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评论文
巡山小妖精
516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14:3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你是所有-杜仲茶的功效与作用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
黄平县谷陇中学
潘义忠
内容提要:
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离不开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 问
题为重点,重视民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创新性。问题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设计和
步骤为:情境创设——提出问题——探究解决——总结深化——练习巩固。
关键词
:
问题教学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数学是 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有其自身固有
的特点。从诸多课堂教学实例和数学 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看,问题式教学在数学
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离不开 问题,离不开问题教学
法。本文拟就问题教学法进行诸方面的探讨,以为个人今后的教学和诸多同仁共同
学习研究。
首先谈谈什么是问题教学法。既为问题教学,重要的要解决“问什么”< br>“怎么
问”
“由谁问”的系列问题。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和专家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很好的探
索。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一文中的一段话中讲道:“从内
部结构的观点 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
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 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
的问题性水平较高)
,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 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
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做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
。 ”近代美国教育家
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从而 把问
题教学程序化、模式化。
在推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本人认为,问题教学法应
是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采用预习笔记等形式提出问
题,教师根据 学生的提问,选取或归纳出典型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养成学
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 模式。也就是说,问什么,以学生为核心,由
教师和学生双向取舍;怎么问,由学生经过深入思索和探究 得出问题,经过筛选和
归纳后提出。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
:
以学生为中心
,
以解决问题为重点,强调学 生对知识的
主动探索、
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这样的教学不只是知识 的传递
,
1
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 各种现象的理解
,
倾听他们时下
的看法
,
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 br>,
注重对学生问题的收集和归纳,并以此为据
,
引
导学生丰富知识、学 会动手动脑、学会合作学习。
进行问题式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了解问题式教学法的几个特征。 民主性、主
动性、探究性、合作性、创新性是“问题式”教学的几个基本特征。在这种教学
环< br>境
中,
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惯例
,
要求师与生之间
,
生与生之间平等对
话
,
和谐发展。
“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 为本的教学形式
,
它主要是教师引导学
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它发端于提出问 题,行进于讨论问题,终止于解决
问题。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提出问题
,
是问题式教 学的前提。正是由于问题激发
学生去观察、思考
,
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表现出能动性 、自主性、创造性
,
积极探
索问题的解决方案
,
并力图克服一切困难
,
发展其创造性人格。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
高的要求
,
教师 应善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
,
创设积极的问题情景
,
也就是在课堂教学
中设置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
,
需要学生努力克服
,
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
,
又是
教学过程发展的动力。
因此
,
问题情景的创设成为教 师进行问题式教学的关键环节。
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为什么使用“问题 式”教学法?这一点在开篇已有提到,
仍要深入阐明。因为只有理解了它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贯 彻。
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的特点和方式。数学学科 的抽象性、
逻辑性强,所以它不能像文科教学那样注重听说读写,而是注重逻辑思维和训练和
培 养。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
,
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不断地提出问题、研究问
题、求 解问题
,
衡量我们学习数学的成效也主要通过解决数学问题的水平来评价。
因此
,
在数学活动中提出问题以及问题解决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学习的数学是由概
念、定义、定理 、公式等组成的知识系统。数学知识体系展开的基本形式是不断地
提出数学问题
,
并在 相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和精心组织起来的。教
师可以逆向地超越现实的时间和空间
,
说明在以往条件下事件发生的状况和特点
,
揭示认识主体的意图、目的、思想与抉 择等进程的信息
,
同时与学生共同探求数学
对象的特性、关系结构和规律。学生是在主 动参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活动中获取
知识、发展数学的。
数 学对象来源于实践
,
但又不同于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
,
而是对它们从量的侧< br>面某些本质特征进行抽象化、形式化、模式化
,
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它们进行研究。
这一过程本身促使个体的思维水平经由直观动作思维阶段、直观表象思维阶段、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