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研究

温柔似野鬼°
624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03:3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画虎名家-水浒人物绰号

2021年1月18日发(作者:齐世荣)

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研究


第一节

比较阅读的概念

一、什么是比较阅读

运用“比较”这种思想与方法进行的阅读活动,我们称之为“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
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
针对某个文本材料,联系与之
相关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重新加以排
列组合,使之 在头脑中形成新优化信息群的思维过程。

由概念可以看出,比较阅读是一种层次较高的研究型阅读。

在日常科学研究、
品味鉴赏文学作品时,
作为一种研究性阅读,
比较阅读同样能帮助我
们准确理解、认 识、区分事物,发现新的事物,它在学术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并显示
出了独特的功能。

比较阅读是有效的阅读方法之一,
是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
它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
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比较阅读的突出特点

一言以蔽之:比较阅读是对传统语文教学局限性的突破。

比较阅读的过程,
是从一篇课文的学习拓展到多篇课文,
从文本内部的阅读拓展到文本
外部,
学生的学习 从较被动转化为较主动,
认知从较单一、
浅显提升为较系统、
深刻的过程。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局限于“这一篇课文”
,通常是以“这一篇”为中心来学习它,反
映的是
“以文为本”

“教课文”
的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 更多地体现
“教师怎样教”


而比较阅读则超越了“这一篇”的局限,打破 了“教课文”的现状,不再仅仅学“这一
课、这一段、这一句、这一词”
,而是由此及彼、举一 反三,与课内、课外它们的同类进行
横向或纵向的比较,
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分析、
归纳的过程中,
由表及里地准确把握住它
们的本质特征,加速对知识的消化、迁移、运用,由点 到线、由浅入深地构建知识、方法体
系,
达到触类旁通、
事半功倍、
将薄书读 厚的效果,
真正体现
“用教材教”
“用课文学语文”


第二节

比较阅读的方法、优势

一、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1.
异中求同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甄别、
筛选、
提炼,揭开 不同阅读材料的表面现象,
找出它们共同特
征的方法。
它培养的是学生的求同思维,< br>目的在于找到阅读材料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共性,

而认识规律,掌握“定法”
。 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对比较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
括,探寻其共同点,领悟其规律性,以形成 一定的知识体系。

求同之妙,
在于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新旧知识自然联系起来,< br>迅速掌握同类知识的规
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逻 辑思维能力。

2.
同中求异

同中求异就是通过分析、
解 剖、
探寻同类阅读材料的相异之处,
从而找出阅读材料个性
特征的方法。
它培 养的是求异思维,
目的在于通过比较,
寻求差异,
认识文章或人物的个性,
以 便掌握“变法”
。通过求异比较可以探求事物各自不同的特点,使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和把
握事物 的个性。

求异之妙,在于使学生更准确、更具体地体会阅读材料的个性魅力,从而汲众家之长 ,
补己之短。

比较思维有两个翅膀:一是求同思维,一是求异思维,两翼协同扇动, 才能飞得高远。
所以,在比较阅读中求同和求异这两种思维方法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二、比较阅读的优势

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以下优势:



(一)自身优势

1.
是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

比较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
形成;
而且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
多侧面纵深发展,提升他们思考问题的广度,
激发
学生提出富有个性色彩的新颖见解,
使学生的思维灵活而具创造性,
开阔而具深刻 性。
比较
阅读的过程,有时就是质疑的过程,
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和前人的定论,大胆 质疑,并在此
基础上认真分析、求证,使学生的思维朝着深刻性和批判性发展,从而激发思维的创造性。
由此可见,比较阅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
省时高效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单篇讲读,仅仅就课文论课文、就句论句 、就词论词,往往容易一
叶障目,
使学生难以准确地或者在更深层次上把握住课文内容和形式上 的特点,
难以体会作
者用词遣句的精妙,难以使知识、方法系统化、条理化。但是,如果我们把 课文、段落、句
子、词语等,与它们的同类进行比较、归纳、概括,就可使学生高屋建瓴,深入准确地把 握
住本质特点、个性特征,加速对知识的消化、迁移、运用,从而由点到线地构建知识体系,
提 升阅读水平、思维能力、欣赏评价能力,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省时高效
的效果。

