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萌到你眼炸
558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21:2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游戏名字大全男孩-和谐中国

2021年1月17日发(作者:訾修林)
1
、虎门销烟:在当地群众和开明官绅的协助下,林则徐采取严厉果断措施,迫使英商陆续交出 鸦片
2
万多箱,
共计
237
万多斤。
1839
年< br>6

3
日至
25
日,
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 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 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
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 ,
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
序幕。


2

《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 的第一
个重要标志。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
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 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
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1843
年,英国又强迫清政 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
约》
,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又取得“领 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在通商口岸租赁
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 特权。


3

《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是< br>1860
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
第二次鸦片战争 的不平等条约。
《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
完全有效 ,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
华北经济的 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
领土主权完整 ;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4
、总理 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
1861
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 总
理衙门。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到
1901
年改为外务部 ,共存在
40
年。是半
殖民地性质的机构。
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 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
化的标志.


5< br>、辛酉政变:
1861

11
月慈禧勾结奕訢,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 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
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
。从此,慈禧掌握了清朝的统治 权。这一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


6
、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 争失败的刺激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奕訢为代
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维护清朝统治,御侮自强,以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 在“自强”

“求富”的口号下,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br>90
年代,掀起
了一场名为
“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以
1861
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起点,

《马
关条约 》签订为终结,历时
30
余年,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7
、甲午中日战争:
1894
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帮助镇压 。
6
月,
清政府出兵朝鲜牙山。与此同时,日本则以保护侨民和使馆为借口在仁川登陆 并占领了汉城。
7

25
日,日本海军突然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舰船,进犯驻 牙山的清军,日本不宣而战。
8

1
日,清政府被
迫对日宣战。这一 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主要经过包括

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
海 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
30
多年的洋务运 动至
此告一段落。


8

《马关条约》
:甲午战 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
1895

4

17
日清政府 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
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其主要内容 是: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
民统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
2
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
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 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 约。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
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从此,中国社会 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9

“门户开放”政策:为了分 享侵略中国的权益,
1899
年美国政府提出的.其内容主要是美国承认各
国在中国的 势力范围和已经取得的特权,
但在各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美国享有均等的权利,
并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
“门户开放”政策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在华利益上的一个妥协方案,从此以 后
美国在华势力一天天扩大.


10

《海国图志》:清朝后期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
了西方先进的 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
关系.是一部研 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


11
、金田起义:
1851

1

11
日,洪秀全率拜 上帝会众两万余人在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建号太平

1
天国,军队称太平军,并 颁布军纪五条,这就是举世震惊的金田起义,它标志着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
民战争从此开始。


12
、永安建制:
1851

9

25
日,太平军攻占永安后,洪秀全在永安进行了政治、军事建设,称永安
建制。永安建制—内容有 :第一,封王建制。初步建立了政权,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
石达开等分别为东、西、南 、北、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见右图)
。同时颁布《太平官制》

《太
平礼制》等各项制度,通过永安封王建制,太平天国政权已初步形成。第二,颁行《太平天历》
(冯云
山创)
。第三,整饬军纪。颁行军律《太平条规》

《太平军目》
( 冯云山编制)
。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
太平天国的立国规模和军政体制,进一步巩固了起义队伍 ,增强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胜利
进军奠定了基础。


13
《天朝田亩制度》

1853
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洪秀全颁布了一个以 土地和财产分配制度为核心,扩
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革命纲领——《天朝 田亩制度》
。它是太平天国建
设新世界的蓝图,是农民向封建统治全面宣战的总纲领,是革命的 农民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结晶。首先,
从根本上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直接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 的基础,
具有巨大的反封建的革命性。
其次,
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的农业 社会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施。


14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 衰的转折点。发生于
1856
年的天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主要事件
包括:杨秀清逼封“ 万岁”
、韦昌辉滥杀无辜、石达开负气出走。其影响是太平天国运动从此由盛转衰。


