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优质教案

绝世美人儿
809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06:3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受宠的象-战胜命运的孩子

2021年1月18日发(作者:羊鸣)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十一

3.2

3.6

3.9

3.12

3.16

3.20

3.23

3.27

3.30

4.3
4.6

4.10
4.13

4.17
4.20

4.24
4.27

5.1
教学内容

《北京的春节》

3

《腊八粥》
2
)书法展评(
1


假期读书交流会(
2


《古诗》

3

《藏戏》

1

《习作》

2


《语文园地》

2


《鲁滨逊漂流记》

3

《骑鹅旅行记》

1


《汤姆索亚历险记 》

1

《口语交际》

1


课外阅读(
1
)书法(
1


《习作》

2

《语文园地》

2


《快乐阅读吧》

3


书法(
1


《匆匆》

3

《 那个星期天》

2

《习作例文》

1


课外阅读(
1
)书法(
1


《习作》

2

《古诗三首》

3


课外阅读(
1


《十六年前的回忆》

3

《为人民服务》

3


课外阅读(
1
)书法(
1


《金色的鱼钩》
1

《口语交际》

1


《习作 》

2

《语文园地》

2
)课外阅读(
2


《文言文二则》

3

《表里的生物》
2
)书法(
1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3


《他们那时候多有 趣啊》

1

《口语交际》

1


课外阅读(
2



书法(
1


《习作》

2

《语文园地》

2

《难忘小学生活》

4


古诗词阅读:
《采薇》
《春夜喜雨》

1


《江畔独步寻花》
《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1


《江上渔者》
《泊船瓜洲》

1


《游园不值》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1


《浣溪沙》
《清平乐》

1
)古诗词交流(
2
)书法(< br>1


复习(
8


复习(
8


分类复习(
8


备注






清明节放

1




五一劳动
节放假
1



5.4

5.8
5.11

5.15

十二

5.18

5.22


十三

十四

十五

5.25

5.29

6.1

6.5

6.8

6.12





十六

十七

十八

6.15

6.19

6.22

6.26

6.28

7.3
分类复习(
8


综合复习(
6


综合复习(
8





端午节放假
一天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
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要根据“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北京的
春节》
《腊八粥》
《古诗三首》
《藏戏》四篇课文组成。这 样编排的主要目的是为
了让孩子能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与风俗,
感受不同地方的风采,
体会不同的趣
味。

2.
本单元重点:

(1)
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并能在习作时,能
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2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北京春节的热闹非凡,
腊八节的香味袭人,
藏戏的生动有趣都需要仔细阅读才能
体会 到不同节日的快乐与享受。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
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 式的朗读。


3

体会作者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
利用关键词句,
揣摩心理的策略,
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 知。

4
篇文章都表达作
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利用不同的手法,体验到节日带 来的不同感受。


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
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 围绕“走进外国文学名著”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
《鲁滨逊漂流记》
《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
是引导学生了解作品梗概,
把握名著的主要 内容,
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
体会人

物的心态变化,
感知人物的形 象;
培养学生阅读和想象的能力;
加深对作品的理
解,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2.
本单元重点:


1
)反复理解阅读课文内 容。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节选于外国文学名著,
篇幅较长,
情节起伏,
引人入胜,只有反复阅读才能逐渐感受到外国文学的精华。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注意阅读节选片段的方法,
了解主要内
容,体会情节的吸引之处。


2
)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每篇课文中在情节发展中时都运
用了想象,
写 出了人物的独特感受和心态变化。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
引导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 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还要充分品读精彩片段,
抓住关键句子
来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人物 的心态变化,激发学生对整部作品的阅读兴趣。




第三单元

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
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让真情在笔尖流露”这个专题进 行编排的,主要由
《匆匆》
《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组成,并编排了两篇习作例文《别了,语文 课》
《阳光的两种用法》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
感 的,并能运用所学,在习作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2.
本单元重点:


1
)通过用朗读、默读等方式反复读 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本单元
的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都情感真挚,
朴实自然,< br>只有在深入品味文字时
才能感受到作者的一片真情。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一文中对时光流逝的感 叹,
感人至深;
作家史铁生在
《那个星期天》
中用细腻生动的语言回忆等待过 程中心
情的起伏变化,令人动容;
《别了,语文课》中少年对祖国对母语的深深眷恋打
动人心;
《阳光的两种用法》一文中肖复兴用质朴的语言、朴实的事例表达对母
爱的深深感恩,
深情溢于言表。
这些真情实感都要通过反复阅读文章才能真切体
会得到。教学时应给学 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课文。


2
)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并能适

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每篇课文作者都表达了对人生、
对生活、
对人事 的
不同情感,
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中要抓住这一重点,
引导学生深入 字里
行间,
提炼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
并结合课堂练笔进行及时地运用,
为后
面的初试身手和习作积累优秀的语言和写作方法,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第四单元

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
本单元主题:


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 br>,
阅读它们
,
感悟它们
,
能让我们

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
,
步伐更稳健。平凡的人物却有着非比寻常的美德精神。
本 组教材就是围绕“高尚品格”这一专题写的。

本单元选编的
4
篇课文《故事
三首》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为人民服务》

《金色的鱼钩》
,从不同角度阐明了
人生的哲理。

2.
本单元重点:


1
)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 ,体会人物品质。
《故事三首》通过采
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坚劲顽强、光明磊落的优良品质 。
《十六年前的回忆》
充分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 贵品
质。
《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毛主席赞扬张思德那种为人民而生、为人民利益而
死 的共产主义精神。
《金色的鱼钩》中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使读者不得不被忠
于革命、舍己为人 的红军老战士而感动。


2
)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习作时 ,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
表达。
教学中要抓住这一重点,
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
提炼文章的写作方法和
表达方式,并结合课堂练笔进行及时地运用,为后面的习作积累写作方法。

第五单元

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
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 围绕
“科学发现的机遇,
总是等着好奇而又又爱思考的人”
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 由《文言文二则》
《表里的生物》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
问号之后》
《他们那时 多有趣啊》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

