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案
巡山小妖精
970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22:5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下载excel2013免费版-脸蛋
精品
第九课
1
框
1
节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识记并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并能联系实例进
行分析; 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初步形成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杀和
否定。在现实生活中不回避矛盾,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
【重点难点】
1
、重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含义
2
、难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 性的辩证关系,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构建框架,把握体系
教学过程设计
1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观点:联系、发展、矛盾观点
是联系的内容
是矛盾的表现形式
(一)构建框架,把握体系
构成
联系
矛盾
引起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知识。 逐步引出本单元所要学习的内容——矛盾的观点,帮
助学生把握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观点的内在联系。< br>
说明:
1
、
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正是 由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 化、发展。没有联系也就没有发展。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统一的,它们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
2
、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变化发展的,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事物的变化发展表现出来。
3
、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
联系即外部矛盾,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也就是外因,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
的条件。矛 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创设情境,
设疑激趣
可编辑
引起
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是矛盾运动的结果
发展
精品
1
、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 关于矛盾的事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
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
学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教与学、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
自由与纪律……
2
、教师播放一段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激发学生兴 趣,并启发设疑:“谁来帮我
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现象?”
学生讨论回 答,教师点评:“如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引出课题,
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探究新知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1
、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 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
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 br>教师扣住
“对立”
、
“统一”
进行概念分析,
并结合前面学生 的举例及足球赛加以点评。
(有的同学可能把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学上的矛盾的概念混淆,日常 生活中说的矛盾:往
往说成冲突或不同意见。)看课本
67
页课堂探究,引导学生区分 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
问题探究
1
:(
1
)爱因斯坦给光下 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
2
)“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略
老师提示: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的观点,< br>“自然界喜欢矛盾”
里的“矛盾”就是哲学上讲的矛盾的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辩证矛
盾是指事物本身 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问题情境
2
:《自相矛盾》的故事。《韩非 子》中有一寓言
: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
誉之
曰
: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
‘吾矛之利
,
于 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
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 同世而立……矛盾
之说也。”
问题探究
2
:寓言中所说的“矛盾” 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韩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说也”,指的就是 逻辑矛盾,但作为兵器的矛和盾,也确实
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2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含义应注意的问题
(
1
)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自相矛盾 ”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它是指人们在叙述问题、回答问题时出现首尾不一、
相互打架的现象,这种矛盾是 可以避免的。而我们哲学矛盾(辨证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存
在的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这种 矛盾无处不在,不可以避免。
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