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学反思全汇总
巡山小妖精
994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20:3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沈阳市养老保险中心-杏林子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后反思
首先谈谈这堂优质课做得较为成功的方面:
一、整个教学设计,简明精巧,删繁就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设计 的
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课堂的教与学,紧紧围绕“风雪”
,抓住“风雪”
在小 说中的作用这个关键问题展开研讨,
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
认识了本文的思
想意义,< br>了解了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体会到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
进
而提高欣 赏古典小说的能力。
由于教学设计比较合理,
故本人在执教过程中能较
好地实现了教学 目标。
经过这堂课的教学,
我感到解决长文短上的关键在于选好
突破口,选好关键问题 ,不要面面俱到,只求突破一点,再由表及里,再由点到
面,实现目标。这一点尤其适合我校大面积基础 较为薄弱的高中生的学习情况。
二、 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也在过程中得以渗透。在理解“风雪”在文中主
要作用过程中,
结合人物 及其在情节发展中的发展变化,
让学生感受到了林冲这
个人物在妥协中挣扎,
在挣扎中 最终走向反抗的飞跃,
学生明白了
“风雪”
与
“火”
是对林冲人性的 一次极大的考验,
知道了封建社会黑暗现实,
及人要在逆境中抗
争才能有出路的道德情 感方面的教育,
真正让学生受到了
“真、
善、
美”
的熏陶。
三、在这一堂课的教法上,我追求一个实字,即一定设法让学生有所得,或
在知识方 面,或在能力方面,或在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总要有所收获。
应该说,我在这堂课里做到了,学 生基本上都动手了,划出相关语句,并思考,
且举手回答,
体现出较高的积极性。
有几 个同学还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
教无
定法,各种教法本身无优劣之分,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关键要使用恰当,有
效。不管采用什么方法,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常见的,还是新颖的,只< br>要能有课堂效益,就是好方法。虽然是优质课,但我认为不能靠靠搞花架子,那
样没有实际的指导 意义。
因而我没有去过分追求形式的新颖,
阅读教学首先要让
学生读懂课本,
理解课文,
这是阅读教学中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环。
脱离教材
的研读而进行空泛的延 伸与拓展讨论,
实际上成了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看似热
闹,似乎能培养学生 的发散性思维,实际上,常常是议无定论,议而不决,模糊
了学生的认识,
谈化了对课文的研读 ,
反而助长了夸夸其谈的浮夸风气。
而我只
是设计了一些具有合理的逻辑顺序的问题并 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把一个较难的
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
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解决。
当然要做好这些不是一件容
易的事,但只要在教学中坚持不懈的进行,一定会提高自己扎实的教学功底。
常听语文老师感慨“语文教师太难当,语文最难教”
。
在本次教学的的实
践中,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一、本人在执教过程中,对于教学节奏的控制还 欠佳,表现有三:一是“让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风雪在文中的主要作用”
这一活动未能充分展 开,
学生的
理解较浅显,
我担心学生不能说到位而又影响时间,
有些问题教师 说得过多;
二
是最后对本节课内容的拓展也没有时间完成,
只能匆匆展示出题目来,< br>把他临时
作为课后作业来处理了,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堂的完整性;
三是课件的 使用与制
作在细节方面没有把握好,
出现了漏字的现象,
幻灯片的展示时间也过快,< br>学生
跟不上速度,就是部分老师也没看到就一闪而过了。
二、
这一堂课上,
学生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
问题主要在我的身上,
由于自己的引导没做到深入浅出,
学生要回答完整有一定难度 ,
这在一定程度上
减弱了学生的热情,影响了教学效果。
以上是本人上了这一堂优质课后的一些反思,
不一定正确,
谨请各位老师和
评委指正,以促进本人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
初探小说教学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
我们是怎样教小说的?