的主要内容,
体会用具体事 例说明观点方法;
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尝试写科幻
故事。

2.
本单元重点:


1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 的四篇课文都意蕴深厚,耐人寻味,
需要反复朗读才能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
从而习得方法,< br>能力得到发展。
《学弈》
中的学贵专心;
《两小儿辩日》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
《表里的生物》中
的善于发现,不断求知;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 的见微知著,追根溯
源;
《他们那时多有趣啊》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未来的生活这些内容和启 示都
要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
的 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2
)发挥想象并且产生独特的感受。每篇课文 都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思考
空间,
学生在学文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中要 抓住课文重点,
引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 育资源,
用声
音、
光影和一定数量的科学资料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
让学生去感受
和体会,
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具体事例的说明方法和想象的手法来进
行阅读和习作练习。



1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
15
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
氛。< br>
3
.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

“丹凤呈祥龙 献瑞
,
红桃贺岁杏迎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
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 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



2
.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 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
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 ,传统意义上的
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
一直到正月十五,
其 中以除夕
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
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
很悠久,
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岁尾年头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
古称元日、
元辰、
元正、
元朔、
元旦等,
俗称 年初一,
到了民国时期,
改用公历,
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
把农历的一月 一日叫春节。
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
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 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
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 br>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
心目中,融入了无 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
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
.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
.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
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br>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
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
早就
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 br>当新春到来之际,
自然要充满喜悦,
载歌载舞地迎接这

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
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
春节时都要 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儿十足。今天,就让我们
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
.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
.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 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
形、
义三
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
.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 象最深的
是什么?



4
.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 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
作者写了哪些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
用你喜 欢的符号标出来。
(培养
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
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
. 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地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
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 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
面,你最 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 画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
的感受写在旁边。



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
.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 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在这
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br>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
望:你是从 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引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
.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
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
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
教师及时梳理:
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 景图,
抓住
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
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
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
景 。



⑦交流反馈
“初一”
一段,
师相机指导朗 读,
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
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 交流反馈
“十五”
一段,
师相机指导朗读,
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
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 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
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 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
可是它还不够美。
元宵节,
处处悬灯结彩,< br>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
火炽而美丽”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
从腊八到正月十九,
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br>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
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
用极其凝练的语
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
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
让 我们再次走进文本,
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
.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br>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 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
你能再举一例吗?



2< br>.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
有什么不同?




3
.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
如:
选材要详略得当,
描 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
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
.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
.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
.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
.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
.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
下来。

2









教学目标:

1.
学习字词,积累叠词,了解小说背景。

2.
了解小说借助对话 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
引导学生学习用读对话梳理情节的方
法,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3.
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

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4.
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

教学重、难点:

1
,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 言描写的不同形式,
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2
,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略得当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文体

1.
播放微视频,引出小说背景。

2.
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二、字词教学,了解环境

1.
出示字词,读准字词,引导学生从词语内容和形式上发现规律。

2.
情境朗读,了解环境。

三、梳理情节,初识形象

1 .
快速默读第
6

19
自然段,
思考:
八儿想吃腊 八粥却吃不到,
他是怎么办的?

2.
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小说情节。

3.
根据板书,串联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4.
小结:
这篇小说就是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
刚才,
我们读了八儿和妈妈的对
话,梳理出的 情节就是小说的情节。

5.
交流: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八儿?

四、品读语言,丰盈形象

1.
聚焦情节中八儿的语言,初步感受语言的变化。

2.
品读短句。


1
)齐读,思考:本句中哪个字最精彩?


2
)对比朗读,从“那”字,你感受到什么?


3
)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感知八儿形象。


4
)有感情地朗读。


5

小结:一 个“那”字,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刚才,我们
抓住了八儿的语言,
品读“那 ”这个关键词,
揣摩了八儿的心理,
从而让八儿的
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更加丰满。

3.
品读长句


1
)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
)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填一填:八儿每次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变化?

写一写: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并 想想理由(填在磁卡上,一张磁卡写一个词)。
一定要填在磁卡上。

温馨提示:四人小组,一人主持,其他三人一人汇报一处。


3
)小组汇报。


4
)小结:刚才,我们读了 八儿这处长的语言,从分粥的变化中揣摩了八儿的
心理,让他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更加丰盈。


5
)串读三次分粥的句子,读出变化。

4.
小结:刚才 我们品读了八儿的语言,关注了关键词句,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
八儿的形象跃然纸上。
沈从文 不愧为语言大师,
在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时,
每个
词语,每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 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借助不同
的语言形式展现人物不同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梳理环境中的情节,品读八儿的语言,揣摩他的心理 ,看到了
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八儿心里隐藏的语言和那锅不断叹气的粥,这又藏着
什么奥 秘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揭秘。

第二课时

【导入】一、谈话导入,回顾课文内容评论

1.
谈话导入。

2.
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事?

【讲授】二、品读课文评论

1.
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明确任务:课文是如何写八儿嘴馋的?

3.
读文探究

1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八儿特点的句子,作批注。

2
)小组交流


4.
集体汇报

1
)描写动作的句子。

2
)描写语言的句子。

3
)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5.
小结: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 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
睦的图画。表现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活动】三、指导朗读评论

1
.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
.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作业】四、作业评论

1
.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
.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3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
8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
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
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
师生共同披文入境,
走进文本,
与文 本对话、
师生对话、
生生对话,
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 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
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

2.
下载古风背景音乐,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 同俗。

泱泱华夏,
有着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明,
而传统节日正是 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
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板书:寒食)

简介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
祭扫 、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
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在 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
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二、学习古诗《寒食》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宫、侯”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
“王侯” “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相机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提示:寒食节 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
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
(
晋公子重耳
)
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
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 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
春秋五霸之一)
,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 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
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 后悔,便
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
一切吃冷食,
称为寒食节
(山西省介休市当 地居民仍然
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
树木钻火,有改季改 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
止人们生火,
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寒食节习俗,
有上坟、
郊游、
斗鸡、
荡秋千、
打毯、牵钩( 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
直到后来改为 清明节。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乘
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br>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
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 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相机理解“春
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 内容。


2.
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 :指名读
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

御柳斜)

提示:飞花:飘扬的杨花。御柳斜: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


(< br>1
)“飞花”是种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
(出示落花随风飞 舞图,播放古风音乐)



2
)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美美地读一读吗?

