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四年级)·方法
温柔似野鬼°
804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18:2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安徒生童话集-青春力量
应用题(四年级)·方法
解答数学竞赛应用题常用的方法有:综合法、分析法、作图分析法和转化变换法等。
一、综合法
综合法解题,是从已知条件出发,根据题中数量关系,先选 择两个已知量,由这两个已知量而提出可
以解答的问题;然后把所求出的问题作为新的已知条件,并与其 他已知条件进行搭配,再提出可以解答
的新问题。这样一步步推导、搭配、求解,直到最后问题的解决。
运用综合法在推导求解的过程中,通常是把已知条件组合成可以依次解答的几个简单应用题。
【例
1
】(盈亏问题)幼儿园阿姨把一批饼干分给小朋友。若每人分
6
块,则多了
15
块;若每人分
9
块,则又少了
21
块。试 问:一共是多少小朋友?多少块饼干?
【分析】第一次分配时,每人分
6
块 ,还多
15
块;第二次分配时,每人分
9
块,就少
21
块。 把两次分
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由于每人多分了(
9-6
)
=3
块饼干 ,就是得饼干数相差(
15+21
)
=36
块。也就是
说,每多分< br>3
块饼干,就对应一个人,现在多分了
36
块饼干,应该对应多少人?所以,小 朋友的人数
为:(
21+15
)÷(
9-6
)
=12
(人);饼干总数为:
9
×
12-21=87
(块)。
公式:(盈
+
亏)÷两次分配的差
=
分配的份数。
【注意】同时都是盈(多余)或者都是亏(不足)时,应该是两个数相减。
解:小朋 友人数:(
21+15
)÷(
9-6
)
=12
(人)
饼干总数:
12
×
9-21=87
(块)
答:一共有
12
位小朋友,
87
块饼干。
【例< br>2
】(消去问题)甲、乙、丙三个同学到书店购买图书。已知甲、乙两人共带钱
46元,乙、丙两人
共带钱
47
元,甲、丙两人共带钱
51
元,三人 买书用去的钱数相等,并且恰好用完了三人所带去的钱。
问:带钱最多的同学代替带钱最少的同学付了多 少元钱?
【分析】由前面三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①甲、乙、丙钱数和的
2
倍是:
46+47+51=144
(元),则
甲、乙、丙三人一共的钱数为:
144
÷
2=72
(元);②甲、乙两人共
16
元,则丙的钱数为 :
72-46=26
(元);同样道理,甲的钱数为:
72-47=25
(元 );乙的钱数为:
72-51=21
(元);③由于三人用的钱
数相等,并且恰好用完 了三人所带去的钱,可知每人需要付款:
72
÷
3=24
(元);所以,带钱 最多的丙
代替带钱最少的乙付款为:
26-24=2
(元)。
解: ①甲、乙、丙钱数和的
2
倍是:
46+47+51=144
(元),则甲、乙 、丙三人一共的钱数为:
144
÷
2=72
(元);
②甲 、乙两人共
16
元,则丙的钱数为:
72-46=26
(元);同样道理,甲 的钱数为:
72-47=25
(元);乙
的钱数为:
72-51=21
(元);
③由于三人用的钱数相等,并且恰好用完了三人所带去的钱,可知每人需要付款:
72
÷
3=24
(元);所
以,带钱最多的丙代替带钱最少的乙付款 为:
26-24=2
(元)。
答:带钱最多的丙同学代替带钱最少的乙同学付了
2
元钱。
上面的两道例题在解答的过程中是从已知到未知的推理过程,也就是综合法。
< br>综合法解题的优点是叙述简明、清晰,但在较复杂的应用题中,不易找到解答方法,有时甚至很难把
握解题方向。
二、分析法
分析法解题,是从应用题的最后 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找出解答最后问题所需要的两个条件,然
后把这两个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 作为要解答的问题,再找出解答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这样步步
逆推,直到把题目所给已知条件全部用 完,而使问题最终获得解决。
在逆推的过程中,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为可以依次解答的几个简单问题。
【例< br>3
】(归一问题)印刷厂计划在
25
小时内印制笔记本
10800本。由于改进了技术,每小时比原计划
多印制
108
本。比原计划提前几小时完成 任务?
【分析】①求比原计划提前的时间:原计划
25
小时
-实际用了多少小时;②求实际用了多少小时:共生
产
10800
本÷实际每小时生 产多少本;③求实际每小时生产多少本:原计划每小时生产本数
+
实际每小时
多生产< br>108
本;④求原计划每小时生产多少本:共生产
10800
本÷原计划
25
小时。
.
