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与王士G“神韵说”-最新资料
温柔似野鬼°
572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15:0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卢新民-论持久战读后感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与王士
G“神韵说”
王士< br>?G
的诗学主张被称为神韵说,在清代前期赫赫有名,
影响甚广,可是他本人并没有把自 己的诗学贴上神韵说的标签,
是后人尤其是他的门生总结其诗论时用神韵说概括其诗学主张
的。 他多取一些诗句表明诗学取向,对“酸咸之味”、“镜花水
月”、“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最为欣赏。渔 洋对这些诗文的引
用及发挥,
都成了后人总结其诗学为神韵说的依据。
本文结合神韵说的产生背景,探讨王士稹是怎样阐释“不著一字,尽得风
流”及《二十四诗品》其他诗句的。在 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
到:渔洋沿用了毛晋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并根据他的诗学观
念赋予
《二十四诗品》
尤其是“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新的内涵。
在郑郧、
费经虞等提及
《二十四诗品》
后,
渔洋对
《二十四诗品》
的极度赞扬 ,加快了人们对《二十四诗品》的接受。
一、王士
?G
对“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阐释
< br>“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是题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
中
《含
蓄》品的诗句,王士稹曾表示对“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由衷的
赞美,他说:“表圣论诗。有二 十四品,予最喜‘不著一字,尽
得风流’八字。”(《带经堂诗话》卷三
)
渔洋对此句 盛赞在当时
的影响,可以从四库馆臣《精华录》提要中看出:“我朝开国之
初,
人皆厌 明代王李之肤廓,
钟谭之纤仄,
于是谈诗者竞尚宋元,
既而宋诗质直,流为有用之语录 ;元诗缛艳,流为对句之小词。
于是,士稹等以清新俊逸之才,范山模水,批风抹月,倡天下以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天下遂翕然应之。”肯定了渔洋
对“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的精 彩阐释,
扭转清初模拟宋代诗风
的恶习。
渔洋对“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大肆阐发,
大概有如下三个
层面。
(
一
)
略形取神的创作方法
王士
?G
把“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理解为一种创作方法,
就是不 从正面落笔描述对象,
而使读者可以透过描述,
领悟到对
象的整体和实质。如“《新唐 书》如近日许道宁辈画山水,是真
画也。
《史记》如郭忠恕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然而使人见 而
心服者,
在笔墨之外也。
右王
?G
《野客丛书》
中语,< br>得诗文三昧。
司空表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者也。”(《带经堂诗话》
卷三)
渔洋把“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与王
?G
《野客丛书》中史
书、
绘画两种不同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诗家三昧结合而谈。
对许道
宁的画法,《图画见闻志》卷三载 :“工画山水,学李光丞,始
尚矜谨,老年唯以笔画简快为己任,故峰峦峭口,林木劲硬,别
成 一家体。”对郭氏的画法,
《图画见闻志》卷三载:“善画屋
木林石,格非师授,有设纨素求为 图画者,必怒而去,乘兴即自
为之,郭从义镇岐下,每延至山亭,张素设粉墨于旁,经数月,
忽 乘醉就图之,
一角作远山数峰而已。
”用寥寥几笔勾勒天外数
峰,观者可以通过有限的 笔墨。发挥自己的想象,领略到笔墨之
外的神韵。
我们看到:
渔洋把诗家三昧和“不著 一字,
尽得风流”
相提并论。诗家三昧是指什么
?
我们看看渔洋的说法。
“昔人称王右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二者不相谋,而
其致 一也。……予尝观荆浩论山水而悟诗家三昧:曰远人无目,
远水无波。远山无皴。又王《野客丛书》太史 公如郭忠恕画天外
数峰,略有笔墨,意在笔墨之外也。诗文之道大抵皆然。友声深
于画者,固宜 四声之妙,味在酸咸之外。”(《香祖笔记》卷六
)
渔洋提到他是通过荆浩论山水而悟诗家三昧 ,就是“远人无目,
远水无波,远山无皴”,这是荆浩《画山水赋》中提到的山水的
画法:“凡画山水,
意在笔先,
丈山尺树,
寸马豆人。
此其格也。
远人 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皴。高与云齐,远水无波,隐隐似
眉,此其式也。山腰云塞,石壁泉塞,楼台树 塞,道路人塞,石
看三面,路看两蹊,树观顶口,水看岸基,此其法也。”荆浩主
张山水画中, 略形而取神。并视此为画山水的基本法则,可谓画
法三昧。
渔洋从中领悟到诗家三昧,
也就是遗形取神,
注重神似。
我们可以看到渔洋准此评诗的 一例:《鬲津草堂诗
?