15
、公车上书:

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
1300
多人联名
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因为汉朝时封建政府用车马接送应举之人到京称“公车”

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的代称 ,因此,叫“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是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群众性的
爱国行动,
它冲破 了清政府规定的知识分子不得干政的禁令,
是资产阶级变法维新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
的标志.< br>

16

《中外纪闻》

1895
8

17
日(清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
,康有为、陈炽等在北京创 办《中
外纪闻》
。初名《万国公报》
,因为与上海外国传教士在上海所办的《万国公报 》同名,自
46
期开始改
名为《中外纪闻》
,双日刊。梁启超、孟麦华任编辑 ,英国人李提摩太亦参与其事。

内容主要为编译西
电西报,介绍“列强政治、经济情 况和清廷奏章”
,意在广开知识,宣传变法。每次发行量为二、三千
份左右,随《邸报》附送朝 官贵人。
1896

1

20
日被清政府查封,禁止发行。
《中外纪闻》是资产
阶级早期政治团体的机关刊物,在中国近代政治史、新闻史上有一定地位。




17
、百日维新:在维新派的推动下,
1 898

6

11
日,光绪帝终于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
变法。诏书明确表示了变法的决心。这一年是中国干支纪年的戊戌年,历史上被称为戊戌变法;从正式< br>宣布变法开始,到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止,光绪帝发出了
100
多件维新谕旨,推行新政共 计
103
天,故又
称“百日维新”
,这是维新运动的高潮和集中表现。在此期 间,根据维新派的建议,光绪颁发了数十道
推行新政的诏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文教等各个方 面。


18
、兴中会:
1894
年底,孙中山在檀香山联 合华侨人士
20
余人,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小团
体—兴中会。
18 95
年,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在这前后,广州等地,还建立了兴中会分
会。孙中 山亲自草拟的《兴中会章程》
,以“振兴中华,维护国体”为立会宗旨,并制定了

“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推翻清朝专制政权,建立资 产阶级民
主共和国的政治目标。
这个团体的成立是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的正式开始,
表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
民主派在组织上已初步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端。


19
、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它于
190 5

8

20
日在东京正式成立。
同盟会在组织上按照资产 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建设,孙中山为总理,下设三部,国内外分别建立支部,支
部下设立分会。同盟会的章 程是“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的主要成员是
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 识分子。


20
、辛亥革命:
1911
年(辛亥年)爆发 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黄花岗起义失败不久,湘、鄂、川、
粤四省掀起保路风潮,成为辛亥革命的导 火线。
10

10
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影
响和 推动下,发动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全国各地相继响应,不到两个月,全国有十四省宣布独
立,清 朝统治土崩瓦解。
12

29
日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并于
1912
年元旦
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
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 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
成立临
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

12
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从此结束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

2
封建专制统治。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覆灭,
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 诞生和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
制的终结。


21

《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
: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
文 献。
1912

3

8
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
1 1
日公布施行。其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
分立原则”
,要在中国建立一个 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规定了人民享有的各项民
主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创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局面,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具有划时
代的意 义。


22
、二次革命:即“讨袁之役”
,又称“癸丑赣宁之役”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
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的 武装斗争。袁世凯“善后借款”合同的签订直接导致了
“二次革命”

1913

7

12
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首先起义,发布讨袁檄文,宣布江西独立 ,揭开
二次革命的序幕。
15
日,黄兴在南京组织讨袁军,挟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 。接着安徽、广东、福
建、湖南、上海、四川亦纷纷宣布独立,反对袁世凯,这就是国民党的“二次革命 ”


“二次革命”是
维护共和制度的一次武装反袁斗争,
实为辛亥 革命的继续。
它的失败使民国初年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
段,即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时期。

