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印顺)
巡山小妖精
929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06:5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流行歌曲简谱大全-前程似锦近义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
(印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印顺法师
三十一年春讲于四川法
王学院
悬
论
金刚经,
在中国佛教界,< br>流行极为普遍。
如三论、
天台、
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尤以唐宋来盛极一 时的禅宗,
与本经结有深厚的因缘。传说:参礼黄梅的六祖慧能,就是
听了本经「应无所住而生 其心」而开悟的。六祖以前,禅宗
以楞伽印心,此后金刚经即代替了楞伽。宋代,出家人的考
试 ,有金刚经一科,可见他的弘通之盛!本经的弘通,也有
他的特殊因缘。中国佛教的特点,一重实行:如 台、贤、禅、
净各宗,都注重行持,尤重于从定发慧的体悟。二好简易,
国人的习性好简,卷帙 浩繁的经论,是极难普遍流通的。本
经既重般若的悟证,卷帙又不多,恰合中国人的口味,所以
能特别的盛行起来!
本经的文义次第,是极为难解的。
「修多 罗次第所显」
,
如不明全经的文义次第,即不能理解一经的宗趣。无著说:
「金刚难坏 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
。世亲说:
「法门句义
及次第,世间不解离明慧」
。本经文义次第的艰深,实为印
度学者所公认!所以,我国本经的注疏虽多,大抵流于泛论
空谈 ,少有能发见全经脉络而握得宗要的!关于这,我想多
少提贡一点意见。
一
释经题
一、金刚 :本经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试为分离而综合
的解说。金刚,为世间宝物,即金刚石之类。世间的金刚,
属于炭质的化合物,有三种特点:一、坚常:坚是坚固,即
不易破坏;常是不变,即不易转化。 二、明净:明是透明的,
能反映各种色采而闪铄地放光;净是纯洁的,即使落在污秽
的地方,< br>也还是那样的清净不染。
三、
快利:
他的力用极强,
能破坏一切固体物 ,而铁石等却不能摧坏他。然金刚实有二
类:一、金刚宝,如菩萨宝冠所庄严的。二、世间金刚石之类。世间的金刚,虽不易破坏而还是可坏的。智论说:把金
刚放在龟壳上,用羊角去捶击,即可以破 碎。惟有菩萨庄严
的金刚宝,才真的能坏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
二、般若:般若,华言慧。从前,须菩提在般若会上,
曾提出四个问题──何者般若,何名般若,般若 何用,般若
属谁。今随顺龙树论而略为解说:
1
、何者般若:佛说的般若,到底是什么?依佛所说的
内容而论,略有三种:
一、实相般若:智论说:
「般若者,即一切诸法实相,不可
破,不可坏」
。如 经中说的「菩萨应安住般若波罗蜜」
,即指
实相而言。
二、观照般若:观照 ,即观察的智慧,智论说:
「从初发心
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名般若」。
三、文字般若:如经中说:
「般若当于何求?当于须菩提所
说中求」
,此即指章句经卷说的。
A、实相般若:实相即诸法如实相, 不可以「有」
,
「无」
等去叙述他,也不可以「彼此」
、
「大小」等 去想像他,实相
是离一切相──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而无可取著的。
智论说:
「 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
;古德说:
「说似一
物即不中」
,都指示这超越 戏论而唯证相应的实相。凡夫的
所知所见,无不为自性的戏论所乱,一切都是错误的。这种
虚诳 妄取相,不但不见如实空相,也不能如实了达如幻的行
相。从见中道而成佛的圆证实相说:从毕竟寂灭中 ,彻见一
切法的体、用、因、果,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如法华经说:
「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 实相,所谓:如是性,如是相,如
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
如是本末究竟等」
。所以,空寂与缘起相,无不是如实的。
但这是非凡愚的乱相、
乱识 所得,
必须离戏论的虚诳妄取相,
这即非「空无所得」不可。所以,经论所说的实相,每侧重< br>于如实空性、无性。要见性相、空有无碍的如实相,请先透
此「都无所得」一关(迷悟的关键所在 )
。
实相──约理性边说,是空还是有?中论说:
「 空则不
可说,不空不可说,空不空叵说,但以假名说」
。实相非凡
常的思想,世俗的语 言可表达,这如何可以说是空是有,更
因此而诤论?然而,实相非离一切而别有实体,所以不应离
文字而说实相。同时,不假藉言说,更无法引导众生离执而
契入,所以「不坏假名而说实相」
,即不妨以「有」
、
「空」
去表示他。中论说:
「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 非实非非
实,是名诸佛法」
。末句,或译「诸法之实相」
。众生的不能
彻悟实 相,病根在执有我法的自性;所以见色闻声时,总以
为色声的本质是这样的,确实是这样的,自己是这样 的。由
于这一根本的执见,
即为生死根本。
所以,
经中所说的实相,
处处说非有,说自性不可得。本经也说:
「凡所有相,皆是
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br>。高扬此实相无相的教说,
尊为「不二解脱之门」
。即是说:实相非空非有,而在「寄< br>言离执」的教意说,实相是顺于「空」的;但不要忘却「为
可度众生说是毕竟空」
!
