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内容汇总
绝世美人儿
745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23:3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国际十大珠宝品牌-过年几号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内容汇总
第一单元
1
古诗三首
《绝句》
[
唐
]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迟日
]
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
[
泥融
]
这里指泥土湿软。
[
鸳鸯
]
一种鸟,常在水边嬉戏,雄鸟与雌鸟常结对生活。
诗人简介:
杜甫(
712
-
770
),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
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
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释义:
江山沐浴着春光,
多么秀丽,
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
暖和的沙
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赏析:
诗一开始,
就从大处着墨,
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 ,
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
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
“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 豳风·七月》
“春日迟迟”。
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 江山”,表现了春日阳
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
初放的百花,
如茵 的芳草,
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
的大好春光。
因为诗人把春风、
花草及其散发 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所以读者通过联
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 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
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
春暖花开,
泥融
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
勃勃生机,
春意盎然,
还有一种动态美。
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
“泥融 ”
紧扣首句,
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 春意闹
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
春日冲融,
日丽沙暖,
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
在溪边
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 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
鸳鸯出水,
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 br>是那样悠然自适。
从景物的描写来看,
和第三句动态的
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 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
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
构成一幅色彩鲜明,
生意勃发,
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 br>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
反映了诗人经过
“一岁四行役”
、
的欢 悦情怀的表露。
《惠崇春江晚景》
[
宋
]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
所写的题画诗。
[
芦芽
]
芦苇的嫩芽。
[
河豚
]
一种肥而味美的鱼,有毒。
诗人简介:
苏轼(
1037
—
1101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 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
仙。
汉族,
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
祖籍河北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法家、
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释义: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
鸭子在水中游戏,
它们最先 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
已经满是蒌蒿,
芦苇也开始抽出嫩芽,
这些可 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
而河豚此时正要逆
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赏析:
好的题画诗,
既要扣合绘画主题,
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 br>既要能再现画境,
同时又能
跳出画外,
别开生面,
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 立的艺术生命。
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
点。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
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
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 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
中“水暖”
(
温度
)
、
“鸭先知”
(
知觉
)
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 描写如画,诗咏物
性物理又过于画。
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
而诗是语言艺术,< br>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
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
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 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
从
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
《三衢道中》
[
宋
]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
三衢
]
即浙江衢州,境内有三衢山,所以又称“三衢”。
[
小溪泛尽
]
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
[
却
]
再,又。
[
阴
]
树荫。
诗人简介:
曾几
(
1085--1166
)
,
字吉甫,
自号茶 山居士。
南宋诗人。
曾几学识渊博,
勤于政事。
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作 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
释义:
梅子黄透了的时 候,
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
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
走到了小溪的尽
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绿树荫成,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
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
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加添了些幽趣。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
极富生活韵味。
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
首句点明此行 的时间,
“梅子黄时”
正是江南梅雨时节
(黄梅天)
,
难得有这样< br>“日日晴”
的好天气,
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
游兴愈浓。
诗 人乘轻舟泛溪而行,
溪尽而兴
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 游兴。三四句紧承“山
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 情怀。
“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
“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
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 行程,
写得错落有致,
平中见奇,
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