3.
体现了“言意兼得”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把字、词、句,或是题材、写法、立意
等内容,
与它们的同类进行比较阅读的过程,
就是研究作者是如何利用它们表情达意的过程,
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过程,也就是“言意兼得”的 过程,而“言意兼得”正是语文教
学的本质属性。

(二)体现了课标、教材的新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和“总目标”中明确 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 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运用语文。
”这些年来,学语言、
学 表达是语文教学改革深入的关键,也成为小语届的共识。
比较阅读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
在发展 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语言、学习表
达方法、培养欣赏评价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显现 出较大优势。


(

)
是解决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多年的一线教学及教 研工作中,我们发现:教材理解得不准确、不到位、不全面,以
及阅读教学高耗低效,是阻碍小学语文教 学发展的两大瓶颈。

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缺乏对本年级 、
本册、本单元教材的
知识、方法的横向与纵向的梳理、比较、综合,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审 视教材,不能在更
深的层次上去把握教材内容与形式上的特点,
不能把零碎的知识整合起来、< br>把握知识的内部
体系,
使得对教材的理解总是不够到位,
总是欠缺了火候。理解教材的方法很多,
我们以为:
树立“比较”的意识,经常用“比较”的眼光去看我们的 教材,随时进行比较阅读,是一种
行之有效的方法,更是捷径。

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 ,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严重缺失,除了教师教学方法的简单枯燥,
还源于学生阅读中思维的局限性和语感 比较弱。
一般而言,
学生的阅读过程可划分为四个层
面,分别为“文字性阅读”
“解释性阅读”
“批判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
,国际上比较重视后
两种阅 读,
但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提供给学生的往往是前两种阅读途径。
而比较阅读不属于
“ 文字性阅读”
“解释性阅读”范畴,而是一种思考性阅读,具有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的性质 ,
这正是目前学生所缺失的阅读方式。
改变学生的阅读方式,
可以说是提高阅读教学< br>实效性的一个崭新途径。



第三节

比较阅读的范围、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比较阅读的范围极为广阔,凡教材所涉及内容均在可比之列。
从文
章的立意、标题、结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到记 叙的线索、说明的方法、抒情的色彩、
议论的作用,乃至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文章风格等,均可进行比 较。

进行“比较阅读”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实效性原则
这是比较阅读的首要原则。设计比较之前,教师一定要明确:
“这样比,目的是什么?
能使 学生在哪方面有提升?”实施比较之后,教师一定要反思:
“学生理解没有?比得有效
吗?”< br>
实现该原则的关键在于:
1.
精选材料——找出最佳配对;
2.去繁取精——筛出最佳比较
点。

例如:
《我看见了大海》和《看不见的 爱》是同一个单元中的两篇课文,一为精读一为
略读,
都是写残疾孩子的事,都体现了父爱或母 爱的伟大,结尾都余味无穷,语言都朴实无
华,
内涵都比较丰富。
两篇课文的比较点达
5
处之多,
到底哪个更好呢?认真分析两文的教
学要求、课后作业,
可以发现,
选择对结尾的比较为最佳方案。因为这一比较点更符合六年
级学生的阅读水平,结尾千篇一律也是学生习作的通病,
而只取一点比较可使学生印象深刻。

二、发展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核心是:比较阅读是方法,更是思想、能力。即,比较阅 读是教师“教”的
方法,也是学生“学”的方法,更是让学生逐步树立的一种意识、逐步具备的一种能力 。

教师要坚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阅读,
在阅读中比较,
在比较中收获,使他们不断地尝到
比较带来的成功与思维的乐趣。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比较阅 读的习惯和能力就
能逐步形成,师生间就可有更多的良性互动、教学相长,而这良好的思维习惯与思维能 力,
必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四节

比较阅读的内容

目前我们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师理解教材、课堂教学实施这两方面。

一、理解教材

教师备课时,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比较阅读。

1.
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比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家名作。
教 师不一定读过名家大部头的代表作,
但通过比较阅
读教材中该作家的不同作品,教师可以异中求 同、管中窥豹,了解一些该作家的创作风格、
思想特点,感受他们的高尚情操、审美情趣,从而在更高层 次上理解教材。

2.
不同版本的同一作品之比

好作品常常会被编 者争相编入教材,同时编者也会对文本进行增、删、调、换,所以,
同一作品在不同版本里往往会呈现出 一些差别。
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
我们可以把它的不同
版本(包括原文)
,都 找来读一读,这对我们了解编者意图、领悟作者匠心非常有益。