有人说:实相是客观真理,非佛作亦非余人作,是般若
所证的。有 人说:实相为超越能所的──绝对的主观真心,
即心自性。依智论说:
「观是一边,缘是一边, 离此二边说
中道」
。离此客观的真理与绝待的真心,才能与实相相应。
实相,
在论理的说明上,
是般若所证的,
所以每被想像为
「所」
边。同时,在定慧的 修持上,即心离执而契入,所以每被倒
执为「能」边。其实,不落能所,更有什么「所证」与「真
心」可说!
B、观照般若:再作三节解说:凡、外、小智之料简:< br>一、世间凡夫也各有智慧,如文学的创造,艺术的优美,哲
学与科学的昌明,
以及政治、
经济等一切,
都是智慧的结晶;
没有智慧,
就不会有这些建树。
但这 是世间的,
利害参半的。
如飞机的发明,在交通便利上,是有益人群的;但用他来作
战 ,就有害了。常人所有的「俗智俗慧」
,偏于事相的,含
有杂染的,不能说是般若。二、外道也 有他们的智慧,像印
度的婆罗门,西欧的基督教等。他们的智慧,以人间为丑恶
的,痛苦的,要 求升到一个美妙的、安乐的天国。于是乎行
慈善,
持戒,
祷告,
念诵,
修定等。
这种希求离此生彼的
「邪
智邪慧」
,如尺蠖的取一舍一,没有解脱 的可能,不能说是
般若。三、二乘行者得无我我所慧,解脱生死,可以称为般
若;但也不是般若 经所说的般若。大乘的诸法实相慧,要有
大悲方便助成的;
悲智不二的般若,
决非二乘 的
「偏智偏慧」
可比。离此三种,菩萨大悲相应的平等大慧,才是般若。
空、般若、菩提之转化:智论说:
「般若是一法,随机
而异称」
。 如大乘行者从初抉择观察我法无性入门,所以名
为空观或空慧。不过,这时的空慧还没有成就;如真能彻 悟
诸法空相,就转名般若;所以智论说「未成就名空,已成就
名般若」
。
般若 到了究竟圆满,
即名为无上菩提。
所以说:
「因
名般若,果名萨婆若一切种智 」
。罗什说:萨婆若即是老般
若。约始终浅深说,有此三名,实际即是一般若。如幼年名
孩童,读书即名学生,长大务农作工又名为农夫或工人。因
此说:
「般若是一法,随机而异称 」
。
般若、方便之同异:般若是智慧,方便也是智慧。智论< br>比喻说:般若如金,方便如熟炼了的金,可作种种饰物。菩
萨初以般若慧观一切法空,如通达诸法 空性,即能引发无方
的巧用,名为方便。经上说:
「以无所得为方便」
。假使离了性空慧,方便也就不成其为方便了!所以,般若与方便,不
一不异:般若侧重于法空的体证;方便侧 重于救济众生的大
行,即以便宜的方法利济众生。智论这样说:
「般若将入毕
竟空,绝 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
。
C、文字般若:文字 ,指佛所说的一切言教。常人以书
籍为文字,其实,文字不尽是书本的。书籍,是依色尘而假
立 的文字;但佛世却是以音声作文字。佛怎么说,弟子即怎
么听受。所以,佛经以名句文身而立,而名句文 身是依声假
立的。
或者偏爱不立文字,
以教义的钻研为文字而加以呵斥,
不知 言说开示即是文字。凡能表显意义,或正或反以使人理
解的,都是文字相。笔墨所写的,口头说的,以及 做手势、
捉鼻子、
竖拂、
擎拳,
那一样不是文字!