23
、护国运动:袁世凯称帝,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和反抗,
191 5
年底,爆发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
“护国运动”
,领导这次运动的是梁启超的进步 党。梁启超利用自己与蔡锷的师生关系和蔡锷在云南的
影响,要蔡锷回云南发动武装起义,并联络了西南 军阀起兵反袁。在这之前,孙中山已派李烈钧等人去
云南活动,滇军中下级军官对袁的倒行逆施十分不满 。蔡锷回到云南,进一步壮大了反袁力量。他策动
云南将军唐继尧于
1915

12

25
日宣布云南独立,组成“护国军”
,出兵讨袁。此后,贵州、广 西宣
布独立,各地继而纷纷响应,表示讨袁。袁在内外压力下于
1916

3

22
日宣布撤销帝制,企图退保
总统地位,但遭到各方拒绝。
5< br>月
8
日军务院在广东肇庆成立,唐继尧任抚军长,与袁世凯政府对峙。
6

6
日袁忧愤而死,由黎元洪任大总统,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7

14
日军务院撤销,护国
运动结束。


24

张勋复辟:
1917

7
月中国清代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
1 2
天的事件。
由于这次事件是张勋一手策划,
史称张勋复辟。
1916
年袁世凯称帝败亡后,政局动荡不已。张勋遂乘机联络前清遗老遗少及保皇党人
康有为等,积极为复辟 作准备。
1917

5
月,因是否解散国会问题,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 祺瑞
发生争端。黎元洪被迫召张勋入京调解。张勋便带领他的“辫子军”于
6

14
日入京,
7

1
日,把
清朝已退位的
12< br>岁小皇帝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遭到全国强烈反对。


25
、护法战 争:是孙中山先生发起和领导的一场为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恢复国会反对北洋军阀
段祺瑞反动统 治的战争。
1917

7
月,孙中山由上海到达广州,举起“护法”旗帜,号 召恢复《临时
约法》和旧国会。旧国会的大部分议员,陆续到达广州。此时桂系陆荣廷和滇系唐继尧,不 愿被段祺瑞
“武力统一”
,也表示赞成护法。
8

25
日, 孙中山召开了非常国会,
9

1
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
为大元帅, 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正式成立了护法军政府。
10
月,军政府派兵北伐,护法战争开始。< br>后南方护法军内部的滇、桂军阀,与直系勾结,准备“南北议和”

1918

5
月,逼迫孙中山辞去大元
帅职务。非常国会的议员也改组军政府,把元帅制改为总裁 制,推出总裁
7
人。实权操在陆荣廷手里,
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


26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 者发动的文化革命运动。
1915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为《新青 年》

,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
运动提倡新文学和白话 文,反对封建旧文学和文言文。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解放思想的启蒙运动,
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在 客观上准备了思想条件,但是,它并未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没有给中国人
民指出彻底解放的道路。十 月革命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
识分子开始成长起来,赋予了 新文化运动以新的方向,把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到首要地位,因此,五四运
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一 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波澜壮阔的文化革命运动。


27
、五四运动:< br>1919

5

4
日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的伟大革命运动。中国在巴
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
5

4
日,
北京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
他们高呼
“外
争国权,内惩 国贼”

“取消二十一条”

“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遭 到反动军警的镇
压。
5

5
日,北京学生实行总罢课,并得到天津、 上海、长沙、广州、成都等地学生的声援。学生的
爱国斗争到六月初扩大规模。
6
月< br>3

4
日,军阀政府在北京大规模逮捕学生,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更大

3
愤怒。上海及其他一些城市的工人阶级相继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大罢工。接着,商 人也举行了
罢市。至此,五四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从知识分子开始,发展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 包括城市
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运动—六三运动。
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移 到上海。
运动迫
使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撤销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拒绝在 和约上签字。这次运动
表明,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由资产
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28
、陈独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安徽人。早年曾参加过科举考试, 中秀才。后赴日本留学,并
一直从事反清活动。参加“二次革命”
,失败后逃亡日本。
1915

