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萌到你眼炸
831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22:5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清明是几号-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 界。
矛盾是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 证
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提供了理
解一切 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钥匙。
从宇宙天体到微观粒子,
从整个社会到社会的各种组 织,
都是其
内部对立着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秩序、
结构组成的矛盾集合体,
矛 盾
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事物内部诸要素的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是矛盾的
同一性 ,它促使事物自身保持稳定性。
而事物内部诸要素的互相排斥,
即矛盾的斗争性,< br>它破坏事物内
部的秩序和结构,
促使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
它是事物发展的根 本
动力。
【知识拓展】
发展阶段是发展状 态各要素功能发挥充分、
协同良好的时期,
发
展高级阶段(发达阶段)是发展状态各要 素高度协同、稳健、快速的
发展时期;
渐变发展阶段的基本条件是平衡与稳定;
质变或 部分质变
阶段的基本条件是相应的触发或控制机制。
要深入理解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 本原因,
就要进一步分析矛盾同
一性和斗争性在发展中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对事物发展的
推动作用,
只有在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紧密结合中才能实现,
事物 的发
展是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但是,
同一性与斗争性
在事 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各有其独特性。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在相 互利用、
相互促进中
各自得到发展。
这不仅对于那些对立面之间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的 矛
盾是一种普遍现象,
而且对于那些对立面之间存在根本利害冲突的矛
盾,情形也是如 此。在一切矛盾中,对立双方总是包含着可以彼此利
用的某些共同因素。
矛盾是指事 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
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同一性的作用:
1
、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
条件;
2
、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因素而
得到发展。
3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二、斗争性的作用:
1
、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 关系的变
化,为质变作准备;
2
、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冲破事物存在的限 度,促成矛盾的转
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C
、同一性和斗争性都不能孤立的 起作用,使同一性和斗争性相
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我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
我们改造世界就 是解决矛盾。
矛盾
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张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它是认识事物的
基础,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
力》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
矛盾的统 一性和斗争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
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这一目的重点是
让 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
矛盾的普 遍性和特殊性。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
事事有矛盾,
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 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途——矛盾
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最后得出结论: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 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
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 观,
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学会在生
活、
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 识,
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
哲学上的矛盾概念 高度概括和抽象,
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
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 上的矛盾相混淆,
因此
,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
具体的教学思路。
【学生任务】
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
每 位同学根据
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
件等。
【教学方法】
1
.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2
.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设计
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 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
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
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 容,
就是矛盾,
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
是 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
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
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
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br>
二、创设情境
1
、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 的关于矛盾的事例,
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
后的教学中 点评纠正。
学生: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教与学、
同化与异化、< br>遗传与变异、
自由与纪律……
2
、教师播放一 段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激发学生兴趣,
并启发设疑:“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 现
象?”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如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
慢 ……等”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1
、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就是对
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教师扣住“对立”、“统一”进行概念分析,并结合前面学生
的举例及足球赛加以点评。
(有的同学可能把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学上的矛盾的概念混淆,
日
常生活中说的矛盾:往 往说成冲突或不同意见。)看课本
67
页
课堂探究,引导学生区分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
问题探究:
1
、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
、“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略
老师提示: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的观
点,
“自然界喜欢矛盾”里的“矛盾”就是哲学上讲的矛盾的含
义,不是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
“打架”
的现象;
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
的关系。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 自相矛盾》的故事。《韩非子》中有
一寓言
: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
誉之曰
: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
又誉其矛曰
: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
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
请问:
寓言中所说的“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