文字虽不即是实义 ,
而到底因文字而入实义;如离却文字,即凡圣永隔!此处说
的文字,指大般若经中的第九分。
初学般若,应先于文教听闻、受持,以闻思慧为主。经
合理的 思考、明达,进而摄心以观察缘起无自性,即观照般
若,以思修慧为主。如得离一切妄想戏论,现觉实相 ,即实
相般若了。这三者,同明般若而各有所重,如意在实相,即
能所并寂而非名言思惟可及。 如意在观慧,即依境成观,以
离相无住的相应为宗。如意在文字,即重在安立二谛,抉择
空有。
2
、何名般若:为什么称为般若?在这一问题中,即抉
示出般若究竟指什么?应该说:般若是实相;观慧与文字,
是约某种意义而说为般若的。如观慧,因依 之深入而能现觉
实相──般若,所以也称为般若。观慧是因,实相是──非
果之果,即是因得果 名。又,实相不是所观的,但观慧却缘
相而间接的观察他;为境而引生观慧,所以也可假说为从境
──实相般若而名为般若。至于文字,约他的能诠实相,及
藉此能诠教而起观,得证实相──般若,所 以也就从所诠而
名为般若。
般若,本是世间旧有的名词,指智 慧而言。但佛陀所要
开示的,即正觉现证的能所不二的实相,本非世间「般若」
的名义所能恰当 ,但又不能不安立名言以化导众生。从由观
慧为方便而可能到达如实证知的意义说,还是采用「般若」< br>一名。不过,虽称之为般若,而到底不很完备的,所以智论
说:
「般若定实相,智慧浅薄 ,不可以称」
。
3
、般若何用:从般若是实相说,这 是万化的本性──
一切法毕竟空故,世出世法无不依缘而成立。这是迷悟的根
源──众生所以有 迷有悟,凡夫所以有内有外,圣人所以有
大有小,有究竟有不究竟,皆由对于实相的迷悟浅深而来,所以本经说: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
从般若是观慧与实相相应慧说,可有二义:一、证真实
以脱生死:一切众生,因不见性空如实相,所以 依缘起因果
而成为杂染的流转。要解脱生死,必由空无我慧为方便。这
观慧,或名正见,或名正 观,或名正思惟,或名毗钵舍那,
或名般若。从有漏的闻思修慧,引发能所不二的般若,才能
离 烦恼而得解脱。
解脱道的观慧,
唯一是空无我慧,
所以说:
「离三解脱门,无 道无果」
。二、导万行以入智海:大乘般
若的妙用,不仅为个人的生死解脱,而重在利他的万行 。一
般人修布施、持戒等,只能感人天善报,不能得解脱,不能
积集为成佛的资粮。声闻行者解 脱了生死,又缺乏利济众生
的大行。菩萨综合了智行与悲行,以空慧得解脱;而即以大
悲为本的 无所得为大方便,策导万行,普度众生,以此万行
的因华,庄严无上的佛果。要般若通达法性空,方能摄 导所
修的大行而成佛。这二种中,证真实以脱生死,是三乘般若
所共的;导万行以入智海,是菩 萨般若的不共妙用。
4
、般若属谁:约实相般若说,这是三乘 所共证的,即
属于三乘圣者。约观慧般若说,如约解脱生死说,般若即通
于三乘。所以经中说:
「欲学声闻地,当应闻般若波罗蜜。
欲学辟支佛地,应闻般若波罗蜜。欲学菩萨地,亦当应闻般
若波罗蜜」
。但佛说般若波罗蜜经,实为教化菩萨,即属于
菩萨。如本经说:
「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解深
密经也说:第二时教「但为发趣大乘者说」
。不过,佛说般
若,虽说但为菩萨,而也有二乘在座旁听。经说:要得二乘
果,必须学般若,这 固然是三乘同入一法性,也即是解脱生
死的不二门──空无我慧。然也就是密化二乘,使他们听闻
大乘胜法,久久熏习成熟,即可宣告「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
而回心向大了。所以般若是「通 教三乘,但为菩萨」
。从前,
成论大乘师说:般若是通教,不够深刻;唯识大乘师说:般
若但为菩萨,不够普遍。总之,照他们看,般若是不究竟,
「通」又不好,
「但」又不好,这 可说是「般若甚深,诸多
留难」
!那里知道般若通教三乘,但为菩萨,深广无碍,如
日 正中!这所以般若于一切大乘经中,独名为大!
