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绝世美人儿
646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03:5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描写四季的古诗-村上春树经典作品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第四章第四节
“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粤教版)
江西省赣县第二中学(
341100
)
韩亮田
【教案背景】
本节课参 加“
2011
年赣州市地理优质课大赛”,有配套课件。
一、教材分析
“存在决定意识”
,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特色的形成也必然受 到自然、经济和社会
的巨大影响。本节包括“民俗与环境”
、
“旅游与文化”两部分内 容。其一,由我国的饮
食文化切入,联系我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从饮食文化产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进一
步延伸出自然环境对民俗和文化的多方面的影响。这一段中设计了几个活动,都是紧扣
人— 地关系的线索,让学生通过学习、交流活动,充分认识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其
二,承接自然—文化的 线索,指出我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各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
在世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著名旅游资源。 课本列举和简介了中国的世界遗产,并让学生
通过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世界遗产作为宝贵的旅游资源 ,在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
应注意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大量穿插客家的风俗、饮食 、服饰、
民居等地方特色文化,让课堂内容亲切而富有感染力。这样设计突出“学习对生活有用
的地理”
、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使学生了解 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
风情及其形成原因、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旅游资源的分类;收集资料,比较不同地区各 具
特色的文化差异。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记住地 理知识的能力,着重培养学
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流表达信息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和家乡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抒发学生热爱锦
绣河山、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伟大创作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丰富。
难点:
国不同地方民俗的成因与该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发现法、
(模拟)参观法、
CAI
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
一
)
课前预热
展示:长城背景图片、课题。
同时播放:宋祖英的《爱我中华》歌曲。
学生活动:进场。
设计意图: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正式授课做好铺垫。
(二)情境导入
展示:一组赞美家乡的歌曲和图片。
学生活动:欣赏歌曲和图片。
设计意图:了解我国各地的景观、文化不尽相同。
过渡:
刚刚欣赏了赞美家 乡的歌曲和图片,
我想到了一句俗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我国疆域辽阔, 民族众多,地形、气候复杂多样,各民族、各地区的人们创造了各具特
色的灿烂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姿多 彩的中华文化。请大家翻到课本
92
页—《多姿多彩
的中华文化》。(出示课题并板书 )
(三)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1
、知道我国民居、 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
,
了解我国不同地方民俗
的成因与该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2
、了解祖国和家乡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
结合有关资
料,说明我国地方 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学生活动:
1
、朗读学习目标。
2
、把课文浏览一遍。
设计意图:明确在本节课应达到的预期效果。
过渡:不同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方 式当然不一样,那么他们的衣、食、住、行
会有什么差异呢?常言道“安居才能乐业”,我们先看看各地 不同的民居。
(四)住
1
、展示:四大古民居(固定)和蒙古包(流动)图片。
2
、展示:湘西吊脚楼和陕北窑洞图片。
3
、要求:对比南北方民居的不同点。
学生活动:
1
、欣 赏图片,获取信息。
2
、讨论,完成表格:
民居
特点
屋顶
窗户
墙体
功能
南方民居
北方民居
设计意图:培养学 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民居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都受到
气候和地形的影响。
过渡: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三分长相七分打扮”,我们来看看各民族的人
们是怎样装扮自己的。
(五)衣
1
、展示:藏族、瑶族、傣族、白族、蒙古族、满族、 赣南客家人的服饰图片。
2
、
问: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赣南山区的人们穿着藏袍下农 田干活,方便吗?原因?
3
、
问:再设想如果把海南岛居民的沙滩服和沙滩鞋给藏族牧 民放牧穿,可以吗?原因?
4
、
展示小结:服饰不仅仅是人类文化 的积淀,也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工具,也要受到气
候,地形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 生活动:
1
、欣赏图片,获取信息。
2
、完成老师的提问。
设计意图:了解我国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理解一个民族服饰的形成除受传统意识
的影响外,更重要的 是受其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