个别读,男女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

3.


落天黑 时,
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三四句。
(板书:
蜡烛

轻烟入)


提示: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


轻烟入:

袅袅炊烟。整句话的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
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

4.


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你能想象一
下此时这些王侯贵族、重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么吗?用“我仿佛看到了……
我仿佛听到了…… ”的句式说说。


1


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重臣们在吃着山珍海味,饮着仙露琼浆的样子。


2


我仿佛看到他们饮酒作乐、欢天酒地的样子。


3


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开怀大笑的声音。


4
)……

5.


此时,民间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


1


他们会禁烟火,只吃冷食。


2


他们会穿着粗布麻衣,可能会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等。


3


还可能会在家悼念介子推。


4

......
6.


果你是长 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
火通明,你会有什么感受?

(1)

我会非常气愤:凭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过寒食节,而皇宫
里却灯火通明?

(2)

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
从这儿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腐败政治强烈的讽刺!(板书:讽刺)
< br>向学生介绍讽刺手法:
用比喻、
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
批评或嘲笑。< br>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矛盾或缺点。

拓展延伸一个故事:宋朝田登做州官, 一天,他带着师爷微服出行,不知不
觉,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大声招呼:
“伙计,点灯!
”田登
听了,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继续前 行,路

过一户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
“小狗子,点灯
!
”这 一下,田登实在忍不住
了,这声音,在他听来,简直是在骂他。他忍无可忍,对着农家高喊:
“ 住嘴,
不许喊田登!
”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师爷在一旁好一番解释,农家这才明
白过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问。



田登想了想,说:
“就叫点火
!
”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 姓,违令者重责。从此
以后,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



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
榜文。田 登贴出的布告上说:
“元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


从此以 后,该州便流传出:
“只许州官(说)放火,不许百姓(说)点灯”
的俗语来。


7.


能带着这样的理解,融入这样的感情,来读读吗?

个别读,小组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

(四)探究质疑。

1.
飞花不就是落花吗?作者为什么不说春城无处不落花呢?四人小组讨
论,小组代表发言。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
深远。由此我们可 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
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 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
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谁能读出这种花飞柳摇的美。


2.
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最后,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 的画面,融入这样的感情,
美美地读一遍吧!会背的同学可以试着不看书来读一读。

三、课堂总结,背诵布置


1.
这节课,通过学习《寒食》
,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

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
点燃蜡烛的信息 ,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

2.
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飞花


御柳斜



蜡烛


轻烟入


讽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 感受两首诗歌的不同风格,
体悟不同诗人其不同的心境所表达出来
的不同的诗风。

2.
研习文本,比较探究,交流讨论。

3.
引导和鼓励学生亮出自 己的观点,在争辩中加深对不同诗人的不同风格及同
一诗人在不同心境下表现出来的不同诗人的整体认识 ,允许多种见解并存。

4.
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古人不同的处境和心境下的思想感情, 感悟诗歌这种文学
样式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教学重点

探究两首诗 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并以此诗为切入点,比较探究这两首诗歌
表达的情感方面所存在的差别。

教学难点

体会两首诗歌的协作风格,并且比较探究其中的区别。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 br>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


媒体课件。

2.


备《鹊桥仙》对比阅读的材料纸。

一、阅读材料中的两首诗歌

1
.播放背景音乐:《美丽的神话》。

2
.材料纸:《迢迢牵牛星》和《鹊桥仙》比较阅读

3
.导语:我 们说人类的情感一般可以分为亲情、友情和爱情,那么亲情和友情
我想大家都已经拥有了,唯独这个爱情 ,是我们还需要用来向往的一件东西,
当有一天我们也拥有爱情的时候,我想大家就不会想过六一儿童节 了,那时最
想过的应该会是情人节了。七夕是我们中国的情人节,每年七月,牛郎和织女
可以名 正言顺地会面。这个自魏晋以来就流传的魅力深化,引起了许多诗人的
咏叹,最早传唱这一神话题材的就 是汉魏时的古诗《迢迢牵牛星》,但脍炙人
口,传诵不衰的绝唱,当推背诵秦观的《鹊桥仙》了,今天我 们就共同来学习
这一诗一词。(板书:迢迢牵牛星)

二、

整体感知,赏析探究

1


全体朗读(幻灯片:诗歌内容)

师:据传说,这年的七夕,喜鹊不知什么原因,忘了 到天上搭桥去了,害得我
们的织女啊,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么,我们先一起来朗读一下《迢迢< br>牵牛星》,体会一下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生)

师:那年的七夕,牛郎和织女因 故没能相会,只能脉脉无语。经过几年的等待,
有情人终于在鹊桥上相会了,这又是怎样的一幅怎样的天 堂相会图呢?我们一
起来朗读一下《鹊桥仙》。

2
.求同过程
< br>师:从两首诗中读出什么?自己再默读,然后回答你读出了什么?大家也可以
小声地朗读。


师:我们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来形容,你来说说用哪个字来形容?

