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王昌龄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温柔似野鬼°
719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18:0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dnf徽章获得-爱的味道

2021年1月17日发(作者:花月仙)

闺怨·王昌龄
|
注释
|
翻译
|
赏析|
讲解



【作品简介】

《闺怨》由王昌 龄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闺怨诗、
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以 前,
一心要丈夫早点博取功名,
一个人在深闺还感觉不到丈夫不在身边的愁闷。
可现在 登上楼头不经
意地看到,
路边的杨柳枝头早已是一片葱翠,
自然田野里也少不了成双成对的踏青人,
而自己身边却无人陪伴。
这就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
以前从未明确 意识到,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
;;
“悔教夫婿觅
封侯”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
:天真浪漫,富有幻想;
二句写她登楼赏春: 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
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 春情易失;
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
怨愁,但怨之深 ,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
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古人
"
闺怨
"
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 ,或少
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具体来说就是丈夫常年出征在外,
留守在家中的
妻 子那种寂寞难耐的思念之情。


1

【原文】

《闺怨》

作者: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解】

1.
闺: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
"
闺怨
"
之作,
一般
是写少女的青春 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2.
不知愁:又作

不曾愁



3.
凝妆:盛妆。

4.
陌头:意谓大路上。

5.
觅封侯:指从军远征,谋求建功立业,封官受爵。


【韵译】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写作背景】

唐代前期,民族战争和对外战争频繁,大丈夫从军戍边,保家卫
国成为一种风尚。因此,从军就成为人们当时“觅封侯”的一条重要
途径。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我们 可以想象到,当时这位闺中少妇,
2

一定对夫君远行求取功名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 呢!
否则不会有诗中的
“悔教”一语。
夫君既是在她的支持下参军,故她的思念和愁绪 或许
还夹杂着几分希冀,
平日这种情感只是淡淡的,
像晴空中的几朵浮云,
不 易察觉,故曰“不知愁”
,这是第二层含义。

古代未出嫁的女子都要“三步不出闺门 ”
,不能抛头露面,与男
子要授授不亲,但是,当时的少女也不是生活在真空的地方,她们也< br>有三情六欲,所以,从古就传下“西厢记”
“粱山伯与祝英台”等反
映少女怀春,少女们 不甘寂寞,不顾禁规戒律,偷偷与男子相爱的故
事和传说。
“闺中怀人”其实是可以双解的,说 远出的人怀念闺中人
可以,说闺中的人怀念远出的人也是可以的。闺怨诗

主要抒写古 代
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
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br>

【讲解】

这首闺怨诗、
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 化。
王昌龄善于用
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诗的首
句 ,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
: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
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 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
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 她
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
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 无余。

王昌龄极善言情。
如果说李白的诗如奔泻的瀑布,
那么王昌龄的
3

诗则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炼的语言、新颖独特的构思,含蓄委
婉的笔法,留给人们悠长的 艺术享受。诗贵曲而忌直,一览无余不是
好诗。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叙别情而 不着
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
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
目。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 断面,
加以集中表现,
使读者
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
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 类似短篇小说。
这首
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
作了集中的描写,
使
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这就很耐人寻味。此
诗流传广泛,脍 炙人口,其特色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有来历,二是
有新意。

说它有来历。
主要是指
“闺怨”
是一种传统题材。
梁代何逊有
《闺
怨》
诗 二首,
抒发闺人
“枕前双泪滴”

“独对后园花
’&r squo;
的孤独感伤,唐代贞观
(627;649)
初,
“以赋著称的谢偃 ,
《全唐诗》
收其诗四首,其中一首题作《乐府新歌应教》
,其诗云:
“青楼 绮阁已
含春,凝妆艳粉复如神。细细轻裙全漏影,离离薄扇讵障尘。樽中酒
色恒宜满,曲里歌声 不厌新。紫燕欲飞先绕栋。黄莺始咔即娇人。撩
乱垂丝昏柳陌,
参差浓叶暗桑津。
上客 莫畏斜光晚,
自有西园明月轮。

很明显,王昌龄的这首《闺怨》
,化用了谢 诗的某些语句。武则天的
《苏氏织锦回文记》曰:
“锦字网文,盛见传写,是近代闺怨之宗旨,
属文之士咸龟镜焉。

(
《全唐文》九七
)
所谓“织锦回文 ”和“锦字
4

回文”是同一典故,出自《晋书
;
窦滔妻苏氏传》
,其事指前秦秦州刺
史窦滔被徙流沙:
其妻苏蕙
(
字若兰
)
思之,
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
可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
“龟镜”就 是借鉴,王昌龄的《闺怨》
诗虽然不是直接“传写”窦滔妻之事,但它表现了“少妇”的空闺寂
寞和对丈夫的思念。
“不知愁”与第三句的“忽见”相照应,为下文
的突兀转折作铺垫,构思新 巧,对比强烈,有相反相成之效。

第一,是审美内容上的出新。在《诗经》中,每每以昆虫和 植物
来触发离人的悲心,
但一般没有更深的含义,
而这里的少妇看到陌头
杨柳 返青,
不仅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
更后悔不该叫他去外出求取功
名。不言而喻,在这个 少妇看来,
“杨柳色”比“觅封侯”更值得留
恋,
更有追求的价值。
这里不仅 包含着作者对功名富贵的轻视以及对
美好时光和青春年华的珍惜,
其审美内容也是新颖的,甚至可以说是
进步的。

从思想意义上说,
这首诗的价值主要是由第四句 体现的,
而此句
的重点是“觅封侯”三字,这与初唐“属文之士”所“龟镜”的“闺
怨 之宗旨”
,则是相通的。

在王昌龄现存的一百八十余首诗中,
绝句约占一半 ,
人称可与李
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王世贞《艺苑卮言》
)
如 果说这一首堪称
“神品”的话,那么其“神”主要表现在一个新字上。

第二,是作者 独出心裁。首句“不知愁”
(
《全唐诗》作“不曾
愁”
)

《唐诗三百首》编者于此三字旁注作:
“偏先着此三字,返起
下文。
”其实不仅是这三 个字,诗的前二句与“闺怨”的题意相反,
5

dnf徽章获得-爱的味道


dnf徽章获得-爱的味道


dnf徽章获得-爱的味道


dnf徽章获得-爱的味道


dnf徽章获得-爱的味道


dnf徽章获得-爱的味道


dnf徽章获得-爱的味道


dnf徽章获得-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