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史复习提纲梳理

玛丽莲梦兔
724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16:0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红日的歌词-名人爱国故事

2021年1月17日发(作者:吴增亮)










名词解释

1.
丧服制度:五服


五服

制度是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它规定,
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
缌麻。

名称

斩衰

齐衰

大功

小功

缌麻

2.
老子

样式

关系

期限

三年

一年

九月

五月

三月

粗生麻布,
不缉边

子女为父母,妻妾为夫

粗生麻布,缉边

粗熟麻布

稍粗熟麻布

细熟麻布

夫为妻,男子为伯叔父母,孙男女为祖父母

为堂兄弟、姊妹

为伯叔祖父母

,为外祖父母

为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

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楚国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 春秋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和、道家
学派创始人。老子的着作《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主张是
无为

,老子以



解释宇宙万
物的 演变,



为客观自然规律,
同时又具有

独立 不改,
周行而不殆

的永恒意义。

《道
德经》书中包括大 量观点。

3.
孟子

孟子(约前
372
—前289
),名轲,字舆,战国邹国人。孔子的第四代传人,“亚圣”。

孟子(约 前
372


289
),名轲,字舆,战国邹国人。孔子的第四代传 人,

亚圣



古代着名、,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其思想 的突出点为提倡性善之说,创儒家心性之学,
提出仁政学说,成为儒家较早且较成型的政治哲学方案。《 孟子》是研究孟子哲学思想
的主要材料。

4.
三表说(认识论)

言必有三表

1.
有本: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2.
有原: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3.
有用: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5.
淮南子

《淮南 子》,又称《淮南鸿烈》,以老庄之学为基点,兼综儒、法、阴阳各家思想,具有鲜
明的道家色彩。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宗室淮南王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
的。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
篇杂说 ”,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据高诱序言,
「鸿」是广大的意
思,< br>「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
阳、墨 、法和一部分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则将它列入。是西汉淮南王
刘安及 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作品。
《淮南子》二十一篇,本名“鸿烈”,系西汉时淮南王刘安
(公元前
180
年~公元前
123

)
招引宾客集体编写 而成。
该书是对西汉前期道家思想系统而详尽
的总结,是研究黄老思想的极其宝贵而丰富的资料 。

6.
魏晋玄学

从学术渊源上看,
魏晋玄学
是以
道家
尤其是
老庄
思想为本,同时也和
儒家
传统思想有着 密
切联系,以道释儒,以儒援道的哲学体系。

7.
抱朴子
《抱朴子》分内、外两篇。内篇讲神仙方药、鬼神变化,属道家传统;外篇讲人间得失、政
治成败, 属儒家传统。

将道家术语附会于神仙、金丹教理,又坚持纲常名教,反对清谈之风,
主张以道教为核心的
儒道兼容,“道本儒末”。

“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 br>《抱朴子》
是东晋葛洪撰总结了战国以来家的理论,
从此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又继承
炼丹理论,
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
它也是研究我国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 的宝贵材料。
东晋理
论着作。

8.
三法印

诸行无常(万物往生即灭,变化无常)

诸法无我(因缘和合,没有独立的实体和主宰者)

涅盘静寂(摆脱业缘,消灭生死轮回)

三法印出于《》:


通达无碍

者,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得王印,则无所留难。问曰:何等是 佛法印?答
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
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 、
寂灭涅盘。

9.
四圣谛

苦谛(现象):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集谛(原因):贪、嗔、痴

灭谛(目的):涅盘静寂

道谛(方法):修八正道




就是如是不颠倒,即是真 理。

圣谛

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

四圣谛
说四种真
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道圣谛。唯有佛陀才 能开示它,其余
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说,乃至也只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

10.
五蕴:

色蕴(人类生理和外在物理,物质基础)

受蕴(领纳,感觉)

想蕴(知觉,想像)

行蕴(心所,念想)

识蕴(辨识,心,精神总体)

(一):即物 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
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 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
都包含在色蕴之中。


(二)即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
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
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 故受有
苦、乐、忧、喜、舍五种性质。


(三):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即 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
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四)




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 诸业,
所造作的行为有善、
恶、
无记三种心理,
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五)识蕴: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 分为,它
又可分为三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二者为意,
它恒思量,即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着有一个



,这就是, 称为意。三者为识,即是了别
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称为识。有时候,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 为识蕴;识能够知道
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 生起的心念
称为心所。

11.
八正道

正见:见解,断绝邪见

正思维:思维,断绝妄念

正语:言语,断绝妄语

正业:行为,断绝恶行

正命:生活方式,远离不正当的职业和谋生方式

正精进:努力,勤奋修行

正念:念法,忆持正法

正定:禅定,身心寂静,远离散乱之心

第一:正见

谓人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名正见。


第二:正思惟

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


第三:正语

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


第四:正业

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身,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谓正业。


第五:正命

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假若因缘不具足, 宁可
心出家而身没出家,
如此尚有功德。
以出世的精神入世、
发挥生命的功能 ,
成为正信的在家居士,
这也是功德。假使身出家而心没出家,不但在修行的道路上无法自立,
反而破坏了佛法,这就是
一种邪命。


