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鉴赏练习(教师版)

萌到你眼炸
839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00:5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毕业生登记表怎么填-过年的风俗

2021年1月18日发(作者:蒋明谦)
2021
届现代诗歌鉴赏练习


一、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

5

31


A
.诗 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
的坚定信念 。

B
.第一节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 的生命力。

C
.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的道理,这种结 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
和感染力。

D
.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 ”“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着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解析:
这首诗作于抗战 最后的岁月,
那一段黎明前黑暗的岁月,
被无数的人默默地承受,
慢慢地想起,
又淡淡地吐出。

答案:
D
二、阅读小诗《红叶》,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风,把红 叶,
/
掷到脚跟前。
/
噢,秋天!
/
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
/
经霜后我才发现……

A
.前两句写出了秋风劲吹、枝叶稀疏之状 ,是一幅简洁的秋景秋色图,从这个图景中看不出诗人明
显的爱憎。

B
.诗中“噢”字以下道出了诗人的领悟:已是深秋,并点明对此景有独特的感受。

C
.此诗迥异于他人的新发现在于“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即赋予绿色以生命、和平、蓬勃生 长之
意。

D
.诗的末句虚实兼备,既写了树叶经霜变红的事实,也喻指作者 受了风吹雨打、霜欺雪压的考验。

解析:诗人独具慧眼,他在“经霜”后才发现,也就是他把 象征和平的“绿色”和象征流血、奋斗、
牺牲的“红色”相提并论,小中见大,收到了独特的效果。
答案:
C
三、对下面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1
席慕蓉

你把忧伤画在眼角
/
我将流浪抹上额头


你用思念添几缕白发
/
我让岁月雕刻我憔悴的手


然后在街角我们擦身而过
/
漠然地不再相识


/
亲爱的朋友


请别错怪那韶光改人容颜
/
我们自己才是那个化妆师

A
. 第一节中,诗人用“画”“抹”“添”“雕刻”等词语,既显示了岁月流逝的轨迹,也揭示了人
们“自寻 烦恼”的反常心理。

B

诗人在第一节将
“你”
“我”< br>类同的
“雕琢”
展现出来,
在第二节中把
“化妆”
得严严整整 的
“你”
“我”推向街角,展现擦身而过却不相识的场面。

C
.第 二节中“请别错怪”一句仿佛是一种规劝,又仿佛是一种提醒,娓娓而谈中解释了“漠然地不
再相识”的 本质。

D
.诗人在诗中把抽象的人生“世态”阐述得既含蓄深沉又细致入微,他含蓄 地告诉人们,经常化妆
打扮自己,并不能带来美丽,而只会使人更苍老。

解析:过去的经历和情绪在逐渐的更改自己的容颜,
使得原本相识的人再次相遇时不能认出对方。

面一段点明了这首诗的感情主旨:
是我们自己所思所想所为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自己,
而不要责怪时光的逝
去。这首诗传达的是要从自身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从容地面对生活。

答案:
D
四、阅读下面的诗,完成
4

5
题。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
人民文 学出版社
1986
年版
)(
选自《黑眼睛》
)
4
.“黑夜”象征什么?
(
不超过
20
个字
)
答案:象征着“文化大革命”这场空前的浩劫。

5
.“黑色的眼睛”在这里有双重寓意,请用简练的语言将这双重寓意写出来。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r>(
不超过
15
个字
)
(2)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超过
40
个字
)
答案:
(1)
这双眼睛曾被黑夜欺骗、
熏染

(2)
这双眼睛在被欺骗之后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渐渐有了一
种适应力和穿透力

五、阅读下面的诗,完成
6

7
题。

我不知道风

徐志摩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2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解析:此诗写于
1928
年,青 年时期的徐志摩一直在追求理想与美的状态中,但他的爱情永远处于一
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圣洁高贵之中,
一旦接触到实际,
幻想归于破灭,
又重新追求心目中的
“爱、
自由与 美”

他对于林徽音的爱恋,被林徽音无情斩断。后来,与陆小曼的夫妻关系矛盾,使他又一次 经历了感情的挫
败,
加上事业上历经的种种挫折,
不得已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与迷茫中的 思索。
此诗也即写于这样的情况下。

6
.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诗共< br>6
节,每节的前
3
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 染了诗中
“梦”的氛围,更给吟唱者添上了几分“梦”态。

