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整理)
萌到你眼炸
601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21:1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陶校长的演讲-晨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名词解释
1
、虎门销烟:
在当地群众和开明官绅的协助下,林则徐采取严厉果断措施 ,迫使英商陆续交出鸦片
2
万多
.
......
箱,共计
2 37
万多斤。
1839
年
6
月
3
日至
25
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就是震
惊中外的“虎门销烟”。虎门销 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它向全世
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 、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2
、《南京条约 》: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
个重 要标志。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 州、宁波、
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 须同英国商
定;
废除“公行”制度。
1843
年,
英国又强迫清政府 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和
《虎门条约》
,
作为《南
京条约》的附 件。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
永久居住的特 权。
3
、《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
1860
年英法联军攻进 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是《天津条 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
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 ,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
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 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
权完整;
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
80 0
万两白银;
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
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
日益猖 獗。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4
、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 ,清政府于
1861
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
衙门。是主管外交, 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到
1901
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
40
年 。是半殖民地
性质的机构。
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是 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5
、辛酉政变:
1861
年11
月慈禧勾结奕訢,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
祥政变 (又称辛酉政变)。从此,慈禧掌握了清朝的统治权。这一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
6
、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奕訢为代表 ,
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维护清朝统治,御侮自强,以“
中学为
体,西学为用
”
为宗旨,在
“
自强
”
、
“
求富
”
的口号下,从
19
世纪
60< br>年代到
90
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
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以
1861
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起点,以《马关条约》签订为终结,
历时
30
余年,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7
、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帮助镇压。
6
月,清政
府出兵朝鲜牙山。
与此同时,
日本则以保护侨民和使馆为借口在仁川登陆并占领了汉城。
7
月
25
日,
日本海
军突然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舰船,进犯驻牙山 的清军,日本不宣而战。
8
月
1
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
一年是 中国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主要经过包括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
威海卫 战役。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
30
多年的洋务运动至此告一段落。
8
、《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
1895
年4
月
17
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
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 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 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
2
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
州为 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马关条约》是
继《 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
国主 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从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9
、“门户 开放”政策:为了分享侵略中国的权益,
1899
年美国政府提出的.其内容主要是美国承认各 国
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已经取得的特权,但在各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美国享有均等的权利,并要求中 国
内地全部开放.“门户开放”政策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在华利益上的一个妥协方案,从此以后美国 在
华势力一天天扩大.
10
、《海国图志》:清朝后期魏源著.是第一部由 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
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 术;系统地阐述了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的思想和辩证关
系.是一部研 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
11
、 金田起义:
1851
年
1
月
11
日,洪秀全率拜上帝会众两 万余人在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军队称太平军,并颁布军纪五条,这就是举世震惊的金 田起义,它标志着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
此开始。
12
、永安建制 :
1851
年
9
月
25
日,太平军攻占永安后,洪秀全在永 安进行了政治、军事建设,称永安建制。
永安建制——内容有:第一,封王建制。初步建立了政权,封杨 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
等分别为东、西、南、北、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见右 图)。同时颁布《太平官制》、《太平礼
制》等各项制度,通过永安封王建制,太平天国政权已初步形成 。第二,颁行《太平天历》(冯云山创)。
第三,整饬军纪。颁行军律《太平条规》、《太平军目》(冯 云山编制)。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太平天
国的立国规模和军政体制,进一步巩固了起义队伍,增强了太 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奠定
了基础。
13
、《天朝田亩制度 》:
1853
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洪秀全颁布了一个以土地和财产分配制度为核心,扩及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它是太平天国建设新
世界的蓝图,是农民向封建统治全面宣战的总纲领,是革命的农民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结晶。首先,从根本
上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直接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的基础,具有巨大的反封建的革命性。其次,违背了
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施。
14
、
天京事变:
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发生于
1856
年的天平天国 的都城天京。
主要事件包括:
杨秀清逼封“万岁”、韦昌辉滥杀无辜、石达开负气出走。其影响 是太平天国运动从此由盛转衰。
15
、公车上书: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
1300
多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因为汉朝时封建政府用车马接送应举之人到京称“公车”,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的代称,因此,叫“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是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群众性的爱国行动,它冲破了清政府规定的知识分子不得干政的禁令,是资产阶级变法维新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的标志.