生:怨、忧、思、悲……

师:表达了诗人内心中最深层次的情,那么这两首诗传达了一种相同的情感。

3
.求异过程

师:两首诗一个是民歌,一个是文人作品,语言情感上肯定有 很多不同的地方。
那么他们都表达了哪些不同的情感?语言上或者说艺术上有何特点呢?结合两
首诗的具体的语句,你从两首诗中读出了哪些不同?前后桌、同桌可以相互讨
论一下。

生:《迢》隔河相望,可望而不可及,怨恨。

师:那你来把那种怨恨的感情给大家读 出来好吗?(作稍微的朗读指导,并让
全体学生朗读体会这种情感)

生:泪如雨下。
(让学生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织女思念牛郎的悲苦之情)

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坚贞、乐观、忠贞。

生:柔情似水,美好的相会(每年一次的相会,突出爱情的珍贵)

4
.总结:求异(幻灯片)

《迢》:怨恨、悲苦,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离愁别 恨(板书:离愁别恨:分离前
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

《鹊》:忠贞、坚定、珍贵 、对高尚爱情的赞颂(板书忠贞,坚定:对爱情的
忠诚与坚贞)

三、

拓展延伸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选段,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 br>师:那么,下面我们也按照这样对比的句式,就这两首诗歌,来仿写几个句子,
希望大家能够充分 调动你的创新意识和文采。

(朗读学生作品,范读自己的作品)

师:上面 ,我们对这两首诗,进行求同和求异,这主要是为了能够凸显这两首
诗的个性。明代有人评价《鹊桥仙》 的时候说,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
离多为恨,而此词独谓情长。
19
世纪英国诗 人济慈曾说:听得见的音调是优美
的,听不见的音调更是优美的。

四、教师配乐朗读(美丽的神话)

1

师:
你们的理解与 老师的理解是否相同?要做到对古诗情感的把握确实不容
易,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这两首 诗歌。注意,一定要把自己所
有的感情细胞都调动起来,把握好诗歌的节奏、轻重音。

2
.师:爱是什么?有首歌叫做
《爱如潮水》,
还有一首歌叫做《死了都要爱》,< br>可见爱情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是不可或缺,相当重要的。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
涉及爱情,但我们却 拥有诠释爱情的权利。那么,你是怎样理解爱情的?

生:爱情是要付出代价的,不同的事情的爱情,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生:爱情是不加任何砝码的……

3
.全班配乐朗读

五、课堂小结

1.
这节课上下来,大家也许注意到了,特别关注的就是朗读 ,反复的涵咏,来
增强语感,这就是学习古诗文最主要的途径。

2.
比较阅 读:比较诗歌的情感,比较语言特点,抓住一些比较点,进行多元对
比,体会爱情不仅有欢乐,而且有泪 水,从短暂的相逢中,体现出的亘古与忠
贞。

3.
亘古一爱,万千情怀。当 我们再次抬头看那熟悉的夜空时,我们也许会多了
浪漫的联想,诗意的感受。所以这堂课我们不仅收获了 语言,收获了感动,也
收获了诗意。


4.
全体学生再次朗读。

六、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迢》:离愁别恨

《鹊》:忠贞坚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
抓住重点诗句,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
和同学交流。

3.
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
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

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亲之情。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 br>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

了解作者




唐代王建,
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张 籍齐名,
两人创作诗歌的风格相似,
并称
“张
王乐府”

后 人称为
“张籍王建体”

今天,
我们将一起学习一首王建的诗句
《十
五夜望月》。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朗读时记得把作者和朝代
加上。(板书: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二、读出“望”之画面美
(板书:画面美)



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到了哪些景象呢?

1
.“白”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
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
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 中。

我们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
地上仿佛满浸着清澈透明的水,

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婆娑,仿佛是水草在摇曳。(板书:白)

2
.“栖”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

主要应该是听出来的 ,
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
人们也不大可
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 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
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 )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
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我们仿佛听到乌鸦等小鸟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 惊动,扑楞楞地展翅欲飞,
声音喧闹,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 br>“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
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板书:栖)

3
.“湿”



夜已深,露水重 ,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也
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
“月中桂子落,
天 香云外飘”

传说人间的桂花树是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的种子落到人间后生长出来的。
那么人
间的桂花香了,
广寒宫里的桂花也应该香了吧。
那广寒宫中,
清冷的露 珠一定也
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
“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
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美妙的联想。(板书:湿)

4
.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 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望出天上人间。
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清雅隽永。

三、读出“望”之情感美
(板书:情感美)

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 ,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从
这个“望”中你能读出诗人什么情感吗?



“秋思”,秋天的情思。说得很含蓄,点而不露。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相思阻音息,

结梦感离居。”








秋思:秋天,天气转凉,大雁南飞,花木凋零,万物萧条,身处在异乡的游
子感受到这一切,感 慨一年又匆匆流逝,而自己仍在漂泊,仍不能与家人团聚。
这首诗中,夜深露重,诗人却久久不肯睡觉, 从这个“望”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
么的心情?



秋思,秋天思念亲人的孤寂伤感之情。(板书:秋思)

四、读出“望”之表达美。
(板书:表达美)



但我们 从诗句中能直接读出诗人这种怀人的愁绪吗?没有,
诗人表达得很含
蓄很美。

1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今夜,中秋的 晚上,月亮这么明亮,所有的人都在看月,赏月,不知道这怀
人的愁绪会落到哪一家。




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人,
家里的人思念在外的亲人,
这 浓浓的愁思啊,
到底会
落到哪一家呢。




言外之意:再怎么落,难道还有我的愁思深吗?

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怀人愁思,
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
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
蕴藉深沉。

这种表达情感表 达方法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叫间接抒情。
(板书:间接
抒情)

也有一种 情感表达方法,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叫直接抒情,
或直抒胸臆。

两种情感表达方法各有好处。

2
.“落”



诗句中还有一个动词,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让人眼睛一亮。这个词语
能否换成“在”?< br>



“落”:理解词语先思考什么意思,再联系诗句意思,品味词 语在诗句中的
具体意思,并与平常的用法作比较看好在哪里。

运用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
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
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
清辉一起洒落人间, 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板书:拟人)

五、读出“望月”之情结美

1.
按老师的要求说出诗中的词语或诗句。



直接表 达月光如水,澄澈透明;从声音这个角度侧面表现中秋夜晚之宁静;
突出诗人望月之久,表现孤寂之情; 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含蓄表达自己愁思之深。