9
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从第
2
卷起改名 《新青年》

,猛烈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的尊孔复古思潮,倡导新文化运动。
19 17
年初任
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次年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
。后又领导了五四运 动。
1920

9
月在上海组织
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应陈炯明之请到广州任广东革命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并重新组建广州党组
织。曾为国民党的改组以及第 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国民革命后期,因犯“右”倾
错误,主动放弃了无产阶级在大 革命中的领导权,最终导致国民革命的失败。


29
、李大钊:中国共产主 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1918

1919
年,先后发 表《法
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新纪元》等著名论文,与陈独秀创办《每
周评论》
,积极领导了五四运 动。
1919
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第一次
较完整地向中国人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1920
年春,
和陈独秀开始酝酿组建中国 共产党。
同年
10
月,
建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党成立后,负责中共北京区 委和北方区委的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第二、三、
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他还积极帮助孙中 山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
改组国民党、
实现国共合作起了重要作用。
1925

1926
年,
积极参加和领导了
“首都革命”

“三

一八”
运动,
被北洋军阀政府下令通缉。遂于
1926

3
月避入苏联驻北京大使馆,
继续坚持斗争。< br>1927

4

6
日,张作霖派军警搜查苏联大使馆,李大钊 等
60
余人被捕。
28
日慷慨就义。


30、香港海员大罢工:香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推动下,为反对英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改善待遇
而举行的大罢工。
1922

1

12
日,
为了反 抗香港英国资本家对中国海员工人的奴役,
要求增加工资,
香港海员在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领 导下举行罢工,罢工坚持了八个星期,最后取得胜利。这次罢工,
成为党领导下的第一次中国工人运动高 潮的起点。


31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又称二七政治大罢工。在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下,
1923

2

1
日,京汉铁
路总 工会在郑州召开成立大会,遭到北洋军阀吴佩孚的武力干涉。当天下午,总工会会所被军警捣毁。
为抗议 吴佩孚的镇压,
2

4
日,京汉铁路总同盟罢工。
2
7
日,在帝国主义指使下,吴佩孚在郑州、
汉口、
长辛店等地对罢工进行血腥镇压 ,
江岸分会委员长、
共产党员林祥谦,
武汉工团联合会法律顾问、
共产党员施 洋,先后在敌人屠刀下英勇就义,同时被杀害的工人有
50
多人,伤
300
多 人,被捕入狱者
40
多人,被开除流亡在外者
1000
多人,这就是震惊中外 的二七惨案。二七惨案发生后,在反动政府的
血腥镇压下,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32
、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0

11
月,孙 中山重返广州,再组军政府,再度揭起了护法的旗帜,发起第
二次护法运动。
1921

4

7
日,国会非常会议参众两院联合会议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1921

9
月平定广西,统一两广;随后两度发布北伐令,分别计划取道湖南和 江西督师讨伐北洋军阀。后因陈
炯明的叛变直到导致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
这是孙中山遭受的 他一生中最惨重的一次失败,
标志着中
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没落。


33
、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
1924

5
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立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
官学校”
,即“黄埔军校”
。孙中山亲自任该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该校党代表。中国共产党
人周恩来、恽代英、熊雄、 聂荣臻、肖楚女等先后在军校担任政治部领导工作以及其他工作,军校的许
多学生是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 ,他们是军校的革命骨干。军校的宗旨是培植军事与政治人才,建立一支
革命的武装力量。它在短期内就 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成为后来建立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在统一广东和
推进北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br>

34
、冯玉祥北京政变:
1924

10
月,正当直奉战争激烈进行的时候,冯玉祥率部从前线倒戈回北京举
行政变,囚禁了曹锟,并合奉军妥 协,合击直军,直军崩溃,直系军阀控制北洋政府的局面顷刻瓦解。
冯玉祥将所部改称“中华民国国民军 ”



