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 论唐代的书法教育及其影响

温柔似野鬼°
725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03:4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道光皇后-妙笔生花造句

2021年1月18日发(作者:薛稷)
试论唐代的书法教育的影响

摘要: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第二个高峰,
是楷书体的求规隆法时期。
这一
辉煌成就的取得正是唐代书法教育的结果。
本 文从社会背景、
书法教育以及后世
的影响三方面进行了寻绎论证。

关键词:书法

教育

影响

绪论:
书法 艺术从东汉魏晋南北朝的度高韵胜
,
走入第二个繁荣阶段
,
这就是唐代
的求规隆法时期。唐代以无懈可击的法度
,
把书法推向了又一个艺术高峰
,
正如中
国书法杂志社编的《书法艺术》一书中云
:“
有唐一代书法
,
真草篆隶行
,
百花齐放
,
争妍斗奇
;
欧、虞、褚、薛
,
李、孙、颜、柳
,
颠张狂素
,
群星熠熠
,
组成 了中国书法
上空前绝后
,
最为辉煌的图卷。

这一成就的取得
,
正是唐代实施书法教育的结果。
现就此作一浅论。

本轮:

一、唐代书法教育的社会背景

(

)
唐代的政治、经济及 文教思想。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位有作为
的皇帝之一
,
他以武力取得天下后,
致力于发展经济
,
创造了

贞观之治

的盛 世。此
盛世所带来的丰厚的物质基础
,
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唐代仍尊崇儒

,
而教育是王朝得以推行儒学
,
施教于民的重要手段。
因 此
,
奉儒尊经成为整个唐
代教育的指导思想。就教育体系而言
,
则实 施以经学教育为主体的官学教育。书
法教育一方面跻身官学并列于六学之中成为独立的学课
,< br>另一方面
,
以灵活多样的
形式纵横驰骋于私学领域
,
是私学教 育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

)
巨大的社会需求是唐代书法教 育存在并且繁荣的理由和依据。首先
,

治者奉为正统的儒学经典的校勘整理,
需要解决经文的标准版本问题,
为此唐代
进行了《五经正义》的考订和《开成石经》的篆刻两 项工作。经学文字的考证于
篆刻都需书法工作同步发展,
需要培养专门人才来承担这一项工作。
此为社会需

1
要之一。其二,书籍急剧增加。隋唐两代书籍成倍增加,官 府所藏十分可观,雕
版印刷又尚未大行,
大量的抄写工作需由写手来完成,
势必形成对 抄写手的极大
需求。
《新唐书
~
艺文志》记载“贞观中
......
请购天下书,选五品以上子孙工书者
为书手,缮写藏于内库,以宫人掌之”







另外,私人藏书也十分丰富,成千上万,且多:
“手自刊校”
,堪与官府媲
美。佛教的兴盛更增加了抄写的声势。唐代为儒,佛,道大 融合时期,高祖大建
佛寺,
太宗下诏译佛经,
宪帝时为崇佛高潮,
天下佛院林 立,
佛经翻译传抄无数,
传至今天的唐代笔迹中有不少的佛经即可为证。
众多的书籍,
全凭手抄,
当日的
书写盛况可想而知。





(

)

唐代书法教育思想在

晋尚韵

的流风之后,专尚法度规矩,尤重楷法。
对行书、
楷书笔法和结体的研究总 结,
成为唐代书法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欧阳
询著有《三十六法》

《传授诀》

《用笔论》
,虞世南有《笔髓论》
,唐太宗有《笔
法诀 》

《指意》
,蔡希综有《法书论》
,颜真卿有《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李华
有《二字诀》
,韩方明有《授笔要说》
、林蕴有《拨镫序》
,卢携 有《临池诀》
。笔
法方面,由智永而张旭,在卫夫人《笔阵图》

七条

的基础上,总结出侧(点)

勒(横)
、努(竖)
、趯(钩)< br>、策(提)
、掠(长撇)
、啄(短撇)
、磔(捺)所谓

永字 八法


后世书法教育中凡笔法一端,
概以此为宗。
结体方面,由于楷书笔
划、
字形的相对明确而尤为唐人所重视,
如欧阳询归纳的排迭、
避就、
顶戴、
穿
插、向背等

三十六法

,唐太 宗《笔法诀》的

合勒处勒

(若



字)


仰上覆


(若



字)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的

均谓间


密谓际




谓不足



损谓有余



巧谓布置


称谓大小

,都是关于结体法度的总结。
由此,形成了唐代书法艺术理论,同时也 是书法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唐代官学中得书法教育


(

)
高等学府 中的书法教育。从隋代开始,官方高等教育殿堂终于为书法教育
设立了应有的位置。据《隋书
~
百官志下》记载,隋朝建立了高等专科教育——
书学、
算学、
律学,
这是汉代之后专科学校教育的一个新发展。
但隋代只是书学
专科学校的初创,未能确立发展。直 至唐贞观六年,唐太宗下令“