16
、《中外纪闻》:
1895
年
8
月
17
日(清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康有为、陈炽等在北京创办《中
外纪闻》。初名《万国公 报》,因为与上海外国传教士在上海所办的《万国公报》同名,自
46
期开始改名
为《 中外纪闻》,双日刊。梁启超、孟麦华任编辑,英国人李提摩太亦参与其事。
内容主要为编译 西电西
报,介绍“列强政治、经济情况和清廷奏章”,意在广开知识,宣传变法。每次发行量为二、三千 份左右,
随《邸报》附送朝官贵人。
1896
年
1
月
20< br>日被清政府查封,禁止发行。《中外纪闻》是资产阶级早期政治
团体的机关刊物,在中国近代政治 史、新闻史上有一定地位。
17
、百日维新: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终于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 式宣布变法。
诏书明确表示了变法的决心。这一年是中国干支纪年的戊戌年,历史上被称为戊戌变法;从 正式宣布变法
开始,
到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止,
光绪帝发出了
100
多 件维新谕旨,
推行新政共计
103
天,
故又称“百日维新”,
这是维 新运动的高潮和集中表现。在此期间,根据维新派的建议,光绪颁发了数十道推行新政的诏书,内
容涉及 政治、经济和军事、文教等各个方面。
18
、
兴中会:
1894< br>年底,
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人士
20
余人,
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资产 阶级革命小团体——
兴中会。
1895
年,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在这前 后,广州等地,还建立了兴中会分会。孙中
山亲自草拟的
《兴中会章程》
,
以 “振兴中华,
维护国体”为立会宗旨,
并制定了
“驱除鞑虏,
恢复 中华,
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推翻清朝专制政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国的政
治目标。这个团体的成立是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的正式开始,表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 组织上
已初步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端。
19
、中国同盟 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它于
1905
年
8
月
20
日在东京正式成立。同盟
会在组织上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建设,孙中山为总理,下设 三部,国内外分别建立支部,支部下设
立分会。同盟会的章程是“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 地权”。同盟会的主要成员是中小资产
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20
、辛亥革命 :
1911
年(辛亥年)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黄花岗起义失败不久,湘、鄂、川、粤
四省掀起保路风潮,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10
月
10
日湖北革命 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影响和推
动下,发动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全国各地相继响应,不 到两个月,全国有十四省宣布独立,清朝
统治土崩瓦解。
12
月
29
日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于
1912
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临时
政府,
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
成立临时参议院 ,
通过
《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
。
2
月
12
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从此结束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中华民国
的建立和清朝的 覆灭,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和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
21
、《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
文献。< br>1912
年
3
月
8
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
11日公布施行。其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
则”,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 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规定了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开创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局面,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2、二次革命:即
“
讨袁之役
”
,又称
“
癸丑赣宁之役< br>”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后发
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
维护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
袁世凯
“
善后借款
”
合同的签订直接导 致了
“
二次革命
”
。
1913
年
7
月12
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首先起义,发布讨袁檄文,宣布江西独立,揭开二次革命的序幕。
15
日,黄兴在南京组织讨袁军,挟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接着安徽、广东、福建、湖南、上海、 四川亦
纷纷宣布独立,
反对袁世凯,
这就是国民党的“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是维护共和制度的一次武装反
袁斗争,实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它的失败使民国初年的历史 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时
期。
23
、护国运 动:袁世凯称帝,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和反抗,
1915
年底,爆发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 护
国运动”,领导这次运动的是梁启超的进步党。梁启超利用自己与蔡锷的师生关系和蔡锷在云南的影响 ,
要蔡锷回云南发动武装起义,
并联络了西南军阀起兵反袁。
在这之前,
孙中 山已派李烈钧等人去云南活动,
滇军中下级军官对袁的倒行逆施十分不满。蔡锷回到云南,进一步壮大了 反袁力量。他策动云南将军唐继
尧于
1915
年
12
月
25
日宣布云南独立,组成“护国军”,出兵讨袁。此后,贵州、广西宣布独立,各地继而
纷纷响应 ,表示讨袁。袁在内外压力下于
1916
年
3
月
22
日宣布 撤销帝制,企图退保总统地位,但遭到各方
拒绝。
5
月
8
日军务院在 广东肇庆成立,唐继尧任抚军长,与袁世凯政府对峙。
6
月
6
日袁忧愤而死, 由黎元
洪任大总统,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7
月
14
日军务 院撤销,护国运动结束。
24
、张勋复辟:
1917
年
7
月中国清代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
12
天的事件。由于这次事件是张勋一手策划,史称张勋复辟。
1916
年袁世凯称帝败亡后,政局动荡不已。张勋遂乘机联络前清遗老遗少 及保皇党人康有为
等,积极为复辟作准备。
1917
年
5
月,因是否 解散国会问题,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发生争端。
黎元洪被迫召张勋入京调解。张勋便带领他的 “辫子军”于
6
月
14
日入京,
7
月
1
日 ,把清朝已退位的
12
岁
小皇帝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遭到全国强烈反对。
25
、护法战争:是孙中山先生发起和领导的一场为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恢复国会反对 北洋军阀段
祺瑞反动统治的战争。
1917
年
7
月,孙中山由上海到 达广州,举起“护法”旗帜,号召恢复《临时约法》
和旧国会。旧国会的大部分议员,陆续到达广州。此 时桂系陆荣廷和滇系唐继尧,不愿被段祺瑞“武力统
一”,也表示赞成护法。
8
月25
日,孙中山召开了非常国会,
9
月
1
