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玛丽莲梦兔
628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16:3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星座网名-中班音乐教案
第三单元
1-5
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单元教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
14-33
页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5
以 内各数的认识,另一
部分是
5
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
1-5
的认
识和加减法,再教学
0
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数概念中最
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
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 出数的过程,学习基数、序数含义,
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和数的组成,初步尝试< br>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
5
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
验数学学习的 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单元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能认、读、写
5
以内各数,会用
5
以内各数表示物体 的
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
2
、使学生知道
5
以内各数的顺序和组成。
3
、 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
于”“小于”“等于”来描述
5< br>以内数的大小。
4
、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 算
5
以
内的加、减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 演示、动手操作学具等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认
识
5
以内各数,并掌握
5
以内的加、减法。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知识来
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1 / 22
第一课时
1-5
的认识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
14-16
页)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
1-5
各数,会用
1-5< br>各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
2
、知道
1-5
的先后顺序,会正 确地读、写
1-5
这
5
个数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
教学重点:
掌握
1-5
各数的写法。
三、
教学难点:
掌握
1-5
各数的基数含义和数的排列顺序。
四、
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情境图、
1-5
的数字卡片。
学具:
1-5
的数字卡片,学具圆片若干、小棒若干。
五、
教学过程:
(一)
谈
话导入:
教师:你们去过农村吗?今天就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一下农村的 美
景。请看(出示课本第
14-15
页的情境图)。
(二)
动
手操作,合作探究:
1
、数一数。
教师:你发现了农村里都有哪些景色?
学生个别汇报:有小鸡、小狗、鹅……
教师:原来农村里也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快来数数看,小动物的
数量分别是多少。
学生数数后,一一汇报。
教师:除了小动物,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刚才大家汇报的事物的数量都在
1-5
之间,今天我们一起来
认识
1-5
。(板书课题)
2
、说一说。
教师:刚才大家说的都很好。生活中许多事物的个数都能用数 来表
示,那么这些小动物都能用哪些数来表示,谁来说一说。
2 / 22
学生汇报:一只小狗用数字
1
来表示,两只鹅用数字
2
来表示……
五个大南瓜用数字
5
来表示。
教师:除了这些,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可以用< br>1-5
这些数字表示的事
物吗?学生观察汇报。
3
、摆一摆。
教师:你能用学具圆片或者小棒摆出这些数吗?小组内的同学一起
摆一摆。
学生四人小组摆圆片或者小棒,教师巡视。
教师请学生各组派代表上台摆出学具和相对应的数字卡片,全班进
行交流。
(三)
巩
固拓展:
1
、完成课本第
16
页做一做的第
1
题。
教师:找一找,把实物图中物体的数量与相对应的数字连起来。
学生独立完成,个别汇报。
2
、写数。
教师:刚才我们 认识了
1-5
这
5
个数字,你们愿意写一写吗?
出示田字格,教师示范并指导学生进行
1-5
各数的书写。
学生书写
1-5
各数,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对组员写的数字,进行相互评价,再做修改。
3
、联系实 际,加深认识
1-5
这
5
个数字来表示的呢?
你能用
1-5
这
5
个数字来说一句话吗?
学生个别汇报。
4
、课本第
18-19
页练习三中的第< br>1
、
2
、
4
、
5
、
8
题< br>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四)
全
课总结: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课后到校园内找一找,那里 也
藏着我们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六、
板书设计:
3 / 22
第二课时
比多少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
17
页)
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符号“>”“<”和“=”及其含义。
2
、会用符号“>”“<”“=”来描述
5
以内数的多少。
3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
会正确比较
5
以内数的多少。
三、
教学难点:
认识符号“>”“<”和“=”及其含义。
四、
教学准备:
教具:
教学情境图、课件
学具:
学具盒、操作卡片
五、
教学过程:
(一)
情
境导入:
出示情景图,教师:猴子兄弟三人到 野外聚餐,你们瞧,他们为自
己准备了哪些水果呢?