而且诗人的愉 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诗还有个特点,
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
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
比;
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 树与黄莺叫声对比,
于是产生了起伏,
引出了
新意。
全诗又全用景语,
浑然天成,
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
虽然没有铺写自己
的感情,却在景物的 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
2
燕子
郑振铎
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
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二三月的春日里,清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
万条的柔柳, 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
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这时候,那些小燕子 ,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
南方飞来,加入这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小燕子带了它的剪刀似的尾巴,
在阳光满地时,
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
叽的 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
赏析:
作者描绘了充满 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
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表达了对
光彩夺目的春天到 来的欢欣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不长
,
但是用到的修辞手法有很多。正是这些 修辞使文章增色添彩。如课文
中用“剪刀似的尾巴”突出燕子尾巴的特点
;
用“都像赶 集似的聚拢来”突出青草绿叶、
各色鲜花的多而集中
,
表现了春天万物吐翠、百花争艳 的美好景色。
在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可以抓住“斜”,让学生感受燕 子的飞行姿势,以及它飞行时
灵活、自由自在的身影;抓住“掠”,体会燕子飞行速度之快;抓住“叽的 一声”,感受
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
把以上几方面联系起来,
学生就能感受到,这些自由飞翔的美丽
的小燕子,为这湖光春色增添了动势和情趣,使这早春美景生气勃勃,令人神往 。
课文中所描写的草、叶、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几痕细线”“小黑点”等,都
要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仿佛见到了这样的景象。
3
荷花
叶圣陶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
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
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
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
一朵 有一朵的姿势。
看看这一朵,
很美;
看看那一朵,
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 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
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 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
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 朵,一池
的荷花都在舞蹈。封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
告诉我清早 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作者简介:
叶圣 陶(
1894
—
1988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 代作家、教
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赏析:
本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
以及
“我”
沉浸在此景中,
与荷花融
为一体的感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
描写 了荷花的清新美丽,
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
色
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 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文是按看荷花的顺序来写的。全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清早到公园去玩,
一进门就闻到荷花的清香。
这里的< br>“一……就……”
说明
荷花的香味传得很远。
第二、
三自然段讲看荷花。
课文先介绍了荷叶的样子。
“挨挨挤挤”
说明荷叶 数量多,
长势旺盛。“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一比喻句十分形象地说明了荷叶的颜色、样子。
接着介绍白荷花的千姿百态,
用
“有的……有的……有的……”
一组排比句分别描绘 了荷
花刚开时、全开时、未开时的样子。可以想象得出来:满池的荷花各有各的姿态,该有多
么 迷人啊!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这
是作者看到荷花的感想。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作者对荷花的赞美。
赞 美了荷花千
姿百态,
并充满了生机;
第二层是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因为只有 大自然才能赋于各种植
物以顽强的生命力,才能创造出如此美妙神奇的“一大幅活的画”。
第四自然段讲看荷花引起的想象。
想象 是一种心理活动。
作者为什么觉得
“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穿着雪白的衣裳站
在阳光里”
?因为面对这满池如诗如画的荷花,
作者看得入了迷,
如痴如醉,
和眼前的景
物融为了一体。因此,一阵风吹来,
“我”仿佛与花共舞;风停了,
“我 ”仿佛与虫共语。
这种想象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把学生 带入到童话的意境之中,
而且表现了作者
对荷花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五自然段讲过了好一会儿,作者才想起是在看荷花。这说明作者被深深地陶醉了。
1.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 br>这句话把荷叶比作碧绿的大圆盘,
突出了荷叶又绿又大又圆的特点。
挨挨挤挤,
一个
紧靠着一个,说明荷叶密密层层,数量很多。这句话写出了荷叶旺盛的生命力。
2.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这 句话中的:
“冒”
字用得好,
荷花不是偷偷地钻出,
也不是自然地长出,而是
“冒”
出,这不但与上句话中“荷叶挨挨挤挤”相呼应,而且说明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
3.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 开了,
露出嫩黄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
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是一组排比句,
写出荷花刚开、
全开、
未开时的 三种状态。
这句话中用
“两三瓣儿”
“嫩黄色”“展开”
“饱胀”等词语,写 出了荷花花瓣的数量,花芯的颜色,以及花的样
子,十分生动形象。
4.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这句话中的“仿佛”是好像的意思,作者并没有真的变成荷花。为什么会有这种“自
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的感觉呢?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这种想象呢?因为作者鼻子闻到的
是荷花 的清香,
眼前出现的满池的荷花,
作者被陶醉了,
看得入迷了,
到了入情物化 的程
度了,所以感到“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而眼前的荷花都是白色的,所以自己仿佛也
“ 穿着雪白的衣裳”。
4
昆虫备忘录
汪曾祺
作者简介:
汪曾祺
(1920
—
1997
),江 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
代表人物。
被誉为
“抒情的人 道主义者,
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作品有
《受戒 》
《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语文园地一
《忆江南》
[
唐
]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诗人简介:
白居易(
772
年-
846
年),字 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谷,到其
曾祖父时迁居下邽,
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
