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感”与学生的数感培养

别妄想泡我
865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10:1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2021年1月18日发(作者:雍克昌)

“数感”与学生的数感培养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
它 是一种主动地、
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
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
《标准》在关于学习 内容的说明中指出,数感的主要
表现在:
理解数的意义;
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
大小关系;
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能为解决问题 而选择适当的算法;
能估计
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在细心观察中建立数感

新课标指出:

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这些
内 容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观察是 思维的触角,
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
是形成和发现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
之一。
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事物,
通过观察了
解,感受数 的意义,让学生建立数感。例如教学
“0”
时,我启发学生说出在日常
生活中哪些地方 见过
“0”
。这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了起来:

在体育比赛的
比分中见过



在温度表上见过



电话上有
0”


我的直尺上有
0”……
学生直
观 体会到
“0”
除了表示没有以外,还可以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
尺子上 表示起点;在日历、电话、车牌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又如教学数的
读法和写法时,
我让学 生观察并说说自己身边的数,
生活中用到的数。
同学们争
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学号、 生日、身高、体重;自己喜欢的某本故事书有多少
页,
1
页大约有多少字;自己家所在 的街道号码、住宅的门牌号;到商场购物,
各种商品的价钱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很容易理解和 接受。这样,学生
在观察中体会到了数的含义,在现实生活中建立了数感。

二、在大胆猜想中形成数感

牛顿说:

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

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
教师引导学生合理猜想,
对 于他们形成数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例如,
在教学
比较
100
以内 数的大小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谁能告诉大家你今年几岁,
你妈妈多少岁吗
?
有 个学生大声说:

我今年
7
岁,我妈妈今年
32
岁。

老师把
7

32
写到黑板上并问:

谁能把这 两个年龄放进去,用数学语言说一句话
?”
学生
说:
“7

32
小,
32

7




妈妈 的年龄比孩子的大得多



孩子的年龄比妈
妈的小多了



妈妈比孩子大
25
岁,孩子比妈妈小
25
岁< br>”
。老师又问:

你们想
不想猜猜我今年几岁呢
?”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
“28







“22


,老
师提示:

我的年龄比你们大得 多,跟刚才那位同学的妈妈的岁数差不多。给你
们三个答案:
20

26
30

请问我今年可能多少岁
?”
学生异口同声地喊出




准确地猜中了老师的年龄。这样的游戏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 形成了数
感,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富有情感的,让学生学习暖暖的数学。

三、在操作体验中增强数感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实践操作,动手做数学、 用数学,而不是听
数学、记数学,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增强数感,培养数学应用能
力。例如在教学

千克的初步认识

时,我设计了以下操作活动:

(1)
称一称:学生动手称苹果
(1
千克
)
、盐
(
500
克,
2

)
、洗衣粉
(250
克,
4

)

(2)
数一数:学生点数,
1
千 克盐有几袋
?1
千克洗衣粉有几袋
?1
千克苹果有
几个
?
(3)
掂一掂:让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
1
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
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
1
千克的物品有多重。

(4)
找一找 :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三种外型一样而重量各异的盒子,要求学
生不能用秤称,只能用手掂,找出重1
千克的盒子。

通过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

触摸
了数学,体验了
“1
千克

的实际重
量,
获 得了亲身感受,
并借对苹果等重的感受来体会
1
千克究竟有多重,
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
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
定 了基础。

四、在实践应用中发展数感

学以致用,
学习是为了应用 。
对此,
我们必须改变以往数学教学中过多技能
训练,
简单重复训练的状况,
应该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例如教学

有余数的除 法

,我设计了让学生解决

全班
43
人去划船,每条船< br>限坐
6
人,至少需要几条船
?
怎样乘船合理
?”
的问 题。学生通过思考、计算,不
难得出需要
8
条船,教师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乘船,学生 的方案有
6
×
6+4+3

6
×
5+4
×
2+5

6
×
4+5
×
3+4

6
×
3+5
×
5
。通过以上联系生活实际的计算,让学
生在 生活实践背景中感悟、
体验,
把计算和理解数的意义结合,
增强了解决实际
问 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数学感悟的能力。

总之,
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
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数的概念、数的运算、解决 问题等)持之以
恒地加以培养。

其次,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
潜移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
有关内容(数的概念、数的运算、解决问题等)有意识 的设计数感培养的具体目
标,
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材料,
开展有利于发展学生数 感的活动,
促进学
生数感的建立和发展。

再者,数感不是通过传授培养的。 教学实践中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
身边的素材、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在观察、估计、操作、比较、 交流、解决问题
等数学活动中,主动地去感知、体验而建立数感。

总之,
培 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培养学生的数感,
可以使学生有
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 ,
体验现实,
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
解决问题,这无疑 会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数感的建立、
发展和强化,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也会有所 提高。

2.
估算在数学学习中有何价值,如何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所谓估算,
是指计算、
测量时无法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或测量为了
先大概地判断之后检验计算或测量结果的正确性,
在精确计算或测量的前后所采
取的计 算办法,是对数量关系做合理的大概推断。

估算是学生应该具有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方面
数学计算时的快速运算、
判断的需要;
另一 方面估算形成的
“数感”
对计算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对数量关系进行合情合理的判 断和推理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此,估算教学对于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养成,对于提高他 们观察、处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
利用估算提高精算质量,形成自我监控的学习品质

在平时精算时,估算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在精算前进行估算,
可使学生自由
而灵活地用多种方法去 思考问题,
在精算后进行估算,
可利用估算方法来判断计
算结果的合理性。
如 计算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等,
以检验笔算或计算器计算结果
的正确性。
养成习惯,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计算结果的检验意识,
找出问题所在,
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2.
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
数感 主要包括: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
小关系;
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 ;
能估计运算的结果,
并对结果的合理
性作出解释等。
而学生形成良好的估算 习惯,
有助于他们形成对数、
问题及结果
的直觉的思维品质,
让他们学着用定 量的方法来帮助解决问题,
从而使事物的样
态更加明晰、准确及严密,进而增进他们的数感。< br>
3.
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整体感

估算教学强化学生的估算能 力,
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运算和测量结果的概括性
的认识,如估计物体的大小(如树的高度、树干 粗细等)
、事物的属性(如洗澡
水的温度)
、事物的变化
(
如学生不 断变化的身高
)
等等。只有这样,学生在直面
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能有所取舍,做 到“心中有数”
,从而增强他们认识事
物的整体感。

4.
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

估算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学生时时处处注意观察生活中
的许多常量(如一桶水的体积)
,并积淀成生活的常识。 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对
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和主动捕捉信息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观察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国家课程标准》
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
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 初步的估算技
能。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 br>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个人的认识。

一、贴近生活,感受估算价值

过 去教师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
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与估
算方法。
但在 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较笔算用得更为广泛。
要想强化学生的估算
意识,
培养学生的估 算能力,
首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

确地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实 用价值,
才能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
一开
始接触到估算,
如果感受 不到它的实用价值的话,
学生就会觉得学习估算有什么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高中地理教学反思