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历史选择题精选
温柔似野鬼°
591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21:1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西安游记
新课改理念选择题精选
除前面几题外,绝大部分是新课程新题
1 .
下列对三国时期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是各统治集团范围内的统一
`
B.
和东汉末年相比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C.
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发展生产
D.
是个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的时代
2.
关于“贞观之治” 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
.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 的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
C
.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
3.
下列有关唐代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A.
由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所决定
B.
由地方权力过于膨胀导致
C.
由安史之乱直接引起
D.
因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所致
4.
下列与“靖难之役”史实不符的是
A.
起因于明太祖分封,藩王势力日益膨胀
B.
建文帝采取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
C.
燕王朱棣起兵反对建文帝
D.
朱棣攻破北京城,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
5.
下列关于“改土归流” 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改土归流”是明清两代都采取过的措施
B.
平息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C.
明朝时西南大部分地区已由流官取代土司
D.
改土归流改变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落后闭塞的状态
6.
王夫之在分析历 史进程时说:“天下之势,一离一合,一治一乱而已。”对他的观点评价不准确的是
A.
他犯了历史发展循环论的错误
B.
他只看到了历史运动的迂回性,没看到历史发展的进步性
C.
他没有从本质上认识中国古代史
D.
他的观点是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所做的客观总结
7
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
.体现了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关系
B
.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
.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
.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
8
垄断
”
一词源于孟子
“
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
”
。
“
垄断
”
一词反映了
A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
B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C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追逐名利
D
.春秋战国时期注重文化娱乐生活
9
.
“同姓则同德, 同德则同心”与这一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
.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B
.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
C
.秦汉的郡县制
D
.西周的分封制
10
.清朝咸丰皇帝继位后,封弟弟奕訢为恭亲 王。
1861
年,咸丰皇帝病逝,将帝位传给年仅
6
岁的儿子载
淳, 而不传给身体健康、且有一定政治才能的弟弟奕訢,这种做法
A
.遵循了宗法制的原则
B
.符合分封制的要求
C
.是慈禧发动辛酉政变的结果
D
.为了调和清廷内部斗争
11
.列宁说:
“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 对此的正
确理解是
C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
.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C
.一战加剧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
D
.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有战争”这个条件
12
.十月革命中产生的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里,最能反映当时俄国人民迫切愿望的是
A
.宣告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
B
.土地法令
C
.和平法令
D
.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
1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持续到抗战胜利的根本因素是
A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策略方针
B
.美国不赞同破裂
C
.其符合广大人民利益
D
.民族矛盾的持续尖锐化
14
.
1945
年—
1949
年,国共两党强弱易位、政权易手,其中起了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
.内部是否团结一致
B
.外援是否始终一贯
C
.政治基础是否广泛
D
.军事决策是否正确
15
.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 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社会主义
民主法制奠定基础的是
A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
《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
1956
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16< br>.从
1979
年开始,祖国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了重大发展,
“重大发展”的含 义是
A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B
.不再提统一台湾的问题
C
.从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
D
.呼吁尽快实现统一
17
.
英国 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
“对英国来说,
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 利,
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
”这段话主要说明
A
.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是坚持不妥协立场
B
.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崇高地位和威望
C
.英国的霸权地位受到威胁
D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动权就越大
18
. 下列关于
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西欧国家之间关系变化的趋势,表述正确的是
A
.从冷战对峙到政治经济联合
B
.从经济衰落到重新崛起
C
.从战争到政治经济联合
D
.从军事对抗到和平竞争
19
.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 绝对必要的。
没有政治
上的一致,
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 br>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话表明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出发
点是
A
.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B
.密切西欧各国间的关系,维护欧洲安全
C
.争取在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发展
D
.建立与美国平等的伙伴关系
20
.《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
“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 民
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这一规定实际上体现的 外交政策是
A
.
“一边倒”
B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
“另起炉灶”
D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21< br>、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这种感觉直接 源于
A
.各国之间经济上的亲密合作
B
.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
C
.各国生产和销售都连成一体
D
.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和影响
22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A
.统治者的重视
B
.工匠积极性高
C
.中央集权的作用
D
.市场需求
23
.明朝“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
,这直接反映了明朝中期
A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社会发生贫富分化
C
.自然经济趋于解体
D
.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24
.从经济的角度看,下列历史现象能够说明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这一结论的是< br>
A
.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
.苏州丝织业“小户”
“听大户呼织”
、
“计日受值”
D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25
.
