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效
玛丽莲梦兔
606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08:4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古代美男-关于父亲的文章
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效
李秀娟
我 校在进行
《高效课堂》
课题研究时,在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特别重视以小组为主体对学 生
进行个性培养,创设了“创新教学”课堂教学形态,具体步骤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平台,
使 师生、生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议达到训练思维品质、发展学生
个性的目的。课 堂教学设计首先自主学习、课前提问;然后组内学习交流讨论;接着组际汇
报、互帮互学;最后小结评议 、收放有度。
一、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点
1.
激发学习动机、兴趣、热情。
教学课例表明,
学生通过与别人共 同学习和与他人交谈,
比通过单独学习和单独思考更容易
保持学习中的兴趣。这是确实的,尽管 确有些人更愿意单独学习,
而另一些人更喜欢跟其他人一起学习。学生的表现欲由此增强。教师的热情也因此被调动。
2.
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老师引导得法的小 组合作学习方式,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会自学,
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主
动质疑教材提 出问题或者思考问题,
使任课教师明白哪些是学生无法理解或者理解有偏差的
问题,需要重点讲 解引导,这即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减负”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
课堂上
40
分 钟的效益推到最高。
3.
体现自检与他检。
自检是学生自我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他检是教师和他生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
小组活动< br>中,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
听取别人的想法,
通过对照鉴别,
检验自己和他 人学习的正
误。而自检与他检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
4.
利于相互学习与合作。
在现代社会中,
随着家庭规 模的缩小,
学生之间进行的同龄人交流越来越少。
根据学者的调
查和我们自己的观察,
很容易就可以发现现在的学生很多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团队精神。
教
师设置的 小组合作一般必须通过群体合作才能取得较好结果的活动,
这可以使他们更多的与
同龄人接触,
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运用智慧和发挥能力去努力获取结果。
这种不着痕迹的团
队精神和 合作意识的培养将潜移默化的改变他们的为人处事方式,把合作变为一种能力。
同 时,
最佳的讨论产生于地位平等的人们之中,
学生讨论小组之所以能比官方指导的讨论更
有成效。
5.
锻炼言语表达的能力。
(这是我们学校最为欠缺的)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
言语的交际功能进一步加强。
为了互相交流感知与见解,
学生一 方面要
充分理解别人所说的话,
同时又要寻找确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因而可以促 进言语理解
与表达能力的发展,
并进而更新思维方式。
有些较内向,
胆小的学 生从来不敢在课堂中举手
发言,
但是在小组内她却能滔滔不绝。说的好的时候,组员会推荐她发 言,
这样无形中也逼
迫她必须得说。
当然这时她已经有足够的把握了,
她就能 说得比较自信。
这样她的口头表达
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教学形式是 没有瑕疵的,伴随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
有些教师对小组讨论学习方式 产生了误解,
将这种教学方式等同于新课标下语
文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
作为衡量新课 程教学与传统型课程的标准,
认为课堂教学中若没有
小组讨论,就违背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 其实是一种片面的理解,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我们平时自己的课堂上,< br>或者其它公开课上,
都出现过这种小组讨论失
败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究其原因,我认 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重形式轻实质
在 开展小组合作前,
教师对小组成员应担负的角色也没有定位,
缺乏明确的分工。
学生不 知
道怎样合作,
以为只要说了话就算是合作了,
表面上看来非常有课堂气氛,
实际上只是一种
形式,为讨论而讨论,难得深入。
我在听课时,经常看见 学生在小组内朗读时,
几个学生围在一起,
自己管自己读,
小组间的
交流很少 ,
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
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
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究其原因,有的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
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怎样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也就是提前培养意识不到位。
2.
学生分工的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间 应形成良好的互助、
互动的关系。
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
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 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如在听一节王芳《最后一
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内分人物探 究,但坐在我前面的几个学生到别的组完成,还只进
行了三分之二,因为段落分工不清楚。
3.
参与度的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 参与的机会,
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
往往扮演了一种帮
助的角色,
困难 学生成了听众,
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
凡
是听过课的 教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
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
代表小组汇报
的现象 多。
4.
讨论主题的随意性、宽泛性。
因 为新课标强调开放性的教学方式,
在组织学生合作时,
一般很少根据课文确定中心讨论的
主题,
仅是让学生谈谈自己看过文章的感受。
每个人对文本的阅读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一
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谈阅读感受”这种话题确实每个学生都有话说,但 将
其用于学生间小组合作讨论就显得问题大而空,讨论的实效性太差。
5.
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足。
我们老师上课时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 思考,
不一会儿,
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由于课堂教
学时间有限,
她在安排课堂讨论时忽视了合作之前学生的充分思考准备,
尤其是学生独立思
考的时间不够,< br>问题一提出来,
马上就让学生进入合作交流状态。
合作就难以沿着正确的轨
道进 行,目标也就难以达成。尽管该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提示、暗示、牵引,但他们还是
很难跟上节奏,讨 论的效果大打折扣。这完全是因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足造成的。
6.
忽视点评和总结。
根据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他们很难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他们没有在思考的基础上
积极参与发言,
也没有倾听 同学的发言,
更没有认真分析、思考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在每位
学生发言后,
教师应用 一两句话点评,
及时给予肯定。
然而现在开放性的教学强调没有标准
答案,
对 问题的思考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这使很多老师除了对学生的思考进行象征性的表扬
之后,
并不对其进行点评。
在这样的情况下,
那些意见相左或者对他人见解有疑问的同学并
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从而使学生对小组讨论的态度越来越冷淡,仅注重于自己的思考。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1
.
恰当分组,选择组长
(
1
)小组 构成:小组规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构成。可以临时性同桌的两人,也可以四人、
五人。
规模尽量 不宜过大,因为过大,小组成员的参与必然受到限制,
一些成员可能干脆被
动听取,
主 动参与者的数量反而下降。
根据咱们国家的学生座位习惯,
一般都是
“秧田”
式,
所以比较方便的小组规模一般是四人,达四人以上
(以
5
人为宜)
可作角色分工。
角色包括
以下几种:
主持人:负责召集,小组讨论情况小结
记录员:记录组员发言要点,编写小组报告;
检查者:负责督促小组成员遵守小组讨论规则,及时纠正违规行为;
发言人:代表小组,就小组讨论情况作总结性发言。
组成的小组及角色分 工每隔一段时间后(一般
4
~
8
周)作必要的调整,以扩大学生交流沟
通的范围,避免消极小团体的出现。
分好组后,还必须选择一位比较优秀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