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所说般若波罗蜜多经
绝世美人儿
949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07:0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春熙路美食-工作简报怎么写
文殊菩萨所说般若波罗蜜多经
文殊菩萨所说般若波罗蜜多经
:
本经有二种译本
,
一是扶南国三藏曼陀罗仙所译
,
名「文 殊菩萨所说般若波罗
蜜多经」。二是扶南国三藏僧伽婆罗所译
,
亦名「文殊师利所说般 若波罗蜜经」。
二种译本
,
颇有参差之处。
曼陀罗仙 所译本
,
并列入《大宝积经》四六
,
名曰文殊说般若会。今试解此经
,
依据《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
载于《大正藏》般若部。
六波罗蜜是菩萨大乘相
,
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然而前五种波罗 蜜
,
须依般若智慧
,
始得称为波罗蜜。若无般若智慧
,
只是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
不得
称为布施乃至禅定波罗蜜。因为前五种若不依般若智慧< br>,
只成人天福报
,
不能获得解
脱。所以唯有般若得称为「摩诃」般若波 罗蜜多。
般若在声闻心中
,
名曰道品
,
声闻 人但能观苦空无常
,
厌生死取涅盘。般若在菩
萨心中名陀罗尼
,
能持 一切善
,
能遮一切恶
,
经身不失
,
虽历劫数
,愈见增明。般若在
佛心中名萨婆若
,
过尽德圆
,
十号具足。
般若明真空义
,
所谓真空义者
,
即如实空
,
如实不空。如实空如实不空
,
即是真
如法性。诸法缘起
,
幻现假有。假有幻现
,
故无自性
,
既无自性故曰性空。以性空故
,
所以能随缘建立诸法。故曰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
,
一切法皆归毕竟空。
毕竟空能建立一切法
,
故性空即是「真」义「实」义。既然一切法皆归毕竟 空
,
故一切法皆不二不异
,
不二不异谓之如。如果约性空缘起而言
,
则曰「真如」。如果
约缘起性空而言
,
则曰「如实」。
性空即缘起
,
故性空不可得。缘起即性空
,
故缘起不可得。以不可得
,
故曰如实
空。然此不可得亦复不可得
,
故曰如实不空。所以修小乘 法者
,
观苦空无常。而菩萨
修般若波罗蜜多
,
则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 得。
所以于不可得中
,
不得以空不空分别一切法。若以空不空 分别一切法
,
即落有
所得中。若人落有所得中
,
是人则不知般若。< br>
如实空即是如实不空
,
如实不空即是如实空。如是真空
,
说为法界。即此法界
,
名曰无上菩提。法界菩提
,
俱离性相
,
同是不可得义
,
由此缘故
,
说一切法空。
般若是一法
,
佛说种种名。如一切智、一切种智、实际、真如、实性、无性、
自性、法性、法界、法定、法住、法无我、法相等
,
皆般若之异名也。
释经题
「文殊师利」
文殊译为「妙」
,
师利译为「德」或「吉祥」。所以文殊师利译为妙吉祥。此
菩萨常侍释迦牟尼佛左方
,
于大菩萨当中
,
智慧最为第一。住首楞严三昧
,
以三昧力
故
,
化现十方度化众生。
「所说」
此经系文殊师利
,
承佛神力而说。《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 br>佛言「我灭度
后
,
令阿难陀受持所说素呾缆藏。其邬波离受持所说毘奈耶藏。迦 多延那受持所说
阿毘达磨藏。曼殊师利菩萨受持大乘般若波罗蜜多。其金刚手菩萨受持所说甚深微
妙总持门。如是教门
,
能除有情生死烦恼长夜黑暗
,
速能出离证解脱果。」
「摩诃般若波罗蜜」