15
世纪“西欧人的发财梦做得很是时候”
,这样评论主要是因为
A
.当时了解到东方有很多财富
B
.当时已具备了海外探险和扩张的条件
C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D
.东西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26
.有 人说,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近代化应该从
18
世纪中期以后开始,主要理由是
A
.此时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B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开始形成
C
.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确立
D
.英国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
27
.
19
世纪
60
、
70
年代,
中国 社会存在外资企业、
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这些企业的共同点是
①
都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②都使用机器大生产
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④在企业中都诞生了
一批无产阶级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8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损失惨重最主要的内因是
A
.外国资本的压迫
B
.日伪的经济掠夺
C
.封建主义的排挤
D
.官僚资本的经济统制
29
.表明西方列强垄断中国江海运输局面被打破的史实是
A
.福州船政局建立
B
.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
C
.中国自行制造出第一艘蒸汽轮船
D
.南京国民政府将轮船招商局改为官办
30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变化,实质是
A
.由社会主义倒退到资本主义
B
.由无产阶级专政退回到工农民主专政
C
.把超前的产生关系退回到现实位置上来
D
.把共产主义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
31
.
1957~
1960
年我国重工业产值增长
3
倍,
而农业产值下降
22.8%
;
到
1960
年,
粮棉的产量跌落到
1951
年的水平。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
“一五计划”完成,工矿业成就突出
B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
.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D
.
“左”倾错误危害经济建设
32
.
据统计,
1997
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75.8 %
,
与此同时,
全国注册的工商业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4947
家, 从业人员
4200
万人,三资企业
23.6
万家,股份制试点企
业< br>68
万家,注册资金
17302
亿元。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效
B
.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
.经济增长力量的多元化
D
.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迅速
33
.我国人民的服装由单调走向时尚,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国际形势的影响
B
.服装产业的发展
C
.纺织业的发展
D
.经济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
34
.以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人们工作方式的变化
②人们生活方
式的变化
③人们出行方式的变化
④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5
.下列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张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A
.克己复礼
B
.兼爱非攻
C
.中央集权
D
.无为而治
36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实质上反映了
A
.统治阶级的利益
B
.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
C
.知识分子的不同认识
D
.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 br>37
.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判断,以岳飞、文天祥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英雄的价值观来自于
A
.儒家思想
B
.法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38
.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中说“两千年来 皇帝皆盗贼,
”下列思想家,其政治思想主张与唐甄相似
的是
A
.顾炎武
B
.黄宗羲
C
.王夫之
D
.李贽
39、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
与国计民生靠得最近,由此形成的思想是
A
.经世致用思想
B
.民贵君轻思想
C
.自由平等思想
D
.民主共和思想
40
.某文学作品写道:
“
1977
年的元宵节,狗蛋他爹做了几个灯笼拿 到街上卖,马上被公社干部指责为走
资本主义道路。
”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文革社会动乱导致
B
.仍然坚持“左”倾错误
C
.人们思想守旧导致
D
.改革开放尚未深入人心
41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定要吸取历史的教训,警惕新农村建设刮起“大拆大建风”
。这里“历史的
教训”主要指下 列哪一事件
A
.新中国的成立
B
.三大改造
C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
D
.
