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绝世美人儿
547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06:2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陕西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寂寞的反义词是什么
第
3
单元
8
匆
匆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会写“挪、藏”等生字。理解“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等词语的意思。< br>
2.
过程与方法
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
,
体会作者 表达的思想感情
,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
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等
写作方法。
3.
情感与价值
懂得“匆匆”的含义
,< br>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
,
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
体会时
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
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
,
感悟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
懂得时间的匆匆流逝
,
从而 珍惜时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百川东到海
,< br>何时复西归”
,
是啊
,
时间如流水匆匆
,
一去不复返
!
著名作家朱自
清先生也曾在他的文章中表达了这样的感叹
,
这节课 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时间的匆
匆。
(
板书课题
)
2.
作者介绍
:
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先生吗
?
3.
“匆匆”是什么意思
?
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
,
“匆匆”指的又是什 么呢
?
二、自读自悟
按要求自读课文。
1.
学会
5
个生字。
2.
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3.
思考问题
:
文中 “匆匆”指的是什么
?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
他有没有
回 答
?
三、小组合作
1.
读准词语
:
匆匆、遮挽 、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涔涔、潸潸。
2.
听写词语
,
互查互批。
3.
小组内朗读课文
,
读不通、读不顺的句子重点练读。
四、读文解疑
1.
指名朗读课文。
2.
讨论问 题
:
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
?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 br>他有没有
回答
?
五、指引探究
,
布置作业
1.
读课文
,
想一想
:
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
2.
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师批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
,
感悟体会
(
一
)
自主阅读
,
组内交流。
1.默读课文
,
想一想
: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找出文中的语句
,
用心
体会。
2.
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3.
读了这篇课文
,
你想到了什么
?
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
二
)
集体交流。
1.
读出文中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语句
,
说说自己的体会。
< br>(1)
“洗手的时候
,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
吃饭的时候
,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
默默时
,
便
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
(
日子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
,
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
地流逝了 。
)
指导朗读
:
体会时间易逝。
作者细心地发现日子在 洗手、吃饭、默默时
,
在我们不注意它时悄悄地过去了
,
除
了以上的 例子你还能想到其他方面吗
?(
聊天时
,
日子从嘴边过去
;
玩耍时
,
日子从
手里过去
;
看电视时
,
日子从屏幕 上过去
;
晒太阳时
,
日子从身上一闪而过……
)
(2)< br>“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
,
伸出手遮挽时
,
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
;
天黑时
,
我躺
在床上
,
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 br>,
从我脚边飞走了
;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
,
这算又溜走了一 日
;
我掩面叹息
,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
了。”
(
作者想留住时间
,
但时间还是匆匆地过去了
,
作者只能掩 面叹息
,
而时间又
在叹息里闪过了。
)
指导朗读
:
读出作者想留住时间的迫切以及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
2.
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
,
交流、朗读。
(1)燕子去了
,
有再来的时候
;
杨柳枯了
,
有再青的时候< br>;
桃花谢了
,
有再开的时候。
(2)
在默默里算着
,
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
,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我
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
没有声音
,
也没有影子。
(3)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
,
被微风吹散了
,
如薄雾
,
被初阳蒸融了
;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
呢
?
3.
细 读课文
,
画出作者抒发感受的句子
,
感受作者的情感
,
感悟 文章的道理。
(1)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2)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
,
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
?
只有徘徊罢了< br>,
只有匆匆罢了。
讨论
: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
二、回读全文
,
懂得惜时
作者以优美的笔触表现了时间来也匆匆< br>,
去也匆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
想一想
:
读了这篇文章,
你们想到些什么
?
三、倾诉友情
,
共享格言
同学们
,
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
,
请你们把一句有关惜时的格言送给我们 身边的
人。
四、作业设计
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惜时格言。
教师批注
【板书设计】
匆匆
{
花有重开日
}
逃去如飞——珍惜时间
人无再少年
【教学反思】
[
成功之处
]
品读课文
,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加强对重点语段的 品读、理解
,
从而加深学生理解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的无奈和惋惜。新课程认为
,课程不是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
,
而是生
活世界的有机构成。本文作者在抒发自己的 感受时
,
把自己在特定处境里的感受依托于大自然多种可感的
景象中
,
把抽象的时间流逝通过具体的事物写具体。
[
不足之处
]
我感觉本节课中还有些欠缺。学生的交流虽然还算成功
,
但不够深入
,
仅 停留在部分成绩
好的同学之间
,
学困生还没能体会到文章的主旨
,
因 此很少发言。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学机智
,
是动态生成
,
为
了不使每一 节课匆匆而逝
,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充实自己
,
让自己的教学更加 成功。
9
那个星期天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学会本课的“绽、搓”等生字
,
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过程与方法
品析课文
,
重点关注文章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
3.
情感与价值
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
,
辩证认识母亲和孩子在沟通中所存在的鸿沟。
【教学重点】
重点关注文章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
【教学难点】
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
,
辩证认识母亲和孩子在沟通中所存在的鸿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
,
哪位同学可以 来给我们回顾一下那篇
文章的主要内容
?
(
《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 上新雨衣的故事
,
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盼
望”的心路历程。
)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
,
你有哪些疑问
?
“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
?
为什么作者要选取这样一个题目
?
带着这些问题
,
我们一起来读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
,
整体感知
(
一
)
作者介绍。
史铁生
,
中国作家
,
散文家。
1951
年出生于北京。
196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 中
学
,1969
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
1972
年回到北 京。后来又患肾病并
发展到尿毒症
,
靠着每周
3
次透析维持生命。后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
员
,
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
中国残疾 人联合会副主席。
2010
年
12
月
31
日凌晨
3
时
46
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
享年
59
岁。
(
二
)
朗读课文
,
理清思路。
1.