2
广学舍千二百区,三学益生员,并置书 、算二学,皆有博士。大抵诸生员至三千
二百。



虽三代之盛。 所未闻也
’’
。在稳定繁荣的太平盛世,在教育蓬勃发展
时期,由锐精经术、酷爱书法 的君主太宗李世民最终完成了书学的建立。




书学是唐代高等 学府中的专科,据史书记载,唐中央一级学校(教学程度相
当于现在的大学)
隶属国子监的有六 所,
即国子学。
太学。
四门学。
书学。
算学。
律学,统称为 “六学”

《新唐书
~
百官志三》卷四十八:
“书法博士二人,从九 品
下,
助教一人,
掌教八品以下即庶人子为生者
……

书学 有学制规定,
教学内容
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先掌握标准经文的标准字体。
然 后熟悉造字原理、
字的本
意、引申义等有关文字学方面的内容,最后一年进一步扩大文字学方面 的知识,
整个教学计划的设置于安排完全围绕典校经文,探索经文的中心目的。

六学 之外,唐代还设有弘文馆,隶属门下省。弘文馆有朝廷智囊机构性质,
弘文馆承担收藏研究,整理修复古 籍(包括墨迹真本)的任务,藏书极富,需要
书手甚多,
对书法的要求也极高,
该馆易 实施高等教育,
不过却是典型的贵族学
校。据史书记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冯承素都曾 在弘文馆为官任教。其
书法教育具有权威性,对社会上习书有极大的导向作用,史书称:
“十数 年间,
海内风从及。


(

)
科举对书法教育的 强化。科举制度是封建政治经济的产物,它与学校教
育连为一体。学校的中心任务是配合文德治天下—— 传播儒学,培养忠君之士。
科举考试则是从这些儒学之士中选拔最符合封建王朝需要的人才。
也 就是学校以
科举为目的,
科举是教育成果的最终实现。
《新唐书》
将学校制度 列在
《选举志》
中,即纳入科举体系,就表明二者的关系。所以,我们在了解唐代书法教育时,
有必要考察唐代科举中的书法情况。

1.
常选中的“明字”科。唐代岁举 之常科有六:秀才、明经、进士、明法、
明字、明算。
“明字”科主要选拨典校古籍经书的人才 ,考试以书法为专业,其
内容与书学内容十分吻合。
由此可见,
唐代官学对书法非常重 视。
经学生也必须
“学书,日纸一副”



3
2
铨选中的“书”
。铨选即量才授官。考生在尚书礼部主持的“省试”及第
后,
仅仅是取得了为官的资格,
并不能马上得到官职,
还必须再过吏部的铨选一
关。铨选考试及格后,才能分配官职,此一称作“释褐”
,意思是可以脱去平民
百姓穿的粗布 麻衣步入仕途了。铨选考试的科目:
“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
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 ,三曰书,楷法最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四科
之中书判至关重要。考官阅卷之时,书为入目 之首,未时文义,已先观书法,在
这里,书法可谓名副其实的敲门砖。

总观唐代科举 种种,
书法于其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书法不仅仅与“明字”

科相关,
几乎所有官吏考试都有书法参与其中,
它程度不同地为评判标准而对考
试起作用,
常 有成败在此一举的性质。
因此,
不难理解唐代学校中为何如此只能
重视书法教育。值得注意的是科举中的书以
“楷法最美”为评判标准,
这不能不
促使唐人在意于楷 法,
其结果是造就了唐代空前绝后的楷书大观,
导致了法度森
严的书风形式,
宋人对此早有评价:
“唐以身言书判社科,
故一时之士无不习书,
犹有晋宋余风。今间 有唐人遗迹,虽非知名人,亦往往可观。


三、唐代书法教育对后世的影响

(一)政治因素和统治者的因素对书法教育的影响

书法家政治地位对书法艺术影响在 书法发展史上,
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
峰,此时,在真、行、草、篆、隶各体书中都出现了影 响深远的书家,真书、草
书的影响最甚。
真书的书家大多脱胎于王羲之,
但又兼魏晋以 来的墨迹与碑帖的
双重传统,
渐王家书派中脱颖而出,
风格转呈严谨雄健、法度森整。
行草书家特
别是草书家的风格走向飞动飘逸。
隶篆虽无大发展,
但能承秦汉之 遗法,
形成或
严整紧劲或遒劲圆活的信风。唐代书法可分三个时期,初唐、盛唐、晚唐。这一< br>时代新风格的形式,
在初唐时尚处于渐变中,
至盛、
中唐之际,
单是从 草书领域
中出现了新风,随后真诸体亦别开生面,取得的发展。晚唐书法较少发展。

唐朝初期,
社会安定,
经济日益繁荣,
书法亦蓬勃发展。
朝廷定书法为国子监 六
学之一,设书学博士

,以书法取士。唐太宗李世民喜好书法,倡导书学,并竭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
这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和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
历代盛称的

4

道光皇后-妙笔生花造句


道光皇后-妙笔生花造句


道光皇后-妙笔生花造句


道光皇后-妙笔生花造句


道光皇后-妙笔生花造句


道光皇后-妙笔生花造句


道光皇后-妙笔生花造句


道光皇后-妙笔生花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