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 ,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释义: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 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春天到来时,
太阳从江面升起,
把江边
的鲜花照得比火 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赏析:
< br>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
说明那江南风 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
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 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
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 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
“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 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
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
春江水绿,
红艳艳的阳光 洒满了江岸,
更显得绿波粼粼。
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 “日”联系起来,为的是
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 ,二者互
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第二单元
5
守株待兔
选自《韩非子·五蠹》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
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 为宋国笑。
[
株
]
树桩。
[
走
]
跑。
[
因
]
于是。
[
释
]
放下。
[
耒
]
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
[
冀
]
希望。
释义: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
扭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
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
希望能再得到一
只兔子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守株待兔”
比喻妄想 不劳而获,
或死守狭隘的经验,
不知变通。
本文告诉我们不能
死守狭隘经验、 墨守成规。
6
陶罐和铁罐
黄瑞云
赏析:
这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国王橱柜里的铁罐自恃坚硬,
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
陶罐出土成为文物,
铁罐却化为泥土,
不复存在。
故事告诉人们,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
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 和睦相处。
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说明道理。这 是
本课表达上的特点。
铁罐的傲慢、
蛮横无礼和陶罐的谦虚、
友善、
克制均在人物的对话中
充分展现。此外,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这篇
寓言故事还给我们许多启示,
比如,
由于时间的变化,
事物的命运也会 变化的道理,
要有
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待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7
鹿角和鹿腿
选自《伊索寓言》
赏析:
这篇课 文讲的是在丛林中,
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脱险的故事。
平时,
鹿非常欣赏自
己美丽的角,
而抱怨四条难看细长的腿。
当凶猛的狮子向它扑来的时候,
鹿的四条有力 的
长腿帮它从狮口脱险;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
险些丧了性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物
各有所长、
所短;
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 处而否定它的长
处;
还告诉我们,
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
更要讲实用;
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
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记叙的,
先写鹿在池塘边欣赏自己的两束美丽的角,
抱怨自
己细长的腿,
接着 写狮子扑来,
细长的腿帮它脱离险境,
而美丽的角差点让它送了命。
全
文情节 紧凑,前后对比鲜明突出,语言丰富优美,在生动的故事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8
池子与河流
[
俄
]
克雷洛夫
赏析:
诗歌讽刺了池子的懒惰与满足,
赞美了河流进取的人生态度。
告诉我们,
人在一生中
不可荒废年华,
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
同时也
告诉我们,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 br>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元日》
[
宋
]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元日
]
指农历正月初一。
[
屠苏
]
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
曈曈
]
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
新桃 换旧符
]
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
以求 福避祸。
诗人简介:
王安石
(
1021
-1086
),
字介甫,
号半山,
汉族,
临川人,
北宋著 名思想家、
政治家、
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释义: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
旧的一年已经过去;
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
人们欢乐 地畅饮
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 br>换上新的桃
符。
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 元日热闹、
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
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 渲
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
屠苏 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
时光辉灿烂的景象, 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
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 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
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清明》
[
唐
]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清明
]
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诗人简介:
杜牧(公元
803
-约
852
年),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
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释义: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
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
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赏析:
< br>这首小诗,
一个难字也没有,
一个典故也不用,
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
写得自如之
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 br>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
第二句是 “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
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 心境的办法;
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
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
“合”
。在艺术上,
这是由低而高、
逐步上升、
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
所谓高 潮顶点,
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唐
]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