摩诃译为大。前文说过< br>,
其余五度
,
皆因般若波罗蜜始称波罗蜜。般若者如实
空
,< br>其余五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
若不入如实空
,
皆是着相行
,
只成有为的人天福
报
,
不得究竟解脱。依般若智慧
,
始能 获得解脱。故前五度不名摩诃
,
唯般若始称摩
诃。
我 们说过
,
摩诃译为大。不过此非因小之大
,
因小之大是有所大
,有所大实不得
谓大。此之大绝待无际
,
虽绝待无际而周遍一切
,
周遍一切而绝待无际。虽假言说以
明
,
而实不可思议。此之大者
,
即 一切法
,
离一切相。故所谓大者
,
即般若之如实空义
也。即此「大」 之一字
,
亦是假名而已。
般若译为智慧
,
若 人知如实空即如实不空
,
是名智。若知如实不空即如实空是
名慧。易言之
,< br>若人于「无」知是「有」
,
则名智
,
于「有」知是「无」
,< br>则名慧。于
无相知是一切相名智
,
于一切相知是无相名慧。于空知一切名智,
于一切知空名慧。
故般若智慧不同于世间智慧
,
世间智慧皆是取相妄立 的
,
而般若智慧却是不取于相
,
如如不动的。如如不动
,
不 动如如。不动则妙湛空寂
,
如如则万法繁兴。妙湛空寂而
万法繁兴曰智
,万法繁兴而妙湛空寂曰慧。此之谓般若智慧。此是今经所宣之义
,
如
以体相用分别 之
,
可分文字般若
,
观照般若
,
实相般若。文字般若言其相
,
观照般若言
其用
,
实相般若明其体。
所谓实相无相
,
故实相般若者
,
离一切相。何谓一切相
?
一切相不外四种
,
即我
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我人众寿相
,
即自性清净心体。
所谓文字般若
,
清净心无名
,< br>借名以显清净心。文字是能诠
,
般若是所诠
,
所诠
既明
,
文字亦离。
所谓观照般若
,
即行人依教奉行,
于修行时离我人众寿相
,
念念观照
,
即是观照
般若。 如此观照
,
便可念念与清净心相应。习久功深
,
自然与实相冥合矣。
波罗蜜是梵语
,
译曰彼岸到
,
即一切事究竟之谓。
「经」
梵语修多罗
,(
素呾缆
)
译曰契经
,
契者契合。上契诸佛果德
,
下契众生因心。上
契 诸佛果德者
,
契理也。下契众生因心者
,
契机也。
< br>经有线义
,
线有贯穿义
,
如贯花结鬘。贯穿者
,
以理 贯文也。文者言教也
,
以无
上佛道贯之则曰理教。佛所宣之言教必合于理
,< br>故曰教理。理教者俗谛
,
教理者真
谛。真谛者契理
,
俗谛者契 机
,
佛以二谛说法契理应机
,
故曰契经。
如 果分别言之
,
经有五义
,
即一、出生义
,
能出一切法故,
能出生一切圣果故。
二、涌泉义
,
出法不竭故。三、显示义
,
显示种种法义故。四、绳墨义
,
去邪显正
故。五、结鬘义
,
以理贯文故。
「梁扶南国三藏曼陀罗仙译」
曼 陀罗仙
,
扶南国人。扶南国即今暹罗一带。三藏者
,
言此法师精通经律论三< br>藏也。于梁初大赍梵本远来贡献。上◎与僧伽婆罗
(
亦扶南国人
),
共 译《宝云》
,
《法界体性》
,
及《文殊般若经》等。
(
详见 《续高僧传》
)
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 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满足千人。菩萨摩
诃萨十千人俱。以大庄严而自庄严。皆悉已住不退转地 。」
自「如是我闻
,
至菩萨摩诃萨十千人俱」
,此有六种因缘
,
亦曰六种成就。如是
为信成就
,
我闻为闻成就< br>,
一时为时成就
,
佛为能说法的主成就
,
在某处为处成就,
与
大比丘及菩萨众俱为众成就。
此为结集经人之语,
非是佛语
,
故曰证信序。世尊将入涅盘
,
阿难请问世尊
,
结
集经时
,
经首应安何语。佛答一切经首
,
皆安如是我 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些大众宣说
