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略读 邹荻帆《无题》赏析文字两篇
绝世美人儿
574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01:0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红眼pk加点-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
第一单元
略读
邹荻帆《无题》赏析文字两篇
邹荻帆《无题》赏析文字两篇
无题
邹荻帆
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
是的,我们将。
而我们温暖的血
将随着雪而溶化
被吸收到大树的根里去
吸收到小草的须里去
吸收到五月的河里去。
而这雪后的平原
会袒露出来,
那时候
天青
水绿
鸟飞
鱼游
风将吹拂着我们底墓碑……
1948年5月
(选自诗集《邹荻帆抒情诗》,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整体感知
这首诗通过虚拟一种死后的情景
--
鲜血随着 雪一起融化,
流淌在五月的河里,
滋润着大地上的树木和小草,而雪后的平原会出现天青、水绿 、鸟飞、鱼游的景
象
--
来表达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本诗的主题是崇高、悲壮的, 这类主题的写
作容易流于浮泛、空洞,但这首诗写得坚实有力。
全诗共十五行,没有 分节,
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
头两行是第一个层次,接下来的五行是第二个层次,
1 / 7
人教版高中语文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
第一单元
略读
邹荻帆《无题》赏析文字两篇
随后的七行是第三个层次,最后一行是第四个层次。
“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
里吗
?
”起句是一个设问句,一下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读者也许要问
:
诗 人为什
么这样问
?
“仆倒”“这大风雪”指什么
?
请留意“这大风雪 ”里的“这”,指向
了当前、眼下,给人以现场感。紧接着这个问句,诗人马上给出回答
:“是的,
我们将。”十分简洁、干脆,以肯定的语气强调了问句中的事实,把“我们将”
从 前句的疑问,
转化成后句的斩钉截铁般的肯定。
这是第一层,
以虚拟的情景将
死亡的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这一层为全诗定的调子很高
:
昂扬、悲壮。
接下 来,
一个“而”字,既表转折,又是承接,引出的情景延续上两句而来
:
“温暖的血∕
将随着雪而融化”,被吸收到“大树的根”“小草的须”“五月的河”里。这是
第二层,
是对开头两句主题的深化
:
死亡并不可怕,
它会发生转移。
随后 的八行,
再次用一个“而”字起头,将“雪后的平原”“袒露出来”。那是一个经过血与
火的洗 礼后归于宁静的天地
:
天青、水绿、鸟飞、鱼游……一派祥和安宁的美丽景
致。
这是第三层,
是对前面主题的延续和深化
:
烈士用鲜血换来了人民的和平。
最
后一句,“风……”表面上是沿着“天”“水”“鸟”“鱼”的思路写“风”,
但作 者的笔锋忽然一转,
“墓碑”蓦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是第四层,是全诗的
点题之句,堪称点睛 之笔,使诗意得以完全显现。
问题探究
一、这首诗为何采用虚拟的情景
?
这首诗以虚拟的情景展开全诗的诗境,充满了奇 特的浪漫主义想象
:
先是战
士壮烈地仆倒在大风雪里,
然后是鲜血随着雪的融 化而滋润树木和小草,
再就是
雪后的平原上一派安宁的景致。
全诗先后有四处表示将来 的用法,
把这些虚拟的
2 / 7
人教版高中语文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
第一单元
略读
邹荻帆《无题》赏析文字两篇
情景勾联起来
:“将仆倒……”“将随着……”“会袒露……”“将吹拂……”这种
虚拟的方式,暗含着作者的悲壮 之情和希冀之意。
二、这首诗里的象征和隐喻各有什么作用
?
这首诗 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诗意变得含蓄、隽永,悲慨、怀念、平
静等等复杂的意绪包蕴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全诗意境的整体象征和
“大风雪”
的
比喻意义
:
全诗 所构造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特别是“天青”
“水绿”
“鸟
飞”“鱼游”象征着 一派祥和宁静的氛围
;
“大风雪”写的是自然景物,实则喻
指现实残酷的战争和灾难, 与之相应的“雪后的平原”喻指经历劫难后的国土。
须仔细体会这些象征和隐喻的含义。
语言品味
这首诗的语言运用也颇值得玩味,重点是诗的句式和标点符号的使用。
这
首 诗的作者是
20
世纪
40
年代
“七月诗派”
的重要成员,< br>此诗具有
“七月诗派”
诗歌的某些特点
:
采用自由诗体,句式长短不一
(
最长的十二字、最短的二字
)
,并
善于将诗人的人格、
情 感等渗透到所书写的对象中,
把内心的情绪之流转化为意
象之流。全诗多处用复数第一人称“我 们”来传达这股情绪之流,使诗情更富有
感染力。
这首诗的标点符号的使用很有特点
:
首句十分突兀地用了“
?
”,给人
以极大的震撼
;
第二行
“是的,
我们将”
只有五个字,
却用了两个标点
“,
”
“。
”
,
语气非常简洁有力。第七行末也用了“。”,表明情绪之流随意 象之流的中止
;
随后,第九行末用了“,”,显示了某种过渡和提示。最值得品味的是最后一行
的
“……”
,
此时诗情已得到升华而戛然而止,
给人一种言有尽、< br>意无穷的效果。
作者简介
3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