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庖丁解牛”说烹饪专业“工匠精神”素质教育-精选教育文档

巡山小妖精
565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03:0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郭慧敏-营销论文

2021年1月18日发(作者:成果)
由“庖丁解牛”说烹饪专业“工匠精神”素质教育



一、中国烹 饪不仅是科学技术,也是艺术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为烹饪专业开展“工匠精神”素质教 育,
提供了丰富
的文化宝藏



“烹饪”是一个蕴含着 悠久传统中国文化的词汇,
最早出自
《易
?
鼎》:“以木巽火,亨饪也。”“ 亨”古代通“烹”,这
句话的意思是“顺风点燃柴草,而将鼎中食物炊熟”。
《易》又

《周易》

成书于商、
周时期,
无论孔孟之道、
老子庄子 学说,
无不和《周易》有着密切的联系,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鼎”
是先秦时代的炊事器具, 初为陶制,后由铜铸,先用作天子庙堂
礼器,
后来成了最高权力的象征。
烹饪一词的产 生由此可见一斑。



在距今
50
万年的北京周口店“ 北京人”遗址,中国古人类
学家贾兰坡等发掘出多处古人用火的遗迹。
火的发明结束了远古人“抓食掬饮、
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
昭示着中国烹饪也由此
而诞生。《礼记》 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
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汉书
?
郦食其 传》上有“王者以民为
天,民者以食为天。”在人类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多少烹饪
能工巧匠 专注执著于人们每天的膳食,
不断探索新的食材、
新的
烹饪工艺、新的烹调方法,为人 们的饮食创造新的佳肴美馔。可
以说他们是人类发展史上工匠精神的最早铸就者、
传播者。今天
我们开展大国工匠精神素质教育,
相比其他职业,
有着悠久的中
国烹 饪发展历程、
深厚的中国烹饪文化做依靠,
烹饪专业更具优
势性。



再说“庖丁解牛”,庖丁解牛出自《庄子
?
内篇
?养生主》。
庄子,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继老子之
后道家学派的砥 柱之才。
庄子笔下的丁姓庖厨,
技艺精湛,
心到、
刀到,节有间、刀无厚,游 刃有余,而这也正是为庖为厨、匠人
艺人的匠心功力所在。



由此引申到“工匠精神”。工匠,即有工艺专长的匠人。工
匠精神,
就是对自己的工作和产品执 著专注、
精雕细琢的意识理
念,对所从事的工作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
而这也正是庄子笔下“庖丁解牛”的实质内涵,
“提刀而立,
为之四顾,为之 踌躇满志”。所以说从广泛意义上讲,庄子塑造
的“庖丁解牛”代表了包含烹饪在内所有匠人们的工作精 神。

今,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正在向强国迈进,弘扬“大国工匠精
神”――执著专注、
作风严谨、
精益求精、
推陈出新、
敬业守信,
是千千万万匠人义不容 辞的责任。
2016

3

5
日,国务院总
理李克 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
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 精神,增品种、提品质、
创品牌。”



二、
纵观中国 烹饪的发展历程,
体现工匠精神的楷模名厨不
在少数,
他们是我们烹饪专业开展“工匠 精神”素质教育的最好
范例



1.“庖丁解牛”



庖,
《说文》:“厨也。”厨师古代为何称之为“庖”呢?
远古 时期人们没有炊具,部族分工一部分人狩猎,称作猎人,一
部分人把猎人带回来的猎物外面包裹上泥巴在 火上烤熟了分食,
这部分人就被称作庖或庖人,
“包烹”这种烹饪技法也由此而产
生。
并非现在人们杜撰的故事――“叫化鸡”是乞丐发明的。

而如何让包烹的菜肴更芳香 、更鲜嫩、更味美、更卫生等,这里
又凝聚了多少代庖厨孜孜不倦、
不断探索的工匠精神。就说现在
“叫化鸡”的做法,
鸡宰杀收拾干净后要先进行腌渍,
在腹内塞
入口蘑等香蕈,
外面裹上猪花油网以嫩鸡肉,
花油网外面再裹上
荷叶以增清香,
两层荷叶外面所包裹的泥巴也不是一般的泥,

是参有酒糟的酒坛封口黄泥,
这般三 番,
烤制好后那鸡真是鲜香
四溢,回味无穷,怎不让人遐想联翩!



2.
先帝先贤



华夏民族的奠基人是炎、
黄二帝。
炎帝神农氏教民“石上燔
谷,令人无腹疾”“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 解”;黄帝
轩辕氏制作釜、甑,教百姓“蒸谷为饭”“烹谷为粥”,从此我
国有了既用火又用水 的名副其实的烹饪。
“夫礼之初,
始诸饮食,
其燔黍捭豚。”他们是中华文明的缔造者 、劳动精神的创造者,
他们被后人尊为圣人厨师。



如果说炎 帝、黄帝是部族的首领,未必是真正庖厨的话,那
么辅佐商汤推翻暴君夏桀建立商朝的伊尹;
助 周文王姬昌、
武王
姬发打败荒淫无度、
酒池肉林的商纣王建立周朝的姜尚则是标准的厨师。先说被后世封为烹饪之始祖的伊尹,原为有莘氏家厨,
后有莘氏之女嫁于商汤,
伊 尹背鼎抱俎,
以媵臣身份陪嫁到汤那
里,他烧制了一道“鹄羹”,调制了一味醢酱献给商汤,肴 馔之
美另汤久久回味,
伊尹便以烹饪之术来巧喻治国的道理,
这就是
我国乃至 世界上最早的烹饪理论总结《吕氏春秋
?
本味篇》:
“……凡味之本,
水最为 始。
五味三材,
九沸九变,
火为之纪……
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 酸而不酷……”。伊尹最终
以割烹为相,辅佐商汤成其大业。再说姜尚,即太公吕望,
《尉缭子》说:“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棘津。”《说苑》
载:“吕望行年五十,卖饭棘津。” 太公姜尚家境贫寒,早年宰
牛卖肉,后来开饭店谋生,但他勤奋好学,胸有大志,
72
岁借
钓鱼之机求见周文王姬昌,助文王、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试
想,若非伊尹对烹饪不精益 求精、深谙其道,又怎能有“至味说
汤”。姜尚若没有几十年的庖厨人生历练、工匠的执著情怀,又哪来
70
余岁厚积薄发,助文、武二王建立周朝。正如老子所云:
“治大国者若烹 小鲜。”



如果说伊尹、
姜尚因开国元勋而千古名垂,
烹饪历史的长河
中也不乏因精湛的烹饪技艺而百世流芳者。宋
?
陶谷《清异录》载:五代时有个尼姑,法名梵正,她制作的肴馔都十分精巧,她
用腌鱼、肉脯、酱瓜、果蔬等,黄红 颜色杂错,斗成景物拼盘。
如座上有二十位客人,就每人一个风景盘,二十个盘子合起来,

郭慧敏-营销论文


郭慧敏-营销论文


郭慧敏-营销论文


郭慧敏-营销论文


郭慧敏-营销论文


郭慧敏-营销论文


郭慧敏-营销论文


郭慧敏-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