鬲津草
堂五字今体诗》
中评清人田震的
《艺菊 多种秋晚盛开此老来快意
事也以诗记之二首》其二:“才过重九候,盆菊已升堂。间色分
红紫, 中央位白黄。能供一月看。值得半年忙。不让罗含宅,秋
来满舍香。”评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五六 足以当之。”渔
洋认为五六句没有直接写秋菊为开花所作的准备,从字句之外,
我们可以想象到 菊花平时的辛劳,
这未在正面落笔而得意于文字
之外的风神,就是王士稹所说的“不著一字,尽 得风流”。
(
二
)
心会神来的灵感
在言及性 情和学力时,
渔洋主张有学问的性情,
他认为“不
著一字,尽得风流”,就是有学问的 性情。如“问:‘作诗,学
力与性情,必兼具而后愉快。愚意以为学力深,始见性情。若不
多读 书,多贯穿,而遽言性情,则开后学油腔滑调,信口成章之
恶习矣。近时风气颓波。惟夫子一言以为砥柱 。’阮亭答曰:司
空表圣云:
‘不著一宇,
尽得风流。
’此性情之说也:扬子云曰:
‘读千赋则能赋。’此学问之说也。二者相辅而行,不可偏废。
若无性情而侈言 学问。
则昔人有讥点鬼簿、
獭祭鱼者矣。
学力深,
始能见性情,此一语是造微 破的之论。”(《师友诗传录》卷一
)
还说:“夫诗之道。有根柢焉,有兴会焉,二者不可得兼 。镜中
之象,水中之月,相中之色,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此兴会也。
本之风雅以导其源,之楮 骚、汉魏乐府诗以达其流,博之九经、
三史、诸子以穷其变,此根柢也。其根柢源于学问,兴会发于性< br>情。
(
王戬
)
于斯二者兼之,又干以风骨。润以丹青。谐以金石,故能衔华佩实,大放厥词,自名一家。”(《带经堂诗话》卷三
)
这里他又把
《沧 浪诗话》
中的“镜中之象,
水中之月,
相中之色,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和“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联系起来,指
称兴会就是创作时一种自发的状态,
《突星阁诗集》做到了 这两
点,因此渔洋很赞赏。也就是说,渔洋认为“不著一宇,尽得风
流”是厚积薄发,是有学问 根底的性情、灵感。
(
三
)
浑圆无迹的诗境
渔洋引用 两首诗作为“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的注脚。
“或
问‘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之说。
答曰:
太白诗:
‘牛渚西江夜,
青天无片云。登高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
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襄阳诗:‘挂席几千里,名山
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常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不可见,
日暮空闻钟。
’ 诗至此,
色相俱空,
政如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带经堂诗话 》卷三
)
第一首
诗是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诗中三四句借用才士牛宏
在
牛渚咏史,
将军谢尚了解情况后和他见面并重用他。
李白在诗中
没 有明言怀才不遇的落寞心情,只是通过景物、用典等来体现。
第二首是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此诗从远处落
笔,
第四句才点出香炉峰,
接下来写自己以前常常读惠远的著作,
对慧远景仰有加,如今已经到了东林精舍,却不能看清楚。这时
候孟浩然是怎样的心情,
他没有在诗中明说,
读者只能透过字句
发挥想象去领会其意。王士
?G
对孟 浩然的这首诗非常欣赏,他
在论诗绝句中专有一首写到:
“挂席名山都未逢,
浔阳喜见 香炉
峰。高情合受维摩诘,浣笔为图写孟公。”在上段文字中,渔洋
把“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和严羽的《沧浪诗话》“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画中逸品联系起来。为了明确此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内涵,我们先看看渔洋对严羽“羚羊挂角,无迹可
求”的解读。他在《师友传习录》中说 :“严仪卿”所谓‘如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