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学习》读书笔记
别妄想泡我
708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08:1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检查范文
《有效学习》读书笔记
我们或许很努力 ,
每天不是在学习,
就是在学习的路上,
看起来忙碌而充实,
可是好像啥也没 学到。
在今天这个碎片化时代,
知识似乎变得更加廉价,也更容易获得,
反正有什
么问题,一搜一大把;人工智能进入了很多领域,银行业务、金融 的数据分析可
能都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我们花费几十年学习到的知识可能毫无用处。
学习什么,
如何学习其实一直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
你也许 会说,
学习
谁不会?重复阅读,多做练习,刻苦努力,死记硬背,这不就掌握了知识了吗?
其实不然。
由美国智库研究员、
学习方法研究领域的专家乌尔里希﹒伯泽尔所著的
《有
效学习》
,
颠 覆了我们平常自以为是的学习习惯。
他总结出了一整套科学系统的
学习方法,助力我们顺应知识 经济的浪潮,并成为知识付费的弄潮儿。
假如你想成为一个知识分享者 ,
假如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
假如你想
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假如你想成为某个 领域的专家,
《有效学习》这本书一定
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习是一个过程,
一种方法,
一套理解事物的体系,
乌尔里希﹒伯泽尔指出< br>系统化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六个模块,
看起来是有些老生常谈,
但其实却与我们
平常的认知与学习习惯有着本质的区别。
价值感读书笔记
假如我们不想学,
或者认为自己根本学 不好,
学了也没用,
我们也就根本学
不会。赋予学习过程某种意义也是学习的一部分。
首先是发现意义。
从事任何一项学习活动,
我们都希 望获取价值,
成年人的
学习尤其如此。
比如你想学习插花,
你可以学会感受生 活的美好,
提高你的幸福
感;学习跑马拉松,可以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学习心理学,可以 学会了解
自己、了解他人,改善你的人际关系;学习哲学,可以提高认知水平,让自己更
加智慧 。
所以在学习一样东西时,我们要问问自己,它可以给我带来什么样的 价值,
它能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更通俗一点来说,
它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其实
就是把知识与自己建立强联系。
其次是创造意义。
比如学习写 作这事件,
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人读,
好像也产
生不了任何经济价值,
那我学习 写作还有什么用呢?写作可以纪录自己的成长历
程,成为一种梳理情绪的工具,也是一个了解自己的途径 。
很多人最初只是写着好玩,
并没有想太多。
而如果 一件事情没有价值,
它就
1 / 8
很难长久地坚持下去。
主动去寻找意义 ,
制造价值感,
就成为了我们继续学习的
动力。
比如,
作为一个职场 的文职人员,
写作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高水平的公
文写作水平可能会带来升职或者加薪;通过 写作分享自己的职场经验
,可能会带 来收益;写作可能会获得一定的知名度,产生更多的需要,而需
求又会倒逼我们去学习,去输出,这就是 意义给我们带来的良性循环。
目标
有人说我们似乎陷入了知识焦虑时代,
不学习会落伍,
但学什么,
却没有想
清楚,更谈不上什么学习目标了,这样的学习我们称为无效学习。
设定清晰的阶段性的目标,
这里的重点是清晰与阶段性。
你 的目标是成为作
家,
这个目标并不清晰,
作家是一年出几本书呢,
还是只是写 几篇文章呢?还是
成为一个网红作者?设定目标的目的,是培养我们的专注力。
《有效学习》中提到目标越简单,就越容易实现。每天写
500-1000
字的文
章,
比成为作家更容易做到。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
在难与易之间可 能也需要
找到一个平衡。太容易实现,会缺乏成就感,太困难的又很难坚持,所以阶段性
的目标 最恰当的可能是踮起脚刚好能够着的计划。假如你已经养成了每天
1000
字的习惯,你可以设 置一个稍高的目标,比如每天
3000
字或者每天更新一篇文
章,这样可以让自己跨出 舒适区,但又可以在坚持与挑战中获得成就感。
提升
刻意练习能够让我们快速提高知识与技能,但如何去练习,
效果却有着天壤
之别。
死记硬背 大多数时候只是将信息存贮在短时记忆中,
非常容易遗忘。
而如果
在学习之前带着问题 ,
可能会对知识有更深刻的领悟,
并且与自己的亲身实践或
者生活中的事件相联系,< br>成其与身体相连接,
就会形成长时记忆,
并且不容易遗
忘。
输出倒逼输入。
我们有种感觉,
就是知识要用的时候才觉得不够。
比如我准
备一个比较陌生的主题分享,
就会调取大量的资料和信息,
并结合自己的经验 与
例子去阐释。
我会在不同的书中去寻找相同的主题,
比对各方的观点与例证,
再
去结合我所针对的听众的特点以及接受水平,去尝试如何交付。
< br>这就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
针对这一个主题点,
集合各家所长,
并对之进行取舍,
用通俗的语言去传递知识,
自己在这一个主题上有了更系统、
整合性的< br>理论,而这些知识是很难被别人复制的,这才是知识的本质。
分 享获得反馈,
扩展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越分享,
得到的越多。
我们分享时,< br>如果能够有不同视角的回应,
我们会对知识有了更加立体的感觉。
别人的提问也
会引发新的思考,
如果我们回答不了,
这也正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学习内容,
帮
助我们发现我们所欠缺的地方。
2 / 8
现在很多学校 的设计,
创造了许多主动性学习的机会。
比如讲到力学,
可以
让学生以小组为 单元,