“文化大革命”
42
、
“将各省解送之明代以后各书,逐一覆加检阅……务将诞妄字句,删毁净尽”
,这段记载反映了
A
、明朝时期专制主义的发展
B
、清代加强了文化专制统治
C
、明清时期重视文化事业进步
D
、清朝文人创作态度严谨
43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的直接任务是
A
.发展资本主义
B
.推翻清朝统治
C
.发展工业化
D
.成立中华民国
44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的未竟事业,这主要表现在
A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B
.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
C
.实现平均地权,把土地分给了广大农民
D
、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公有制
45
、五四运动的背景不包括
A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
、国内阶级矛盾的加深
C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
D
、十月革命的胜利
46
、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大体上依次经过
A.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
思想领域
B.经济领域
思想领域
政治领域
C.思想领域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D.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思想领域
47
、世界上第一个工农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采取的哪项措施最能反映出当时俄国人民的迫切愿望
A
、由工人对一切企业生产实行监督
B
、将银行、铁路、大工业等收归国有
C
、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D
、没收地主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耕作
48
、对英国推行的“势力均衡”政策的最恰当的解释是
A
、英国与欧洲各国力量保持均衡
B
、英国与欧洲大陆强国保持均势
C
、欧洲大陆强国之间力量保持均衡
D
、欧洲大陆各国力量保持均势
49
、
1939
年
6
月
30
日,美国国会讨论修改中立法时发生激烈的辩论,众议院以二百票 对一百八十八票通
过了对交战国维持军火禁运的议案。其说明当时的美国
A
、
“孤立主义”仍占优势
B
、国会支持法西斯
C
、人民厌恶战争D
、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缓和
50
、据《旧唐书》载,唐元和年间(< br>806
~
820
)给事中(官职名)认为皇帝关于减少内外官俸钱的诏令不妥而封还诏书,最终给事中的意见被皇帝采纳。这表明
A
、给事中为中书省属官 ,有起草诏令的权力
B
、给事中为尚书省属官
,
负责执行皇帝诏令
C
、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D
、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具有行政决策权
51
、
《明神 宗实录》载: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
威灵。
”这说明
①明朝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阁臣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
②明朝内阁
的设置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③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④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2
、
《汉书•食货志》载:
“周室既衰, 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行,上下相诈,公田不治。
”
该材料表明:①大国争霸, 原疆界打破
②周朝礼制破坏
③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
④井田制瓦解
A
、①②正确,③④不正确
B
、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C
、①②④正确,③不正确
D
、①④正确,②③不正确
53
、据史料记载,魏初“州郡之民, 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后来却纷纷“返旧
墟”
,这最有可 能是由于
A
、实行“更名田”
B
、颁行了均田令
C
、实行三长制
D
、恢复了经济
54
、明朝后期,太湖地区出现了大量“以机为田 ,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
丝绸之利”
,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 纺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
1000
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
接说明:
A
、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
、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D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55
、
“
边城暮雨雁低飞,芦笙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长安。
”
唐朝张籍的这首诗反映了
A
、唐朝长安城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B
、唐朝西部地区丝织业发达
C
、陆上丝绸之路的商业繁荣
D
、白银成为唐朝时期普遍流通的货币
56
、中日甲午战争时,慈 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
“
总理度支(户部)
,平时请款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
……
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呶呶不已,今日尚有李鸿 章乎?
”
在李鸿
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
、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
、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
、同僚的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
、同僚的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
57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的基础是:
A
、共同的斗争目标
B
、共同的革命纲领
C
、共同的阶级立场
D
、共同的思想认识
58
、
解放战争时期,< br>毛泽东说:
“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
这么一伸,
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
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说的“插上 一刀”指的是
A
、挺进大西南
B
、百万雄师过长江
C
、三大战役
D
、千里跃进大别山
59
、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演说中 ,一再告诫“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把自己限制
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 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
。华盛顿在此非常强调的是:
A
、中央集权原则
B
、自由平等原则
C
、分权制衡原则
D
、司法独立原则
60
、墨子说:
“
尽也农夫之 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
?
日:彼以为强
必富, 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
上述引文反映战国时期:
A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难
B
.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
.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
.剥削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61
、
“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
这一思想反映了春秋战 国时期:
A
.儒家实行仁政的思想
B
.墨家主张节约的思想
B
.道家消极倒退的思想
D
.法家实行法制的思想
62
、关于西汉休养生息政策的解释,最准确的是西汉政府:
A
.暂停对农民的剥削
B
.废除秦朝的沉重赋税
C
.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D
.奉行宽舒政策,把剥削放到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63
、两汉的察举制度:
A
.承袭了秦朝的相关制度
B
.是全国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员制度
C
.促进汉武帝时期统治的繁荣
D
.有效防止了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
64
、
“
翻 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
”
描述 的
生产工具应是
A
.春秋战国时期的桔槔
B
.两汉时期的水排
C
.曹魏时期的翻车
D
.隋唐时期的筒车
65
、
“
虽有此制,开元之 季,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汉成、哀之间。
”
中的
“此制”是指
A
.租庸调制
B
.均田制
C
.两税法
D
.科举制
66
、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A
.减轻徭役
B
.提倡农桑
C
.加强军事
D
.整顿吏治
67
、北宋统治者认为:
“
夷狄者 ,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疾深自忧
”
。这表明北宋政策重心是:
A
.防范割据势力死灰复燃
B
.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
C
.害怕节度使与契丹勾结
D
.恢复封建的统治秩序
68
、
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对少数 民族地区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管理政策,政策不同,
中央政府
对其管理的程度
不同。请按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由松散到紧密的顺序排列下列
各政策:
A
.和亲~册封~会盟~设立都督府~设立都护府
B
.会盟~册封~和亲~设立都护府~设立都督府
C
.和亲~会盟~册封~设立都督府~设立都护府
D
.册封~和亲~会盟~设立都护府~设立都督府
69
、明朝时, 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
“
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所成,或纱或布,侵晨入市,易< br>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日复持以易
”
。该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
B
.商品经济渗透到浙江农村
c
.大量的棉纺织品投入市场
D
.