所以,
25-10800
÷(
10800
÷
25+108
)
=5
(小时)。
解:
10800
÷
25=432
(本
/
小时)
432+108=540
(本
/
小时)
10800
÷
540=20
(小时)
25-20=5
(小时)
应用题·方法,第
1
页
应用题(四年级)·方法
答:比原计划提前
5
小时完成。
【例
4
】(流水 问题)两只船分别从上游的甲地和下游的乙地同时相向而行,水的速度为每分钟
30
米,
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每分钟
600
米。有一天,两船又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 但这次水流
速度为平时的
2
倍,所以两船相遇的地点比平时相遇点相差
60< br>米。求甲、乙两地间的距离。
【分析】要求甲、乙两地间的距离,必须知道“两船的速 度和”与“两船相遇的时间”。顺水速度
=
船速
+
水速,逆水速度
=
船速
-
水速,相遇时间
=
路程和÷速度和。
两船的速度和,不论水速是否改变,它都是(
600+600
)米,且相遇的时间也不 会因水速改变而改变,
而只有相遇的地点有所改变。当下行的船速每分钟增加
30
米时 ,相遇的地点就偏离原相遇地点
60
米。
由此可知,两船相遇所需的时间为(
60
÷
30
)分钟。
所以,甲、乙两地的距离为:(
60 0+600
)×(
60
÷
30
)
=2400
(米) 。
解:
60
÷
30=2
(分钟)
(
600+600
)×
2=2400
(米)
答: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是
2400
米。
例
3
、例
4
的解答过程是从问题出发,从未知到已知的逆推过程,也就是分析法。
分析法解题的优点是较易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但叙述较繁。对于有些复杂的应用题 ,由于结构复
杂,已知条件多,中间的问题往往难以辨认。
【例
5
】(鸡兔同笼问题)百货商场委托运输队包运
1000
只花瓶,议定每只花瓶运费
0. 4
元。如果损坏
一只,不但不给运费,而且要赔偿损失
5.1
元。如果运输队 获得运费
383.5
元,问损坏了花瓶多少只?
【分析】假设在运输中没有 损坏花瓶,则应该获得运费:
0.4
×
1000=400
(元);但是,实际 只得了运费
383.5
元,少付了:
400-383.5=16.5
(元); 这是因为若损坏一只花瓶,不但不给运费
0.4
元,反而还要
赔偿
5.1元。实际上相当于扣除运费:
5.1+0.4=5.5
(元);所以,损失的花瓶数为:< br>16.5
÷
5.5=3
(只)。综合列式:(
0.4
×
100-383.5
)÷(
.4+5.1
)
=3
(只)。
解:
0.4
×
1000=400
(元)
400-383.5=16.5
(元)
5.1+0.4=5.5
(元)
16.5
÷
5.5=3
(只)
答:一共损坏了花瓶
3
只。
例
5
是先运用了分析法,后又运用了综合法解答。
事 实上,综合法和分析法并不是孤立的。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在应用题的解答
中,两 种方法常常是协同运用。用分析法思考的时候,要随时注意题目本身的已知条件,考虑哪些已知
数量应该 搭配在一起。因此,分析中也有综合。
用综合法思考问题的时候,要随时注意题 目中的最后问题,时刻考虑为了解决最后的问题需要哪些已
知数量。因此,综合中也有分析。
三、作图分析法
作图分析法就是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用线段等集合图形 表示出来,用图形来揭示数量间的实质与内在
联系,从而寻求解题线索。
【例
6
】(平均数问题)五个数的平均数是
138
,把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从小的 开始前三个数的平
均数是
127
;从大的开始,后三个数的平均数是
148< br>。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
【分析】把五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因为左边三个数的 平均数是
127
,则三个数的和为(
127
×
3
),右边三 个数的平均数为
148
,则三个数的和为(
148
×
3
), 而五个数的平均数是
138
,则五个数的
和为(
138
×
5
)。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间一个数既算作前面三个数,又算 作后面三个数。所以,中间的一个数是:
127
×
3+148
×
3- 138
×
5=135
。
解:
127
×
3 +148
×
3-138
×
5=135
答:中间的一个数是
135
。
应用题·方法,第
2
页
应用题(四年级)·方法
【例
7
】一条大鱼被分成了三部分:鱼头 、鱼身和鱼尾。鱼尾重
4
千克。鱼头的质量等于鱼尾的质量加上
鱼身一半的质量;而鱼 身的质量等于鱼头的质量加上鱼尾的质量。聪明的同学们,能不能算出这条鱼的
质量?
【分析】根据“鱼身的质量等于鱼头的质量加上鱼尾的质量”和“鱼尾重
4
千克”这两个条件 ,可推
知:鱼身的质量比鱼头的质量多了
4
千克。同样地,根据“鱼头的质量等于鱼尾 的质量加上鱼身一半的
质量”和“鱼尾重
4
千克”这两个条件,可推知:鱼头的质量等 于鱼身质量的一半再加
4
千克。推出了
这两个条件,我们可以作图:
4
千克
鱼头
4
千克
鱼身
鱼身的一半
解:鱼身的一半是:
4+4=8
(千克)
(
1
) 鱼身质量:(
4+4
)×
2=16
(千克)
(
2
)鱼头质量:
16-4=12
(千克)
(
3
)这条鱼的质量:
12+16+4=32
(千克)
答:这条鱼的质量是
32
千克。
【例
8
】四(< br>1
)班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同样多。选派
18
名男生和
26
名女生参加实践活动,剩下的男
生是女生的
3
倍。四(
1
)班原来有 男女生各多少名?