去寻找生活中与力学相关的例子,
然后把自我的发现与产
生的疑问做成
PPT
,在班级进行分享。在准备与分享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对这部
分知识有了很多感性与理性 的认识,未解决的问题也会让他们产生更多的好奇,
推进他们继续探索的动力。
有一些困惑可能 在分享讨论阶段就已经搞明白了,
还
不明白的,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听老师的讲解,就会把知识点 搞得更加地透彻。
实践
提取练习是一种非常的有效的记忆方法。
比如我们阅读一篇文章,
养成自问
的习惯:
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
我从中学习了哪些内容,
如何将所 学的知识再现。
《有效学习》讲到,提取练习可以分三步,首先回忆学 习过的内容,然后进
行总结概括,最后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表达出来。
施瓦茨说,提取练习不断地提醒我们,这些内容存放在记忆中的哪个位置,
也就更容易在需要时 就像搜索引擎一样,立即从大脑中提取出来,并加以应用。
知识的应用 可以深化我们对于知识的理解。
看完一本书,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
书中的精髓,给了我们 哪些新的启事,教会了我们哪些技巧,学会了哪些方法,
了解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等等。
我们可以把书中的关键点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梳理,
书的结构一目了然,< br>知识
点也非常清晰。
人的记忆特性决定了人们记住图形的机率要比单纯文字要高得多,< br>所以思维导图除了清晰结构为,同时也可以帮助记忆。
除了上面 说的提取练习、
思维导图的方法外,
写书评、
读书笔记也是非常好
的实践手段 。你想想,你读完一本书,想把书中自己认可的,或者有价值的观点
说给别人听,
写给别人看,
你要如何去组织语言?你想要说服别人,
你用什么样
的例子去证明?你如何结合你的亲 身经历,
给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这个过程也被
本书作者伯泽尔称为一个元认知的过程。
他认为写作是一个训练自己元认知的最佳途径。
比如,
当我们准备一篇书评
时,
我们首先会问自己,
这篇文章的读者会是谁?我要如何说才 让他能够容易理
解?我还可以交付给读者哪些有用的信息?这个整理思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
有 效学习的过程,
它会让我们学会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评估我们的论述,
让我们
的思维系统结构化。
通过长期的训练,
除了知识本身,
我们还能够培养系统思维
的能力。
融合
高手学习,
除了善于总结实践外,
最重要的是具有系统思维,
可以 触类旁通。
认知科学家林赛﹒里奇兰德经过多年多学科的学术研究后,
发现所谓的精通就是对知识结构如何相互关联具有清晰的认识,
他认为只记住一堆事实其实没有什么
用处,有效的学习是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解因果关系,
并且发现其中的
异同。< br>
3 / 8
我自己有个方法,
就是在准备一篇文章或 者准备一堂课的演讲时,
会首先进
行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由联想,写下根据这个主题所联 想的词语、句子、
观点,
然后再把这些内容按照内在逻辑进行归类,
然后按照某种方式 把这些内容
进行整合,比如时间顺序,现象
-
原因
-
方法,递进顺序 等等,就把整个文章的脉
络呈现了出来。
这是一个放与收的过 程,
也是一个融合的过程。
融合也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
的学习过程,
比如先讲 几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故事,
故事虽然好听,
但人们会一头
雾水,
不知道你葫芦 里卖的什么药。
你可以先卖个关子,
然后导出你从这些现象
中看到了什么,
这 就是你比别人高明之处。
你给出了结论,
然后可以通过这个结
论引出它给我们带来什么 样的思考,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在我们的
生活实践中有着什么样的指导意 义,或者可以避免什么样的错误等等。
融合是一个高级别的学习过程,
从事件上升到概念,
把事实建立成模型,
用
数据转换成图表,
从假设 到结论,
从相似到类比,
这就是一个知识不断联系与创
新,不断分解与融合,不断打破 又创立的过程,这样的方式,也会激发我们的学
习兴趣,极大地发展我们在学习中的创造力。
反思
苏格拉底说,
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这是他的智慧之处。
我们通
常 都会认为自己知道的比实际要多,这让我们总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反 思让我们保持了谦虚的态度,
因为过度自信,
尤其是对自己过去经验的过
度自信,会影 响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反思,让我们学会质疑,对自己对他人都
抱有怀疑的态度,才会有机会接近真理 或者真实。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双处理系统,不好意思,这是我刚刚从《 生活中的哲学》
一书中刚刚了解到的,
这本书中也提到了反思,
你看,
我就把 这些不同的知识体
系中有关联的知识点给链接起来了。
反思不仅是一种思维习惯,
而且 还是一个学
习习惯。
言归正传,
这个双处理系统,< br>一个是负责自动化思维的,
或者说是我们的潜
意识所主导的,
另一个是理性思维 系统,
是由我们的意识所主导的。
通常理性思
维系统的反应要比自动化思维系统反应慢 ,
反思的过程,
就是增加理性思维过程,
进入深度思考,
从而避免我们忽略了 工作与生活中的很多细节,
或者实施错误的
行动。
一 个善于高效学习的人,
会让我们对学习上瘾,
除了从学习中获得快乐,
更
重要 的是,可以将学习转化为生产力,为我们的人生注入神力
4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