35
、中山舰事件:
1926

3

18
日,由蒋介石的盟弟、孙文主义学会分子欧阳格用黄埔军校驻省办事

4
处的名义,电话命令海军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调中山舰到黄埔候用。中山舰开到黄 埔,阴谋分
子立刻散布谣言,说共产党阴谋暴动。
3

20
日,蒋介 石借口“共产党阴谋异动”
,宣布戒严,断绝广
州市内外交通,
调动军警包围省港罢工 委员会及苏联顾问办事处和住所,
逮捕了李之龙和中山舰中的共
产党员,又扣捕黄埔军校及国民 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中的共产党员共
40
余人,强迫共产党人和国民党
左派工
300
多人退出第一军。
这一事件是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向无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
特 别是军权的
第一个阴谋政变,是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压制革命的第一个重大的企图。


36
、整理党务案:
1926

5

15
日,
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二届二中全会。
蒋介石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
主要内容是:< br>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各高级党部的委员比例不得占
1

3


上;
共产党员不得任国民党中央
各部部长;国民党员不得加入共产党;共
< br>产党须将其加入国民党之党员名单交国民党中央保存;第三
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指示以及中国共产 党对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的指示,
均须先交国共两党联席会议
讨论通过等。
“整理党 务”即国民党右派为限制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的正当活动,

破坏国共合作采取的
组织 措施。整理党务案被通过,一些国民党右派分子取代共产党人充当国民党的部长,蒋介石也乘机任
国民党 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组织部长和军人部长等职。至此,蒋在掌握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以后,继 而篡夺了党权、政权和军权。


37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
1927

4

12
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 的反革命政变。
4

12
日,被蒋介石
收买的青红帮流氓冒充工人, 向分驻上海各处的工人纠察队队部发动袭击。随后,国民党军借口调解”
工人内讧”
,强行解除 工人纠察队武装,并打死打伤纠察队员二三百人。
13
日,上海工人举行总罢工,
十万 余人、学生、市民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当队伍行至闸北宝山路时,再次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屠杀,
群众死 百余人,伤无数。此后,蒋介石继续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捕杀。仅三天内,即有三百多人
被杀,五 百多人被捕,五千多人失踪。这次反革命政变为蒋介石建立反动的南京政府扫清了道路。


38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

7< br>月
15
日,汪精卫不顾国民党左派宋庆龄,邓演达等人的坚决反
对,在武汉召开 分共会议。公开背叛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
破裂,国民革命全 面失败。


39
、宁汉合流:
1927

9月,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同汪精卫集团在反共的基础上实行反革命合流。
1927
年“七

一五”政变后,武汉国民党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党政府合在一起,史称“ 宁
汉合流”

1927

4

18
日,蒋 介石国民党集团建立了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立的南京国民政府,造成
“宁汉分裂”的局面。
7< br>月
15
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叛变革命,消除了宁汉双方在反共问题上的分歧,
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冯玉祥几次致电宁汉双方,解决党内争执。
7

24
日 ,汪精卫表示愿意“和平
统一”
,并同意迁都南京。
9
月,南京国民政府和军 事委员会进行改组,并发表宁汉合作宣言,宣布国
民党“统一”完成。


4 0
、济南惨案:日本侵略者于
1928

5

3
日 ,在中国济南屠杀中国外交官员和军民的事件,又称五
三惨案。
1928

4
月,北伐军进入山东,消灭了孙传芳的势力,日本为保护在山东的利益,
5

3
日,
日军向国民党驻济南的部队发动进攻,炮轰北伐军和济南城,蒋介石命其军队撤出济南, 日军占领了济
南。从
5

3
日到
11
日,日军共杀 害中国军民
6000
余人,造成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


41< br>、东北易帜:
1928

12

29

< br>,张学良在中国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
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 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
“皇姑屯事件”之后,日本帝国主义阴谋利用张
学良制造东北“独立”< br>,张身负国耻家仇,为维护祖国统一,毅然于
1928
年底通电全国,宣布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史称东北易帜。这样,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42
、中原大战:
1930
年春爆发的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 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
1930