般若属于菩萨,为什么 不属于佛?约般若唯一而贯彻始
终说,如来当然也有般若。不过,佛说般若,重在实相慧离
言发 悟,策导万行。般若「以行为宗」
,所以与侧重境相而
严密分析,侧重果德而拟议圆融者不同。
三、波罗蜜:梵语波罗蜜,译为到彼岸,简译为度。到
彼岸, 是说修学而能从此到彼,不是说已经到了。所以,重
在从此到彼的行法,凡可由之而出生死到菩提的,都 可以称
为波罗蜜。经中或说六波罗蜜,或说十波罗蜜,但真实的波
罗蜜,唯是般若,其他都是假 名波罗蜜。因为,没有空慧策
导,布施等即不成为波罗蜜了。声闻乘法,能度生死河到涅
槃岸, 为什么不名波罗蜜?因为,波罗蜜又有「事究竟」的
意义,所以要能究尽诸法实相,圆成自利利他的一切 功德,
才名为波罗蜜。声闻的三无漏学,不能究竟,所以不名为波
罗蜜。
四、经:梵语修多罗,译为经。本义是线,线有贯穿、
摄持不令散失的作用。如来随 机说法,后由结集者把他编集
起来,佛法才能流传到现在;如线的贯华不散一样,所以名
为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有两系解说不同:
一、
玄奘等传说:
般若是能断的智慧,金刚如所断的烦恼。烦恼的微细分,到
成佛方能断净,深细难 断,如金刚的难于破坏一样。所以,
译为「能断金刚(的)般若」
。一、罗什下的传说:金刚比
喻般若。
般若能破坏一切戏论妄执,
不为妄执所坏;
他的坚、
明、利 ,如金刚一样。然金刚本有两类:一是能破一切而不
为一切所坏的,一是虽坚强难破而还是可以坏的,已 如前面
所说。所以,或以金刚喻般若,或以金刚喻烦恼,此两说都
是可通的。不过,切实的说, 应该以金刚喻般若。考无著的
金刚经论说:一、如金刚杵的「初后阔,中则狭」
;这是以
金刚喻信行地、净心地、及如来地的智体的。二、金刚有遮
邪显正二义,不但比喻所遣的邪行,他也是 「细牢」的──
「细者智因故,牢者不可坏故」
,比喻坚实深细的智因──
实相。无著 并没有金刚必喻烦恼的意义,所以法相学者译为
「能断金刚般若」
,值得怀疑!至少,这不是梵 本的原始意
义。
般若有二类:一、拙慧:这是偏于事相的分析 ,这是杂
染的,这是清净的;这是应灭除的,这是应证得的;要破除
妄染,才能证得真净。这如 冶金的,要炼去渣滓,方能得纯
净的黄金。二、巧慧:这是从一切法本性中去融观一切,观
烦恼 业苦当体即空,直显诸法实相,实无少法可破,也别无
少法可得,一切「不坏不失」
。如有神通 的,点石可以成金。
又如求水,拙慧者非凿开冰层,从冰下去求水不可;而巧慧
者知道冰即是水 ,一经般若烈火,冰都是水了。所以,巧慧
者的深观,法法都性空本净,法法不生不灭如涅槃,法法即< br>实相,从没有减什么增什么。这不增不减、不失不坏慧,即
金刚般若。
般若为大乘道体,为五度眼目;为般若所摄持,万行始
能到达究竟佛果,成为波罗蜜 。然而,般若也需要众行的庄
严,如没有众行助成,般若也即等于二乘的偏真智,不成其
为波罗 蜜。所以,般若为菩萨行的宗主,而又离不了万行。
龙树因此说:说般若波罗蜜,即等于说六波罗蜜。< br>
发菩提心者,能以如金刚的妙慧,彻悟不失不坏的诸法
如实相, 依菩萨修行的次第方便,广行利他事业,则能到达
究竟彼岸──无上菩提,所以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 文句
安布,诠表这甚深法门,所以又称之为经。
二
示宗要
全经大义,
再扼要的提 示二点:
金刚般若即无上遍正觉:
本经以金刚般若为名,而内容多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 br>佛为须菩提说如此发心,直至究竟菩提,彻始彻终的归宗于
离相无住。说无上遍正觉为「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
「于是法
中无实无虚」
:都是从般若无住以开示无上遍正觉。般 若无
所住,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取诸相,即生实相,即名为佛。
须知般若无住的现觉,即离相菩 提的分证。依此观究竟,究
竟也如是;依此观初心,初心也还如此。所以,处处说无上
遍正觉, 实在即是处处说金刚般若。不过,约修行趋果说,
名之为般若无所住;
约望果行因说,
名之为离相菩提心而已!
