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详案
余年寄山水
924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02:4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小说-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庖丁解牛》教案
授课教师:宝清县高级中学
王
娜
一、教学目标:
1
、感受庄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其寓意,用现代的眼光挖掘其新义。
2
、理解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反复实践的道理,并且从中获得感悟与启迪。
二、教学重、难点:
1
、分析场面的描写与人物的刻画。
2
、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的启示意义
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高 考中正确使用词语(熟语)是必考内容,下面做几道这样的题。(多媒体展
示)这些成语都来自同一篇文 章,即庄子的《庖丁解牛》。
(
二
)
、问题设置:
< br>1
、提问:故事寓言涉及的主要人物是谁?庖丁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个怎么样的厨
师?< br>
明确:这里的庖丁绝不是一般的庖丁,他是众多庖丁中的佼佼者,他高超的技艺曾让
梁惠王赞叹不已。
2
、想一想,庖丁所达到的境界,仅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吗?
参考答案:庖 丁解牛时,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
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 落、缓急有秩。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
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 “《桑林》之舞”“《经
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 成他
的行为艺术作品。这一段描写极力渲染庖丁解牛的自然、和谐、优美,充满艺术气
息。联系 全文来看,庖丁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是因为他熟知牛的自然生理结
构,达到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的层次,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
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庖丁的境界已经不仅 是技艺娴熟的表现了。正如庖丁
自己所言,这已经超过了一般的技艺层面,达到“道”的境界了。
3
、探讨解牛经——读第三段
我们向庖丁取经,看看他是如何达到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明确:臣之所好者道也 (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总的概
述技艺高超的原因。(总说)。长期的摸索 ,反复的实践,去了解牛的复杂的结构
(必经之路)。
解牛的三种境界:
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不懂规律)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认识规律)
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
补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古之做学问的三种境界: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年之后、方今之时——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 路: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
悟。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尊重规律(态度)。
4
、本段中庖丁将良庖、族庖和自己的用刀方法作了比较,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良庖岁更刀”——“割”;“族庖月更刀”——“折”;
“臣之刀十九年”“刃若新发于硎”——“解”。
将良庖、族庖和自己不同的用刀方 法进行比较,用前二者反衬自己。庖丁之刀用了十
九年,却刀刃犹如刚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似的,其主要 原因在于解牛时的“以无厚入
有间”,避开“技经肯綮”和大的骨头,“每至于族”时不莽干。对比三者 不同的用
刀方法割、折、解,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解牛要悟“道”、循
“道 ”而行的重要,切忌不懂规律地固执莽撞。
5
、庄子散文除了善于运用比喻和对比的 手法外,还善于绘形传神,注重人物的神态、
心理情绪的惟妙惟肖的表现。本段中是如何描写庖丁的“游 刃有余”的状态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从庖丁的神 态、动作、心理等方面来描写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每至族,吾见其难
为,怵然为戒”写其小心翼翼、高 度警惕的专注态度,“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
微”写出庖丁观察的谨慎细致、遇难时的从容淡定、一丝 不苟。“謋然已解,如土委
地”则从动刀之结果来写出庖丁解牛的熟练、轻松。“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为之踌
躇满志”则刻画了庖丁解牛的驾轻就熟、怡然自得之神态。“善刀而藏之”则写出庖
丁的 收敛锋芒、低调做人的特点。这些描写是对上文说理部分的补充,正因为庖丁爱
好的是研究解牛的规律, 并且在实践中掌握了这一规律且等娴熟运用,所以才能有解
牛之后的轻松愉悦自豪。
6
、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什么关系?
解牛之道与养生之 道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把刀比喻
成一种精神。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 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
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 ,养护精神。
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体不会受到 伤害,同时解完牛踌躇
满志之后,感到心滿意足的同时,应该好好地收敛自己的态度,不要得意忘形,否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