此经。
舍卫译曰丰德
,
系波斯匿王所都之国。祇树是言园中之树
,
系波斯匿王的太子
祇陀所布施的。给孤独 即悉达长者
,
以周给孤独故得名。此园系给孤独长者所施
,
故
名给孤 独园。
祇
qí〈名〉
(
形声。从示
,
氏声。本义
:
地神
)
同本义
[the god of the earth]
祇
,
地祇也。——《说文》
天神曰灵
,
地神曰祇。——《尸子》
又如
:
神祇
(
天神和地神
);
祇园
(
祇洹,
祇林
,
祇苑。祇树园。印度佛教圣地之
一。后用为佛寺的代称
)
比丘有三义
,
一、乞士
:
上乞法以养慧命
,
下乞食以养色身。比丘托钵乞食清净
自活
,
于己可除其我慢、精进佛道,
于众生可除其悭贪令修布施为作福田。二、破恶
:
比丘出家受具
,破身口七支恶。三、怖魔
:
比丘出家
,
佛眷属增盛
,
故 魔生恐怖。
比丘系梵语
,
因其多义故不翻。
大比丘是赞叹意
,
大有大多胜三义。大者
,
言是等比丘< br>,
人天所敬
,
有学小乘中
至尊。多者
,
言是等比丘< br>,
博学多闻
,
强记广识
,
遍通内外经典。胜者
,言是等比丘
,
知
见殊胜
,
出过九十六种外道。
菩萨摩诃萨
,
翻译为大菩萨。有人说是地上菩萨
,
有人说 是八地以上菩萨。
菩萨魔诃萨具云应为菩提萨陲摩诃萨陲
,
萨 陲者译为有情。《大般若经》云
,
菩萨摩诃萨
,
于大有情众中
,定当为上首
,
故复名摩诃萨。
又云
,
「 大有情众者
,
谓住种性
,
第八预流
,
一来
,
不还
,
阿罗汉
,
独觉地
,
及初发
心乃至不退转地 菩萨摩诃萨
,
是名大有情众。」
所谓种性有五
,一、习种性
,
是十住位菩萨。二、性种性
,
是十行位菩萨。三、
道种性
,
是十回向位菩萨。四、圣种性
,
是十地位菩萨。五、等觉性
,
等觉位菩萨。
今云住种性
,
便是从住位以上菩萨便是大有情。
第八预流
,
便是四双八辈之圣人。从第八预流向算起
,
历 经预流果
,
一来向
,
一
来果
,
不还向
,< br>不还果
,
阿罗汉向
,
阿罗汉果。从阿罗汉果算到预流向
,故曰第八预流
,
这些圣人都是大有情众。
再向上乃至独觉 地
,
独觉地便是辟支佛。若准前文
,
应包含独觉向。
初发心乃至不退转地菩萨摩诃萨
,
初住位菩萨名发心住菩萨
,
故即从 初住算
起。不退转地菩萨摩诃萨
,
是八地菩萨。因为八地以上入无功用道
,< br>故名不退转地。
故八地以还之菩萨及二乘圣人
,
皆为大 有情众。若准这段经文
,
菩萨摩诃萨应
为八地以上的大菩萨。
大庄严者
,
福慧二种庄严也。因为这二种庄严能圆满无上佛道
,
故名 大庄严。
欲圆满福庄严
,
应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种波罗蜜。欲圆满慧庄严
,
应修般若波
罗蜜。这些大菩萨
,
都以六度万行而自庄严。
皆悉已住不退转地。就一般而言
,
不退有三
,
即一、位不 退
,
二、行不退
,
三、
念不退。依《弥陀要解》
,
位不退
,
入圣流不退堕凡夫。行不退
,
恒度众生
,
不退堕二
乘。念不退
,
心心流入萨婆若海。今约地上菩萨言
,
初地至六地,
习行有时不进
,
名为
行退。七地名远行地便无行退
,
然犹是有功用道
,
或起爱习气
,
故名念退。八地以上
入无功用道,
永绝三种退
,
故名不退转地。
「其名曰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无碍辩菩萨。不舍担菩萨。与如是等大
菩萨俱。」
略举菩萨名。
「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明相现时从其住处来诣佛所。在外而立。」
童真菩萨
,
自然一于真如法性
,
不假功用也。童真又曰童子
,在明入于无功用道
也。
明相现时
,
即黎明时分。 黎明时分文殊师利菩萨
,
来到佛所在外而立。
