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送别诗中的意象

巡山小妖精
823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10:0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学生近视-生如夏花之灿烂

2021年1月18日发(作者:温碧霞)
中国古代送别诗词中的意象

意象,
就是诗词中那些沾染或渗透着作者主观思 想情感的被赋予某种思想或
情感意义的客观物象,是主观清理与客观形象的融合。意象中的“意”属于主 观
的个人精神情感范畴,而“象”是客观的、物质的。意象是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
要概念,也是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难点,
所以对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做一个全面清
晰的了解,是诗歌鉴 赏的前提之一。有关意象,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
意象》一文中指出:
“物象是客观的 ,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
怒哀乐而发生变化。
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构思,< br>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

过两方面的加工:
一方面,
经过诗人审美 经验的淘洗和筛选,
以符合诗人的美学
理想和美学趣味;
另一方面,
又经过诗 人的思想感情的化合和点染,
渗入诗人的
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 象。


纵观中国古代的送别诗词,常见的意象很多,如长亭、短亭、阳关、古道,< br>北梁、南浦,芳草、杨柳,明月、夕阳,青灯、美酒等。下面将结合具体诗词对
我国古典诗词中的 意象进行剖析。

一、

“柳”的意象

古人有“折柳送别 ”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
曲《折杨柳歌》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那么
“柳”这一意象出现在中 国古典诗词中并成为中国古代送别诗词中的代表性意
象,其原因主要有:
“柳”者,
“ 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
不舍之意;
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 ,
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
“依
依不舍”
之情;
柳枝有随地而生的 习性,
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
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杨柳跟 离别联系在一起,
是因为汉字中“柳”与“留”谐音相近,
折柳送别,
暗中寄寓殷勤挽 留的意愿。隋代无名氏《送别》诗曰:“杨柳青青地垂,杨花漫
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br>借问何人归不归。
”诗歌大多数仍然是抒发伤春惜
别之情,
而且常常与怀念征人 之情联系在一起,
其中最典型的如唐人王之涣
《凉
州词》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 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
门关。
”人们不但见到“杨柳”会引起惜别之情,< br>而且连听到
《折杨柳》
的曲调,
也会触动离愁。

折柳送客,
至唐代此风最盛。
当时都城长安东边的灞水两岸多柳,
灞水之上
的灞桥,是从长安东去洛阳等地的必经之路。
唐代长安人送客,
一般到灞桥折柳
而别。唐诗 人裴说《柳》诗曰:“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
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罗隐《 柳》诗曰:“灞岸睛来送客频,相偎依依不
胜春。自家飞絮犹不定,争解垂丝半路人。”从这些诗中,我 们还可以想见当年
灞桥折柳送客的盛况。
正因为灞桥有折柳而别的习俗,
所以人们取江 淹“黯然销
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意思,称灞桥为“销魂桥”。

宋词中的“杨柳”意 象也十分丰富。
其中有的是作为实物来歌咏春天风景或
伤春惜春之情的。如晏殊《诉衷情》词中 有句曰:“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
晴。”宋祁《木兰花》词中有句悦:“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 春意闹。”但
是,
宋词中写到杨柳的,
更多的还是承袭了唐诗和前人诗中“杨柳”意象 的本意,
柳永惜别名篇《雨霖铃》中有名句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九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另外,柳絮的飘浮不定,也常作为愁绪的象
征。如北宋贺铸《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
雨!

送别诗中为什么多写杨 柳,
可以归结为两点:
一是表示依依惜别之情,
二是
表示殷勤挽留之意。除此之外,
到了清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解释。
清人褚人获在
其《坚瓠广集》卷四中 说道:“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折柳者,非谓津亭
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地 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
祝愿耳。
“希望行容不要为离别难过,
不必执著地依恋 故土;
而要像柳之随地可
活一样,走遍天涯,漂泊海角,都要随遇而安,无往而不适。这大概是 清人的引
申义,是后来人发挥的想象。

二、
“长亭”与“短亭”的意象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千百 年来,故国乡土之恩,骨肉亲人之念,挚
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
“离别”也就成为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内
容。
从先秦的
《诗经》
到两汉的乐府,
从唐 代的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
离别之情唱之不尽,
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
中国 人自古以来就崇尚友道,
珍惜友
情,所以人们很重视好朋友之间的聚散离合。
“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离别双方是行 者与居者。因为古代生产力低
下,交通不发达,山川阻隔,道路坎坷。交通工具只有两类:一是陆路的车 马,
一类是水路的舟船。

从陆路离去,远行代步者或是乘车
(
各种 各样的车
)
或是骑马
(
也包括其他善
走的牲口
)
在 车马所行的古道旁,早在秦汉时便开始置亭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送别
饯行之用。
“水毒秦泾,山高 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
北周时庾信《哀江
南赋》
)
当时是十里设置亭,故称“十里长亭”
。倪璠注《白孔六帖》
“馆驿”条
中有句曰:
“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唐代诗人李白《菩萨蛮》词曰:
“平林
漠漠烟 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
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
”所以在中国古代送别诗中,经常看到长亭短
亭的意象;而一个只要有一定的中国诗歌修养的 人,一旦在诗歌中看到“长亭、
短亭”
的意象,
眼前便会自然地浮现出在长亭古道,< br>衰柳斜阳的背景上古人设宴
饯行的情景,并油然而生“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孔雀东南飞》的惜别
之情,近有一首《送别》歌是这样唱道: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 连天。晚风
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
宵别 梦寒。”
(
李淑同词
)
三、

“南浦”的意象

在古代中国,
主要交通方式就是骑马和划船乘舟,
所以江河相关的
“浦”或叫
“南
浦”的意象常常出现在送别诗当中,如屈原的《九歌·湘君》中有“望涔阳之极< br>浦,横大江兮杨灵。

《九歌·河伯》中有“日将暮兮怅忘归,唯极浦兮寤怀。

等。

浦,
《说文》曰:
“水滨也”
《风土记》曰:“大水小口别通为浦。
”这里有大
小河流处的意思一乘舟别离的情景倒很切合。
所 谓
“南浦”
一是指实指某一具体
地名,
这在中国大地简直说不清有多少处;< br>一般说来,
在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
区南侧

的水浦,这个地区的人就 习惯上称之为“南浦”
。如《豫章记》曰:
“南
浦在广润门外,往来舣舟之所。
”这样一类情形比较多。另一种是泛称,泛指河

学生近视-生如夏花之灿烂


学生近视-生如夏花之灿烂


学生近视-生如夏花之灿烂


学生近视-生如夏花之灿烂


学生近视-生如夏花之灿烂


学生近视-生如夏花之灿烂


学生近视-生如夏花之灿烂


学生近视-生如夏花之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