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四)
绝世美人儿
953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06:0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dnf驱魔加点-市场营销的论文
100
个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四)
馆友“智者
1111”:
您好!您的馆藏文章“100
个与历史 人物有关的成
语(四)”深受广大馆友的喜爱,于
2015
年
10
月
20
日进入
“阅览室”频道的“历史
/
文化”下“汉语
/< br>对联”类别的精华区。
360doc
代表全体馆友感谢您的辛勤劳动和慷慨分享!
────360doc
个人图书馆
100
个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四)
61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
释义
]
形容刻苦学习。
[
语出
]
西汉< br>?
刘向
《战国策
?
秦策一》
:
“
(苏秦)< br>读书欲睡,
引锥自刺其股,
血流至足。
东汉
?
班固
《 汉书》
:
“孙敬字文宝,
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
近义
]
悬头刺股
[
用法
]
联合式;作定语;形容刻苦学习
[
例句
]
清
?
李渔《比目鱼
?
赠行》
:“我~年复年,把铜雀磨
穿。”
[
成语故事
]
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
后 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
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
:东
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 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
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
决心 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
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 了,还不
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
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 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
打盹 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
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
?
卷三秦一》
:战国时期 ,有
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
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
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
定决心, 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
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 打瞌
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
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 书。
62
、沆瀣一气(崔沆、崔瀣)hàng
xiè
yī
qì
[
释义
]
沆瀣:夜间的水气。这里指唐僖宗时;担任主考官
的崔沆;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 。所以有人开玩笑;将他
俩的单名连起来是“沆瀣”两字。指“沆”、“瀣”两人连成一气。
比 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
语出
]
宋
?
钱易《南部新书》
:“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
谈者称
'
座主门生 ;沆瀣一气。’”
[
正音
]
沆;不能读作“kēnɡ”或“kànɡ”。
[
辨形
]
沆;不能写作“沉”;气;不能写作“起”。
[
近义
]
狼狈为奸同流合污
[
反义
]
志同道合
肝胆相
照
精成团结
[
用法
]
含贬义。比喻气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一般作谓
语、宾语。
[
结构
]
主谓式。
[
例句
]
(
1)
日本入侵者和伪军~;镇压抗日英雄。
(2)
这两个人;一个尖酸;一个刻薄;~;到处惹是
生非。
[
成语故事
]
隋唐时,读书人要做官,都要经过科举 考试。唐僖宗当
政期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考试,各地已经取得一定资
格的读书人,来到长 安应考。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
的很有才学,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着发榜了。主持
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
好,就把地录取了。发榜那天,崔瀣见自己 榜上有名,非常
高兴。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
生,而主考官就是考 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称他为恩
师。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
作为座主,见到崔涩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显得格外高
兴。
也真是巧合,
“沆” “瀣”二字合起来是一个词。
表示夜间的
水气、雾露、于是,爱凑趣的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 两句
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象是夜
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 br>
63
、江郎才尽(江淹)
[
释义
]
江郎:南朝梁文人江 淹;少有文名;晚岁文思衰;
才:才华;尽:完。江淹的文思已经衰竭。后比喻人的文思
枯竭或 才气用完了。
[
语出
]
南北朝
?
钟 嵘
《诗品》
:
“初;
淹罢宣城郡;
遂宿冶亭;
梦一美丈夫; 自称郭璞;谓淹曰:
'
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
以见还。
’淹探怀中;
得五色笔以授之。
尔后为诗;
不复成语;
故世传
'
江郎才尽’。”
[
正音
]
郎;不能读作“lǎnɡ”。
[
辨形
]
郎;不能写作“朗”。
[
近义
]
黔驴技穷
[
反义
]
出类拔萃
初露锋芒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
凡文学家作品;
比以前的大有进步;
可用此语形容。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
结构
]
主谓式。
[
例句
]
果戈理《死魂灵》第二部最终没能写成;并非~;
而是由于他远离了俄国社会生活。
[
成语故事
]
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 当时有名的文学
家。江淹年轻的时候很有才气,会写文章也能作画。可是当
他年老的时候,总是 拿着笔,思考了半天,也写不出任何东
西。因此,当时人们谣传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
做了一个梦。
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
“我有一支笔放
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 ,
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
”江淹
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 把笔还给郭
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
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 尽了。
64
、七擒七纵(诸葛亮)
[
释义
]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
使对方心服。
[
语出
]
晋
?