「尔时尊者舍利 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大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
延。摩诃拘絺罗。如是等诸大声闻。各从住处俱 诣佛所。在外而立。」
次列声闻
,
余经多是先列声闻
,
后列菩萨。今经以文殊菩萨欲宣般若大法
,
故先
列菩萨
,
次及声闻。
于声闻人中
,
舍利弗智慧第一。于大菩萨中
,
文殊师利菩萨智慧最为第一
,
故经
中先表此二人。
诸大声闻
,
言舍利弗等皆回小向大之声闻也。略说声闻
,
有其四种。 第一决定
声闻
,
又曰定性声闻。此辈人久习小乘
,
今世遇佛
,
闻小乘教
,
道熟证果。今诸大声闻
,
皆非定性声闻。第二增上慢声 闻
,
此辈人我慢甚重
,
薄有所得
,
谓为证果。实是未得言得
,
未证言证。第三退大声闻
,
此辈人本是菩萨
,
只 为厌苦情深
,
中途心生厌畏
,
以
至退大取小。舍利弗便是退大声闻。 第四应化声闻
,
此乃佛及菩萨
,
以大悲心权巧示
现
,
内秘己德
,
外现声闻。
诸大声闻
,
亦各来至佛所
,
在外而立。
「佛知众会皆悉集已。尔时如来从住处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今何
故。于晨朝时在门外立。舍 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师利童真菩萨。先已至此住门
外立。我实于后晚来到耳。」今欲明般若精微,
须是大智慧者应机。文殊菩萨及舍
利弗尊者
,
分别于菩萨及声闻众中< br>,
智慧最为第一
,
故世尊先问此二人。
非佛不 知文殊菩萨先到
,
不过故意先问舍利弗耳。欲令舍利弗自示谦德
,
舍利
弗虽于声闻众中智慧第一
,
然较文殊菩萨却是远逊不如。故曰我实于后晚来到耳。
「尔时世尊问文殊师利。汝实先来到此住处。欲见如来耶。文殊师利即白佛
言。如是 世尊。我实来此欲见如来。何以故。我乐正观利益众生。我观如来如如
相。不异相不动相不作相。无生相 无灭相。不有相不无相。不在方不离方。非三世
非不三世。非二相非不二相。非垢相非净相。以如是等。 正观如来利益众生。」
欲见如来者
,
是见法实相也
,
非是以色相取佛。色相随乎生灭
,
不能为众生作皈
依
,
不能 利益众生。故《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
,
以音声求我
,
是人行邪道
,
不能见
如来。」
诸法实相
,
亦即诸法如义
,
若人如是见
,
是为真见如来。实相即是诸法
,
诸法皆是实相
,
非是法有二
,
只怪众生见有差别而已。众生根机不同
,
所以同样面对佛
,
有见
如来
,
有不见如来也。
诸法实相是佛法身
,
所谓法身者
,
非是报化以外另有法身
,
而是报化即法身也
,
故曰报法身化法身。故大菩萨以机圆故面对报化即见法 身。小机凡夫以钝根故
,
虽
是法身
,
却见化佛。故报化即是法身,
众生有见不见而已。若谓报身化身以外另有法
身
,
则法身当有生灭,
既有生灭岂是法身
?
法身常住尽于未来
,
故能 为众生作无尽皈依。《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云
,
众
生当皈依法身佛。因为报化幻现< br>,
法身为实
,
唯有真实始能为众生作无尽皈依而利益
众生。故经云我乐 正观利益众生。
所谓正观者
,
是观诸法空相。若人能正观诸法 空相
,
便知诸法假相幻有。若知
诸法假相幻有
,
便知诸法如如不二不 异。即此诸法空相
,
名为菩提
,
名为法界
,
名为如
来。若不如此观者
,
便是邪观。
诸法空相者
,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者
,
成就一切事功也。离一切相者
,
不着一切 虚妄也。以离一切相
,
故诸法如如不二不异。故经云我观如来如如相
,
不异< br>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