通常是这样的路子:作家介绍,背景介绍,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艺
术特点的分 析等等。
小说
《装在套子里的人》
的主人公别理科夫把自己包裹得严
严实实, 他因循守旧,害怕新生事物,就把自己的思想极力掩藏起来。这是一个
多么可笑的人物,
但又是 那么的可悲。
然而,
掩卷沉思:
我们又何尝不是装在
“套
子”里的人 呢?虽说现在提倡素质教育,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
并且我们也在向这个方向努力,课堂上让学生多参与,
鼓励他们去主动地发现和
积极地探究,教师点拨引导,结果呢,差不 多还是被那些“我们教师想要讲给学
生的东西”给“套”着。看起来好像是告别了“填鸭式”教学,重视 了学生的主
体地位,认为学生终于学会了主动学习,他们的创新能力被激发和培养出来了。
其实 ,
这是换了一种较为隐蔽的方式来灌输和填鸭,
可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
力的培养危 害更大。
如果上面说的那些东西一定要让学生知道的话,
还不如直接
告诉学生算了,< br>甚至直接印发给学生也未尝不可,
何必煞费苦心拐弯抹角地把它
们放进学生嘴里然后诱骗 他们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呢?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就
是自欺欺人。
那么,小说究 竟应该怎么教呢?如果我们把教参上的那些本来可以藏藏掩
掩后再一一道来的
“家珍”
弃之不顾或干脆一古脑儿倒给学生,
那语文教师还有
什么
文学是人学。小说是写人的,写人的命运遭际,写人的心理 情感,写人的生
存状态。
我们在小说教学中可能存在着误区,
那就是小说里所写的人是 在特定的
时间和地方,
做着特定的事情,
有着特定的性格和命运的特定的人,
加上了这么
多“特定”以后,这个人跟我们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这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时
代背 景”和“人物个性”的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我认为任何人的性格和命运
都是所有人的性格和命运,< br>只不过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让这种性格和命运凸现出来
而已。
他们虽然有着各自的经历、< br>情感,
可并不是跟今天的我们和今天的生活毫
无关系。所以我们在别里科夫身上、祥林嫂 身上应该看到自己!教学这一单元,
我们讲
19
世纪末的俄国,讲
20
世纪初的中国,讲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祥林嫂、
翠翠、
别里科夫的命运。
我们或鄙视 或同情或叹息或愤怒……让学生明白封建主
义、资本主义的罪恶,从而体会到今天生活的幸福。但是,又 不能把小说看成是
历史或政治读物,
也不能当作只是愉悦感官的消费品,
而是人的精神 和心灵的揭
示。
通过小说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人性的光明与黑暗、
刚强与孱弱,
从而能够追
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一切症结的所在,
弄明白人类应该或只配得到什么样的< br>命运,
由此产生一种悲悯的情怀——这种感情应该也指向自己和自己所处的这个
社会。< br>
< br>语文就是生活,这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语言是交流的工具,
而生活就是交流;
文学则是生活真实的反映:
这就是语文和生活的关系。
我们不
能搞得语文是语文,生活是生活,
二者井水不犯河水。
小说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认
识到生活的实质,抛弃 各种无聊和偏见,自由地、真实地、有尊严地生活在这个
世界上。
语文教学应该教人为什么生活 和如何生活,
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但
是,我们的教学不能把自己“限制在狭小、虚 伪的圈子里”
,否则,我们比别里
科夫
也好不了多少。
.
《边城》教学反思:
《边城》
是诠释爱的,< br>祖孙之爱、
男女之爱、
兄弟之爱、
父子之爱、
友朋之爱、
乡邻 之爱、
乡土之爱组合成的人伦社会之爱。
《边城》
是要阐释美的,
自然之美、
人物形神之美、人事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还包括作品本身结构行文的诗
性的美,
无处不美。
而这爱和美的背后无疑暗伏着一种缺憾,
一是作者要描画的
人生、社会本 身的缺憾,比如“美丽的都不容易长存”的凄凉的故事结局,
“人
类灵魂的相互孤立”
,小说流溢的神秘宿命气息等。这爱和美在从很久以前开始
的现实中的消失,这就是所谓“中国另外一个 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
《边城》有非常清晰的人生社会理想的诉求 。
“我将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
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
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 忧患,
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
生的‘活下去
'
以及‘怎样活下去
'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
是有理性,
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 动有所关心,
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
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
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 复兴大业的人。
这作品或者
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
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 br>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
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
”小说践行 着作者想要建
造“精致、结实、匀称的供奉‘人性
'
的中国的希腊小庙”的理想。
如此美丽,如此丰富,
“边城”让人心驰神往,想来教和学都该是极其 美丽的
事情。
但是我显然被冲昏了头脑,
忽略了学生可能存在的阅读障碍,
也 忽视了对
最佳课堂结构的追求,于是我最初的尝试是失败的。
本课的教学关键就在于找到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并且营造让学生迅速进入的
“场”
。学生情感的 共鸣点在哪儿,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替学生做主,得让他们自
己说,于是就有了课堂开始阶段“一个词、一 句话、一段文表达你的阅读感受”
的环节设计,
学生的表达指向是丰富的准确的,
这样 ,
一个看似简单却意蕴深刻
的问题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请问这究竟是一篇小说还是散文?学 生肯定会
说是小说,因为教材就是这样介绍的。但是我将坚持说《边城》更像散文,因为
她具备 散文情意真、
内容美、
形式自由的三个特质。
然后让学生去寻找文本中的
美点 ,探讨美在何处,怎么美,为什么美。于是引领学生或者说被学生引领共同
走入《边城》的角角落落,在 沈从文如诗的文字美丽的肌理褶皱里,领略茶峒的
秀丽风光,体会边地淳朴的民风,理解翠翠美丽的形神 ,感受翠翠、祖父、傩送
等人间真挚、
朴素的爱和闪耀在他们身上的美丽的人性光芒,
为故事的忧伤而忧
伤,为这一曲古朴的爱和美的颂歌而神往,悄悄逼近《边城》这一次对人生、社
会“观”
“想”
“望”的全面描摹。
但是,我感到 了力不从心,我还是觉察到了学生、我与《边城》的疏离,我
和学生的疏离,我和所有在场者的疏离,我 有了逃走的欲望,逃到边城中去,逃
到那一个似乎存在似乎不存在的地方去。
我发现我的官能的 不足,
发现我的认知
的浅薄,
我渴望将自己的这些体验汇入到
《边城》
所在的那一条人类整体经验的
河流中去,虽然未知前方在何处。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
就文章而言,
《滕王阁序》是奇文妙文,但是就教学来说,又是一篇难文
硬 文。我们最怕辛辛苦苦教下来,学生的感觉却是一句“有什么好的”
。
《滕王阁
序》就 常常遭受这样的命运。这次重新碰到它,我原先也想不出好的花招,上网
查了一下资料,
也没有 什么建设性的意见,
顶多就整理文中的典故,
以它为钥匙
打开滕王阁的大门。
但这样一来,
学生要花很大的时间去打理,
恐怕那点兴趣也
被蚕食得差不多了。
后来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课文,
居然发现一条亦真亦假亦明
亦暗亦断亦续的感情线索。
相对典故相对文采这些
“技”
上的东西,
它应该是
“道”
,
是最根本的。那么能否以情感为“纲”
,纲举目张,带动全文的教学,让学生体
会王勃陆海潘 江之才下的痛苦不安?