陈寿《三国志
?
蜀志
?
诸葛亮传》
:“亮率众南征,
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亮笑,纵使更战,七
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
用法
]
联合式;作分句、状语;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
服
[
例句
]
那敬德鞭无虚举,举无不中。你便要一冲一 撞,登
时间早将你~。
(元
?
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
[
成语故事
]
公元
225
年,蜀汉 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
南征。
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
南方彝族的 首领孟获,
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 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
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
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 ,见蜀兵败
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
进埋伏圈被擒。孟获认定 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
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
松 绑,
好言劝他归顺。
孟获不服这次失败,
傲慢地加以拒绝。
谙葛亮也不勉强他 ,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
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
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
直率他说:
“以前我 不知道你们虚实,
给你赢了一次,现在看
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 br>
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他料定盂获
今晚准来 偷营,当即布置好埋伏。
孟获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人说,蜀军都 是些老弱
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 诸葛亮。
当天夜里,孟获挑选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进蜀军
大营,什么阻挡也没有。孟获暗暗高兴,以为成功在即,不
料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接连被擒,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他带领所有人马
退到沪水南岸,< br>只守不攻。
蜀兵到了沪水,
没有船不能过去,
天气又热,
困难重重。< br>”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
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装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对岸射来的 箭
立即退回来,随后再去渡河;一面将大军分成两路,绕到上
游和下游的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 孟获据守的上城。后来,
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虽然第三次被擒 ,但他仍然不服气。诸葛亮还是不
杀他;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将士中有人对诸葛亮的这种做
法 不理解,认为他对孟获大仁慈宽大了,诸葛亮向大家解释
说:
“我军要彻底平定南方,
必须重用孟获这样的人。
要是他
能心悦诚服地联络南人报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万大军。你们现在辛苦些,以后就不必再到这里来打仗了。”
孟获这次被擒又 释放后,下决心不再跟蜀兵作战。但时
间一长。营里快断粮了,他派人向诸葛亮借粮,诸葛亮同意
了,但要孟获亲自出来,与蜀军大将一对一比武。孟获接连
打败了几名蜀将,但刚到大堆粮食旁,被绊 马索绊倒被擒。
蜀将当即传达请葛亮的命令,让盂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
在这种情况下,孟获终于从心里佩服诸葛亮。为了让各
部族都归顺蜀国,
他 把各部族首领请来,
带着他们一起上阵。
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蜀营里传出话来 ,让
孟获等回去,不少部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
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 br>(
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
)
,自古以
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 ,
我没有脸再回去了。
”
65
、毛遂自荐(毛遂)
[
释义
]
毛遂:
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门客;
荐 :
推荐;
荐举。
毛遂自己推荐自己。形容自告奋勇去做某事。
[
语出
]
《史记
?
平原君虞卿列传》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
赞于平原君曰:
'
遂闻君将合从于楚;
约与食客门 下二十人偕;
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
正音
]
遂;不能读作“suí”。
[
辨形
]
遂;不能写作“逐”。
[
近义
]
自告奋勇
[
反义
]
自惭形秽
[
用法
]
作宾语时;一般用在“敢于”、“勇于”、“想”之类 的动
词后面。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
辨析
]
< br>~与“自告奋勇”有别:~有自我推荐的意思;“自告
奋勇”则含有自己主动承担某件事的意思。
[
例句
]
在竞选
会上;小明~当班长。
[
成语故事
]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
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 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
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
20
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 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
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
见毛遂再 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 在殿上,
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
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 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
白,
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
问平原君:< br>“此人是谁?”