2.
事实上,
月亮在中国人的眼 里,
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
是浪漫的多情
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受 、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淡淡的
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依旧恒悬于黑 幕上,照在所
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
就 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就了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

满天,江枫渔火 对愁眠”,成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成就了一
种安慰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 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
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 种情思,如诗
一样,悬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

3.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注意写出作者及作品名。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
李白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
杜甫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

(
张九龄
)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

(
李商隐
)

六、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王建

画面美:白



湿

情感美:秋思


表达美:间接抒情

拟人

情结美:望月


创新教案

4
《藏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读读记记 “脱缰、咆哮、吞噬、发誓、恐怖、婀娜、雄浑、优哉游哉、哄堂
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开山鼻祖 、青面獠牙、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
语。

2
.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 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
的文化内涵。

3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藏戏的图片、音乐、文字资料;搜集感兴趣的其他剧种的资料。


整体设计意图:


《藏戏》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了藏戏的形成和藏 戏的特色。文章结构清
晰,语言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教学本课,我采用先“明确学习任务,再学< br>习课文”
的方法,
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学习任务,
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
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1.

:
我们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
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
,
还有独具特色
的艺术形式
,
其中
,
戏曲就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


2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戏曲资料。


3.
师介绍戏曲种类,欣赏戏曲图片。



:
有 一种戏曲
,
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
,
仅一鼓一伴奏
,
复杂到 每个角色都带着
面具表演
,
漫长到一演三五天还不能结束
,
知道这是 什么戏
?

(板书题目
:

戏)


简介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 起源于
8
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
17
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 br>逐渐形成以唱为主,
唱、
诵、
舞、
表、
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 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2006

5

20
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欣赏藏戏视频,初步感知藏戏。



5
.默读“阅读提示”,看看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提出的 要求是:
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提出的学习
方法是
:
读、想、说)


二、默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读文 ,相机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理解“咆哮、吞噬、雄浑、开山鼻
祖”等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
.默读课文,思考
: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

2
.交流讨论
:
哪儿到哪儿写的是藏戏的形成
?
哪儿到哪儿写的是藏戏 的特色
?

提示:第
4-7
自然段介绍藏戏的形成;第
8 -20
自然段介绍藏戏的特点。
(板书:
形成、特点)

四、了解藏 戏的传奇故事
(
藏戏的形成
),
感受藏戏魅力和文化内涵。

1
.默读第
4-7
自然段。

思考
:
藏戏是怎样形成的
?
(板书:形成)

说说最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
?
并作上批注。


2
.交流汇报

出示句子

1:
“那时候
,
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一座桥……招来的只是一阵哄堂大笑。”


(
有感情朗读,表达出藏族人民对唐东杰布的爱戴。
)

学生抓住关键词谈体会。


出示句子

2:
“唐 东杰布在山南琼结
,
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兄妹……走到另一个架桥工
地。”
(
师生合作朗读,表达出对那些献出爱心的人们的赞美。
)

出示句子


3:
“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就这样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 了
58
座铁索桥
,
同时
,
成为
藏戏开山鼻祖。”< br>(
齐读
,
体会唐东杰布的传奇之处
)
(板书:唐东杰布)


五、了解藏戏的特色,感受藏戏魅力和文化内涵。


1
.默读第< br>8-20
自然段
,
你认为藏戏最具有魅力的特色是什么
?

2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感受藏戏的魅力。



1:
舞台简朴。


出示句子:“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只要有观众就行。”



2:
“面具”的特点及作用。


师出示并介绍自己喜欢的白色面具。


学生上台展示并介绍自制的面具。

3
.自由交流,畅所欲言。


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


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


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


4
.交流搜集到的藏戏特色。

5
.有感情朗读第
8-20
自然段,感受藏戏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六、学习第
1
自然段,再次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

1
.男生读三个反问句,女生将它们改成陈述句读一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意思。

①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②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


③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板书:
戴着面具
演出

没有舞台

演出三五天)

2
.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表现出藏戏的特色、对拥有藏戏感到自豪)(板书:独特魅力)

七、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回顾全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从内容看,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


从表达顺序看,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


从表达的方法看,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
物;


从结构上看,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写法,使文章更有层次感,更完整。


八、拓展延伸,感受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

1
.欣赏各种戏曲,感受中国戏曲的美。

2
.赞美中国戏曲(用四字词语或一句话进行点赞)。

九、总结



同学们,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希望同学们从此爱上中国的 戏曲,
去了解更多
的戏曲文化。

板书设计:




形成







唐东杰布











































没有舞台








特色






带着面具演出












演出三五天






5
《鲁滨逊漂流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 br>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惧、凄、寞”等
14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 br>字形。正确读写“畏惧、凄凉、寂寞、宴会、缺乏、书籍、聊以自慰、栅栏、控
制、贷方、袭击、 倾覆、稍稍”等词语。


2.
默读梗概,能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的事情。

3.
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联 系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
学会从正反两面分析问题,
形成积极
乐观的生活态 度,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

1.
默读梗概,能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的事情。

2.
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名著《鲁滨逊漂流记》简介、作者简介、词语解释、课文插图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惧、 凄、寞”等
14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
字形。正确读写“畏惧、凄凉、寂寞、宴会、 缺乏、书籍、聊以自慰、栅栏、控
制、贷方、袭击、倾覆、稍稍”等词语。

2.
默读梗概,能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的事情。

学习重点难点

默读梗概,能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的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出示故事)十 八世纪初,在英格兰的大街小巷,人们到处议论着一个
传奇的人物,讲述着一个离奇的故事:
1 704
年,水手塞尔科克登上了一艘海盗
船去寻找宝物,没想到,中途与船长发生了争吵,结果 被遗弃在一个荒岛上。弹
药用完之后,他只好靠快跑追捕山羊,徒手觅食,过着茹毛饮血般的原始生活,

后来,他居然跑得比一般的猎狗还快。就这样,他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了下来,
直到 四年以后,航海的人们发现了他……

1711
年,塞尔科克回到了伦敦,并在报刊上 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成了闻
名一时的人物。他没想到的是,这段传奇般的冒险经历激发了一个作家的灵 感,
不久,以他的故事为原型的小说就发表了。同学们知道这部小说的名字吗?

