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资料多篇
玛丽莲梦兔
641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16:2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澳门科技大学预科-平行线的性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
资料多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
今天,新华学校的王晓玲老师为 我们上了一节教学研究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听完课,有以下三点感触颇深,
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堂向课前开放。
新课程的标准下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
课前预习是必
不可少的。如果课前预习的好,课上同学 门带着问题进入课
堂
,
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
,
课 上老师所讲
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
,
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
知欲望 。纵观本课,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预习的
基础上展开的。我们可喜的发现,学生对这种课堂向 课前开
放的预习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
二、有效利用学习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
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 有的知识状况
去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也
指出,数学课 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
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 br>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
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意味着数学教 学活动必须把握好
第
1
页
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 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
动。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
膏壳等实物让 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
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
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再如,在
学习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自主探索 的空间非常大,其原因
就是有长方体特征的探索过程为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习方法。
本课中,教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探究”是新
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
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 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
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在本堂
课中比较突出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
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
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
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
知识,这也是本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 中王老师曾多次让
学生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
体)面、棱、顶点 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让学生在“触
摸”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非常感谢王老师为我们所做的精彩展示。
第
2
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听课有感
南通市城中小学
章颖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学习
的一次过渡, 也是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
认识的一个转折点,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
质的飞跃。听了吴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深
有感触。吴老师凭借个人扎实的教学 基本功及独有的人格魅
力驾驭着课堂,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
知识建构过程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主
要感受如下:
一、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本节课教学有效
地运用了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围绕教学的重难点确立
了自主探究的研究主题,注重让学生 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创设了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情境,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
流的平台。让 学生手中拿着长方体实物,通过看一看,摸一
摸、数一数、训练学生按照前、后、左、右、上、下的顺序
想一想长方体共有几个面,再观察每个面的形状、说出每个
面是什么形状?然后用手摸一摸长方 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
明确它是长方体的棱,再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条棱,想一想怎
样数才能做到 不重复、不遗漏,再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的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把棱分成三组,每组互相平行的
第
3
页
棱的长度相等。最后让学生归纳、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6
个面,
12条棱、
8
个顶点及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
的长度相等)
。学生在自 主、独立的探究活动中不仅发现掌
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了空间观念,而且投入度
高 ,在重难点环节有思维层深度。
二、制作模型,训练技能
吴老师创设了制 作高楼模型——长方体框架的活动。孩子们
通过制作模型,一方面根据选择的材料,把经过分析的各元< br>素综合为整体,
使想象中的长方体
(正方体)
凸现为看得见、
摸得着的 模型,进一步验证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另一方面,又根据多媒体演示的模型,让学生想象如何 画一
个长方体,最少保留几条棱节能想出长方体的样子?引出了
从一点出发的三条棱分别是长方 体的长、宽、高。并用多媒
体课件展示一些立体图形模型,让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感
受最多能 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并结合自己的模型得出结
论。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吴老师结合学生所熟悉的身边事物,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
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创设了猜物体和包装礼品盒的情境
游戏。让孩子们通过给出的长、宽、 高的数据,猜一猜会是
什么物体?并说说为什么。孩子们在趣味盎然地游戏中,加
深了对长方体 特征的认识,理解长方体各面的长、宽与长方
第
4
页
体的长宽 高之间的关系。在包装礼品盒时,留下了你知道至
少需要多少丝带?至少需要包装纸多少平方分米的问题 ,为
后面探索求棱长和及表面积设了铺垫,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
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
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数学学习
方式、探 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
度得到发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听课反思
今天听了毕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 录像课,自
己刚好也上了这一课,颇有感想。现总结三点如下:
1.
注重把 三位一体有机结合进行教学,
即教学数学知识
(特
征及其相互关系)
、数学思 想(集合思想)
、数学方法(按顺
序地观察、摸、数物体的方法)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 br>生既学数学知识,又学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2.恰到好处的演示实体的或框架的长方 体,在屏幕上映出
动态的长方体图形变为正方体图形;画出形象直观的图文表
结合的图形,以及 指导学生使用学具,学生主动积极地通过
具体的实践,
体验、
监控、
调节自己 的策略,
从不规则地看、
摸、数,到按照顺序地看、摸、数,最后全班同学都能正确
地 边看边摸边数说出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能主动地动脑、
动手、动口参与教学全过程,其主观能动性得到 发展。
3.学生手脑并用,左、右脑协调配合,使形象思维与抽象
第
5
页
思维和谐发展,促进了大脑功能的开发。此外,教学目标具
体明确,易操作;
教学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教学方法灵活,
不拘一格;板书设计 新颖,教师语言精炼、准确,演示动作
果断、敏捷、给听课教师留下深刻印象。
关于六(
3
)班韦明贵老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听课
评价
一、突出亮点:
1
、本节课韦老师的课堂结构基本符合我校的课改模式,注
重课前预习,并且让学生自制了教具。
2
、教者充分利用了学校已有的教学 资源,如挂图、教具、
小黑板。教学中突出了教学重难点,注意到把学生作为教学
的主体,尤其 还交给了学生一些应试的小技巧。
二、具体建议:
除此之外,
作为听课的老师,
我也有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1< br>、韦老师本节课的覆盖面不太广,应多提问一些;在板演
时,应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示的空间。
2
、本节课讲的是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可以在本
节课结束时,总结一 些展开图的变化规律。
总之,韦老师这堂课是符合课改精神的一节好的随堂课
廖志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听课反思
1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
这节课一开始张老师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
第
6
页
形,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来的各种形状的实物,让学生
识别,说一说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使学生明确这些物体
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占有一定的空间。俗话说“手是脑的
老师”,“眼 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张老师在图形教学中
进行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从
观察、触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中让学生充分
参与,
自始至终参与到整个 探究新知的过程中,
去发现规律。
在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全身心的主动参与,在教师的引导点拨< br>下,学生充分发挥了手脑的作用学习和理解新知。
2
、多媒体的运用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的运用使许多不能用言语表达的思维 、动作,清晰地
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例如: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教师
多媒体课件的演示, 使学生的感官协同作用,帮助他们形成
鲜明的表象。
3
、利用“合作探究法”组织教学
合作探究法”是分小组,通过生生合作、 师生合作,共同探
究解决方法来进行教学的。它既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
生,又能培养学生探 索规律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
不是随便运用,合作探究法也不是走走形式而已,对什么时
候讨论很有讲究。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
己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 就通过班级适当
交流取得共识。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
第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