平原君答道:
“此人名叫毛遂,
乃是我的门客!
”楚王 喝道:
“赶
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
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
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
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
” 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
没有再呵
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
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 出兵援赵。秦军撤
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
生一至楚,楚王 就不敢小看赵国。”
66
、铁杵成针(李白)
[
释义
]
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
语出
]
明
?
郑之珍《目连救母
?< br>四
?
刘氏斋尼》
:“好似铁杵磨
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
[
正音
]
杵;不能读作“wǔ”。
[
辨形
]
杵;不能写作“许”。
[
近义
]
持之以恒
[
反义
]
半途而废
[
用法
]
用作褒义。
一般作谓语、
宾语。
[
结构
]
主谓式。
[
辨析
]
~和“持之以恒”都形容有恒心;有毅力;但~比“持
之以恒”更加形象。
[
例句
]
王明同学虽然伤残无手臂;但是他却能用双 脚书写;
并获儿童书法奖。他是靠锲而不舍的努力;才使~的。
[
成语故事
]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
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
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 、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
草使李白感叹不已,
“这么好的天气,
如果整天在屋里读 书多
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 白发的老
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
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
李白笑了笑,接 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
铁杵这么粗,
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
愚公可以移山,
铁杵
为什么不 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
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 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
仙。
67
、莫须有(秦桧)
[
释义
]
原意是也许有吧。后指凭空捏造。
[
语出
]
《宋史
?
岳飞传》
:“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
莫须有。”
[
用法
]
紧缩式;作谓语、补语、定语;指凭空捏造诬陷
出自“宋史”岳飞传,岳飞传记岳飞 被捕,案子将要做成的时
候,韩世忠不服,找秦桧质问。秦桧说,岳飞儿子岳云给张
宪的反动信 ,虽然找不到了,可是“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
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这就是莫须有 被人注意的
开始。
中国知识人读古书,摇头晃脑,做博学状,其实古书读得实
在不行,因为他们读书不化,乱读一气。以“莫须有”三字为
例,大家都解释做“没有”的意思,这是 根本说不通的。秦桧
若悍然说“莫须有”是“没有”,
等于没有证据就整岳飞、
等于公
然承认自己胡来,
天下哪有这种事?中国知识人人人读“宋史”
岳飞传,可是人人都不 深究这样解释如何说不通,真混球。
总算有一二敢提疑问的人出来了。
徐乾学在《资治通鉴后编》
一里,
表示“莫须有”三字是弄错了,
该是“必须有”;
毕沅在
《资
治通鉴考异》里,用《中兴记事本末》的旁证,认为也该是
“必须有”; 朱彝尊说过这样才对。但是“莫”字改成“必”字,又
根据什么呢?“莫”字和“必”字,
明明 是不同的两个字啊!
俞正
燮有鉴于此,他在《癸巳存稿》里,认为“莫须有”三字还是
该从字面解释,认为该标点做“莫,
须有”。
“莫”表示秦桧的迟
疑,“须有”表示必 须有。“世忠截其语而合之,以诋桧之妄。”
俞正燮这种解释,虽然不犯私改古书的毛病了,但犯了乱点
古书的毛病,还是不通。
其实,“莫须有”三个字,是宋朝人的用法,应该从宋朝人 的
书里,去找旁证,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正宗。在宋朝人的书
里,我发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里有“莫须召二三大将来”
的话;
《曲淆旧闻》里有“莫须待介甫参告否”的话;
《铁 围山
丛谈》里有“莫须问他否”的话;
《宝真斋法书赞》里有“莫须
与他明辩”的话;
《分类夷坚志》
里有“莫须谢尚书否”的话;
《思
陵录》里有“莫须批出”的 话;
《后村大全集》里有“莫须有人”
的话。
……从这些宋朝口语中,
我们归 纳出来“莫须”的语义,
原来是“难道不”或“难道没”的意思。“莫须有”三个字,原来是
“ 难道没有吗?”的意思。印证“宋史”原文:“狱之将上也,韩
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
'
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
其事体莫须有’。”翻成现代话,明明是“岳飞的罪名,难道没< br>有吗?”的傲慢语气。
这种语气,
才正是当时针锋相对的对话,
“莫须有”三个 字这样解释,才说得通。
。”
68
、桃李满天下(狄仁杰)
[
释义
]
比喻一个人的学生很多;各地都有。桃李:桃树和
李树;比喻老师教的学生。
[
语出
]
唐
?
