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对于青少年的影响论文(分享)
余年寄山水
997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14:4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白鹭属-公函范文
目录
导言
- -------------------------------------------------- --p1
偶像崇拜
----------------------------- --------------------p1
青少年崇拜偶像的心理原因
------- --------------------------p1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特征
--- ----------------------------------p2
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 影响
-----------------------------------p3
偶像 崇拜的心理效应
--------------------------------------- p3
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崇拜偶像
-------------------------- -----p4
调查问卷(学生)
---------------------- -------------------p5
调查问卷(家长)
------------ -----------------------------p6
结论
-------- ---------------------------------------------p7 活动感言
---------------------------------------- ---------p7
图片资料
-------------------------- -----------------------p8
参考文献
------------ -------------------------------------p9
摘要
偶像崇拜在 青少年中非常盛行。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何为偶像崇拜,然后究其原因,主要有赶时尚、树榜
样、逆反心理 、宣泄心理等几个方面。正确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崇拜观、缩小代差和增进理解、平等
对话以及引 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至关重要。
课题名称:偶像对于青少年的影响
课题组成员:
指导教师:
相关课程:
课题的提出(简要背景说明)
: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领域人才辈出,在文学方面,郭敬明、韩寒等引领着青春文学;在乐坛上,欧美、日韩、
港台、大陆人才济济;在体坛,国内姚明、郭晶晶风靡世界,国外科比、乔丹火爆全球
……在新时代,现代青少年
心目中都会存在有“偶像”
,但是“偶像”对他们的影响到底是什么 ?是好的还是坏的?过度追星和盲目崇拜也在社
会上引起了不少争议。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研究偶像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得知偶像对我们来说 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弊,以及告诫青少年们过度追星
与盲目崇拜的危害,也便于家长与子女之间有关“偶像 ”所产生的矛盾问题的解决,让青少年正确对待“偶像”
,也
希望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追星” 问题。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面向青少年、面向家长)
、书籍文献、网络文献、名人事例
活动所需条件:材料打印复印、微机处理
研究步骤
研究阶段
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
总结阶段
评价阶段
时间安排
第十周
第
十
一
周
至
第
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
活动内容
查阅资料、调查文献
编制提纲、设计问卷
调查问卷、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讨论原因
撰写报告、编辑资料
小组发言、得出个人意
见
阶段成果
调查问卷
资料总结
调查结果
调查总结
研究报告
个人总结
承担者
班级:
组长:
预期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资料总结、小组个人总结
指导教师意见:
导言
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在心底都有一个崇拜的人 ,他或许是为全人类造福的科技研究者,或许是用文字语言
抚慰我们心灵的作家,或许是舞台上用最完美 的自己给我们带来快乐的艺人,或者是一直孜孜不倦的为祖国培
养人才的老师,还有陪在你身边的所有人 ……他们都可以是你的偶像。
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中,还存在了这样一种现象:很多青 少年为了见偶像一面,电台、宾馆、演唱会后台
一直等到深夜;为了见偶像一面,花费几千块专程跑到偶 像在的城市;更有甚者使得自己家破人亡。
当然,依然还是有多数青少年将偶像当做自己的一个目标,学习偶像身上的优秀品质。
带着对
“偶像对于青少年到底有怎样的影响”和“如何正确崇拜偶像”
这两个问题,我们小组展开了研究。
何为偶像崇拜
偶像崇拜通常指对任何一种偶像、图像或物体的 崇拜,与敬拜一神论的神相对。偶像崇拜是一个人对信仰着的
象征物、对象信仰的极端。这种极端由执著 甚至到疯狂。偶像崇拜是当今青少年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以中学生
为主体的青少年,
把明星作 为自己的偶像;
追星族们对于其心中偶像的崇拜极度喜爱、
热情,
有的甚至到了狂热、
执着和迷恋的程度,常常导致某些偏激事件和消极后果,引起家长、老师、社会的忧虑。
偶像崇拜的实质,似乎是对自我的心理寄托和行为替代载体的迷信,是对信仰着的象征物、对象信仰的极端。
只是一种为
“
我
”
所用的信仰与理想具体而微的终极,由
“
我
”
赋予
“
他
”
某些意义,之后按照自我的方式相 信并选择效
仿。假入融合了批判,偶像的意义在意义机制上就已经被自我摧毁。偶像最终也会被自身自我 摧毁
……
“
偶像崇
拜
”
是一种本能,也是人性自然的扩张 ,只是当这种本能和扩张因外界的因素而选择了不择手段之后,人性就必
被颠覆于纵欲的尘土中。当偶像 崇拜从榜样和楷模,进入到自己这一辈子非要见到不可盲目状态之后,崇拜者的
人性中就会滋生出
“
放纵自己
”
、
“
我行我素
”
、
“非如此不可
”
的欲望来,终至于陷入追逐偶像、逃避现实、失去自我
的迷幻状态。
人可以没有偶像,但不能没有信仰和理想。信仰和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对自身的存在与 发展有意义,是
“
追求的不灭的灯塔
”
。人若没有了信仰与理想,与行尸走肉 有什么区别?