学生观察情境图,个别汇报。
(二)
教
学新知
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种水果各有几个?怎样摆,能一眼就看出
哪种水果多,哪种 水果少?动手试一试。
学生动手操作学具。
教师展示学生操作的结果,强调要一一对应地摆。
2
、教学“
3=3
”。
教师:小猴子最喜欢吃桃子了。比一比,每只猴子都能吃到一个桃
子吗?
教师出示学具,让学生观察并汇报:发现了什么。
教师:通过一一对应地比,我们发 现了猴子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
在数学中,同样多可以用符号“
=
”来表示。
板书:
3=3
,教师教读“
3=3
”。
3
、教学“
3
>
2
”。
教师:猴子也喜欢吃香蕉,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出示学具,让学生观察。
4 / 22
学生汇报:猴子数量比香蕉多。
教师归纳:
3
比
2
大,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板书:
3
>
2
,教师教读“
3
大于
2
” 。
4
、教学“
3
<
4
”。
教师:小猴子还准备了梨,让我们也来比一比吧。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点明:
3
比
4
少,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板书:
3
<
4
,教师教读“
3
小于
4
” 。
5
、区分“>”“<”和“=”。
教师:“>”和“<”很相 似,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有
什么好方法区分他们呢?
学生汇报。
教师归纳:“>”和“<”的开口都是朝着大的数。大于号,开口
在左,小于号,开口在右。< br>
6
、游戏。
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
三、巩固拓展:
1
、完成课本第
17
页“做一做”第
1
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找出大小关系。
2
、完成课本第< br>18-19
页练习三的第
3
题、第
6
题、第
7
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评讲。
四、全课总结:
教师: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个别汇报。
5 / 22
第三课时
第几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
20
页)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感知序数的含义,能够正确用几个和第几个表达 意思,体
会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2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 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
纪的良好品德。
二、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第几”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四、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情境图、课件
学具:学具盒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排队买东西的时候。你们瞧。
(出示情境图)
教师:仔细观察,他们在买什么?都有哪些人?一共多少人?
学生观察情境图,个别汇报。
(二)新授知识:
1
、揭示课题。
教师:你知道谁会先买到票吗?为什么?
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排到小朋友前面的阿姨最先买到票,因为
她排在售票处的最前面,也就是第一 个)。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几”。(板书课题)
2
、教学“第几”。
教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排在小朋友前面的阿姨排第 一,那你能
说说其他人分别排在第几个吗?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学生小组互动,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教师请小组派代表汇报。,并教育学生买东西时要排队等候,要遵
守公共秩序。
3
、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6 / 22
教师:如果排在第一位的阿姨买完票走了,后面的人谁最先买到
票?
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接下来请你填一填课本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个别汇报填写的结果。
教师:你还能从图中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个别提问,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进一
步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三)
巩
固拓展:
1
、小结归纳:
教师:“几个”是 表示事物的数量有多少:“第几个”是表示事物
的位置。一个数既可以表示几个事物,也可以表示事物的 位置。
2
、完成课本第
20
页“做一做”的第
1
题。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组织集体汇报、交流。
3
、完成课本第
20
页“做一做”的第
2
题。
(
1
)教师请学生根据要求,自己解答,全班汇报。
(
2
)教师提问:照片中一共有几个人?从右数,爷爷排第几?奶奶
和爸爸各排第几?
< br>4
、完成课本第
23
页练习四的第
1
、
2
两 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四)
课
堂小结:
教师:说说看,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学生个别汇报。
7 / 22
第四课时
分与合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
21-22
页)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
4
、
5
的分解 与组成,使学生能够熟练说出
5
以内数的组
成。
2
、培养学生有序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
力。
二、教学重点:
掌握
5
以内数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理解 数的组成与数之
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教具:投影仪、数字卡片、圆片、小棒若干。
学具:学具盒。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们, 你们见过向日葵吗?(出示课本第
21
页分向日葵
的情境图)要把四朵向日葵分在两个 框里。想一想,会有几种不同
的分法呢?