3
月,阎、
冯、桂三派和汪精卫 改组派(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
、西山会议派等形成反蒋大联盟,他们一起联名
通电反蒋,< br>4
月蒋介石下讨伐令,空前规模的军阀混战在中原地区全面展开。到
9
月中旬, 张学良发出
拥蒋通电,率军入关,
11
月初,中原大战以反蒋各派的失败而告终。


43
、三湾改编:
9

29
日 ,毛泽东领导湖南秋收起义的部队在三湾村进行改编(三湾改编)
:将原来的
一个师缩编为一个 团;在部队中建立各级党组织和党代表制度,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在部队内实行民
主管理制度,连以上 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
“三湾改编”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政治上、
组织上奠定了 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44
、古田会议:
1929

12
月。在福建省上杭县的古田村召开了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毛泽东、朱
德作 了报告,陈毅传达了周恩来等起草的党中央九月来信。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决议,
《关于纠正

5
党内的错误思想》既是其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决议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原理,制定了正
确的建党路线和建军路线,强调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了党和红军即使处 于农村环境,
在工人成分不多的情况下,
也保持了无产阶级思想的纯洁性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 一,
从而以新的经验
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和建军学说。


45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头幕。由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策划,日军关东部队在< br>1931

9

18
日炸毁了南满铁路在沈阳柳条湖附近的路 段,原计划挑衅中国军队,但中国军队并没有
动作,日本便诬陷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进军入东三省。九一 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开始,此
后东北三省被蹂躏、奴役达
14
年之久;也 是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掀起空前规模的抗
日救国高潮的开始,对中日两国历史均具重大 影响。


46
、淞沪会战:
1932

1

28
日晚,日本海军陆战队
2000
多人攻击驻在闸北的中国军队第十九 路军,
继而又进攻江湾和吴淞。
第十九路军在将领蔡廷锴、
蒋光鼐等的统帅下,
奋起抵抗,
由此开始了一

二八淞沪抗战。到
1932

5

5
日,中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这个协定实际上让中 国撤除了在上
海的驻军权,对日本今后的侵略有利。此后,蒋介石也正式将“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国民党 当局处理对
外对内关系的基本准则。


47
、华北事变:为了进一 步侵略中国,
1935
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加紧策划把华
北从中 国分离出去,我们把这一系列日本分离华北的活动总称为华北事变.在事变中,日本以各种借口
与国民党 政府签订了《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
,控制了冀察两省,从而使国民党中央势力退出了平
津 和河北,同时又策动华北五省自治,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
,虽然名义上隶属国民党政府,但实际已是变相自治.华北事变进一步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也掀起了中国的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


48

七君子事件:
1936

11

23
日凌晨,
南京国民政府在上海逮捕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和执
行委 员沈钧儒、王造时、李公朴、沙千里、章乃器、邹韬奋、史良等七人的事件。因为被捕的是当时公
认的社 会贤达,所以世称“七君子事件”


这一事件激起

了全国同胞和 广大爱国侨胞的义愤,开展了
声势浩大的营救运动。但蒋介石政府拒不释放,且于
1937
4

3
日对“七君子”以“危害民国罪”
提出公诉,并开庭审 判,进一步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由于沈钧儒等
7
人不屈不挠的斗争和全国人民的
热烈 声援,抗战开始后,在中共中央一再敦促下,国民党政府于
1937

7
月< br>31
日将“七君子”释放出
狱。


49
、瓦窑堡会 议:
1935

12
月,党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 政治形势与党的
任务决议》
,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之,瓦窑堡会议从理论上和政 策上解决了建立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问题,
从而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路线 问题,
保证了中共在新形势下
运用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团结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
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
这表明中共
已经着手总结过去革命成败的经验教训,学会了从 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50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
陕,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 剿共”
。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张、杨毅然实行兵谏,于
1936