二道即五种菩提:本经初由须菩提问佛:「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心者,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经佛解说后,
须菩提又照样的再问一遍,佛答也大致相同。所以,本经明
显的分为两段。大般若经有两番嘱累,智论 说:
「先嘱累者,
为说般若波罗蜜体竟;今以说令众生得是般若方便竟,嘱
累」
。嘉祥即曾依此义,判本经的初问初答为般若道,后问
后答为方便道。此二道的分判,极好!
二道,为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的过程中,所分的两个阶
段。从初发心,修 空无我慧,到入见道,证圣位,这一阶段
重在通达性空离相,所以名般若道。彻悟法性无相后,进入修道,一直到佛果,这一阶段主要为菩萨的方便度生,所以
名方便道。
依智论说:
发心到七地是般若道──余宗作八地,
八地以上是方便道。般若为道体,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般若即菩提,约菩提说:此二道即五种菩提。一、发心
菩提:凡夫于 生死中,初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名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名为发心菩提。二、伏心菩
提:发心以后,就依本愿去修行,从六度的实行中,渐渐降
伏烦恼,
渐与性空相应,< br>所以名为伏心菩提。
三、
明心菩提:
折伏粗烦恼后,进而切实修习止观,断一切 烦恼,彻证离相
菩提──实相,所以名为明心菩提。这三种菩提即趣向菩提
道中由凡入圣的三阶 ,是般若道。这时,虽得圣果,还没有
圆满,须继续修行。明心菩提,望前般若道说,是证悟;望
后方便道说,是发心。前发心菩提,是发世俗菩提心;而明
心菩提是发胜义菩提心。悟到一切法本清净 ,本来涅槃,名
得真菩提心。四、出到菩提:发胜义菩提心,得无生忍,以
后即修方便道,庄严 佛国,成熟众生;渐渐的出离三界,到
达究竟佛果,所以名为出到菩提。五、究竟菩提:断烦恼习
气究竟,自利利他究竟,即圆满证得究竟的无上正等菩提。
如上所说:二道各有三阶,综合凡五种菩提 ,总括了菩提道
的因果次第。明白此二道、五菩提,即知须菩提与佛的二问
二答,以及文段次第 的全经脉络了!