3.
同一单元课文之比

一般来说,同一单元内的几篇课文都具有一定的“共 性”
,又有相对的“个性”
,通过比
较了解它们的异同,
对于整体把握教材、
确定教学及训练的梯度、
优化教学设计等有提纲挈
领的作用,尤其对于京版教材,单元 训练重点没有明示,比较阅读就更有实用价值了。

单元内课文的比较阅读,
可使教师 深入把握课文在内容、
形式上的特点,
以及教学的重
点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
相同或相似的题材之比

细细研读教材,
题材相似的课文 还真不少,
以比较的视角来解读它们是件很有趣味的事,
你不仅可以发现某些规律,更可具体感 悟其个性魅力,算得上“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5.
相似的人物形象之比

写人文章是高年级学生接触比较多的,
但 学生容易对人物形成一些概念化、
程式化的认
识,评价人物爱用一些套话、大话,这就要求教师 对人物特点的把握要具体、准确、到位。

6.
异乎寻常的表达之比

好文章往往有异乎寻常的表达,
而这种表达,
往往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思考和敏锐
感受,或承载着他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如果我们常常用“比较”的眼光与文本对话,与作者
对话,或许就能从文章一个简简单单的字、一个反复出现的词句、
一个小小的改动中,
捕捉
到文本潜在的信息,从而发掘出文本的核心价值。

二、课堂教学

(一)基本内容

课堂上,字、词、句、段、标点的比较是大家常见的、也是最基本的比较阅读的内容。

1
.字词的比较

从字、词入手进行比较,一般通过增、删、改、换、调等方 式,使学生体会不同字词表
达的不同意思、不同情感、不同效果,从而准确理解内容、情感,积累语言, 培养语感,提
高阅读、欣赏能力。

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形近字、
同音字,< br>将它们放在一起观察、
比较、
辨析,
比三令五申、
反复强调的效果要好 。例如“本”
“末”
“未”这三字,仅仅从字形上引导学生区分,学生在
书写、运用时 仍旧会出错,若从“形义结合”的角度进行讲解,进而使学生真正明白它的含
义,从而就能有效地避免问 题。

本——木字下面加一横。
“木”表示树木,
“本”表示树木最下面的部 分即树根、主干。

树根、主干就是一树之本。

未——“木”字上加一小横 。表示树木刚刚长出小芽,还没长大,是“没”
“不”的意
思。

末——“木”字上加一长横。本意是树梢
,
树的尾梢、末梢。

引申义表示:东西的尽头〈末梢,秋毫之末〉


通过比较的方法辨析形近字 、同音字,尊重了汉字“形义结合”的突出特点,加深或强
化了汉字的音形义,尤其是形与义,大大减少 或避免了学生书写错别字的问题。

2.
标点的比较

标点符号是无 声的语言,
看似简单的符号,却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同的标点,往往会产
生不同的语义效果。在 课堂教学中,以“比较”的眼光关注标点符号,抓住那些对表现文章
中心,
表达作者情感具有重 要作用的标点,引导学生比较、揣摩,
体会语言的节奏感和畅达
感,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逐步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第
12
册《蜀僧》的教学中,我们这样引导学生感受标点的妙处:

“子何恃而往?”与“子何恃而往!
”——请读出不同的语气,并说明理由。

通过朗读理解,
学生明白了:同一个句子,因标点的不同,竟然就能表达或疑问或嘲笑
或讽刺 这样完全不同的意思。

3
.句的比较

细读文本,
你会发 现很多文章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句子、
细节里面,
它们往往是文章
的点睛之笔、感人之处。
找到它们并在课堂上善加利用,
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内涵,
品 味表达的妙趣,培养语感,提升欣赏鉴别能力。

例如,
《鼎湖山听泉》
中有 这样的句子: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
在雨后宁
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 妙的音响。


教学中我们引入了原文: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 ,……在雨后宁静的暮色
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画虎名家-水浒人物绰号


画虎名家-水浒人物绰号


画虎名家-水浒人物绰号


画虎名家-水浒人物绰号


画虎名家-水浒人物绰号


画虎名家-水浒人物绰号


画虎名家-水浒人物绰号


画虎名家-水浒人物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