12
12
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经过中国共产党等多方力量的努力,西安事变遂告和 平解决。西安事变
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 造了必要的前提
条件。


51
、卢沟桥事变:日本为发动全面侵华 战争于
1937

7

7
日在北平西南宛平县
(< br>今属北京市丰台区
)
卢沟桥制造的军事冲突。又称七七事变。日军挑起事端、进而发动大 规模侵华战争后,中国军队在平津
地区奋起抗击日军侵略的作战,称为卢沟桥抗战。中国人民进行的八年 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52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正面抗战的 第一大战役.八一三事变后,中国政府为了表明抗战
的决心,从
1937

8
月——
11
月,组织了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在上海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最后上海沦陷.会战中,中国军队奋勇苦战,虽然负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粉碎了日
军速战速决,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幻想.歼灭了大量日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53
、徐洲会战:是
1938

1
月至
5
月,中国 第五战区部队与日军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各一部,在
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防御战役。
在李宗仁将军坚定有力的指挥下,


徐州会战历时
4
个多月,日军虽然打通了津浦线,但妄图 打击中
国军队主力的目标却未能达成。
再次打破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
而中国军队将日 本主力吸引到津浦线上,
暂时转移了日军的进攻方向,为部署尔后的抗战初期最后一场关键大会战武汉保 卫战赢得了宝贵时间,

6
尤其是台儿庄大捷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54
、武汉 会战: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发生在武汉外围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会战从
1938

6

11

日军进攻安庆起,至
10

25
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止,历时约
4
个半月。这场以“保卫大武汉”为
口号的大规 模战役主要在武汉外围展开,日军前后投入武汉作战的兵力达
35
万余众
(
是 时,日本全国陆
军的总兵力约
90
万人
)
,中国参战的部队则更达< br>130
个师,约
100
万人。整个战事从长江沿线展开,扩
及大别山麓 ,赣北南浔铁路以及武汉近郊,纵横数千里。会战时间之长、参战兵力之多、规模之大,是
八年抗战期间 任何一次战役所不能比的,也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之一。


55、平型关大捷:
1937

9
月,
115
师在林彪,聂 荣臻率领下,埋伏于平型关一带作战,当日军进入埋
伏圈时,
115
师发起猛烈进攻, 经过一天激战,歼敌
1000
多人,缴获大量战利品,取得平型关大捷.平
型关大捷打 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56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
战役。
1 940

8

20
日到
1941

1
24
日,在八路军总部彭德怀副总司令的统一指挥下八路军出动
105
个团,近四十万大军,向华北各主要交通沿线大小据点之敌同时出击。此战役通过交通总破击、攻
坚、反 “扫荡”三个阶段

,取得了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敌人,振奋了人心,提高了中国共
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威信。


57
、皖南事变:
1941

1

4
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
9< br>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
移。
1

6
日,当部队到 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
7
个师约
8
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
抗击,激战
7
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
2000
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
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 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
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


58

《双十协定》

1945

10

10
日,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中签订的《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称
“双十协定”
.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以及和平民主的途径和形式.但国民党不承认中 共军队
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
“双十协定”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成果,虽然在关键问题上 未达成协议,
但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的希望,也使得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59
、较场口事件:
1946

2

1 0
日,重庆各界人士在较场口举行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大会。一个自
称“市农会代表”的国民 党反动分子刘野樵冒充大会主席宣布开会,被大会主席团阻止。这时预伏在主
席台下的国民党特务、流氓 蜂拥而上,打伤大会主席郭沫若、李公朴及新闻记者六十多人,这就是较场
口事件。