第六、正精进
< br>“


就是不偏邪。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 br>无有间歇,是名精进。


第七、正念

谓人思念戒定慧正 道,及

五停心

助道法,堪能进止涅盘,是名正念。


第八、正定

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

12.
张载

张载(
1020

1078
),字子厚,世 称横渠先生,陕西凤翔(今眉县)人,两宋理学的奠基人
之一,着有《正蒙》、《经学理窟》。

13.
朱熹

朱熹(
1130

1200
),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人,两宋理学集大成者,着有《四书章句
集注》、《朱子语类》。
14.
王守仁

王守仁(
1472

15 28
),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号阳明子。少好佛道,曾专注理学,“龙场
悟道”后成为明代心 学的代表人物。着有《阳明全集》。

15.
颜元

颜元(
1635

1704
),字易直,直隶博野人(今河北博野)

,自号习斋,清初唯物主义哲
学家,“颜李学派”开创者。

16.
朴学

注重资料的收集和证据的罗列,主张“无信不征”,
主要从事审订文献 、
辨别真伪、
校勘谬
误、注疏文字、典章制度以及考证地理沿革等等,少有理论的阐述 及发挥,也不注重文采,因而
也被称作

“考据学”

。清代学术思想的主流学派。

随着汉学的兴起,
的传统学术研究从以求实切 理为帜志,
并崇尚朴实无华的治学风格。
明末
清初,在顾炎武、等学者的影响下,朴学 在与宋明的对立和斗争中发展起来,
注重于资料的收集
和证据的罗列,主张

无信不征

,以汉儒经说为宗,从语言文字训诂入手,主要从事审订文献、
辨别真伪、 校勘谬误、和诠释文字、以及考证地理沿革等等,少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也不注重
文采,因而被称作< br>“
朴学



考据学

,成为清代学术思想 的主流学派。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
学的空疏而言。


第一章

三代思想


































一、周易思想:

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



代表阳,用
“?”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
成八种形式,
叫做八卦。
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 。
代表天,
代表地,
代表水,
代表火,
代表雷,
(gèn)
代表山,
(xùn)
代表风,代表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 然现象和
人事现象。

1.
《周易》中的辩证法

第一式“亢龙有悔”

第二式“飞龙在天”

第三式“见龙在田”

第五式“潜龙勿用”

第九式“或跃在渊”

第十一式“终日乾乾”

2.
五行:相生相克

第二章

先秦哲学

一、孔子的“仁学”思想


1
)“仁”的基础——品质

仁者,爱人

近仁——

“刚毅,木讷,近仁”

鲜仁——“巧言令色,鲜仁矣”


2
)“仁”的方法——“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3
)“仁”的内涵——道德行为和社会规范之本

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

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最完全的人格内涵

人毕生努力追求的理念

二、孟子的“性善说”

1.
性善—人皆可以为尧舜(人性论)



1
)圣人与我同类,人人皆有向善之心


恻隐之心—仁

羞恶之心—义


恭敬之心—礼

是非之心—智



2
)良知良能(认识论)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2.
善养浩然之气——知天、事天、立命


1
)知天(世界观):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则知天矣。”


2
)事天(人生观):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3
)立命(价值观):


“穷”与“达”



“生”与“义”


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养气(“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三、
.
墨子的“三表说”(认识论)

言必有三表










1.
有本: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2.
有原: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3.
有用: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四、老子的“道论”(世界观)

道可道,非常道

1.“
道”是世界的根源:本体论





有物混成,先天之生



吾不知其名,强名之曰道。



2.



是世界的根据(生成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一:从无到有












一生二:阴、阳




二生三:阴阳和合(天、地、人)




三生万物


3.



是世界的归宿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

——









——

——


五、庄子的“齐物论”(价值观)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人籁:人气激动乐器产生的声音
——
人气






地籁:自然风激动器物产生的声音
——
风力






天籁:自然而然发生的声音
——
自然之道

正处、正味、正色

其是非

成心:以偏概全












以俗观之、以差观之、以功观之、以趣观之












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道通为一

六、韩非的政治观:法、术、势并用

赏与罚:









法:君主之法
——
具体标准














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











术:君主之术
——
交易原则















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




势:君主之势
——
主导力量
















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



第三章

两汉经学

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世界观)



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受命之君,
天意
所予也”









天人同类,相互感应

天圆地 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
有喜怒。天有雷电, 人有音律。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地有十二经水,人
有十二经脉。岁有三百六十五 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
而天乃先出灾害,
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
又出怪异以惊惧之;
尚不知变,
而伤败乃至。











































——
《举贤良对策》


二、两汉经学的主要特点

(一)五经是王道政治的集中体现






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


之文。

(二)王道政治理想最重要的特点是大一统

隐公元年,春,王正月。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


(三)王道政治理想的主要内涵是仁义教化

红日的歌词-名人爱国故事


红日的歌词-名人爱国故事


红日的歌词-名人爱国故事


红日的歌词-名人爱国故事


红日的歌词-名人爱国故事


红日的歌词-名人爱国故事


红日的歌词-名人爱国故事


红日的歌词-名人爱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