7
.通读全诗,你觉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答案: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既甜美又忧伤的情绪。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8

9
题。

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





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

我们在灯光下这样孤单,

我们在这小小的茅屋里,

就是和我们用具的中间。


也有了千里万里的距离,

铜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

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

解析:人生路途多坎坷,更有白石千万磨。活着是一阵风, 眨眼而过。在这世上,经历最多的便是一
波又一波的暴雨。

“铜炉”和“瓷壶”正要 挣脱被强加于他们身上的规定性——形状、用途、意义之类,分解开来,还
原回去,感觉上,好象养了好 久的狗突然恢复了野性,向旷野奔去,一切都变得陌生了。所以诗人虽然身
处其中,心理上和它们“也有 了千里万里的距离”。

我不能确定的是“铜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和“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 ”,是表现一种叛逃?一种对
樊篱的挣脱?一种对本原的回归?或者,是风雨中飞鸟的归巢。反正,它令 诗人想到自己的流离之苦,进
而想到器物也有寻找自己的归属的愿望,以此强化了自己的孤独感、飘泊感 。这首诗,最适合中年人读,
因为它表现的正是中年人那种欲成不成、狐疑顾盼、前后思量、知易行难的 动荡心态。

8
.这首诗的第一节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对比手法,
把屋外震天撼地的狂风暴雨和屋内油灯发出的一点光亮对比,
表达了作者心 灵的无
比寂寞和孤单。

9
.最后一节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它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3
它们都像风雨中的飞鸟。


各自东西。我们紧紧抱住,

好像自身也都不能自主。

狂风把一切都吹入高空,

暴雨把一切又淋入泥土,

只剩下这点微弱的灯红,

在证实我们生命的暂住。

(
选自《十四行集》
)
答案: 生命对于个体来说是短暂的,犹如暴风雨之夜微弱的灯红。唯有宇宙才是永恒的本体。既然个
体生命是一 种暂住,我们就应保持自己的淳朴和本真,而不要为外物所拘役和束缚。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0

11
题。









反正很短

又何苦来这么一趟

昙花自语,在阳台上,在飞机失事的下午

很快它又回到深山去了

继续思考

如何

再短一点

解析:
无论 飞机失事抑或昙花一现,
将要面对的都是生命消逝的悲剧,
且更可以从另一种角度来思考,昙花一现是造化的力量,属必然;飞机失事是无法预知的,是一种偶然。习惯上,是对偶然的悲剧充满悲悯,却对必然的遭遇无能为力,或者熟视无睹,对昙花来讲,又何尝不是一种更大的悲剧。

花开花谢的短短六行诗句,一个诗人对生与死、自然与人生的深层感悟从“苦”、“短”等词中呼之
欲 出,不铺陈,不繁冗,言简而意丰,且含蓄凝练地展示出诗人的现代诗思,饱满自足地表现其克制的哀
伤 与深邃的玄想,

10
.请分析《昙花》中对应的意象“昙花”与“飞机”的内涵。

解析:< br>诗人以昙花的自语昭示我们: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
而在于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实 质和
内涵,在于其精神之魂得以延续并历久弥坚。
“昙花”给人的感觉是一瞬间,而飞机的失事 也是一瞬间的
事情,二者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失去生命。

答案:昙花开放的瞬间,也 正是在飞机失事的瞬间,二者所含意味类似——短暂。无论飞机失事抑或
昙花一现,都意味着生命的消逝 。

11
.诗评家沈奇曾评说洛夫的诗歌有孤绝之美,“想往绝处想,说往绝处说,语 不惊人誓不休”。请
分点赏析《昙花》的孤绝之美。

解析:
首先理解此题的 要求,

“想往绝处想,
说往绝处说,
语不惊人誓不休”
可知,此题考查的
“孤
绝”应该是鉴赏语言,因此,可从“短”、字数少而精,凝练含蓄、言简义 丰等语言角度加以分析。

答案:①整首诗短小明快,正合昙花开谢,简到极点,给人以孤绝之 美感。②“苦”“短”“失事”
等词含蓄凝练地表现出诗人的哀伤,不铺陈,不繁冗,伤到极点,给人以 孤绝之美感。③诗句言简义丰,
轻逻辑,重意会,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空白,空到极点,给人以孤绝之美 感。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2