这里也为
“
信仰
”
赋予了
“
度
”
的意义,过
之则趋向于偶像崇拜,不及则陷入困惑与迷茫,过之与不及都可能不 是最佳抉择。对信仰信奉的表象虽然不一而
足,但信仰却可能从某种维度上催生理想,闪烁着无限可能的 光芒。偶像崇拜属于信仰发生畸变的范畴,偶像崇
拜也有发展至极端的边缘,例如人们所熟知的
“
追星族
”
现象就是偶像崇拜发展到极致的一种表现,成为盲目的疯
狂的崇拜 ;颓废的人,由生存压力与张力促成对生活的茫然,出现所谓的
“
离经叛道
”
行为,堕落自毁,似乎失却
了信仰和理想,实际上颓废人群的潜在信仰也许是颓废和茫然本身;而自负的 人以及觉悟者的信仰是可能的自
我
……
信仰和理想也在不断地建设、构筑与完善,选 择因人而异,这是人本意义上的自由。不过,充实的自我
如同坚韧的果实,汲取人类世代相传的知识、经 验与智慧,确立高尚的人生信仰与理想,让自己的生存不再像失
掉了信仰与理想的尸肉那般悲哀,寻求所 谓的
“
有价值的存在意义
”
或许也是一种选择
……
青少年崇拜偶像的心理原因
青少年崇拜偶像的心理原因是多方面
、多样化的
,
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自我确认。
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
,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一般地
,
生理
自我在
3
岁左右基本成熟。
之后
,
自我意识的发展进人社会自我阶段
,
儿童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
立评价
,
但他们的自我评价通常 不涉及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自我的调节控制能力也较差,青少年则逐渐
发展起心理自我
,
开始自觉按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
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
我理想
,
追求自己认为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 处在与儿童的“外界的获得时代”相对应的“内部的获得时
代”
,
青少年在探寻自己的内在世界过程由于在心中尚未建立稳定的自我形象
,
常常不知 道自己将来该做什么、
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该往哪方面努力。为走出自我的迷茫状态
,
青少年急需一个看得见
、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形
象作为自我的代表
、作为努力追求的将来该成为的对象的象征。为此
,
公众人物中那些具有自己欣赏特点的人
物就成了青少年心中认同的偶像
,
满足青少年希望成为偶像那样的人物的一种自我理想
,
帮助其实现其自我确
认。
二、归属的需要
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
,
儿童时期往往对自己父母都有一种强烈的养育式的依恋
,
随年龄的增长、生理的成熟和心
理的发展
,
少男少女开始希望走向自主
自立而对父母出现了一种
自然而然的疏离。
脱离了对父母依赖而产生的
“情感真空
”需要有“替代品”来填补
,
因而希望有
自己钦佩人物的认可来满足其归宿的需要
。但身边与自
己平起平坐的同学难以具备足够的权威和吸引力
、与老师的交往又更多地会带来限制与训导
,
因而就把对父母
的依赖感移情到对偶像人物的依恋
,
转向寻求一种遥远的 亲密感来满足其归属与爱的需要。
此种情感依恋和归属
需要可以使青少年在偶像祟拜过程中满腔 热情地向偶像倾诉以寻求偶像的理解和支持
,
也可
以让青少年表现出
对自己崇拜的偶像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体贴行为。
三、补偿心态
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向往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
,
但生活中又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重重压力
,
诸如父母管得紧、
老师
管得严、学习负担沉重、人际竞争激烈等
,
常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在超负荷的心理负担下 ,
青少年需要寻求宣
泄、解脱和释放
,
偶像就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拥有偶像使他们感到精神有所寄托
,
搜集偶像的生
日、星座、
兴趣、爱好等记录的轻松活动成为他们逃避沉重压力的“避风港”
,
使自己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心愿可以在感受
偶像特质的过程中获得补偿。
四、从众心理
青少年由于知识、经验都比较欠缺
,
对许多事情都还没有独立判断的能力
,
同学之间容易产生相互影响,另有部
分青少年因害怕与众不同而被同伴孤立
、视为“另类”
,
希望与群体保持一致。这种随大流和不甘落后的心理
使一 些青少年将偶像崇拜看作一种时尚而去崇拜同伴们公认的偶像
,
使自己与周围同伴有共同语言、
融为一体而
免于群体的压力。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特征
1.