┌(
1
)发心菩提─────────┐
般若道┼(
2
)伏心菩提┐
├发心
└(
3
)明心菩提│(证悟)────┘
├─────────修行
┌(
3
)明心菩提│(发胜义菩提心)┐
方便道┼(
4
)出到菩提┘
├证果
└(
5
)究竟菩提
────────┘
三
叙传译
本经的译者,是姚秦时来华的鸠摩罗什三藏。我国朝代
称秦的,不止一国一代,以帝 王的姓氏去分别,即有嬴秦、
苻秦、姚秦、乞伏秦等。姚秦,为五胡十六国之一。三藏,
即经、 律、论,能通达三藏自利利人,所以尊为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译为童寿。父亲是印度人,后移居龟兹国 ;母亲
是龟兹国的公主。母亲生他不久,即出家做了比丘尼,什公
也就出家。幼年,到北印的迦 湿弥罗,修学声闻三藏。回龟
兹时,经过莎车国,遇到大乘学者须利耶苏摩,于是回小向
大。到 得龟兹,已是英俊饱学的法师了。苻秦王苻坚,派吕
光攻略龟兹,迎什公来华。吕光攻破龟兹,护送什公 回国,
在半路上,听说苻坚在淝水战败,吕光即宣告独立,国号西
凉,在今甘肃西部。等到姚秦 兴起,国王姚兴,信奉佛法,
特派大兵攻西凉,这才迎什公到了长安。当时,佛教的优秀
学者,
都集中到长安,
从什公禀受大乘佛法。
什公一面翻译,
一面讲学。所翻的大乘 经论很多,如般若、法华、净名、弥
陀等经,智度、中、百、十二门等论,信实而能达意,文笔
又优美雅驯,在翻译界可说是第一流最成功的译品。所以,
什公的译典,
千百年来,
受 到国人的推崇,
得到普遍的弘扬。
本经,什公第一次译出。除 这,还有五种译本,就是:
元魏菩提留支的第二译,陈真谛的第三译,隋达磨笈多的第
四译,唐 玄奘的第五译,唐义净的第六译。在六译中通常流
通的,即是什公的初译。其后的五译,实是同一法相学 系的
诵本;如菩提留支译,达摩笈多译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
释本而译出。
唯有什公 所译,
是中观家的诵本,
所以彼此间,
每有不同之处。要知道印度原本,即有多少出入 ;如玄奘译
本也有与无著、世亲所依本不同处。这点,读者不可不知!
正
释
甲一
序分
乙一
证信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 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
本经略分序、正、流通三 分。叙述一期法会的因由,名
序分。正式开显当经的宗要,名正宗分。赞叹或嘱累流通到
未来,
名流通分。
序分又分证信及发起二序,
今先讲证信序。
如是,指这部经。我,是结集者自称。闻,是从佛陀亲
闻,
或佛弟子间展转传闻。结集者说:
佛如此说,
我如此听;
现在就我所听来的又如此诵出,
真实不 虚,
一一契合于佛说。
依智论说:如是,表信:信得过的就说如是,信不过的就说
不如 是。佛法甚深,
「信为能入」
,如没有真诚善意的信心,
即不能虚心领会。如是又表智 慧:有智者能如佛所说,不违
真义,即可止息戏论与诤竞。修学佛法,以信智为根本:无
信如无 手,不能探取佛法宝藏;无智如无目,不能明达佛法
深义。
经文首举如是,
即表示唯有 信智具足,
才能深入佛法,
得大利益。
一时,泛指某 一时候,即那一次说法时。因各地的时间
不一,历法不同,不能定说,所以泛称为一时。
佛,译义为觉者,是无上正遍觉者。佛陀创觉了诸法实
相,即缘起性空的 中道。又从自证中,大悲等流,为众生开
示宣说,以觉悟在迷的众生。所以,佛是大智慧,大慈悲的究竟圆满者。
舍卫,本是城名,应称为憍萨罗国舍卫城。但古代城 邦
国家的遗习,每以城名为国名,憍萨罗国的首都在舍卫,所
以也称为舍卫国。舍卫,是闻物的 意思,以此城的政治、文
化、
物产等都很发达,
为全印度所闻名的,
所以立名 为舍卫。
祇树给孤独园,是城外如来居住与说法的地方。如来常
住说法,除摩伽陀王舍城外的竹园而外,要算在祇树给孤独
园的时候最久了。园是给孤独长者(须达多 )发心修盖供养
的;树是波斯匿王王子祇陀奉施的。祇陀的树林,给孤独长
者的园,所以总名为 祇树给孤独园。僧众的住处,名为僧伽
蓝,即僧园。园,不但是林园,僧众的智德并茂,大德辈出,好像园林的花木繁茂,馥郁芬芳一样。所以,僧伽的住处称
为僧园。
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是听法的常随众。佛在鹿苑,
初度憍陈如等五比丘;
接著又有 耶舍等五十多人,
随佛出家:
三迦叶率领他的徒众,从佛出家,就有一千多众了;王舍城
的舍利弗、目犍连,又带了二百五十弟子来出家;于是佛的
初期出家弟子,就有千二百五十人了。这千 二百五十人,不
一定在佛前,像舍利弗等大弟子,常时分化一方。经中多标
千二百五十人,不过 约最初从佛出家者而说。其实,未必全
都来会,而新进的比丘极多,又何止千二百五十人?佛的出
家弟子,本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等五
众。但因佛现比丘身,所以住持佛法,以比 丘为主。本经的