13
题。









野花像铃铛挤满回家的路

今夜,所有的路都在回家

所有的路都是绝路

是你,是故乡这杯毒酒


4
夺走了我的远方。当我发现

黎明和家还有一水之隔

幽怨的月亮前来摆渡

母亲,你从一堆待捣的衣服中直起身

迎向我,就像

一条大河截住她的细流

12
.“毒酒”一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
“毒酒”一词通过 新颖的比喻,构成独特的意象,贬词褒用
(
或反话正说
)
,强调了诗人对故乡
刻骨铭心的思恋之情。

13
.结合全诗,赏析画线诗句。

解析:赏析诗句,应从形、神两个方面展开,
“形”的角度很多,如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叙述手法、
表达技巧等;“神”就是诗句蕴含的情感,要结合整首诗的主旨来分析。

答案:①“ 大河截住她的细流”这一生动比喻,融入了母爱的博大和游子的思乡之情;②诗人通过“从一
堆待捣的衣 服中直起身”
“迎向我”
这一特写镜头,
这一细节描写,
生动而真切地展示了 勤劳的慈母形象,
表现了母亲盼儿归来的急切心情,将作者的家情乡思推向高潮。

九、阅读杜运燮的诗歌《井》,完成
14

16
题。


小小的天空飘几朵浮云,


便是我完整和谐的世界。



是你们在饥渴的时候,


离开了温暖,前来淘汲,


才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



但我只好被摒弃于温暖


之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有孤独


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



你们只汲取我的表面,


剩下冷寂的心灵深处



我是静默。几片草叶,


让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



你们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


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


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



你们可用垃圾来使我被遗弃,


但我将默默地承受一切,洗涤


它们,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



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


绝不逃避,也不兴奋,


微雨来的时候,也苦笑几声。
解析:这首诗以“井”喻人,写出了一种不事喧哗、甘 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第一节突出了
“井”的沉静与沉默的品质。第二节写出了取水人的愁苦、 凄哀。这样,在“我”的“静默”与“你们”
的“烦忧”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第六节表明了“井” 的高洁、自持的品性。最后一节是全诗的总结
和提升,再次强调了“井”的“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 。

14
.“井”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案:
“井”象征 着一种坚韧、
高洁的品格,
鼓励大家众志成城、
同仇敌忾,
顽强地应对民族的 苦难。

15
.从第二节起,在作为抒情主人公的“我”之外,忽然引入了一个对话者 “你们”。“你们”指什
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

答案:
“你们”指来井边取水的人们,
他们因
“饥渴”
“前来淘汲”

作者以< br>“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

写出了取水人的愁苦、凄哀,“我”的“静默”与“你们”的 “烦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巧妙地利
用“我”与“你们”的对话情景,从侧面展现了“井”的遭际 :“被屏弃于温暖
/
之外”,“满足于荒凉
的寂寞”
和“孤独”
,被
“淘汲”和
“扰乱”,

“花叶腐烂”
在“心灵深处”
,< br>因垃圾淤塞而
“被遗弃”。


5
16
.如何理解 “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
/
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的内涵?

答案 :这两行诗点明了“井”的生命内涵的源泉。“黑暗的地层”既指明了保持高洁的“井”所面对
的险峻处 境,又隐含着其生命内涵的强大支撑——生存在社会底层的民众。
“无边的宇宙”带有某种传统
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它实际展示的是“井”所向往的开阔的胸襟、高远的抱负。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7

18
题。




(
节选
)
郭沫若

骆驼,你沙漠的船,

你,有生命的山!

在黑暗中,

你昂头天外,

导引着旅行者

走向黎明的地平线。


解析:
在这首诗中,
诗人不满足于一般地党直抒胸臆的的讴歌和对党的光辉 业绩的形象的再现。
他发
挥了更大的主观独创性,运用了更丰富的想象,着眼于党的思想精神的 实质,着眼于党的形象的全体,创
造了“骆驼”这一含义双关、概括力极强的象征性形象。这就是说,诗 中任重载远的骆驼,导引和卫护着
旅行者从“黑暗”走向“黎明”,又不止息地进行“长征”的骆驼,实 际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崇高、伟大
形象的象征,成为了党的光辉业绩和不断变革“长征”精神的象征。< br>
17
.虚实结合是第一节诗的突出特点,请分别找出实写和虚写的诗句。
< br>答案:实写的诗句有“你,有生命的山”“导引着旅行者
/
走向黎明的地平线”。虚写的 诗句有“骆
驼,你沙漠的船”“在黑暗中,你昂头天外”。

18
.诗中的“骆驼”象征了什么?诗人借骆驼歌颂了什么精神?