一些城市成为棉纺织业的中
70
、下列是关于
“
八旗制度
”
的特点和影响的表述,其中正确的是:①建立于清朝②具有行政管理、军事征
战、组 织生产三项职能③对满族的壮大和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
71
、下列措施的实施,没有起到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A
.设立转运使
B
.募兵制
C
.改土归流
D
.废行省设三司
72
、
“
大跃进
”< br>、人民公社化运动、
“
文化大革命
”
的共同教训是:
A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不能阶级斗争为纲
C
、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D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73
《史记》记 载:
“
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
”
这段 史料①反映了汉
代儒家的思想观念②留下了后人研究天文学的宝贵资料③表现了封建史家写史的局限性④ 古史对天象的记
载缺乏研究价值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74
.导致西晋之后封建国家长期分裂的最主要因素是
A
.南方经济发展使南北方形成均势
B
.南方政权内争激烈
C
.北方长期处于分裂战乱局面
D
.南北方民族矛盾的尖锐
75
.我们之所以说鲁迅在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是因为他
A
.把反封建的内容和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
B
.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猛烈
C
.主张建立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D
.首先提倡白话文
76
.从规模和次数上看,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工人运动不如大革命时期,其关键原因是
A
.中共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
.城市的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C
.王明
“
左
”
倾冒险主义错误所致
D
.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已基本结束
77
、新文化运动中的批孔实际是针对
A
.中国传统文化
B
.儒家思想文化
C
.孔子思想学说
D
.封建专制制度
78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于
19 36
年和
1945
年分别在西安与重庆进行了谈判,对于这两次国共谈判叙
述 正确的是
A
.两次谈判中国共两党的目的一致,但谈判的结果不同
B
.两次谈判的结果说明了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C
.两次谈判中美国对国共两党谈判的态度与政策相同
D
.两次谈判国民党都是为了赢得内战的准备时间
79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社会阶级结构出现变化是由于
A
商业革命的推进
B
殖民扩张的加剧
C
价格革命的进行
D
贸易中心的转移
80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①主要发生在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领域
②科技含量大为提高
③推动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④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1
、下列不利于促进古代商品交流的是:
A
.政府设市易务
B
市中设邸店和柜坊
C
洛阳引曹渠开新潭
D
日中为市
82
、右图中的“星盘”在航海交通上普遍使用时,中国封建社会正处于
A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B
.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C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时期
D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
83
、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在于
A
.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B
.孔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
摇
C
.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
D
.其它思想不能对儒家思想构成威胁
84
、英国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客观 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却阻碍了资本主
义发展,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导 致这一矛盾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两个王朝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B
.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
C
.清教徒在英国的地位不同
D
.启蒙思想影响的范围不同
85
、关于
19
世纪上半期美国西进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侵占了墨西哥的大片领土
②迫使印第安人成为雇佣工人
③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西部扩展
④加剧了南北两种经济的矛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6
、
梁启超说:“
我支那四千万余人大梦唤醒,
实自甲午战败,
割中国台湾,
偿二百兆以 后始也。
”
他说的
“
大
梦唤醒
”
的最主要表现是< br>
A
.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救中国
B
.认识到民族危亡,资产阶级领导的救国运动兴起
C< br>.认识到清政府腐败,反清斗争高涨
D
.认识到日本比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纷纷赴日留学
87
、据分析统计,
《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
11
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从当时历史发
展的趋势来看,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
A
.各国减少战争,专力治黄
B
.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黄
C
.统一中原,由中央治理
D
.各自为政,加强治理
88
、
1937
年7
月,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宣言》中郑重承诺:
“
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 暴动政策及
赤化运动,
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
……”
这突出说明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
.放弃了自身的奋斗目标
B
.改变了对国民党的认识
C
.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
D
.实现了与国民党的合作
89
、藏族有一首民歌,名叫《唉马林吉》
(“
喂,听一听
”
的意思
)< br>,一直到今天都广为百姓所传唱。歌词是:
“
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 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高耸雪山不用怕,百头牦牛迎接
星盘
位
不
可
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