理想化
青少年把其偶像及其特质想象 得完美无瑕,把他看成是世上最完美的人物。这种理想化使得青少年对其偶像
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认同和情 感依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也是“光环效应”的结果。这种社会认知会
使青少年对其偶像形成一 种强烈的心理定势,认为其偶像是完美的化身。以致形成这样一种认知:越是迷恋
某一个偶像,就越感到 自己的渺小和无能,从而形成了青少年的这种自贬式的对偶像的依恋。
2.
浪漫化
青少年对偶像产生浪漫的幻想和依恋,这 种浪漫情怀会使青少年沉湎于对其偶像的种种情爱遐想之中,以此
梦幻自己的爱情生活。
这种浪 漫化完全是崇拜者自己虚构出来,
只是崇拜者的一厢情愿,
不具有现实的意义,
会影响 其正常的生活,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健全的人格。
3.
绝对化
青少年对其崇拜偶像投以绝对的信任,对 偶像采取一种近似狂热追逐和迷恋,容不得他人有不同的见解。对
偶像人物的神化或者绝对化会导致狂热 的个人崇拜及个人的自我迷失。
所以当青少年在崇拜某个偶像人物时,
不应将其舞台、歌坛、屏 幕、竞技场中的形象过分美化或夸张,那样会使他脱离其生活中的真实形象而成为
青少年心目中的一尊神 。
一个偶像人物一旦变成了神,
则很容易导致其崇拜者的盲目和狂热的追逐。
其结果,
青少年不但会痴迷于偶像人物的外部形象而无法自拔,也很容易自感渺小无比,无法应对现实的生活。< br>
4.
冲动性
偶像崇拜往往有很强的冲动性心理活动倾向、超现实的情感体验、过度的行为反应。过度的偶像崇拜削弱了青少年的自我约束机制,产生超越于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方式,如冲动、破坏、超脱等行为表现。在偶像崇< br>拜过程中,往往情感成分多于理智成分,过于激动、兴奋和不由自主的情绪体验,超越社会行为准则的行为
反应时常可见。
5.
多样性
偶像 崇拜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在于个人内在满足,如心理满足、情绪分享等,同时由于受多元文化和多元价
值 观的影响,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也就是说,在青少年普遍存在偶像崇拜的情况下,崇
拜的具体对象相当宽泛。有崇拜影视歌坛娱乐界的明星,也有崇拜类似于榜样型的偶像如
牛顿等等,还有崇
拜其身边周围朋友或亲戚邻里。
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影响
1.
所崇拜偶像的类型对青少年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偶 像给青少年不同的人生指导。如果青少年崇拜的是现实生活中取得杰出成就的名人
,
如周、毛、
爱因斯坦等著名政治家、科学家
,
这类偶像能促进青少年志向的确立和自我奋斗
;
如果崇拜的是生活中具有一
定影响力和成就的非名人
,
如同窗好友、长辈 朋友等
,
他们可以给青少年提供具体的行为指导和奋斗目标
,
实< br>实在在地引导青少年成长
;
如果崇拜的是影视体明星
,
则可以给青少年 精神世界带来极大幻想、向往和虚荣满
足
,
可以娱悦身心
,
找到情感 归宿
,
缓解现实生活的压力
,
明星的作用主要是精神性的
,
青少年容易沉湎于对明
星的追逐和迷恋中
,
难以确认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我
,
而导致自我的迷失
[6]
。
2.
崇拜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表现 为两类截然不同的形式,如对超级女生李宇春的崇拜,有的青少年认为李宇春充满着
活力与魅力。她的眉 宇之间流露着刚毅,笑容中展出着自信,她在舞台上每一个动作都是那样的优美、漂亮。
这种崇拜方法正 所谓表层性欣赏,其突出特点是重点欣赏偶像人物的形象性
(
如容貌、身材、发型等
)
和流行
性
(
如服装、
动作等
)
特征,
并从 中获得最大的精神享受。
而有些青少年不仅仅欣赏李宇春的这些外在的表现,
他们看中的更是李 宇春勇于拼搏,永不言败,她把每一次比赛都看成人生的挑战,最终获得了自己的成功。
这一种崇拜方法 正所谓实质性欣赏,其突出特点是重点欣赏偶像人物的人格性
(
如突出性格、为人等
)
和气质
性
(
如举止、风度等
)
特征,并从中获取最大的精神 享受。这两种方法,一个重表,一个重里,一个重欣赏,
一个重认同,反映出个人在偶像崇拜中的不同取 向
[7]
。
因此
,
崇拜偶像的内在 特征是一种积极的理性的崇拜
,
它可以促使青少年的自我成长
,
确认他们的人 生目标
,
并找到实现自我走向成功的道路。
偶像崇拜的心理效应
崇拜在一切积极向上的生活中
,
尤其是在心理可塑性最大的青年时期
,
对人的发展尤其是健康人格的发
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少年偶像崇拜的积极心理效应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积极心理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