答案:“ 骆驼”象征着坚忍不拔、引领人们前进的无畏战士。歌颂了一种不断追求、不断进取,最终
引导到“天外 也还有乐园”这一境地的一往无前的精神。

十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9

20
题。





蔡其矫

我祈求炎夏有风,冬日少雨;

我祈求花开有红有紫;

我祈求爱情不受讥笑,

跌倒有人扶持;

我祈求同情心——

当人悲伤,

至少给予安慰,

而不是冷眼竖眉;


6
……

看呵,璀璨的火云

已在天际弥漫,

长征不会有

歇脚的一天,

纵使走到天尽头,

天外也还有乐园。

……

我祈求知识有如泉源,

每一天都涌流不息,

而不是这也禁止,那也禁止;

我祈求歌声发自各人胸中,

没有谁要制造模式,

为所有的音调规定高低;

我祈求,

总有一天,再没有人,

像我作这样的祈求!

19
.诗人在这首诗中祈求的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来。

答案:作 者祈求的是自然环境和谐、爱情自由、人间温暖、知识传播不被禁止、言论自由等人的基本
生存权利和正 常的生活需求。

20
.诗人以“祈求”开始,以“不再祈求”结束,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案:不矛盾。结尾“我祈求
/
总有一天,再没有人
/
像我作这样的祈求”,正 是对前面一连串祈求的
否定,祈求是为了不再祈求,深化了主旨。

十二、阅读蔡其矫的《川江号子》,回答
21-22
题。

你碎裂人心的呼号,

来自万丈断崖下,

来自飞箭般的船上。

你悲歌的回声在震荡,

从悬岩到悬岩,

从漩涡到漩涡。

你一阵吆喝,一声长啸,

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

向我流来,流来。

我看见巨大的木船上有四支桨,

一支桨四个人;

我看见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

我看见川江舟子千年的血泪,

我看见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

宁做沥血歌唱的鸟,

不做沉默无声的鱼;

但是几千年来

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

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

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

注:本诗 写于
1958
年,那是中国最艰难的年份,饿殍遍野。举国诗人要么沉默,要么昧着良心高唱“ 形
势一片大好”
的赞歌。
当时诗人正挂职武汉长江规划办公室政治部宣传部长,
作为一名从延安走出来的革
命诗人,却唱出了那个时代所谓“和谐社会”的不和谐的音符。

21.
这首诗是从哪两个角度来表现“川江号子”的特点的?

【答案】①从 听觉的角度直接描写“川江号子”的悲壮、旷远、激越。②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悬岩、漩涡、
浪潮、眼中的 闪电、额上的雨点等意象,侧面烘托“川江号子”带给人的心灵上的震撼。


22.
诗的结尾写道:“但是几千年来∕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一片云,一棵
树,一座野庙?……”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简要谈谈你对这几句诗歌含义的理解。

【答案】 ①这几句诗写出了千年来船夫悲壮的号子无人倾听的孤寂,即使有“云”“树”“野庙”这些同
情者和怜 悯者,但它们都是没有话语权的。②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文坛充斥着粉饰、虚夸、歌舞升平
的调子, 敢说真话的人不多,所以这几句诗也暗含着诗人在当时的环境下被压抑的内心痛苦。


十三、阅读蔡其矫的另一首诗《雾中汉水》,回答
23-24
题。两岸的丛林成空中的草地;

堤上的牛车在天半运行;

向上游去的货船

只从浓雾中传来沉重的橹声,

看得见的

是千年来征服汉江的纤夫

赤裸着双腿倾身向前

在冬天的寒水冷滩喘息……

艰难上升的早晨的红日,

不忍心看这痛苦的跋涉,

用雾巾遮住颜脸,


7

毕业生登记表怎么填-过年的风俗


毕业生登记表怎么填-过年的风俗


毕业生登记表怎么填-过年的风俗


毕业生登记表怎么填-过年的风俗


毕业生登记表怎么填-过年的风俗


毕业生登记表怎么填-过年的风俗


毕业生登记表怎么填-过年的风俗


毕业生登记表怎么填-过年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