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余年寄山水
846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07:4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想家的句子-核舟记图片

2021年1月18日发(作者:鱼翼)

第三单元



本单元以“观察”为主题,包含了《古诗 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以及
“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习作:写观 察日记”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 连续细致的观察”。本单元所选
的三篇文章,就是通过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调动不同感官来进行连 续观察,记录变化。本单元的
习作是写观察日记,写一写你在认真观察后发现的事物的特点及变化。叙述 时要做到语言精练。“语文
园地”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通过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体会句 子表达的意思的不同;通
过朗读、背诵等方式积累有关气候的谚语。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
前两句写太 阳落山前的江上景











《题西林壁》描写了庐山雄奇
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 并借
古诗三首

3

教学要点

景说理,指出观察 问题应客观
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
出正确的结论。《雪梅》借雪

争< br>春








所< br>长








取< br>人

长,补己之短。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
1.

会认
22
个生字,读准 “降、曲”
2

多音字,会写
39
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连
续细致的观察。

3.

背诵古诗,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象,
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4.
学习认真细致的观察,并把观察结果
准确地表达出来。

爬山虎

的脚

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
2
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
以及它
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让
读者了解了爬山虎的习性。

蟋蟀的

2
本文讲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住宅

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赞
扬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
而安的精神。

1.

懂得正确的用眼方法,爱护自己的眼
口语

交际

睛。

1
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2.
在口语交际中,注意说话的音量,避
免打扰到别人;不要重复别人说过的
话。

1.

学会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
,
把观察
到的内容用日记的形式记下来。

习作

2
写观察日记

2.

培养观察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
物的习惯,并善于发现新事物。

3.
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试着写观察日
记。

1.
学习怎样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2.
了解不同动物的家的叫法。

语文园地

1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

3.
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4.
积累关于气候的谚语。




9
古诗三首


1.
会认“暮、瑟”等
6
个生字,掌握“降”这个多音字,会写“暮、吟”等
12
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默写《题西林壁》。

3.
学习通过写景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
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5.
展现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默写《题西林壁》。

2.
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难点

1.
学习通过写景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2.
展现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
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
7
个,会写的字有12
个。这些生字分散在三首诗中,教学生字时,结合诗歌的
内容,认清字形,弄懂字义。 注意围绕生字的字形特点、结构特点、造字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如:
“费”是上下结构,上宽下窄。竖 折折钩要写得稍宽,“贝”顿点要有力。在教学生字的同时,也要教
给学生识记生字的方法。

2.
在读中理解

本课三首诗歌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时,把朗 读放在首位,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通
过解析重点词语,让学生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3.
发挥想象

诗歌短小精悍,往往用很少的字就能传达丰富的意思。这三首 诗都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在学习
这三首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心读诗,琢磨关键词的意思,并鼓励 学生发挥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
面,同时,品味每句诗的意思,琢磨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1.
预习提纲


1
)通过查阅字典自学本课生 字。要求会写的字要会组词,会认的字要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
)搜集三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3
)熟读这 三首古诗,弄懂词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弄懂诗歌的意思。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
课时


1
课时

《暮江吟》

课时目标

1.
认识“暮、瑟”这两个生字,会写“暮、吟”两个字。

2.
朗读并背诵《暮江吟》这首诗。

3.
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诗 人准确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


一、话题导入,引入诗题

1.
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 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内容。今天,就让我们一
起走进第一首诗《暮江吟》,去感受一下诗歌的魅力。 (板书:暮江吟)

2.
作者简介。

同学们,通过预习相信大家已经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白居易呢?

生结合自己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在全班交流。师从“简洁、全面”等角度进行评价。

课件出示:

白居易(
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 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合
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 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
之称。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3.
认清字形,注意会写字的写法。

“ 瑟”是平舌音。“暮”字上下宜紧凑,“艹”的横要平直。“吟”字“口”小偏上,“今”撇捺
伸展。< br>
设计这个环节,既能让学生对诗歌感兴趣,又能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概括能力和字词认读情况 。

二、诗歌朗读指导

1.
教师播放诗歌朗诵的音频,学生仔细听朗读。

2.
学生结合注释,读通全诗,大致了解全诗的意思。


3.
诵读全诗。

在读的过程中,要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现在,请同学们划一划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生读诗,并划分节奏,师巡回指导。指名朗读,通过朗读展现古诗的朗读节奏,其他学生进行评
价。
(提示:在划分诗歌节奏时,我们应注意:固定的词语不能分开,意思关联紧密的地方不能分开。)

课件出示:

一道
/
残阳
/
铺水中,半江
/
瑟瑟
/
半江红。

可怜
/
九月
/
初三夜,露似
/
真珠
/
月似弓。

朗读指导: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详细描写夕阳下江面的颜色,体现出诗人观察之细致,
心情之 闲适,读的时候要放慢速度,把这种闲适的心情表现出来。后两句是特写,写出了九月初三夜露
和月的样 子,表达出诗人的喜爱之情,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喜爱之情体现出来。

设计意图:
< br>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诗歌教学中,多种形式的诵读能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三、品味诗歌

1.
这首诗的题目是《暮江吟》,我们从这个题目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课件出示:

暮江吟

暮:日暮,黄昏时分。点明了时间。

江:点明了地点。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2.
找景物。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各描写了哪些景物?用横线在诗句中画出来。

生找答案,并汇报,师总结并板书:残阳、江、露、月。

3.
品诗句。


1
)诗人笔下的景物为什么这么吸引人? 这和诗人的用词分不开。我们来看第一句:

课件出示:

一道残阳铺水中

师:请同学们读这句诗,看看诗中的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生读诗,找出自己觉得用得好的字。学生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找到“铺”字。


师:“铺”字可否换成“照、射”等字?为什么?

生思考,师从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引导。

师总结:“铺”是动词,形象地写出 了夕阳贴着水面斜射的场景,非常平缓柔和,给人以亲切、闲
适之感。而其他词语很难表现出这样的意境 。(板书:闲适亲切)


2
)读第二句诗,思考: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读诗,思考问题,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师及时作出评价。

课件出示:

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总结:这句话写出了夕阳下江水的颜色,奇幻、美妙,令人称奇。


3< br>)课件出示第三句诗,学生读诗句,思考:“可怜”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课件出示:

可怜九月初三夜

生思考,并在全班汇报。

师总结:“可怜”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意思,而是“可爱”的意思。那么,哪些景物让诗人觉得
可爱呢?我们看看下一句:

课件出示:

露似真珠月似弓


4
)思考:怎样的露珠、月亮让诗人觉得可爱呢?

(板书:露珠——真珠

月——弓)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点明了露珠和月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5
)在诗人眼里,残阳、江水、露珠、明月是那样美。这些景物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 爱、对
生活的热爱。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传神的笔墨,把这些常见的景物描写得生动、优美、迷人,其 中还
蕴含着诗人轻松、闲适的心情,真不愧是千古名作!

设计意图:

想家的句子-核舟记图片


想家的句子-核舟记图片


想家的句子-核舟记图片


想家的句子-核舟记图片


想家的句子-核舟记图片


想家的句子-核舟记图片


想家的句子-核舟记图片


想家的句子-核舟记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