试
教育仍暗潮涌动,学生忙于应付堆积如山的数理化作业,
很少有时间
看课外书,更不用说去读读政论文了
。
_
关于反思的议论文素材。
二、教师的议论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
、
作文教学存在重记叙文轻议论文的舆论导向。
一些专家认为高
考作文应写富于生活气息的活生 生的记叙文,
大力提倡写记叙文。
它
可以让学生关注自身生活,
有话可说。< br>而认为议论文需要一定的生活
经验的积累,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过高,学生不会写就不要写。因此,
这导致一线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忽视议论文。
久而久之,
学生也认为议
论文不会 写无关紧要。
2
、
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师 不重视议论文教学。
许多教师迫
于应付种种考试而疲于奔命,
却忽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 惯的培养,
如
速读习惯、作读书札记习惯、使用工具书解疑的习惯等等。有时为了
赶进 度,随意压缩课时,把教材内容挤成
压缩饼干
硬喂给学生,结
果食而不化,严重影响了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3
、
议论文教学只把传授议论文的基础布局和写法方法当作提高学
生议 论文写作能力的法宝,只讲解与论点、论据、论证有关的写作知
识,
或单一的指导学生议论文的 结构,
却没有或很少针对论证分析进
行教学,
以致于学生似乎听懂了该怎么写的道理,
掌握了议论文写作
的基本思路,
但仍然不会论证分析,
学生议论文写作存在的 问题丝毫
没有解决。
针对议论文写作存在的双方面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
应该怎么
办?我想只有遵循八字原则:对症下药、事半功倍。才是
改变现状的解决之道。
一、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议论文教学。
不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写作文体,而且从
某一程度上看, 议论文比记叙文更加重要。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
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缺一不可。议论文
的这一特征要求学生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
和良好的材料驾驭能力。
可以说议论文写作对学生的要求更高,
学生
学习议论文的写作,
可以锻炼他们 的思维,
使他们的心智快速成长起
来。
同时议论文写作的高要求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能力的培养、
阅
读面和视野的扩大都有重要意义。
分析江苏省
xx
年至
xx
年的高考题目,有一大半题目也比较适合< br>写议论文。
如
06
年的
《人与路》
,
09
年 的
《绿色生活》
,
10
年的
《品
味时尚》,
11< br>年的《拒绝平庸》,
12
年的《忧与爱》。这些题目相
对而言,
记叙文 写作难度要大。
而写议论文思想更深刻,
立意更高远,
更具备现实意义,文章更容易出 彩。
所以,教师应该把议论文教学提升到与记叙文教学相 同的地位,
重视议论文教学,
同时也要对学生强调议论文写作的重要性,
从思想
上改变观念。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并学会挖掘、运用素材。
用事
实证明道理 ,
这是议论文最常见的说理技法,
也是学生在议论文写作
中广泛运用的手法之一,其关键在于事例的选择。
优秀的学生往往能
够从熟知的事例中出新、出巧,转换思维,给读 者以多方面的思想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