(主要是想通过介绍小说创作原型及其背景引入,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同学们知道就好,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随鲁滨逊去漂流吧!

这部小说被后人尊奉为十 八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之作,
进而成为文
学史中的传世之作。小说作家丹尼尔、笛福更 是家喻户晓了。有人说,
《鲁滨逊
漂流记》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与笛福的生活和思想密切相关 。那么,笛福一生
的经历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起作个简要的了解。

2.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丹尼尔
.
笛福
1660-1731

生于伦敦一个商人家庭,
到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已
是 一个体面的商人,他从事过内衣业、烟酒贸易,还开过砖瓦厂。经历过破产。
他在从事商业的同时从事政 治活动,
代表当时日益上升的资产阶级出版大量的政
治性小册子,
并因此被捕,
后来靠疏通关系才得以出狱。
此后他继续办报纸刊物,
写了大量的政治、
经济时文,
又几次被捕,
都是因为言论关系。
在快年届六十时,
笛福以塞尔柯克的传奇故 事为蓝本,
把自已多年来的海上经历和体验倾注在人物
身上,
并充分运用自已丰富的想 像力进行文学加工,
创作了这部妙趣横生、
雅俗
共赏、老少咸宜的传记体小说《鲁滨逊 漂流记》,为自已博得了“英国和欧洲小
说之父”
的美誉。
这促使他数月后便推出了该 书的续集,
并在短短五年内一鼓作
气写出《辛格尔顿船长》《摩尔
.
弗兰德斯 》《罗克萨娜》等好几部小说。

3.
今天,
我们就和作家笛福一起,
走进荒岛,
去认识一下这位独自置身荒岛
生活
28
年的鲁滨逊。(板书课题 )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
)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自学生字新词。


3
)读梗概,理清思路,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发生了的事情。

2.
自学课文生字词,
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
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
词。

3.
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相机指导。


1
)出示词语,读一读。


2
)词语解释。


三、再读感知,理清脉络

1.
学生快速默读梗概部分,
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并小组合作 ,
解决
问题学习单。

⑴用一句话归纳本节内容。

⑵概括一下鲁滨逊在荒岛上都遇到的困难。

⑶尝试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 的事情,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
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流落荒岛—

2.
学生自行研读和小组讨论后,交流分析的结果,形成共识< br>,
由组长负责陈

,
教师视具体情况或指出或补充学生发言中的不足之 处。并对做得好的组加以
表扬。

3.
教师总结。

流落荒 岛—搭盖住所
--
驯养野羊
--
播种粮食
--
救星期五--
夺船回国(板书)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
.再读一读梗概部分,猜想在梗概中还有哪些部分也会很精彩?你还有什
么疑问?

学生可能会有这样一些疑问:

*
鲁滨逊从船上搬来的东 西里有一些麦子,
他用那些麦种反复种收,
到了第四年,
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我 就很想知道他到底是怎么种、怎么收粮食的。

*
他救了“星期五”以后就开始教化他 ,对于一个野人,他又是如何“教化”的
呢?

*
梗概是以别人的口吻写的, 精彩片断却是以鲁滨逊自己的口吻写的,不知道原
著是以谁的口吻写的。

2.
结合学生疑问,
鼓励学生阅读原著,
去原著中寻找答案,
激发学生的阅读
兴 趣。


五、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
我们学习了生字词,< br>并跟随作者笛福一道来到了荒岛,
认识了一
位有着顽强生命力的鲁滨逊,了解了
28
年来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他在岛上
还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呢?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走
近他!



板书设计:

鲁滨逊漂流记

流落荒岛—搭盖住所
--
驯养野羊
--播种粮食
--
救星期五
--
夺船回国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联系自己在生活 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
学会从正反两面分析问题,
形成积极
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加深对 作品的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

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
听写词语。

2.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上节课 我们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的事情。
回忆并互相说说:

滨逊流落荒岛后都 发生了哪些事?


二、默读精彩片段,感知人物形象

1
.浏览精彩片段,快速默读,详细说一说: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他的
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
用自己的话概括鲁滨逊遇到了哪些困难,
分别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揣< br>摩鲁滨逊在绝境中的心理活动过程,用理智战胜失望,努力改善生活。


1
)同桌交流


2
)全班交流,并汇总。

2.
感悟精神光辉,感知人物形象


1

28< br>年的荒岛生活,
鲁滨逊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
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找出你认为 最能体现“鲁滨逊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


(出示“ 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
“好处”

老师读< br>“坏处”

全体同学齐读
“好处”

并将其中的
“你 ”
改成
“我”

形成对话朗读。


3
) 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逊是……的人”
来说一句话。

(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
改变不幸的命运;
一 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
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
逐步解决了
生存问题、
生活问 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
一个不怕孤独的人,
他以猫狗为
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 ,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
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一 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
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是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


4
)鲁滨逊自己是怎样认为的呢?我们来读一读他的话。

齐读:
“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
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小结:
鲁滨逊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
当我
们遇上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他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
困难作斗争 的信心。


3
)除了鲁滨逊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很精彩,你还觉得什么地方很精彩
? < br>学生可能谈到鲁滨逊的语言,
如:
即使是在这样的处境中,
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我希望世上的人……

学生也可能谈到作者的写作方式,如:
我按照商业簿记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
如实记录了我所遇到的。


小结:是啊,不少名著,人们之所以喜欢它,是其中的一些语言常常给人
们很好的启示,
给人们带来精神力量,
就像你刚才读的这句,
可以说它是给处于
逆境中的绝望者的一 剂良药!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1
)说说被困荒岛之初,主 人公在“生存”与“毁灭”的抉择面前处于怎
样一种心境?他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的?

2
)如果他的心态不及时正确调整的话,你觉得鲁滨逊能在荒岛上生存下
去吗?