听众,除比丘而外,也应该还有比丘尼等,在家的优婆塞、
优婆夷、以及护法的 天龙等,如流通分所说可知。不过在这
证信序中,没有一一序列出来罢了。比丘,译为乞士,就是
「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资慧命」
。此千二百比丘,都
是大阿罗汉,所以说大比丘众。众 ,即僧伽的义译。千二百
五十人的僧团,同住祇园,所以叫俱。严格的说:和合僧─
─众的形成 ,论事要具备六和合,论理要同得一解脱,这才
称为俱。
佛是 化主,祇树给孤独园是化处,大比丘等是化众。具
备这种种因缘,本经是佛所说的,可以确信无疑了,所 以这
称为证信序。
乙二
发起序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
中次第乞 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
坐。
】
尔时,
指将启金刚法会那一天。
世尊,
是佛的通号之一,
即梵语薄伽梵。 佛的功德智慧,究竟无上,不但为世间的人
天所尊重,也是出世的三乘圣者所尊敬的,所以名为世尊。< br>食时,
约为上午九或十点钟。
佛及比丘们,
过著乞食的生活,
又受过午 不食戒。所以,进城去乞食,总在那个时候。佛见
乞食的时候到了,所以著衣持钵进城去。佛制:衣有五 衣、
七衣、大衣三种。五衣名安荼会,不论睡觉做事,就是大小
便,也不离身,这是内衣。七衣 名郁多罗僧,即入众的常礼
服,在大众中所穿。大衣名僧伽黎,即复衣,在乞食、说法
等时所穿 的,是佛教大礼服。此处著衣,即大衣。但不定是
穿了走,或担在肩头,或由侍者拿著,到城村附近,才 穿起
来。钵是盛饭的器具,译义为应量,即随人的食量而有大小
不同。
佛用的钵,传说是石钵。
成道后,
有商人奉
[
麴
-
匊
+< br>少
]
供佛,但没有食器。四天王各献一石钵,佛就合四为一钵,
所以佛钵的钵沿 ,有四层叠痕。给孤独园在城外,所以说入
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是叙述乞食的经过。佛教的乞< br>食制度,是平等行化;除不信三宝不愿施食者而外,不得越
次而乞,以免世俗的讥毁。乞食以后, 即回祇园吃饭。饭吃
好了,这又把进城所著的大衣,盛放饭食的钵,一一的整洁
收起。入城乞食 是赤足的,路上来回,不免沾染尘埃;佛陀
行同人事,所以需要洗足。敷座而坐,并非闲坐,是说随即< br>敷设座位,
端身正坐,
修习止观。
如上所说的,
乞食属于戒,
坐属于定,正观法相属于慧。又、来往于祇园及舍卫城中,
是身业;入定摄心正观,是意业;下面出定说 法,即语业。
三业精进,三学相资,为宣说金刚般若经的缘起。
大乘经每以佛陀放光、动地等为发起,而本经却以入城
乞食为开端。般若经的中心思想,在悟一切法无 自性空,离
种种妄执。但不得性空的实义者,信戒无基,妄想取一空,
以为一切都可不必要了。 不知佛说性空,重在离执悟入,即
离不了三学;假使忽略戒行,定、慧而说空,决是「恶取空
者 」
。从体悟说:性空离相,不是离开了缘起法,要能从日
常生活中去体验。所以,穿衣、吃饭、 来往、安坐,无不是
正观性空的道场!佛将开示般若的真空,所以特先在衣食住
行的日常生活中 ,表达出性空即缘起,缘起即性空的中道。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般若道次第
丙一
开示次第
丁一
请说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 膝著
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心者,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
本经以须菩提为当机者。在般若法会中,须菩提是声闻
行者,不是菩萨,那他怎能与 佛问答大乘呢?这因为般若虽
但为大乘,而密化二乘。又因为他与般若法门相契:第一、
他是解 空第一者,是证得无诤三昧者,于性空深义能随分彻
了。其次、他有慈悲心,哀愍众生的苦迫,所以不愿 与人诤
竞。
得大智慧,
能从慈悲心中发为无诤的德行,
有菩萨气概,
所以般若经多半由他为法会的当机者。
长老,是尊称。凡年高的;或德 高的,如净持律仪、悟
解深法、现证道果,都称长老。须菩提,是梵语,译作空生
或善现。传说:
他诞生时,
家内的库藏财物忽然不见;
不久,
财物又自然现出,所 以立名须菩提。佛弟子请佛说法,是有
应行礼仪的。所以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而起,偏袒了右
肩,右膝著地,合掌问佛。袒,是袒露肉体。比丘们在平时,
不论穿七衣或大衣,身体都是不袒露的。 要在行敬礼时,这
才把右肩袒露出来。跪有长跪、胡跪,右膝著地是胡跪法。
袒右跪右,
以表顺于正道;
合掌当胸以表皈向中道。
如论事,
这都是印度的俗礼。
须菩提随顺世俗,先赞叹释尊说:太希有了!世尊!如
来善于护念诸菩萨 ,又能善巧的付嘱诸菩萨!这太希有了!