60
、下关惨案:
1946

6

23
日 ,上海各界人民和平代表团马叙伦等赴南京请愿,要求国民党政府停
止内战,
实现和平。
当请愿代表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
国民党反动派预伏的几百名特务,
立即蜂拥而上,
殴打代表,制造了下关惨案。周恩来闻讯后,代表中共坚决支持人民的正义要求,立即向国民党当局提
出 严重抗议,并深夜赶到医院慰问受伤代表。


61
、台湾二二八起义:

1947

2

28
日,台国民党反动派指挥军警屠杀台北市民,及其全体台湾人
民的义愤。台湾人民在这一 天举行了武装起义。至
3

8
日止,起义人民控制了台湾的大部分地区。国< br>民党一面组织“处理委员会”进行“调查了解”
,以欺骗群众,一面急调军队进行血腥镇压。起义 最后
失败,被杀害者达
3
万余人。部分起义领导人逃到香港,于同年
11月发起组织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作
为领导台湾人民继续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组织。


62

第三条道路:
或称中间路线。
是指代表民族资产阶 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和民主人士的政治主张,
幻想在国共两党之间走“第三条道路”
,建立 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些人还企图通过合法的改良
主义途径实现上述主张,不赞成中共领导的革命 战争,不承认中共在反帝反封建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但
由于坚持法西斯独裁的蒋介石集团的严厉打击以及 中共的积极争取,最后,这条路宣告破产。


63
、三大战役:

是解放战争中共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三大决定性战役,包括
1948

9
12
日至
11

2
日的辽沈战役,
1948

11

6
日至
1949

1

10
日的淮海战役以及
1948

12

5
日至
1949

1

31
日的平津战役。这三次大的战略 决战结束后,蒋介石国民党集团赖以维护其反动统治的主要精锐
部队基本消灭殆尽,国民党反动集团从此 陷入土崩瓦解之中,中国革命已处于胜利的前夜。三大战役的
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是人民 战争的伟大胜利。


64
、渡江战役:
1949

4

20
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
21
日,人民解放
军先后发起渡江战役。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
2 3
日,解放了国民党
22

7
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此役共歼国民党军
43
万多人,解放了南
京、杭州、上海、武 汉等大城市和苏、浙、赣、皖、闽、鄂广大地区。这一胜利,为进军华南、西南创
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 全国的解放。


65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了解决革命面临的重大问题, 制定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总任务和基本
政策,中共于
1949

3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北坡召开的.会议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毛泽东在会上告诫全党 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
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 br>七届二中全会,
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纲领,
为中共 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66
、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12
月在北京召开。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 ”的错误方针,高度
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
略决策。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 史新时期。

67
、四项基本原则
:
1979

3

30
日,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题为
《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
,
这就是“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 专政;
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指出,
“这是 实现四个现代
化的根本前题”


68
、遵义会议:是
19 35

1
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共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
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会议结束了王明
“左”
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遵义会议。

69
、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 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
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70
、三民主义: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

11
月,在
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 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后被成为三民主义。


71
、过渡时期总路线

: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 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
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2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 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
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 补充。


73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 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
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 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7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br>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民族人们,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 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
斗。


75

三个代表:
即中国共产党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 发展要求,
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6
、一国两制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 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
分割的组成部分,
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 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在国际上代表中
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77
、洋务派: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 宗
棠、张之洞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78
、八七会议:
1927

8

7
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彻底清算了大革
命后期的陈独 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选出了以瞿
秋白为总书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八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
开始了从 大革命失
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79
、重庆谈判:为了争取和平民 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
1945

8

28
日偕周恩 来、王若飞到重
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
10

10
日,双方签署《政 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是协定,确认和平建国
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80

《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

7
月至
9
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 和

8

游戏名字大全男孩-和谐中国


游戏名字大全男孩-和谐中国


游戏名字大全男孩-和谐中国


游戏名字大全男孩-和谐中国


游戏名字大全男孩-和谐中国


游戏名字大全男孩-和谐中国


游戏名字大全男孩-和谐中国


游戏名字大全男孩-和谐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