3

如果换了其他任何一个人,
也许就没有了鲁滨逊这 样的神话了。
那么,
鲁滨逊能够活下去最重要的是靠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一句什么样的结论。

2.
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 br>3
联系实际生活,在学习中或生活中,最近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和烦恼了
吗?能像鲁滨逊一 样把坏处和好处列出来吗?并说说这样做对你是否有帮助?

(启发联系实际谈)
< br>4.
面对人生困境,
鲁滨逊的所作所为,
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在西方,
“鲁滨逊”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
英雄。读了 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
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 就是打不败他。”请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
话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
鲁滨逊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
又 是怎样克服的,
回到英国后,
又是怎
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
请同学们课下找 到原著读一读。
可以准备向别人提出问
题,
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
也可以画出 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
或者写一写读书体
会,为班级读书会作好准备。

2
.你想详细了解鲁滨逊吗?找到《鲁滨逊漂流记》原著,读一读。

3.
联系生活实际,
将自己遇到的困难的好处和坏处列出来,
并写写自己将如
何去 克服它。








6.
《骑鹅旅行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默 读节选片段,
说说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
他的世界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体会人 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2.
猜猜在小说中的有趣的动物故事中,会有何神奇之处。读读原著。

学习重点难点

1.
默读节选片段,
说说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 之后,
他的世界发生了什
么样的变化。

2.
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名著《骑鹅旅行记》简介、作者简介、词语解释、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出示课件
1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
播放《骑鹅旅行记》的相关视频
< br>2.
有这么一个小男孩,
非常调皮。
他特别喜欢欺负和捉弄别人,
连毫 无反抗
能力的小动物们,
他都不放过。
可是有一天,
他突然变成了一个拇指一 般大的小

人儿,而且还骑着一只大鹅开始了一段冒险旅程。这就不得了了。你们猜猜,他会发生什么样的历险故事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是一篇长篇童话作品的节选。
这就是瑞典女作家赛尔
玛˙拉格洛芙的代表作《尼尔斯骑鹅历险记》。这部作品迄今已经被翻译成50
余种文字在世界发行,还被改编为动画片,很有趣。

2.
揭示课题

(板书:
6.
骑鹅旅行记)

3
、齐读课题。

现在,
我们就跟随瑞典女作家赛尔玛˙拉格洛芙,
走进有趣的历险世界,

识这位小小历险家!

二、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
2

1
、认读生字,理解词语。

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

没完没了:一个接着一个,完全没有终止。

乌合之众:
像乌鸦似地聚合在一 起的一帮人。
比喻杂凑在一起的毫无组织纪
律的人群。


聚精会神:形容集中精神,专心一意。

2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

二、
合作探究,初步解疑

【出示课件
3

1.< br>学生分成
4
人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以下问题的讨论。


1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说说小男孩尼尔斯变成了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你认为尼尔斯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寻找课文中语句为发表感受的
依 据。


(板书:鸡鹅威胁———————淘气顽皮



与猫决斗———————勇敢羞愧


牛群憎恨——————知错就改


抓住雄鹅—————

善良勇敢)


4
)拓展延伸,小说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如“鹤 之舞表演大会”“地
狱谷的羊群”,发挥想象力,猜猜它们又将讲述怎样的神奇?

【 出示课件
4

2.
师提示学习方法(或小组成员主动介绍方法)

①自由朗读。

②逐个击破

③注意合作

④在书上做批注,或在草稿上记下答案,以备交流。

⑤人人都要参与。

⑥讨论时要注意倾听,谦让,团结,协作。

3.
学生开始合作,师巡视。

四、交流总结,彻底解疑。

1.
请小组的代表发言,汇报答案。

2.
其他组的代表补充或更正,师注意做好记录。

3.
对不能达成一致的地方,师指导讨论。

4.
今天学习后,你有些什么收获吗?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
5

1.
小 结:学语文即学做人,那么,你学了本文,对你学做人有什
么帮助?

2.
今 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小小历险家,
他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让
我们认识到做人 要以诚待人,
乐于助人就会有善报。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
也要
做到真诚待人 ,乐于助人。

【出示课件
6

3.
布置作业



1
)练笔
------
续写。


2
)带着自己的猜想,可以找到原著全文读一读。


3
)回家将本课童话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6*
骑鹅旅行记


鸡鹅威胁———————淘气顽皮


与猫决斗——
--
————勇敢羞愧


牛群憎恨—
--
—————知错就改


抓住雄鹅———
---
——

善良勇敢


7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情节的吸引之处。

2.
感 知人物形象,
寻找自己身边的伙伴的相同点,
并阅读原著,
加深对作品
的理解 。

学习重点难点

1.
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情节的吸引之处。

2.
感 知人物形象,
寻找自己身边的伙伴的相同点,
并阅读原著,
加深对作品
的理解 。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简介、作者简介、词语解释、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出 示课件
1

1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它
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先生(板书)的四大名著之一。对于马克吐温你们不
陌生吧。
语文 园地四中有讲到幽默的他。
在五年级也学过一篇课文
《金钱的魔力》

他是世 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语言风趣幽默,亲切自然。

(板书: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

《汤姆·索亚历险记》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 。
有人说:
如果马克,
吐温的小说是皇冠的话,
那这部小说就是皇冠上的一颗 闪亮
的明珠。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见一见这颗明珠。

2.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汤姆•索亚历险记》)

3.
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看题目,你觉得这篇小说的关键词应该是什么?什么叫历险?

2.
默读节选片段,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

精彩片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奇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

3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你喜欢的历险读一读。并说说你的感受。

4
、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历险结果是什么?

5
、以小组的形式再读课文,读出汤姆的特点,评出读得最好的小组。

6
、小组复述课文。


三、研读赏析,感知人物


出示课件
2

1.
默读课文精彩片断,从精彩片断中找出人们见 他们回来的
表现来。


——“那天半夜里,村里的大钟忽然
啷地大响起来,片刻之间,街上
挤满了衣服还没有穿整齐的人,疯狂地大嚷大叫:
‘快出来 !快出来!找到他们
了!’”