如来,即佛号多陀阿伽陀的义译。梵语本有三种意思:即从如实道中来的,如法相而解的,如法相而说的;通常但译为
如来。什么叫护念?什么叫付嘱?护念即 摄受,对于久学而
已入正定聚的菩萨,佛能善巧的摄受他,使他契入甚深的佛
道,得如来护念的 究竟利益。经说菩萨入地,有佛光流灌或
诸佛亲为摩顶等,
即是心同佛心而得佛慧摄受的明证。
付嘱,
即叮咛教诫,
对于初学而未入正定聚的菩萨,
佛能善巧教导,
使他不舍大乘行,
能勇猛的进修。
又可以说:
佛能护念菩萨,
使他自身于佛法 中得大利益;佛能付嘱菩萨,使他能追踪佛
陀的高行,住持佛法而转化他人。总之,佛能护念菩萨,付< br>嘱菩萨,所以大乘佛法能流化无尽。教化菩萨的善巧,早为
须菩提所熟知,所以先就此推尊赞扬如 来,以为启问大乘深
义的引言。有解说为:须菩提「目击道存」
,
「言前荐取」
,
所以殷勤赞叹,这可说是别解中极有意义的。
接著,须菩 提问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善男女
们,应怎样的安住其心?怎样的降伏其心?此二问,是为发< br>大菩提心者问的,所以什么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
先有明确的了解。阿耨多罗,译为无上 ;三藐三,译遍正;
菩提,译觉:合为无上遍正觉。这是指佛果的一切,以佛的
大觉为中心,统 摄佛位一切功德果利。单说三菩提(正觉)
,
即通于声闻、缘觉,离颠倒戏论的正智。遍是普遍 ,遍正觉
即于一切法的如实性相,
无不通达。
但这是菩萨所能分证的,
唯佛能 究竟圆满,所以又说无上。众生以情爱为本;佛离一
切情执而究竟正觉,所以以大觉为本。发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
提心,即是发成佛的心。发心,即动机,立志,通于善恶;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 是第一等的发心。以崇高、伟
大、无上、究竟的佛果为目标,发起宏大深远的誓愿,确立
不拔的 信心,
这名为发无上遍正觉心。
但是,
为什么要成佛?
要知道:大菩提心是从 大悲心生的;所以发心成佛,与救度
众生有必然的关系。经上说:
「菩萨但从大悲心生,不从余
善生」
;
「为利众生而成佛」
,都是此意。由于悲心的激发,
立定度 生宏愿,以佛陀为轨范,修学大悲大智大勇大力,以
救度一切众生,名为发菩提心。因此、如贪慕成佛的 美名,
但为个己的利益,那是菩提心都不会成就,何况成佛!
应云何住与云何降伏其心,可通于二义:一、立成佛的
大愿者,应当怎样安住,怎样降伏其心?一、怎样 安住,怎
样降伏其心,才能发起成就菩提心?住,龙树释为「深入究
竟住」
。凡发大菩 提心者,在动静、语默、来去、出入、待
人接物一切中,如何能使菩提心不生变悔,不落于小乘,不堕于凡外,常安住于菩提心而不动?所以问云何应住。众生
心中,有种种的颠倒戏论,有各式各样的 妄想杂念,这不但
障碍真智,也是菩提心不易安住的大病。要把颠倒戏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