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
余年寄山水
816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07:4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送女朋友的生日礼物-黄河的故事
2019
——
2020
学年最新人教版教材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目录
9
古诗三首
《暮江吟》
《题西林壁》《雪梅》
10
爬山虎的脚(一、二)
11
蟋蟀的住宅(一、二)
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
.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然
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
.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
.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 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
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新课
1
.
(
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
)
同学们
看了 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
(
根据不同的话进
行点 评
)
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
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
样讲的呢?
2
.观看多媒体
(
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
)
,了解诗人 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
.理解题意。
(1)
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
(2)
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
画一幅《暮江吟 》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
.从学生的绘 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
比诗文进行评析。
2
.多媒体出示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
样的 景色?
3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
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
可怜:可爱。
似:好像。
(2)
“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
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答。
(
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 初三夜,九月
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
4
.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
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1)
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
(
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
)
(2)
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
5.
朗读指导。
(1)
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2)(
教师播放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诵
)
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 的白居易,面
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
(3)
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4)
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
听范读。
(
出示课件:一道
/
残阳
/
铺水中 ,半江
/
瑟瑟
/
半江红。可怜
/
九月
/
初 三夜,
露似
/
真珠
/
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 后两句赞美
)
(6)
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
(
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
)
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
学生通过学诗,了解了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傍晚到夜幕降临江边的景色,你们能
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 的颜色吗?
板书设计:
暮江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
.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3
.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
.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 家苏轼的一首诗。
(
板书:题西林壁
)
2
.谁来说了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
(
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
)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2
.同桌互读互查,了解大意。
3
.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横看
/
成岭
/
侧
/
成峰,远近
/
高低
/
各
/
不同。
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 在
/
此山中。
4
.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
5
.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
1
.小组汇报。
2
. 教师对学生汇报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引导,并适时提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
真面目呢?你有没有体 验过从不同角度看事情,结果各不相同的例子?你从这首诗中
受到什么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想象古诗描绘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
(
教师范读
)
4
.两个同学对读,深入体会。
5
.小组接龙练习背诵。
四、小结学法
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 ,体会情感;五读,想象
情境。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
.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在冬天,同 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
(
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 报春使者
)
2
.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
(
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
使者
)
3
.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
二、学习古诗
1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
交流,说说 诗意。
(1)
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 ,连诗人要
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
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
输给梅 花一段了。
(3)
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 ,却是雪的短处。
(
板书:各有长短
)
(4)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
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
3
.雪和梅 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
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 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
(
板书:取长补短
)
4
.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
(
课件引出主题
)
只有取长补
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 使
者。
5
.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 ,还告诉我们应该
取长补短的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
.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 ,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
解释。一起来看看。
(
课件出示《雪梅
(
二
)
》
)
2
.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板书设计:
雪
梅
白
____
香
各有长短
取长补短
10
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
、学会 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
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 内容。
2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
背诵
3
、
4
自然段。
评价任务
任务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 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任务二: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
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 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
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 知识
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
绘的 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
1
)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 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
对课文的理解。
(
2
)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
的动 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
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 ,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
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 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
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 怎样一脚一脚往上
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
3
)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 ,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
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
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
(五)作业布置: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
些方 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
、 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
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 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
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 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
、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
1
)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 子
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这是一种 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
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 ,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
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 (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
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 中,叶圣陶爷
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
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
读出这种美来?老 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
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 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
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 关系。
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
是怎 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
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 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
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 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 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
(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 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
爬的过程。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
上的相当牢固。)“……要 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
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 ?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
?
可见爬山虎的
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 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
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 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
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 来。
2
、课外查询资料:(
1
)本文作者叶 圣陶的生平。(
2
)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6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
--
→巴
--
→拉
--
→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课后反思
10
、爬山虎的脚
(二)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
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
、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
、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
;
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
物的习惯。
4
、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 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
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
、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
2
、读通课文,感知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
3
、读懂第一部分,了解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及它的叶子。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
培养学生的学 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
、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叶子的。
一、
提出学习目标
(
一
)
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
、谜语:
(1)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
丝瓜
)
(2)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
葡萄
)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
(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
2
、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 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
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6
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3
、对课题质疑。
(
二
)
提出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
2
、学会生字新词
;
3
、给课文分段
;
4
、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5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
(
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
边做上读书笔记。
)
6
、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
一
)
基础知识展示
(
小组内完成
)
1
、这节课我学会了:均匀、重叠等词语,明白了均匀、痕迹、牢固、休想等词语的意
思。
2
、我会用
均匀、休想等词语说一句话。
3
、我会流利读课文
(
单独读、合作读、分自然段读等
)
4
、我会自主完成课后思考
(
二
)
学文悟情展示
1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 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
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2
、我会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