【分析】根据“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同样多”这个条件,我们可以用相同长 度的线段来表示这两个量。
再根据“剩下的男生是女生的
3
倍”可知,剩下的男生要分 成三份,而女生剩下的就是一份。数量关系
如右图所示。
18
名
男生
26
名
女生
< br>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女生比男生多选了
26
-
18
=
8名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若女生少选
8
人,则剩下
的男女生人数同样多。根据“剩下 的男生是女生的
3
倍”,可知剩下的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
2
倍(
3 -
1=2
)。这
8
名同学就相当于剩下女生人数的两倍,剩下女生是
8
÷
2=4
(名)。共有女生
26+4=30
(名)。由于男女生人 数相等,即都是
30
名。详解如下:(
26-18
)÷(
3-1)
+26=30
(名)。
解:(
26-10
)÷(< br>3-1
)
+26=30
(名)
答:四(
1
)班原有男女生都是
30
名。
【例< br>9
】甲乙两船一共载客
623
人,若甲船增加
34
人,乙船减 少
57
人。这时两船的乘客同样多,那么甲
乙两船原来分别有多超乘客?
【分析】根据题意作图。
增加
34
人
26
-
18
名
甲船
减少
57
人
623
人
乙船
这时甲乙相等
甲乙两船原本共有
623
人,甲船加人, 乙船减人后两船的人数才相等。这时候两船的总人数发生了变
化,一共有:
623+34-57 =600
(人)。所以两船现在分别有:
600
÷
2=300
(人) 。
解:
623+34-57=600
(人)
600
÷
2=300
(人)
甲船原有人数为:
3 00-34=266
(人);乙船原有人数为:
300+57=357
(人)。
应用题·方法,第
3
页
应用题(四年级)·方法
答:甲船原有人数为
266
人,乙船原有人数为
357
人。
【例
10
】甲向乙借款
10
元,乙向丙借款
20
元 ,丙向丁借款
30
元,丁向甲借款
40
元。某日四人会面,
你能用最 简便的手续了清他们之间的债务吗?
【分析】如图所示(箭头所指者为收钱者)。从图上可以 看出,每人都借了别人的钱,还债的时候每人
又都必须收回各自的钱。而每人至少给别人还
10
元钱。现在我们假设每个人都少给别人还
10
元钱,即
每人少收回
1 0
元。则如图右边所示:乙给丙
10
元,丙给丁
20
元,丁给甲30
元。
丙收回
10
元,而给出
20< br>元,应净出
10
元;丁收回
20
元,而给出
30
元, 应净出
10
元;乙收回
10
元,给出
20
元,应净出
10
元;甲收回
40
元,而给出
10
元,应净收
30元。
解:乙、丙、丁每人给甲
10
元时,债务就全部还清了。
乙
10元
丙
20元
丁
30元
甲
【例
11
】(年龄问题)哥哥的年龄和妹妹现在的年龄一样时,妹妹是
9
岁; 妹妹的年龄和哥哥的年龄一
样时,哥哥是
24
岁。兄妹两人现在各是多少岁?
【分析】年龄差
=
较大年龄
-
较小年龄,年龄差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 的。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
(
24-9
)岁,正好相当与兄妹现在年龄差的3
倍。
解:妹妹现在的年龄:(
24-9
)÷3+9=14
(岁);
哥哥现在的年龄:(
24-9
)÷
3+14=19
(岁)。
答:哥哥现年
19
岁,妹妹现年
14
岁。
【例< br>12
】哥哥现在存的钱是弟弟的
5
倍,如果哥哥再存
20
元, 弟弟再存
100
元,二人的存款正好相等。
哥哥原来存有多少钱?
【分析】根据题意“哥哥再存
20
元,弟弟再存
100
元,二人的存款正好相 等”这个条件可以推出:如果
弟弟再存(
100-20
)
=80
元, 哥哥不再存,那么弟弟的钱刚好跟哥哥以前的一样多,也就是弟弟原来的钱
加上这再存的
80< br>元,刚好是自己原来钱数的五倍。
80
元占
4
倍量。则哥哥原来存有的 钱数为:(
100-
20
)÷(
5-1
)×
5=100(元)。
一倍量
100
元
弟弟
哥哥
五倍量
20
元
解: 弟弟存钱数:(
100-20
)÷(
5-1
)
=20
(元) ;
哥哥存钱数:
20
×
5=100
(元)。
答:哥哥原来存钱
100
元。
作图分析法解题的优点 是:数形结合,形象具体,它往往比文字叙述表达要清晰得多。因此,它是我
们解答应用题常用的方法之 一。
四、转化变换法
转化就是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问题转 变成别的已知条件或问题,使它们用另一种形式或方式出现。
使用这一方法,常常可以使题目中较隐晦的 条件变得明显,间接的问题变得直接。变换就是将题中的某
个量作为一等量代换,使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 更加联系密切。
应用题·方法,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