2.
在他们被找回来前后,人们的情感分别有什么不同?

——正所谓“大悲 大喜,先悲后喜。”大师就是大师,写文章就是与别人不
一样。
他的语言主要以夸张幽默著称。
现在我们以大喜的部分为例,
你觉得哪些
描写最吸引你?为什么?有感情地读一读。< br>
3.
汤姆夸张地吹嘘这次历险过程的描写更为精彩,有两个词一连用了五六
次 ,你能否找到?——六个“怎样”,五个“如何”。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一段再
读一读,
你能否尽 情地展开想象,
把第一个
“怎样和如何”
的具体内容写出来呢?

4.
再回到精彩片断,现在你对汤姆是否又有了新的认识?



乐观勇敢、顽皮可爱、有爱心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
、通过阅读这篇课文你还想了解汤姆历险的哪些具体内容?


出示课件
3

2
、小说第二章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 出汤姆具
有杰出的领导才能。
本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了汤姆的
“俘虏”

他不仅替汤姆刷墙,
而且为了能刷上墙,
连自己的苹果也赔上了。
当孩子们抢着刷墙 时,
汤姆却暗自
高兴。
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
他身上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性 格特征,
也许有着
你的影子。请同学们找出《汤姆·索亚历险记》整本书阅读。




五、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
4


1
、文中有很多词看上去是贬义 词,实质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
喜爱之情,如“臭味相投”,你能找出来吗?


2
、马克,吐温是作者的笔名,关于他笔名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呢,你能
否去找找?





板书内容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汤姆和贝琪失踪后人们的悲痛心情

顽皮可爱


汤姆和贝琪归来后人们的喜庆场景

敢于冒险的精神


精彩片段

汤姆得意地讲述山洞历险的经历

乐观勇敢

汤姆看望生病的伙伴哈克

有爱心


创新教案

8
《匆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
5
个生字,
理解字义,
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
“ 溜去、
挪移、旋转、凝然、空虚、叹息、徘徊、薄雾”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读课文中的一连串问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4.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时间流逝,能说出自己对“时间之流”的感触,
仿照第
3
自然段,用一段话把感触写下来。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语言。

2.
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时间流逝,能说出自己对“时间之流”的感触,仿
照第
3
自然段,用一段话把感触写下来。

教学方法

1.
“读、思、议、导”结合法。


2.
“读、写”结合法。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
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
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

问题导入,引发思考。

出示问 题:
凭直觉,
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让学生大胆猜想。
估算一下,
按< br>80
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留下了
什么?通过计 算,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
用这些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学生对时间的认 识,从而让学
生感受到时间匆匆,为下面学习文章打下基础。)

二、检查预习,过关字词。

(一)词语检查

1.
小组合作读词,抽写,小组长将本组出错最多的字写到黑板上。

2.
集体交流,学写“蒸”字。


1
)师板书演示“蒸”字笔画、笔顺,


2
)生在练习本上写三个。同桌交换评价:正确加一颗星,美观加一颗星

3.
检查读词

正确认读下列词语

匆匆

一去不复返

头涔涔

泪潸潸



挪移


跨过

溜走

蒸融

遮挽



徘徊


1
)指名读,随机正音:徊
(hu
á
i)
旋转(
zhu
à
n




2
)齐读。

(二)借助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1
.将词语重新分组,自读思考:

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每组分别是描写什么的词语

匆匆

一去不复返













(时间特点)

挪移

跨过

溜走

蒸融








(时间是怎样逝去的)

头涔涔

泪潸潸


遮挽

徘徊



(作者感叹)

2
.把括号里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3
.小结:借 助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大意
,
这是理清文章脉络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学 生是课堂的主人,更是学习的主人,主体地位回归,内在潜能
被激发,学生会无拘无束的交流,自主学习 效果明显增强。)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
读课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时间为什么一去不
复返?它到哪里去了呢 ?)
作者通过文章要告诉我们什么?
(告诉读者时间飞逝,
我们要珍惜时间,有所作为 。


2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行文的,
请用简单的语句 试着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1
)作者先提出问题;

2
)回顾自己已走过的八千多日子,无限感慨;

3
)然
后重点写 日子是怎样稍纵即逝的,
具体回答了开头的提问;

4

引发对人生 的思
索和感慨;

5
)最后一句照应开头。

四、认识作者,加深体会。

1.
出示作者简介,加深学生的感受。

朱自清(
1898

1948
),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 兴。现代著名散文
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写作,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
研究著作
26
种,约
200
多万字。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欧
游杂记》
等。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
文笔秀丽著称。
散 文代表作有
《荷塘月色》
《背影》《绿》等。


2.
师总结。

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
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间 的人,从而体会作者当时
的心情和感受。

五、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回顾本课学习收获,鼓励课后继续背诵并抄写
1

2
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文的课后习题中有背诵课文的要求。教师要从关注过程、教给
方法、培养语感入 手,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背诵的方法,积累优美的语言。


















第二课时

一、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作者为什么能把情感表达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
看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

(《匆匆》这篇散文以叙事、抒情为主,运用了排比、设问、比喻、拟人等多< br>种修辞手法,让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让读者也真切感受到对时间流逝
的无奈、惋惜。)< br>
(设计意图:通过默读,让学生找到这篇文章和其他文章不同的地方,初步感
受作者语 言表达的特点。)

二、汇报交流,感受语言。

1.
你认为作者这篇文章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2.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感受深刻的地方及时做好批注。

预设:


1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 候;桃花谢了,有
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
?
(这是
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
了还开” 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2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

受宠的象-战胜命运的孩子


受宠的象-战胜命运的孩子


受宠的象-战胜命运的孩子


受宠的象-战胜命运的孩子


受宠的象-战胜命运的孩子


受宠的象-战胜命运的孩子


受宠的象-战胜命运的孩子


受宠的象-战胜命运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