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 山为大元帅,唐
继尧、陆荣廷为元帅,正式成立了护法军政府。
10
月,军政府派兵北 伐,护法战争开始。后南方护法军内
部的滇、桂军阀,与直系勾结,准备“南北议和”,
191 8
年
5
月,逼迫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务。非常国会
的议员也改组军政府,把元 帅制改为总裁制,推出总裁
7
人。实权操在陆荣廷手里,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去
上海。 护法运动失败。
26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文化革命运动。
1915
年陈独
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 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
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反对封建 旧文学和文言文。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解放思想的启蒙运动,为马克
思列宁主义传播在客观上准备了 思想条件,但是,它并未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没有给中国人民指出彻
底解放的道路。十月革命后,伴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
成长起来,赋予了新文化运动以 新的方向,把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到首要地位,因此,五四运动以后,新文
化运动发展成为一宣传马克思主 义为主流的波澜壮阔的文化革命运动。
27
、五四运动:
1919
年
5
月
4
日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中国在 巴黎和会
上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
5
月
4
日,北京学生三 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他们高呼“外争国权,
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口 号,并举行示威游行,遭到反动军警的镇压。
5
月
5
日,北京学生实行总罢课 ,并得到天津、上海、长沙、广州、成都等地学生的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到
六月初扩大规模。
6
月
3
、
4
日,军阀政府在北京大规模逮捕学生,激起了全国人民的 更大愤怒。上海及其他
一些城市的工人阶级相继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大罢工。接着,商人也举行 了罢市。至此,五四运
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从知识分子开始,发展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包括城市 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
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运动——六三运动。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移到上海。运动迫 使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
生,撤销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次运动表 明,中国工人阶级第一
次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资产阶级 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阶段,发展到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28、陈独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安徽人。早年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中秀才。后赴日本留学,并一
直从事反清活动。参加
“
二次革命
”
,失败后逃亡日本。
1915
年
9
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
2
卷起改
名《新青年 》),猛烈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的尊孔复古思潮,倡导新文化运动。
1917
年初任北京大 学
文科学长。次年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后又领导了五四运动。
1920
年< br>9
月在上海组织中国第一个
共产主义小组。应陈炯明之请到广州任广东革命政府教育委员 会委员长并重新组建广州党组织。曾为国民
党的改组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国 民革命后期,因犯“右”倾错误,主动放弃
了无产阶级在大革命中的领导权,最终导致国民革命的失败。
29
、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1 918
~
1919
年,先后发表《法俄革
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著名论文,与陈独秀创办《每
周评论》,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 br>1919
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
完整地向中国 人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1920
年春,和陈独秀开始酝酿组建中国共产党。同年
1 0
月,建立
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党成立后,负责中共北京区委和北方区委的工作。在中国共产 党第二、三、四次全
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他还积极帮助孙中山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 大政策,为改组国民
党、实现国共合作起了重要作用。
1925
~
1926< br>年,积极参加和领导了“首都革命”、“三
•
一八”运动,
被北洋军阀政府下令 通缉。遂于
1926
年
3
月避入苏联驻北京大使馆,继续坚持斗争。
1927
年
4
月
6
日,张作
霖派军警搜查苏联大使馆,李大 钊等
60
余人被捕。
28
日慷慨就义。
30
、香 港海员大罢工:香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推动下,为反对英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改善待遇而
举行的 大罢工。
1922
年
1
月
12
日,为了反抗香港英国资本家 对中国海员工人的奴役,要求增加工资,香港
海员在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领导下举行罢工,罢工坚持了 八个星期,最后取得胜利。这次罢工,成为党
领导下的第一次中国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
31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又称二七政治大罢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1923年
2
月
1
日,京汉铁路总工
会在郑州召开成立大会,遭到北洋军 阀吴佩孚的武力干涉。当天下午,总工会会所被军警捣毁。为抗议吴
佩孚的镇压,
2
月
4
日,京汉铁路总同盟罢工。
2
月
7
日,在帝国主义指使下 ,吴佩孚在郑州、汉口、长辛店
等地对罢工进行血腥镇压,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武汉工团 联合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
先后在敌人屠刀下英勇就义,同时被杀害的工人有
50
多人,伤
300
多人,被捕入狱者
40
多人,被开除流亡
在外者< br>1000
多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二七惨案发生后,在反动政府的血腥镇压下,全国工 人运
动暂时转入低潮。
32
、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0
年
11
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再组军政府,再度揭起了护法的旗帜,发起第二次
护法运 动。
1921
年
4
月
7
日,国会非常会议参众两院联合会议 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
1921
年
9
月平定广
西,统一两广;随 后两度发布北伐令,分别计划取道湖南和江西督师讨伐北洋军阀。后因陈炯明的叛变直
到导致第二次护法 运动的失败。这是孙中山遭受的他一生中最惨重的一次失败,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领导
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的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