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之读书笔记
绝世美人儿
676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07:1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郁郁寡欢是什么意思-烦劳
《乡土中国》之读书笔记
人民出版社
(一)
《乡土中国》
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西南联大和云大讲
“乡村社会学”
一课的上课内容 ,
他应《世纪评论》之约,写成了分期连载的
14
篇文章。
这本书 主要描述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文中所说的
“乡土
中国” 是个
IDEA
TYPE
,也即观念中的类型,它不是虚构的,也不是理想,而是存在 于具
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
是通过人们的认识过程而形成的概念。
意思就是,
这里的
“乡土中国”
,
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描述,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 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
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同时,
也存在着其他体系同 样的影响着中国社会。
拿农业文
明来说,乡土社会是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业影响着乡土社会 人的各个方面,但是,
也不
排除有游牧业等其他产业的存在,
这些产业同样也影响着乡 土社会的各个方面,
只是农业的
影响力更为明显罢了。
(二)
< br>乡土社会最突出的特点就在这个“土”字。乡土社会的人依附于土地谋生,发展农业,
土地的固定 性也使得乡下人日益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想法。
农业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业和择地而居的工业不 同,
土地是不能流动的,
土地的不流动
也导致了人的不流动,乡下人的“土气”也因此 而发生了。
但同时,
乡下人的不流动也产生了另外一个重要的结果——熟人社会。< br>在乡下,
每个孩
子都是在人家的眼中长大的,
甚至可以通过脚步声、
说 话声、
笑声等达到不见其人而知其人
是效果。熟人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这 里,乡民间的关系是由不得人选择的,甚
至他们生活的环境都是先于他们而存在的。
因此,这里的人们对他们的生活环境也是熟悉不
过了,比如看见蚂蚁搬家就知道预示着要下雨了等等。我们 都从小是耳濡目染的。
费孝通先生在书里说到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 ,
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
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乡土社会不需要法律的 约束就能达到相互的信任,用
迪尔凯姆的说法,乡土社会是一个“有机团结”的社会,是一个礼俗社会。
(三)
我们经常会说到乡下人很“愚”
,其实在费孝通先生看来 ,这个“愚”并不是智力问题,
而是知识问题。
费孝通先生在文中举了捉蚱蜢和读书两个例子来 说明这个问题。
乡下的孩子
读书考试成绩都不如城里的孩子,
但是在捉蚱蜢时,
却能够轻而易举地捉到,
城里的孩子费
力很大劲却不能抓到,
其实这不是聪明与否的 问题,
而是对于环境的熟悉程度的问题。
乡下
孩子生活在农村,
对于蚱蜢的生 活习惯、
颜色等能够很好的分辨出来,
而城里的孩子生活在
一个知识的环境,更容易学 会书本上的知识。
乡下人的“愚”
表现在不识字,
也即文盲,但这是由于乡 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所造成
的。首先,乡土社会是一个
face to face
即 “面对面的社群”
,不存在空间的阻隔,文化的传
承只需要上一辈对下一辈的言传身教即可,而 人是”生于斯,死于斯“的,不流动性使得这
个传承的链条不会断裂,
因此也不存在时间的阻隔 ,
因此,
文字在乡土社会中没有存在的土
壤;
其次是因为文字本身的缺陷造成 的,
文字发生在人和人的接触因时间和空间发生了阻碍,
不能当面交流的情况下,
乡土 社会的人可以做到面对面的交流,
这种文字的使用反而会使得
交流变得困难。
我们都知 道,
文字本身不能够像丰富多彩的表情或者肢体语言那样清晰地表
达一个意思。
(也即 存在一个“用不到文字”和“文字不好用”的问题)
(四)
本书最为重要 的就是提出了
“差序格局”
这一概念。
费孝通先生用这个词是为了分析中
国基 层社会格局的划分问题。
费孝通先生把差序格局形象地表示为:
将一个石子投进水里 激起的一圈圈波纹,
石子代
表自己,波纹代表社会关系。这里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出去的社 会关系网络,越向外关
系越薄,
这样的社会结构具有伸缩性,
可因利益不同而转变大小 。
比如在面对房屋拆迁的过
程中,
如果赔款是按照家庭人口数来算,
这时人们 必定想着怎么扩大自己家里的人口数,
这
就是利益导致的。
在差序格局中,
社会关系是一个个推出去的,
是私人关系的增加,
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
人关系 所构成的网络,
因此,
我们传统的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关系中发生意义。
与此不同的是“团体格局”
,这种社会结构中每个团体间界限明显,有明显的权利义务
关系。
比如在西方国家中,一个孩子在未成年之前可以在家里住,
父母有养育他的责任,但是成年之后还住在家里的话,
他就要支付生活费,
因为此时这个家庭并不包括他,
父母也没
有这种义务去养育他了。
(五)
一个社会的结构决定着 维系社会结构的标准。
乡土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
因此正
如前文所说的,
社会关系的增加也即私人关系的增加,
社会范围也是由私人关系构成的网络,
因此,社会道德 也只在私人关系中发生意义了。
在乡土社会里,
每个人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地生活 ,
只有在非常偶然和临时的状态下
才需要合作,而且这种需要的程度也会因时因地发生改变。这 样说来,
在乡土社会里,
个人
只需要维持好与自己最密切的人的关系,
比如父 母、
兄弟姐妹等的关系就好了,
这种关系最
终就回到了孔子所说的“忠悌孝义”上来了 。而且,在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中,一切普遍的
标准根本就不适用了,
也不发生作用了。
比如在一个村里有人的东西丢了,
大家抓到小偷之
后发现是某某村长的儿子,
那村长 对他的惩罚就会有所不同,
这里惩罚的标准就会因对象而
不同了。
相反的, 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里,人们普遍信奉上帝,强调人人生而平等,在这里,
一切人都是平等的,存在一 个普遍的适用标准。
(六)
费孝通先生在这里用“家族”一次代替“家庭 ”是为了强调其结构,而不是想说明人数
的多少。
中国乡土社会的家是一个绵续性的事业群体,
在这个群体中,
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
有着自己的分工,
他们各自做好自己分 内的事,
保证家族的延续。
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十分冷
漠的,但正是这种冷漠,保证了社 会关系的稳定性。
(七)
中国乡土社会是个稳定的熟人社会,
这 种稳定性源于对同一意义体系的理解。
比如对于
男耕女织这种观念的认同,
可以保证一 个社会分工体系的稳定。
而其中最难越过的鸿沟是男
女两性的区别,
因为任何人都无法 亲身体验,
但乡土社会是个求稳的社会,
因而就出现了同
性的结合,家族代替了家庭。 这里同性的结合是指家庭依亲属差序单系扩大。
费孝通先生在文中提到了感情定向的问题。< br>他认为,
感情就相当于激情,
这种状态从社
会关系上说是具有破坏力和创造力的 ,
如果要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
就要避免感情激动,
前
文也有讲到,男女感情 淡漠、各司其职,也就是这样。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是了解,
也即接受同一的意义体 系。
乡土社会是个熟人社会,
因此,
这种亲密的感觉维持着社会的稳定。
< br>费孝通先生在文中提到了两种文化模式:
一个是阿波罗式的文化模式,
一个是浮士德式< br>的文化模式。
这两种文化模式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 br>这个
秩序超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而后者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