自读课文
,
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
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br>?
(
本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
2.
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
(
时间顺序
,
从早到晚。
)
3.
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
?
(
“我”的心情。
)
4.
那么我们可以归纳出
,
本文主要写了“我”的心情的变化。那么课文的 第一自
然段有什么作用
?
(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
引出下文。
)
5.
如果把第一自然段中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
,
好不好
?
为什
教师批注
么
?
(
不好。“从早 晨到下午
,
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
这里罗列了时间点
,
显 得时间过
得特别漫长
,
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
(
三
)
重点研读
,
体会人物感情。
1.
自读课文第二部分
,
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
,
并且交流“我”的心 情经历了哪
些变化。
2.
“……这不会错
;
……都不会 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这几句都满怀期
待的心情。
3.
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
,
“我”却记不清去哪了
? < br>(1)
母亲之前一直答应“我”去
,
但是却没有兑现
,
“我” 一直期盼
,
以至于忘记了
目的地。
(2)< br>“我”的期望越大
,
失望也越大
,
在那个星期天由于期盼落空
,
所以这样的
伤痛令“我”印象深刻
,
以至于忘记了具体信息。
< br>4.
“春天的早晨
,
阳光明媚”“跑出去
,
站在街门口”“藏 在大门后”这几句对天
气、动作的描写
,
体现出“我”的心情的愉快。
5.
“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是怎样来体现不好挨的
?
(
跳房子
;
看云彩
;
拨弄蚁穴
;
翻看画报
,
而且是 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
;
想象陌
生人的生活。
)
“院子很大
,
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
等待的过程 非常漫长而又孤独
,
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
,
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
着。
6.
整个上午“我”都跟在母亲腿底下
,
追在母亲的腿底下 。“我”好几次差点绞
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到。
“我”紧跟着母亲
,想要等母亲停下来
,
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
那两条不停顿的腿在“我”眼前晃动
,
侧面表现出母亲的忙碌。
这一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
(
以孩子的视角来写
,
富有童趣
,
更加真实。
)
三、小结
本文写了“我”等待的过程
,
整个上午“我”的心情变 化
:
期盼——愉快——耐心
等待——急切。
四、作业
抄写词语。
蚂蚁
唠叨
耽误
惆怅
惶恐
依偎
逝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 br>,
我们一起感受了“我”在等待中的心路历程
,
请一位同学回顾一下
,
“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
(
期盼——愉快——耐心等待——急切
)
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我”的内心世界。
二、
新课讲授
(
一
)
品读课文
,
体会人物感情。
1.
“我蹲在她身边
,
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
,
盼着。”表现了“我”怎样的心
情
?(< br>焦急
,
执着。
)
“我看看天……我一声不吭。”这一部分写出“我”的心理是怎样的
?
(
想看看母亲还有多少衣服
,
看看天是不是晚了
,
心存期盼。
) < br>“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飘渺。”这一句是什么描写
?
写出
了什么
?
(
环境描写
,
写出了光线变暗
,
暗示 时间的推移
,
“我”的期盼落空。同时也照应
“我”的心情
,
希望渐 渐破灭的失落。
)
“我一声不吭
,
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我”忽然明白了什么
?
(
今天是没有希望出去了。
)
第
6
自然段中“我”的心情由之前的等待到期盼落空的失望。
2.
“我现在……那声音无休无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用光线的变化和声 音的描写
,
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
,
写出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
漫长 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教师批注
为什么光线“漫长而急遽”
?
虽然等待时间很漫长
,
但是“我”却并不希望黑夜降临
,
希望白天能更长一点。体
现出“我”执着盼 望的心情。
“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
,
发现他在哭
,
在不出声地流泪”表现出男孩
儿无比悲伤的心情。联想《迢迢牵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脉 脉不得语”
,
可以感受到那种极度的悲伤
,
无以言表。
“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
,
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
,
一派荒凉”表现了男孩儿内 心的
悲伤和无奈。
梳理人物的心情变化
:
期盼——愉快——耐心 等待——急切——执着——失望—
—悲伤
相对应的时间也发生了变化
:
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两条线索并行
,
写出人物的心路历程。
(
二
)
进一步感受人物。
1.
在这个星期天里< br>,
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
,
那么她还是不是一位好母亲
?
说说你的看法。
第
7
自然段中
:
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 上的水
,
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
亲在说
,
一边亲吻着我 一边不停地说
:
“噢
,
对不起
,
噢
,
对不 起……”
从这些动作和语言中
,
表现出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自责 、不安
,
试图来
安慰“我”
,
看出她对“我”的怜爱。可以感受到母 亲是爱自己的孩子的
,
但是迫
于生计只能不停地劳作。
2.
可能有些同学会产生疑问
,
“我”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拉着母亲出门
,
而一 定要
等母亲停下来呢
?
“我”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
,
体谅母亲的辛劳。
(
三
)
领会主旨
,
学习写法。
1.
读了本文
,
你有哪些感想
?
父母要能够兑现给孩子的 承诺
,
不然可能会对孩子造成难以忘怀的伤害。孩子也
要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2.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
(1)
对人 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
,
借助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
同时也运用了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2)
用一个孩童的视角观察事物
,
文章更加生动写实。
三、小结
本文运用多种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
,
生动细致地刻画了 “我”盼望出门的心路历
程。提示我们正确地与家长沟通。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
成功之处
]
1.
在教学中
,
我还注意 语言的过渡
,
教师的及时评价
,
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
,
大胆交
流
,
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
,
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
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