白居易《春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令公桃李满天
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
辨形
]
李;不能写作“里”。
[
近义
]
遍布天涯
[
用法
]
用作褒义。
多用歌颂教师或学校。
一般作谓语。
[
结
构
]
复句式。
[
例句
]
(1)
张老师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大半辈子;如今早已
是~了。
(2)
赵老师辛勤教学三十年;~。
[
英译
]
have
students
all
over
the
country
[
成语故事
]
唐代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一个宰相叫狄 仁杰,字怀英,
太原(今属山西)人。此人德高望重,敢于直言相谏,深得
武则天赏识。武则天 称他为“国老”(武则天即位时,狄仁杰
已八十多)而不直呼其名。就是上朝时,武则天也不让他跪拜,
说:
见狄公下拜,
我浑身都痛。
武则天常对其他大臣说:
“ 不是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你们不要去麻烦狄老。”
武则天为了巩固自 己的统治,
采取多种措施,
广罗人才,
并让狄仁杰给他推荐能担任将相的人才。狄仁杰 推荐了张柬
之、姚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多成了名臣。有人对狄仁杰
说:
“你真是位 了不起的人物,
朝廷里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你推
荐的,真是桃李满天下啊。”狄仁杰说:“推荐有 才能的人为
国家效力,不是为私,是我应该做的。”
公元700
年,
九十三岁的狄仁杰病死,
武则天痛哭流涕。
自此以后,每当朝 廷有大事而众人又不能解决时,武则天常
叹息说:“老天爷为什么这么早就夺去了我的国老啊!”
69
、曲高和寡(宋玉)
[
释义
]
曲:乐曲。高:高雅。和:和谐地跟着唱。寡:少。< br>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觅。
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 等高雅深奥;很难有
人理解或接受。
[
语出
]
战国
?
楚
?
宋玉《对楚王问》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
寡 。”
[
正音
]
曲;不能读作“qū”;和;不能读作“hé”。
[
辨形
]
和;不能写作“合”。
[
近义
]
阳春白雪
[
反义
]
下里巴人
[
用法
]
多含讽刺意味。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
结构
]
联合式。
[
例句
]
(1)
通俗读物就应该写通俗些;
否则~;
看的人就不
会多。
(2)
老教授这部力作很有学术价值;
但~;
买的人很
少。
[
成语故事
]
宋玉是战国时楚国著名的文学家,在楚 襄王手下做事。
有一次,楚襄王问他:“先生最近有行为失检的地方吗
?
为什
么有人对你有许多不好的议论呢?”
宋玉若无其事地回答说:
“喂,
是的,
有这回事。
请大王宽恕我,
听我讲个故事:
最近,
有位客人来到我们郢都唱歌 。
他开始唱的,
是非常通俗的
《下
里》和《巴人》
,城里跟着他唱的 有好几千人。接着,他唱
起了还算通俗的《阳阿》和《薤露》
,城里跟他唱的要比开
始 的少多了,
但还有好几百人。
后来他唱格调比较高难的
《阳
春》和《白雪》< br>,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几十个人了。最后,他
唱出格调高雅的商音、羽音,又杂以流利的徵音,城里 跟着
唱的人更少,
只有几个人了。
”说到这里,
宋玉对楚王说: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