(二)新授课:
1
、教学
4
的组成。
教师
:
我们用4
个圆片代替
4
朵向日葵,请大家想一想,要把这四个
圆片分成两堆,可 以怎样分?动手试一试,分好后和你的同桌互相
说一说,看谁的方法多。
学生动手操作学具,然后与同桌互相交流。
指名学生上台汇报,并展示分的过程。
(
1
)左边
3
个,右边
1
个;
(
2
)左边
1
个,右边
3
个;
(
3
)左边
2
个,右边
2
个。
教师:刚才我们分了几个圆片?
4
可以分成几和几?(板书课题)
8 / 22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 观察:分的时候把
4
先分成
3
和
1
;然后向右边移动
1
个,就分成了
2
和
2
;再往右边移动
1
个,就 分成了
1
和
3
。
图示法这种分解方法实际上是一样的。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就能想
到另一个。
2
、
学
习
5
的
组
成
。
教师:农场的屋檐下挂着
5
个玉米棒。(出示课本第
22
页的主题< br>图)如果要把这
5
个玉米棒放在两个盘子里,有几种方法呢?
请大家 拿出
5
根小棒,用小棒代替玉米棒,把它们分成两堆,你有
几种分法
?
和小组的同学一起分分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学具,自主探究分法。
教师出示课本例题:根据你的分法,与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该
怎样填。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然后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3
、记忆
4
和
5
的组成。
教师:你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
4
和
5
的组成呢?
学生交流、汇报。
让学生明确:
4
和
5
的分成, 左边数增加
1
,右边的数就相应地减
少
1
或右边数增加
1< br>,左边的数就相应地减少
1
;也可以交换每组
分成的左右两边的数,来记住另外 一组分成。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
、猜数游戏。(课本 第
21
页做一做的第
1
题。)
一共有
3
个豆子。左手
1
个,猜右手几个?右手
2
个,猜左手几
个?
2
、摆一摆。
完成课本第
22
页做一做的第
1
题。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学生用学具摆出这个数字的组成。
3
、课本第
21
页做一做的第
2
题。
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请个别汇报。
9 / 22
4
、课本第
22
页做一做第
2
题。
教师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题中涂色的范例,再由学生独立完成后面的
三小题。教师巡视指导,再请个别汇报。< br>
5
、课本第
23
页练习四的第
3
、
4题。
学生讨论、汇报,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学生交流汇报。
第五课时
加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
24
页)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演示,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初步
体会生活中有许多 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
、通过操作、表述,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形 成初步
的数学交流意识。
3
、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积极主动地参与数
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了解加法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观察现实情境图,口述题意,列出算式。
四、教学准备:
彩色图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
、说一说
4
的组成和
5
的组成。
2< br>、教师:你们喜欢马戏团的小丑吗?让我们一起看看今天他给我们
带来了什么?
(二)新授课。
1
、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教学情境图: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汇报: 小丑右手拿着
3
个气球,左手拿着
1
个气球。
教师:根据你发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0 / 22
学生汇报:小丑一共有几个气球?
教师:要求一共有几个气球,该怎么办?同桌互相 说一说。(把小
丑左右手的气球合起来)你们会用算式来表示一共有几个气球吗?
学生汇报。
2
、学习加法算式。
教师强调:要求一共有几个气球,只要把小丑两只手的气球合起
来,用加法计算。
教师板书课题,并示范加法算式的写法:
3
+
1
=
4
↓
加号
教师指出:这个算式读作:
3
加
1
等于
4.
3
、认识加法算式的含义。
教师:谁来说一说,
3
+1
=
4
这个算式中,加号前面的“
3
”表示
什么?加号 后面的“
1
”表示什么?“
4
”又表示什么?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
、加深体会加法的含义。
完成课本第
24
页的“做一做”。
教师出示课本第
24< br>页的“做一做”的图,请学生根据每一副图说
一说对应的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2
、课本第
28
页练习五的第
1
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图的意思,然后将算式补充
完整。
第六课时
1-5
的加法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
25
页)
一、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认识
5
以内的加法。
2
、使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br>掌握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来计算
5
以内
11 /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