由于文章确实在文字理解上有难度,
为了便于课堂上的教学,
我 布置学生
预习时画一副王勃情感变化的心电图。
因为以前从没干过类似的事情,
从课堂 上
两个学生在黑板上的展示看,
学生还是非常感兴趣的,
而且,
基本能把握王 勃的
心路历程。当两条情感变化图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接下来的教学就简单了:
一问是不是 这样的情感,
二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三问这样的情感变化说明
了什么,哪种情感 是最真最根本?举最初的情感为例,绝大部分的学生概括为
“兴”
,
也有学生认为兴中 有悲。
这样的理解无疑是对的,
但又无疑以前者为主。
那它从何而来?学生指出源自原 原本本的两句话,
“遥襟甫畅,
逸兴遄飞”
“兴尽
悲来”
,从文中筛 选信息体现了学生的一种阅读技巧,不过教师不能到此为止,
应该引导学生具体深入文本,
在自 主的基础上开展探究性学习。
经过讨论,
学生
是能概括出这么几点的:盛地、盛宴、盛 景、
“盛”人。这样一来,王勃的“兴”
就有了落脚点。
可以说,
王勃在 最初表现出来的逸兴只是斯时斯地的感触,
真的是
“躬逢
盛宴”而已,最后对宾主的客 套寒暄也是表面文章,对《滕王阁序》而言,这些
均不足观。足观的是“失路之人”在强烈的渴望“望长 安于日下”
,在热切的盼
望“奉宣室以何年”
;足观的是“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之人 ,在痛苦又慷慨地
自己给自己加油鼓劲呐喊助威,
“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
足观的是
“有怀投笔”
者“无路请缨”
,只好“奉晨昏于万里”
, 无奈到绝望。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那一个
个典故背后真正的意图,
体会笑脸背后不堪回首的坎坷经 历,
年轻后的沧桑,
辉
煌后的伤痕。
只有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的,
只 有这样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
魅力所在,也只有这样读出来才算对得起王勃。
这样两节课下 来,
自己觉得上的较为轻松,
也较为沉重。
轻松的是纲举目
张,
一气 呵成;
沉重的是为王勃的失意与伤感,
挣扎和自慰,
为一颗不甘的灵魂。
《陈情表》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的读,就是从正确识读语音、词汇和文段入手,在阅读中读出词
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
古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
句意,
意,
段 意。
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是我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
。疯狂
Crazy English
)
这样的思路,缘于学习借鉴李阳的疯狂英语教学法(用
近乎疯狂地诵读来强英语的一个最大的特点,
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学内容,
化
记忆, 巩固感知。李阳疯狂英语特别强调动用各种感官,来强化感悟。语言是而
不是以死的方式来教育。也应该 用活的方式,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教授语言,
课堂的活,就是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全程参与整个教 学过程,成为课堂的主
人。
尤其是对一些晦涩难很久以来,很多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记忆所学的知识,
学生 们往往习惯于大段大段背起来更是无处下嘴。懂的古文,读起来佶屈聱牙,
往往是前句背上来了,后地熟 读,熟读以后再像钻机打眼一样一点点地超前冲。
句是什么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即使是能背诵下 来,
也是背滑句,
不知道文章的意
思是什么。其实,所有复杂的东西,都是由简单的事 情组成的。一篇文章再长,
我们只要加以分解,化烦琐为简单,就能很好的记住。记一段不容易,记一句 就
相当简单。这样的提示,有助于学生的诵读。
语文课应该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
笔者感觉学生对教师讲解的课外的与课文相
关的知识 非常感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应该多读书,
多涉猎,
并恰当而准确地
运用到 自己的教学当中去。
《咬文嚼字》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但在具 体的教学实施
过程中,
尤其是开头的导语部分及作者介绍部分又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
因此整堂课前半部分较沉闷,
后半部分由于设计环节比较贴切,
真正让学生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